一、丰富的水利史料

正因为水利是关乎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国传统史学历来不乏对水及水利事业的记载。自司马迁的《史记》立《河渠书》以降,“河渠书”、“沟洫志”、“食货志”乃至“五行志”成为记载有关水及水利事业的固定话语文本,《水经注》、《行水金鉴》等则是专门记录水利、治水、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的专书,“大禹治水”、“三七分水”、“水母娘娘”等各地不同版本神话般的传说在民间更是妇孺皆知,这些文献或口述的资料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水利社会史最基本的资料。然而,传统史学对水及水利有着重记载而少分析,重罗列而乏综合的通病,仍然需要我们从现代史学的角度进行重新的审视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被视为农业的命脉,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视水利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大中小水库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水利事业画卷。与之相应的是,学术界在中国水利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为主进行的对清宫档案,包括水旱、防洪、航运、灌溉等资料的整理,姚汉源先生的《中国水利史纲要》等对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无遗憾的是,传统的中国水利史研究成果或主流话语主要局限在少数水利史专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限于水利工程和水利技术方面,仍然没有跳出治水的框架,姚汉源先生就自谦地认为,他的著作比较注意工程的兴废,稍及政治经济与水利的关系,但远远不够,期望将水利视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进行全面而综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