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十个真相改变你的育儿方式
- (美)琳达·哈特菲尔德 泰·哈特菲尔德 温迪·托马斯·罗素
- 7099字
- 2022-06-28 16:23:34
第二章 怀着明确目的去育儿
想象自己首次来到一个城市,走过了几个街区,沿着一段水泥台阶冒险进入地铁站。你找到一张地图,看了又看,各种颜色标识的轨道交通线路错综复杂,所有的车站都很陌生。一时间,整个城市在你面前模糊一团,你得找到方向。
你会怎么做?好吧,如果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首先,你要找到那个确定自己位置的小标签(或者无处不在的红色X),然后寻找能表明目的地的地标,只有起点和终点明确时,路线才能自动显示。
为人父母也是一次旅行,知道自己在哪里,想去哪里,这对你大有裨益。这就是本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到达。
你的目标是什么
退一步思考你正在培养的孩子,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理想”的孩子?用下面这张表格核对一下。
这个列表难称详尽,但却包含了人们所重视的诸多特质,这些结果都与以心为本式育儿有关。然而,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发现清单上有一些明显的疏漏。
清单上缺少了成功、受欢迎、富有和成名的特质,缺少了与成就、性别规范和外貌相关的形容词。因为这些特质要么是自然形成的,要么是孩子们自己决定的。
以下是表中没有列出的一些特征:
当然,喜欢孩子安静待着,穿着得体时尚,或者希望其对家庭精神传统保持忠诚,这些都无可厚非。如果你家孩子也看重这些,那这很棒!但要格外小心,重视这些特质往往与控制型育儿模式相关,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压力更大。此外,如果孩子的品位和兴趣不符合你的期望,可能会造成孩子失败。
幸运的是,别人可能无需说服你把善良看得比受欢迎更重要,把感恩看得比美丽更重要,或把批判性思维看得比服从更重要。至少在理论上,这些都显而易见。尽管如此,重要的是要预先知道,我们并非偶然把这些重要特征从以心为本的育儿目标列表中删除的。我们有意把这些特征从列表中去掉,这非常重要。
关于自尊的几个误区
当我们谈到希望孩子如何如何时,暂且把你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尊这一非常重要的议题上。
尽管你可能听说过,高自尊——也就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与健康、幸福和相亲相爱的关系有关。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不那么抑郁,而且更乐观”。即使是在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更容易坚持完成任务。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时,就会停止努力,且更容易恢复活力,这样失败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
另外,自卑与大量不健康行为有关。抑郁、焦虑和精神病都是自卑的近义词,就像成瘾、缺乏同理心、不会设定界限、欺骗、撒谎,以及把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归咎于他人一样。简言之,所有人都因高自尊而成长,因自卑而痛苦。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简单的事实却已经饱受质疑,面目全非。事实上,相当多的人——包括许多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内——仍然相信自尊可能“太高”,认为“给每个孩子一个奖杯”,从而阻止他们经历失败,已经败坏了整整一代孩子的性格。
有些人把千禧一代——20世纪80年代至千禧年初出生的一代人——当作自尊失控的例子。不管公平与否,很多千禧一代都被贴上了自以为是、忘恩负义和懒惰的标签。他们告诉我们,这是自我感觉“太好”的直接结果。
“如果一个孩子即使无所事事也感觉很好,为什么还要做事呢?”心理学家吉恩·M. 特文格(Jean M. Twenge)说,“没有基础的自尊只会助长懒惰,而不会让他们努力工作。”
这充其量只是误导。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自尊心强的孩子,无论他们成就如何,都更有可能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也更容易认识到何种坚持会一无所获。换言之,他们不需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擅长,他们知道自己有些不擅长。他们更多地,而非更少地接触到其个人局限性,并接受这些局限性。
心理治疗创始人之一、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曾说:“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感受自我价值,对心理健康及实现人生目标和抱负都至关重要。”
在这个国家,自恋、自负和自以为是的现象正在增多,但它们并不是不劳而获的高自尊的结果。事实上,它们与高自尊一点关系都没有。尽管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但自负只是低自尊的伪装。
“自尊的概念并不复杂,”教师、心理学家、作家多萝西·考克勒·布里格斯说,“自负不过是对自卑的一种粉饰。有了高度的自尊,你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
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既然已经考虑了长期目标,让我们明确一下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促使你读这本书的?你在想什么?
