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语

6.1 对于由交互类短语同“N1跟N2”组成的结构形式,目前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其一是不承认歧义的存在,认为这类结构形式一旦进入句子,歧义将自行消失,其中的“跟”都是“跟2”(参看储诚志1992);其二是不承认歧义可以分化,认为语境可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征,但不会消除其两面性,其中的“跟”实际上是一个介连复合体(参看张健、陶寰1993)。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一方面,既然交互类短语在语义上都具有相互性的特点,它所表示的行为、状态和关系必然会有两个关系元;这两个关系元既可以是具有对等地位的格角色,也可以是具有主次地位的格角色,而这种语义平面的两重性反映到句法平面必然会形成双重的对应关系;所以,歧义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静态的语言单位,一旦进入动态的言语之中,使用者必然会根据自己的表述重点和话题的选择的需要,对客观存在的双重可能性进行抉择——尽管这种抉择常常是不自觉的,并据以创造出一个与之互相依存和谐调的语言环境;而语言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形式和意义之间种种对应和不对应的规律,设法找出(或补上)相应语境中的区分标记;所以,歧义又是可以分化的。

6.2 通过前面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下列五点是清楚的:(一)由于交互类短语在语义上都会有[+相互]的特征,因此当它们同“N1跟N2”组合后,在结构关系和表义功能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同于一般述谓短语的特殊之处;(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表述重点和话题的选择的不同,这类短语组成的结构形式可以分别表示两种或三种语义关系,而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则都是歧义结构;(三)由于交互类短语同“N1跟N2”搭配后其语义和结构之间存在着双重对应关系,因此,以往所提出的分化“跟1”与“跟2”的六种方法对其都是不适用的;(四)分化含有交互类短语的结构形式,必须借助于经常与之共现的六种区分标记——如果是无标形式,则需要添上区分标记,进而确定“跟”的词性;(五)利用这六种区分标记进行分化时,必须充分注意有标与无标、单标与复标、强标与弱标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附注

本章绝大多数例句均有出处,为了节省篇幅,不一一标注。

本章所说的“关涉对象”并不局限于动词与介词的宾语,凡是述谓短语语义作用的承受对象,包括句子的主语,均可以称之为“关涉对象”。

下面例句( )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原例句中本来就有的,但可以省去;也有一小部分是原例句中本来是没有的,但可以添加的。

所谓“无标形式”,其实就是指那些没有分辨语境的由交互类短语同“N1跟N2”组成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储诚志 1991 连词与介词的区分,《汉语学习》5期。

储诚志 1992 与介词“跟”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载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沈锡伦 1987 从“和”字看介词和连词的区别,《语文学习》2期。

宋玉柱 1988 关于连词和介词的区分问题,《汉语学习》6期。

汤廷池 1979  《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陶红印 1987 相互动词及相互动词句,《句型和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

张健、陶寰 1993 论组合性并列连词,《汉语学习》5期。

周国光 1991 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