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症状”转变为“要求”

厌学、成瘾等青春期常见问题行为(出格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在表达自己的“要求”,“恳求”他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无意间表现的“症状”。在青少年易发的精神障碍中,以上情况有时会同时出现,甚至难以区分。所谓的症状和问题行为,其实都是在传递一定的信息。这些隐含在症状中的信息,往往都是一些被当事人下意识压抑甚至仅存在于他们潜意识中的想法,通常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症状其实就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青少年在走到成瘾这一步之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并非一星半点。他们得想方设法地获得成瘾物质,还得克服这些物质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的恐惧,此外还要做好因此成为校园和社会边缘人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除非他们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否则他们通常是走不到这一步的。而能够下定这种决心,就说明如果不使用这种极端方式,他们就无法和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了。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一名游戏成瘾的初中生将获得怎样的沟通和交流。他会和“同伙”沟通。这样的沟通对于那些能够适应校园的孩子们来说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被朋友和老师“抛弃”、边缘化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成瘾带来的交流确实没什么“营养”。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和别人交流扩大了对自我的认知,这种互相肯定本身就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他们就像那些每天晚上都聚在居酒屋[1]的上班族一样。

现在,我们再看成瘾这种问题行为,便可以理解这其实也是在向父母和老师传递信息,其潜台词是“我在做坏事哦,你们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甚至有些孩子会用对身体造成伤害这种极端方式来向周围求救。

孩子们做出出格行为的本意是求救,而最直白的“救救我”却往往被“给我钱”“别管我”等叛逆的面具所掩盖。不过,如果他们一开始便能坦率地向周围求助,也不至于误入歧途。心理咨询的作用便是帮助他们说出那些隐藏于“症状”背后,连他们自己都未察觉的“要求”。

No.07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无法被他人接受”,因此陷入失望、绝望,但又不满于这种毫无生气的状态,所以又反过来责备自己,最终陷入无意义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