检查自己符合以下列表中的哪些项目:
□ 我正经历与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 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有时表现不好。
□ 有时我会和孩子有冲突,不知道如何解决。
□ 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有时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会变得愤怒或情绪化,说一些我并不想说的话。
□ 孩子们有时会发生冲突,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 我和伴侣/配偶在如何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上存在分歧。我依赖贿赂、奖励、威胁和惩罚——比如暂停活动、拿走东西、提高嗓门等——因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 我对自己所使用的育儿技巧不满意。
□ 我很确定自己有童年包袱,但我不确定这些包袱是如何在我的育儿方式上体现的,也不知道如何确保这些不延续到孩子身上。
□ 事实上,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父母,但我总是在寻找新的策略和技巧,让家庭生活更顺利、更快乐、更安宁。
即使你只选了其中一个,恭喜你!你来对地方了。我们已经为你做好了准备。
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我们已经讨论了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让我们来谈谈你现在的情况。就这本书的目的而言,你的“起点”就是目前你在我们“育儿范围”中的位置。
请仔细阅读我们对这3种模式的描述,并试着找出以下几点:
(1)你认为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2)你认为配偶/共同养育者所处的位置。
(3)你认为在你成长过程中自己父母所处的位置。
记住,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控制型、纵容型或以心为本型。基于心情和特定的情况,我们都倾向于接近于某些类型。我们中的一些人像钟摆一样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但大多数人因为成长经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向一端或另一端倾斜。
紧张结节
行为挑战有多种形式和强度,心理理疗师劳伦斯·科恩将其称为“紧张结节”,并表示紧张结节往往会导致某些情绪高度紧张的体验,例如:
● 按时睡觉
● 做家务
● 失望
● 看医生
● 朋友
● 放弃安抚奶嘴
● 游戏失败
● 吃饭
● 吃药
● 练习音乐
● 规则
● 上学
● 分离
● 兄弟姐妹
● 过渡
2017年,我们向大约500名年龄在2岁至18岁之间孩子的父母分发了一份非正式调查,发现科恩的清单上又多了几个“紧张结节”,包括:
● 电子产品
● 家庭作业
● 凌乱
● 每天早上要做的事
科恩还研究了父母的哪些反应“加强”了这些紧张感,他说了以下内容:
● 试图控制
● 避免问题
● 被迫服从
● 让步然后又怨恨
● 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 惩罚
● 责骂、大喊、威胁
● 暂停
● 试图“教训孩子”
● 收回爱
我们在以后章节中涉及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松开这个结:
● 避免权力斗争
● 批判性地评估我们自己的行为
● 做意料之外的事
● 笑
● 一对一时间
● 玩耍
● 重新联系
● 释放情感
● 无条件的爱
1. 控制型育儿
控制型是其中一个极端,与许多人所说的“专制”类似。在这种模式下,父母制定规则,孩子们遵循规则。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期望往往太高,以至于孩子永远感觉自己“不够好”。与此同时,这些父母对情绪爆发的容忍度很低,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这种情绪爆发毫无根据、不合逻辑或被夸大了时。
控制型父母往往严格设定限制,惯于发号施令,比如“去刷牙”和“收拾你的烂摊子”;而不是为孩子提供信息,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距离睡觉时间还有15分钟”和“你把一些东西落在桌子上了”。他们用惩罚、内疚、羞辱和威胁来激励孩子做“正确的事”。
他们还使用贿赂和奖励。一些家长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虽然相对于惩罚和威胁而言,贿赂和奖励看似不错,却往往令其位于控制型一端。但作家阿尔菲·科恩表示,通过让孩子感觉“好”来控制和操纵他们,与通过让他们感觉“坏”来控制和操纵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都是外在的动机。
外在动机:从外部奖励(如金钱、名望、成绩或表扬)中产生的行动力,这种动机来自人的外部。
