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从发展心理学看校园欺凌
- (英)格雷厄姆·拉姆斯登
- 3607字
- 2022-07-28 18:24:09
引言
“温室”里的欺凌
午间休息结束时,他走进教室,这时,从教室后面传来一声粗声粗气的吆喝,他的心随之一沉。“贾格尔,过来,你这小子!”贾格尔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这个校园恶霸给他起的绰号,因为他的嘴唇很丰满,让这个小恶霸联想起一个喜欢嘟嘴的流行歌手。“我的鞋子脏了,贾格尔,给我擦干净,行吗?!”小恶霸的几个“死党”训练有素似的在一旁起哄。这个14岁的孩子被吓坏了,他顺从地跪在地上,擦去那双鞋子上的泥点。接下来又是一番屈辱:“干得不错嘛!
贾格尔,现在拎上我的书包,咱们去下一堂课,动作快点我就饶你一命,要不然打烂你那张噘嘴的脸!”
这是发生在我一位朋友身上的真事。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学,他不得不忍受这样的欺凌。我敢肯定,像这类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围观的孩子和被欺负的孩子几乎一样难受,直到今天,我都心有余悸。
然而可悲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就在昨天,类似的场景还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重演。尽管人们对这类令人难过的事情开展过大量研究,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40年、50年,甚至一个世纪过去了,直到今天,校园欺凌事件似乎依然普遍存在。
无论其目的是什么,不可避免的是,欺凌行为对受害者乃至恶霸本身(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会看到)都会造成潜在的破坏性影响。这种影响在我们的孩子,甚至成年人身上似乎普遍存在,并且一如既往具有破坏性。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遭遇过欺凌,也可能欺负过别人,或者兼而有之。因此,你可能觉得有必要问一问:可以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类破坏性行为对我们的孩子、朋友、同事以及我们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家,我认为研究是可信的,我们需要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想要了解与欺凌有关的事情,弄清楚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必须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欺凌行为。
这本书着重探讨欺凌行为、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欺负别人,以及欺凌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本书还分析了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探究了有可能增加或减少被欺负概率的一些因素。
通过了解一些恶霸的想法,我们可以着手探索如何减少他们的侵略行为的影响,甚至使他们降低一些欺负别人的心理需要。简单地惩罚恶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打压欺凌行为,可是年复一年,恶霸越罚越多,欺凌事件丝毫不见减少。射杀鳄鱼并不能解除沼泽里的隐患,我们需要做的是改造沼泽。
数不清有多少次,一些家长来找我诉说,每天晚上,当冗长的哄睡工作眼看即将结束——讲完12遍仙女和恶龙的故事,唱完7遍《公交车的轮子转啊转》,或者进行完什么其他环节——最后亲晚安吻的时候,孩子却突然冒出一句“被欺负了”。这可是十拿九稳的好策略,就算是非常小的孩子都学会了利用这个套路在睡觉前多磨蹭几分钟。也许他们确实被欺负了,但在睡觉之前,并不是你和孩子进行这类谈话的最佳时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参考下文提供的脚本。
这本书的风格,我希望能在轻松、幽默、实用、有意义之间创建一种平衡。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家,我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著名的心理学理论为支柱。每当我给一个学生做了思想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议,过一阵子,孩子的老师或家长总会跑过来又惊又喜地告诉我,我的那些建议多么有用。对此,我早就见怪不怪了。
他们似乎觉得我这是信手拈来:
我不是要把这本书写成心理学专著,引经据典,写下密密麻麻的专家评论、数据和摘要。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小警告,在第三章,我们会谈到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如何尝试定义欺凌的,所以会有较多的援引,但那一章是个例外。那些充斥着论文摘要和研究清单的书,对读者来说,不仅枯燥无味,还容易造成困扰。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引发欺凌事件的各种因素,并学会有效地化解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了解一些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需要的话,有成百上千的专著以及更严肃的心理学论文可以为你提供更深邃的见解。尽管如此,本书所阐述的信息和结论都仍然有效,都有可靠的理论支撑。作为一名老实本分的研究者,我不可能吆喝“重磅!”“包治百病!”之类的话,这本书没有“如来神掌”般的威力,不会出现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消灭所有欺凌的情况,假如世上真有这种事儿,我敢肯定,有人早就招标立项发大财了!
