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推动下,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消费结构作为消费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的健康发展影响重大,是最能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带动国民经济良性增长,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一、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一)消费结构总体变动趋势

为了解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变动情况,对2001—2016年居民家庭人均各消费支出项目及人均消费构成进行数据分析。将消费支出项目按满足居民生活消费层次分类,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和居住属于生存型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属于发展型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其他用品及服务属于享受型消费。

由表2-7、图2-4可知2001—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整体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从消费支出结构来说,生存型消费最高,到2016年生存型消费支出已达到13 615.1元,比2001年增长了10 628.5元。发展型消费支出居中,从2001年的1 695元增长至2016年的7 442.3元。从增速来看,生存型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64%,发展型消费为10.37%,享受型消费增长速度较慢,2001—2016年仅增长了1 394.1元,年均增长率仅为8.11%。

表2-7 2001—2016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资料整理。

图2-4 2001—2016年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由图2-5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最大,均超过50%,其中2013年城镇生存型消费占比迅速上升至61.8%,主要是由于在2012年及以前,《中国统计年鉴》在计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时,不包括自有住房折算租金,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以至于2013年修改算法后的值波动较大。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主要指标解释。 2013—2016年,我国生存型消费占比开始缓慢下降,与此同时,发展型消费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6年增长至32.25%,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享受型消费占比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的占比最大,发展型消费次之,占比最小的是享受型消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占比逐渐下降,发展型消费占比逐渐增加。

图2-5 2001—2016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情况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二)生存型消费变动趋势

由表2-8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食品烟酒类消费由2001年的2 014元增长至2016年的6 762.4元,绝对增量为4 748.4元。首先,食品烟酒项目费用支出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占比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2001—2016年食品烟酒类消费占比下降了8.64个百分点,这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情况相同,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已经逐渐升级。其次,衣着和居住支出方面,2001—2016年的支出分别增长了1 205.3元和4 674.8元,居住项目支出在人均消费构成中占比波动较大,并且由于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使居民在居住方面支出花费占比越来越大,2016年增长至22.16%,仅次于食品烟酒支出。

表2-8 2001—201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存型消费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三)发展型消费变动趋势

在发展型消费方面,首先,城镇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高于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目前,我国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2001—2016年城镇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的绝对增量为2 716.9元,年均增长率为13.79%,并且其占总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递增的趋势,说明我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发展前景较好。其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总支出构成中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才有所上升。医疗保健支出虽然在2016年上升至1 630.8元,但消费占比下降了3.25个百分点,尤其在2006年,医疗保健支出急剧下降,直到2016年也一直保持较小的份额,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关系密切(见表2-9)。

表2-9 2001—201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四)享受型消费变动趋势

在享受型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构成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其他用品及服务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构成中一直保持较小的占比,2002—2012年,其他用品及服务构成在3.25%~3.94%平稳波动,在2013年及以后,其占比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生活用品及服务的构成在2007年及以后的变动较小,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从总量上来说,生活用品及服务在2001—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较大,为9.96%,其绝对增量为1 083.5元,其他用品及服务的绝对增量为310.6元,年均增长率为5.05%,说明我国城镇居民享受型消费总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其在八大类消费中的占比相对稳定(见表2-10)。总的来说,城镇居民在享受型消费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主要需求在于生存型和发展型方面的消费。

表2-10 2001—201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享受型消费及占比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一)消费结构总体变动趋势

为了解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变动情况,对2001—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各消费支出项目及人均消费构成进行数据分析。

2001—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存型消费占比最高。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础的生存型消费后,开始逐渐注重发展型消费。如表2-11所示,2001—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较多,生存型消费从2001年的1 208.5元增长到2016年的5 988.6元,年均增长11.26%;发展型消费从399.2元增长到3 359.4元,年均增长15.26%;享受型消费从133.4元增长到781.7元,年均增长12.51%。可见农村居民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型消费上升趋势显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表2-11 2001—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整理。

由图2-6可知,农村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其中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增长明显,享受型消费稳中有升。

