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云冈石窟—文化融合的经典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兴建于北魏兴安年间。石窟东西长约1000米,依山势而凿建,现存的主要洞窟有45个。石窟内有5万余座石雕佛像,这些佛像的大小相差甚大,最大的有17米,而最小的只有几厘米。另外窟中还有252座窟龛,以及大量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这些雕刻体现出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佛教流行状态。
这些石窟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每个时期的石窟都有各自的风格。早期石窟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石窟整体非常重视气势。中期的石窟开始转向精细,其内部装饰变得非常华丽。晚期的石窟愈趋精美,虽然窟室的规模小了很多,但是所雕刻的佛像非常精致。
不同时期的石窟在建筑结构上也有区别。早期的石窟平面多呈椭圆形,顶部似苍穹,在石窟的前壁开有门,门上还有通风的洞窗。石窟后壁的布局则略显局促,只在中间雕刻比较大的佛像,其他地方不再有后续处理。后期的石窟平面大多是方形,如果窟室的规模比较大,则在中间立一些支柱,或者把窟室分为前后两室。窟顶使用覆斗形或长方形、方形平棋天花。平棋天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天花板,是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得名平棋天花。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对云冈石窟的前十二窟的建筑构造及石雕造像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窟和第二窟是双窟,在石窟的最东面。第一窟的后壁主佛是弥勒佛,四壁还有其他佛像,但多数已经被风化,只有东壁后下方的浮雕保存较好,这些浮雕讲述的是佛本生的故事。在窟的中央,雕有两层方形塔柱。第二窟的中间有一方形塔柱,这个塔柱分三层,每一次的四周都雕刻出了三间楼阁式佛龛。
第三窟是云冈内最大的石窟,据传北魏名僧昙曜曾在这里翻译经书。这个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的两侧各有一座三层方塔,中间的上部是一个弥勒窟室。在后室雕有一尊佛像及两尊菩萨像,雕刻得非常精细,形象很生动。
第四窟的四周均雕刻有佛像,东西各三尊,南北各六尊,窟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立柱。在石窟南壁的门上方,留有北魏正光纪年的铭记,在云冈石窟所有现存的铭记中,这个是时期最晚的。
第五窟和第六窟也是双窟。第五窟在云冈石窟的中间,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雕刻了17米高的三世佛,是云冈石窟内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刻有精美的佛龛、佛像。窟的前面是拱门,拱门的两侧刻有两尊佛的图案,他们对坐在菩提树下,十分安静祥和。两窟前有五间四层木结构楼阁。
▲相传第三窟是昙曜译经楼,窟内雕刻有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7世纪)时雕刻的。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
第六窟是一个方形洞窟,洞窟中央有一个方形塔柱作为洞内的支撑。塔柱下面的东、南、西、北四个面分别雕刻不同姿态的佛像,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栩栩如生。塔柱本身和窟东、南、西三壁,用33幅雕刻图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故事。第六窟的雕刻十分精美,技法娴熟,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第七窟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的北壁刻有一尊菩萨,菩萨端坐在宝座上,神态安静祥和。其他三面窟壁则刻有各种佛龛造像,形象十分逼真。窟的穹顶是一幅生动的飞天浮雕,体态婀娜的飞天仙女们围着中央的莲花翩翩飞舞。另外,第七窟比较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窟前建有三层木结构的窟檐。
第八窟中有一尊在云冈石窟中很少见的雕像,是坐着孔雀在空中飞舞的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
第九窟分前室和后室,前室门拱处有两个柱子,都是八角形的。窟壁上除了刻有佛龛之外,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乐伎和舞伎。
第十窟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的主要雕像为飞天,雕刻得精巧细致。
第十一窟的窟壁上刻有大量佛像,其中正面为一尊菩萨像,四周是很多小的佛像。在窟的中央,有一根方形塔柱,一直通到窟室的顶端。
第十二窟的主要雕刻形象为伎乐天人,他们手上拿着各式各样的乐器,多为中国古典乐器,是研究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一个发展历程,佛教在不断发展中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在云冈石窟中多种佛教艺术造像相融合,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云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