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企业技术创新

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自此以后,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企业技术创新。

1.从系统性或过程性角度定义企业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品化。目前,部分学者从系统性或过程性角度来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价值的全过程,是指企业从感知市场需求—创造新概念—研究开发—商业化的整个过程。这一概念之后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性研究,如Chen等(2016)、朱霞和朱永跃(201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内外部环境与企业内在相关能力的有机作用的结果。Yam等(2004)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的自主学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制造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等构成。傅家骥和施培公(1996)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通过调动各项技术将新知识物化为生产技术系统,并组织员工利用该系统进行高效生产、创新产品从而实现市场价值。蒋秋荣(2013)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以获得商业利益和竞争优势为目的而进行的研发、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新产品和新工艺。

2.从创新强度角度定义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创新强度的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有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破坏性)创新之分。Christensen(1997)通过对多个产业兴衰历程的研究,将破坏性创新定义为打破现有行业的平衡,促使新一代技术、产品、服务及其相应价值的系统实现过程。张洪石和卢显文(2005)认为企业渐进性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现有用户所关注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并从性能方面进行改进;企业突破性创新则是指并未按照企业主流用户的需求而进行改进的创新,因此,这种创新可能暂时并不能够满足企业主流用户的需求。

3.从创新开放程度角度定义企业技术创新

部分学者从创新的开放程度上,分别探讨了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如Chesbrough(2003)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研发力量,而且还要从开放的市场中获得发明创造,对于本公司冗余的发明创造,可以采取措施让他人使用;与之相反,封闭式创新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完全控制从新概念的产生、知识的创造、产品的开发再到市场的推广等整个过程。Caetano和Amaral(2011)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以提高组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创新方法,这些组织包括顾客、供应商、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这一方法系统运用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像经典的创新模型那样依赖于内部的研发机构。董洁林和李晶(2013)通过对朗讯、思科和华为的跨案例分析,发现创新模式的演化呈现以下两个规律:在创新开放程度方面,开放者与封闭者之间存在鸿沟;在创新的新颖度方面,存在从较高的新颖度向较低的新颖度自然移动的现象。仲伟俊(2013)主要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现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创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利用、合作人才培养等,且联合开发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和咨询模式在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其他界定

Guan和Ma(2003)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一种专门的资产或资源,这种资产主要包括技术、产品、知识、工艺、组织和经验等。Ali和Park(2010)从技术演化角度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技术创新主要由四个阶段构成:技术创新、3I(Imitation,Improvement,Innovation,即模仿、改善和创新)技术创新战略、自适应性技术创新战略和本土化技术创新战略。齐庆祝和李莹(2013)将技术创新分为研发、科技成果转换和工业化大生产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的风险、收益和投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上述相关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从创新过程角度定义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已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且大多将企业技术创新视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书主要从技术创新价值实现过程的角度来度量企业技术创新,将企业技术创新看作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全过程,即企业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创造出相应的新产品、再到创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