图2-6 2001—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图2-7可以看出,2001—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比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发展型消费占比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波动较小。具体来看,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存型消费占比最大,达到68.01%,发展型消费仅占25.15%,2008年金融危机对居民影响较大,导致居民生存型消费增加,而发展型消费减少。从2009年开始,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比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发展型消费占比呈上升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相对稳定,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在发展型消费上的支出不断增加。

图2-7 2001—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二)生存型消费变动趋势

由表2-12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中,食品烟酒支出排名第一位,由2001年的830.7元上升至2016年的3266.1元,上升了2435.4元,但食品烟酒项目费用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中的占比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这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情况相同,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从2001年的47.71%下降至2016年的32.24%,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不局限于只解决温饱问题,其精神与物质消费共同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项目支出在人均消费构成中占比波动较大,从2001年的16.03%增长至2016年的21.20%,仅次于食品烟酒支出。在衣着方面,其消费总量由2001年的98.7元增长至2016年的575.4元,但衣着在消费项目中的占比变化较小,说明农村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支出相对稳定。

表2-12 2001—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存型消费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中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三)发展型消费变动趋势

在发展型消费方面,首先,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迅速,2001—2016年交通通信支出的绝对增量为1 249.9元,年均增长率为18.25%,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其在总支出中的占比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6.32%增长至2016年的13.42%。其次,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呈上升趋势,增长了3.62个百分点,说明在医疗技术的提升和相关医疗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逐渐重视,使医疗保健支出不断提升。最后,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总量也在不断上升,2012—2013年增长幅度较大,其占比迅速回升至10.08%;2013年以后,教育文化娱乐占比的变化较为稳定(见表2-13)。总的来说,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的变化是引起发展型消费上升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将会进一步倾向于发展型消费。

表2-13 2001—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四)享受型消费变动趋势

在农村居民的享受型消费方面,2001—2016年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变动较小,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总量由77元增长至595.7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61%,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总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占比相对较为稳定。其他用品及服务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一直保持较小的占比,尤其到2016年,其占比已下降至1.83%,农村居民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说明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小(见表2-14)。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以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为主,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还需继续优化。

表2-14 2001—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享受型消费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三、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经典消费理论,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还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最先使用“消费倾向”一词。消费倾向是居民在不同时期对商品的需求变动情况,是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为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变动情况,本研究使用2001—2016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如表2-15所示。

表2-15 2001—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计算整理。

表2-15数据表明,2001—2016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其值由2001年的0.77下降至2016年的0.69,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则基本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2001—2016年上升了0.08。此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虽然较低,但其居民消费提升空间较大,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提升空间有限。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提高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稳定,2001—2016年,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51~1.16,差异较大,2005年和2013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甚至超过1,说明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变化。2001—2016年,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城镇居民较高,说明城乡差距较大。2001—2016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54上升到0.70,可见相比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生活更为宽裕,收入支配更加多元化。

四、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本书以消费结构变动度代表消费结构升级情况,消费结构变动度是通过考察各年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以反映消费支出结构升级速度快慢的指标,一般计算方法为:用报告期各类消费支出比重减去基期同类消费比重,然后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从而获得两期的结构变动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ctt期相对于上一期的消费结构变动度,ctt期总消费,cit是第i类消费项目在t期的支出额,n是消费项目种类,这里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八类。cit/ctt期第i类消费项目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cit-1)/ct-1t-1期第i类消费项目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根据式(2-1),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2001—2016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16所示。

表2-16 2001—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资料计算整理。

结合表2-16和图2-8可以看出全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程度基本一致,除2013年外,在2001—2016年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部分年份有所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程度在2013年有着明显的波动,增长幅度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主要指标解释:2012年及以前年份,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时,不包括自有住房折算租金,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计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时,也不包括自有住房折算租金,但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中,包括购建房支出。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高达28.73%,农村为12.85%。总体而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程度较农村居民更明显,各个峰值与其基期的绝对差与农村相比更大,这些趋势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更剧烈。

图2-8 2001—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