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贵州经济发展研究
- 王鹏 朱文
- 4904字
- 2022-07-26 18:33:33
第1章 绪论
1.1 贵州情况简介
1.1.1 贵州省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70年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至109°35′,北纬24°37′至29°13′,东交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省境东西相距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有9个县级市、52个县、11个民族自治县、15个市辖区和贵安新区1个国家级开发新区。
贵州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地层中蕴藏着各个时代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了解和研究地球生命发展演化史的宝库”。“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地球生命起源向前推到了距今6亿年前。“贵州中华瓣甲鱼”“贵州中华真颚鱼”等古生物化石的出土,显示了距今4亿至1亿年的生命演化。尤其是“胡氏贵州龙”“海百合”“黔鱼龙”生物化石的发现,将贵州推上了世界三叠纪古生物王国的宝座。新生代以来的哺乳动物化石更是遍及贵州省各地。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黔西观音洞遗址对于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文物还表明,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省的行政区划前后发生了多次变更。1949年11月20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驻贵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设1个直管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贵州省1949—1955年行政区划沿革具体有:1949年撤销雷山设治局,改为雷山县。1950年设县级遵义市。1951年独山专区罗甸县划归贵阳专区,遵义市并入遵义县。1952年贵阳专区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贵阳、独山和兴仁3个专区分别更名为贵定、都匀和兴义专区;贵定专区驻地由贵筑县迁驻贵定县,都匀专区驻地由独山县迁驻都匀县,兴义专区驻地由兴仁县迁驻兴义县。贵阳市第五、第六和第七区合设郊区,复设县级遵义市,撤惠水县设惠水县苗族布依族联合自治区,炉山和丹寨2县分别改设苗族自治州。1953年撤贵阳市第四区并入第三区,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1954年撤罗甸县改设罗甸县布衣族自治区,撤威宁县改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撤台江县改设台江苗族自治区,撤雷山县改设雷山县苗族自治区,惠水县苗族布依族联合自治区更名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遵义市升格地级市,贵阳市贵筑县划归贵定专区,贵阳市撤郊区,设花溪、中曹、金华、乌当和黔灵5区,第一、第二、第三区分别更名云岩、富水、南明区,全省各县级自治区改称自治县。
1956—1958年贵州省行政区划沿革有:1956年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贵定专区的清镇等8县和都匀专区的福泉县划归安顺专区;雷山、炉山、台江、丹寨4个苗族自治县改设县,罗甸布依族自治县改设罗甸县,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改设惠水县;贵阳市撤花溪、中曹、金华、乌当、黔灵5区,复设郊区;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个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为首府,辖镇远等16县;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恢复都匀市建制,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辖都匀等14县;撤兴义专区并入安顺专区;松桃撤县设苗族自治县,三都撤县设水族自治县。1957年安顺专区撤贵筑县并入贵阳市。1958年贵阳市撤郊区,设花溪区和乌当区,富水区并入云岩区;大定县更名大方县;设安顺、都匀2县级市;撤丹寨、雷山、麻江、炉山4县,合设凯里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镇远县迁往凯里县;遵义市降格县级市,划归遵义专区;安顺专区的清镇、修文、开阳3县划归贵阳市,贵阳市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瓮安和贵定2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安龙县划归安顺专区;撤遵义等23县。
1959—1976年贵州省行政区划沿革包括:1959年婺川县更名为务川县,鳛水县更名为习水县。1960年郎岱撤县设县级六枝市。1961年复设遵义等20县。1962年安顺、六枝、都匀3县级市分别撤市设县;复设施秉等4县。1963年安顺专区贞丰、册亨、安龙3县和贵阳市惠水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开阳县划归遵义专区,修文和清镇2县划归安顺专区;撤镇宁县改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紫云县和遵义专区息烽、开阳2县划归安顺专区;紫云县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望谟县改设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县改设册亨布依族自治县,贞丰县改设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龙县改设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6年设开阳、万山、六枝、水城、盘县5县级特区;复设安顺、都匀2县级市;六枝县更名郎岱县。1968年撤开阳、万山特区。1970年撤郎岱、盘县、水城3县;设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3特区,复设万山特区,属铜仁专区管辖;1973年设贵阳市白云区。
1977—1990年贵州省行政区划变化主要有: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地级六盘水市,为贵州第二个地级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治所为兴义县。1983年,撤销凯里县,设县级凯里市,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撤都匀县并入都匀市。1986年撤务川、道真2县分别改为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撤沿河县改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撤印江县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撤销六盘水市水城特区,设水城县和钟山区;同仁、兴义2县分别撤县设县级市。1990年,撤销遵义地区赤水县,设县级赤水市;撤安顺县和原安顺市,设新的县级安顺市。
贵州省1991—1999年行政区划变革包括:1992年,撤销六盘水市盘县特区,改设盘县,同年设县级清镇市。1994年设县级仁怀市,设县级毕节市。1996年,将原属安顺地区的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划归贵阳市管辖。1997年,设立地级遵义市。
2000年至今贵州省区划变化有:2000年设地级安顺市。2011年设地级铜仁市。2014年设安顺市平坝区。2016年设遵义市播州区。2017年设县级盘州市。此外,2011年,在研究黔中经济区的规划中,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和时任省长赵克志首次提出贵安新区的概念。2011年10月贵安新区建立,名字以贵阳、安顺两地名第一个字合并而成。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上报设立贵安新区。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3号),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是中国第8个国家级新区,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1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千米。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安新区是南方数据中心核心区、全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1.1.2 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基本情况
贵州省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省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1)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黏土、新积土等。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2)。
贵州位于西藏高原东侧的中低纬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因素影响,全省气候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但气温变化相对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从全省来看,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多介于8℃~20℃,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2℃~25℃,属典型的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省,受季风影响,常年雨量充沛,省内各地降雨量多在1100~1300毫米,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雨季自东向西陆续到来,6—7月雨量达到峰值,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之际,水、热、光等基本同步,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日照少是贵州气候资源的最大特色之一,全省日照率仅为23%~40%,大部分地区在25%左右,日照时数为1050~1800小时,大部分地区在1300小时。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现出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贵州省境大部分地区在三叠纪印支运动过程中就隆起为陆地,为许多古老陆生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使众多植物获得了一个漫长的物种演变过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殊的地势地形条件,贵州山区成了高纬度植物区系南移的避难所,同时又是低纬度植物区系北扩的栖息地。在世界种子植物的15个植物区系成分中贵州就有13个成分(王孜昌和王宏艳,200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2015年,贵州森林面积1.3亿亩,森林覆盖率50%,森林蓄积量4.1亿立方米,各种草山草被6430万亩,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4.3%。据贵州日报报道,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植被生态质量指数(3)及改善程度均位列全国第6,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宽窄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