我觉得,如果想要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痼疾,就需要像对待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一样,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促成认知转变,进行一场思想革命。事实上,各种程度的欺凌更像是一种社会症状(如果你愿意,这是试金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
从很多方面看,欺凌行为就像犯罪一样,活跃在隐蔽的角落,在学校、办公室里普遍存在。如果把欺凌现象比为一座罪恶之城,那么人类文明发展中衍生出的腐朽面就是它的基石;社会的缺陷、社群的不公正充当了钢筋混凝土;政治和社交需求是水电配置;妄图控制不可能控制的事情——譬如自由思想、人类的选择等——所带来的绝望,是这座罪恶之城的供电站。
正如我们了解到的,层出不穷的欺凌事件拖累得整个社会疲惫不堪。要处理无处不在的欺凌,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其沉重的负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需要从小处着手,逐步解决这一巨大的难题。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40年里,英国政府拨付了超过40亿英镑用于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然而,就像我的朋友“贾格尔”经历的那样,几十年来的努力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在这本书里,我打算从各种角度全方位审视欺凌。我认为,对于那些欺凌弱小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一些理解和同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这个社会一手打造的怪胎、渣滓,一味地排斥、指责和惩罚他们。
我猜这会儿有些读者想要把这本书扔出去了,别忙着找窗户,请容我先解释一下。无论是情绪的还是其他方面,我都无意要为恶霸们的恶行做辩解,只不过我觉得,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视角来看待所谓的恶霸。就像在这本书里我反复说到的,大多数恶霸自己也在受欺负。很多人欺负别人是为了排解自己受欺负时所承受的痛苦,他们通过欺负别人来应对自身的困境。这当然不能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开脱,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行为。我希望全面剖析欺凌行为。事实上,兼听欺凌者和受害者的说法,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想全方位来看待欺凌,看看能否有所突破,找到一些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难题。
我打算透过“温室”的每一扇窗户看世界,也就是说,我的目标是试着分别以一个“小恶霸”的目光看世界和以一个“受害者”的目光看世界,并且从他们周围的成年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另外,我们还需要探讨社会层面对欺凌行为的影响,以及学校方面如何既可能助长欺凌,又如何能够通过一系列措施遏制欺凌。不过,我不得不替学校辩解一句,研究表明,一个社会中有30多种不同的因素会抬升文化中的攻击性水平,而学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欺凌似乎无处不在。它可以脱离社会架构,并在野生环境中“自然”发生。在所有的社会阶层,以及没有人类这样复杂思维的动物社会中,都能看到某种程度上的欺凌现象。这似乎表明,欺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群体生活中,它好像是预料之中的,甚至是“必要”的一部分。与地球上所有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确实彰显了人类的优越性。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情况下,我常常质疑“优越”这个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欺凌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尽管人类拥有明显先进的认知能力。我们很容易认为,人类应该具有不欺负别人的能力,但人们似乎一直无法做到这一点。
行为心理学认为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训练或强迫来习得,因此,如果想要找到欺凌的根源,那么研究所有这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用园艺来进行比喻,假如植物是恶霸,那么它周围用玻璃搭建起来的空间就是社会,所以我们需要看看这座“温室”是如何被建造的。
欺凌者不分性别,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可能欺负别人。欺凌与文化无关,与财富也无关。在很多方面,欺凌行为随处可见:女孩欺负男孩,男孩欺负女孩,女孩欺负女孩,男孩欺负男孩,都是一样的坏。为了不失偏颇,避免将某一性别的人描述成主要的恶霸,在这本书中,我经常用“他”泛指个人,除了一些讨论性别欺凌的章节,不得不指明“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