经常得到奖励的孩子会养成一种“对我有什么好处”的态度,养成为了得到奖励而表演的习惯,这让他们开始向他人寻求成就感。在严重依赖奖励制度或星星小红花奖励体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一些自律。正如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所说:“奖励和惩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这枚硬币买不到多少东西。”
底线:父母赢,孩子输。
极端的育儿方式会导致极端的问题,并且经常会破坏婚姻幸福
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自己不时处于控制或纵容的极端,但我们中很少有人是真正的极端分子。例如,即使我们有点控制欲,也从未像《音乐之声》中的冯·特普拉上尉那样用哨子叫孩子们吃饭。
更常见的情况是,正如临床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所说的那样:父母一方倾向于纵容,另一方倾向于控制。或者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双方都会更加纵容,然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转向控制。
有些时候,令年长的兄弟姐妹懊恼的是,父母刚开始会控制孩子,之后随着年幼孩子的出生,他们会转向纵容,希望这样会效果更好。当然,我们中也有人在一天内从一种方法转到另一种方法。
一位家长告诉戈登:“我对孩子们很宽容,直到受不了他们,然后我又变得非常专制,直到无法忍受自己。”
“正面管教”项目的创始人简·尼尔森(Jane Nelsen)曾经观察到,持相反观点的父母往往会在自己更倾向的方向上更极端一些,从而来“抵消”另一半父母的观点。宽容的父母认为,他或她需要更宽容一点,以弥补严厉刻薄一方的父母。严厉的父母认为,他或她需要更严格一点,以弥补优柔寡断的宽容一方的父母。所以,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经常为孰是孰非而斗争。事实上,这些都不管用。
2. 纵容型育儿
纵容型父母是另一种类型的父母。在这种育儿模式下,家长对孩子的限制比较宽松,常常设置得很低,结果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打破限制。
纵容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或能力的期望较低,所以较少过问。此外,他们拯救孩子于危难之中,过度溺爱,纵容孩子,同情或怜悯孩子,而不是鼓励孩子解决问题,让他有信心克服与年龄相符的逆境。纵容型父母往往不想成为孩子愤怒的对象,他们会蹑手蹑脚地绕过孩子,在他们真正想说“不”的时候说“是”。
纵容型父母往往会原谅孩子的不当行为,或者一笑置之,他们允许孩子不尊重他人和财产。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屈服,他们对自由没有概念,也不会设定界限。更糟糕的是,健康和安全的限制——比如睡觉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或佩戴自行车头盔——没有得到支持。父母给予孩子很多自由,并允许孩子发号施令,即使孩子已经跨越了父母的个人界限。
底线:孩子赢,父母输。
在宽松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纵容型育儿方式,也可能会急转直下,变得控制欲很强。
3. 以心为本型育儿
处于控制型和纵容型父母之间黄金分割位置上的正是以心为本型父母(你猜对了)。然而,这不是其他两种风格的组合,而是完全独立的风格。父母对孩子有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并慷慨地提供健康的情感支持。他们对孩子设定的界限与年龄相适应,前后一致,而且大多是围绕健康和安全而设定的。
以心为本型父母拒绝成为施救者或裁判员。他们鼓励孩子们做出适合自己年龄的决定,并随着他们成长承担相应的责任。父母允许他们犯错,并改正自己的错误,通常人们也认为孩子有能力并可靠,值得信赖。这样,孩子们就更有可能成为内因驱动的人。
内在动机:一个人在享受行动中产生的驱动力,这种动机产生于人的内部。
这是内在动机,也就是“从内而外”的动机,引导孩子们接受健康的界限,听从道德指南,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努力为世界作出贡献。以心为本型育儿的标志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达成协议,说教让位于允许和鼓励孩子提供意见的双向讨论。
以心为本型父母为自己设定个人界限,教孩子为自己设定界限,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和孩子的需求被置于同等地位。
什么才是正确的积极强化
作为父母,你可能熟悉“积极强化”这个词,它指的是有利的刺激或条件可以增强某些行为。如果还不熟悉,要点如下:我们希望小狗乖乖坐着,每次它乖乖坐着的时候,我们都会给它一顿大餐,这样小狗就学会乖乖坐着了。但对孩子来说,积极强化真的是“积极”的吗?那要看你给的奖励是什么。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多读书,每次孩子读书时,我们都给她一张贴纸,贴纸就是奖励,孩子就会看更多的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积极强化和外在动机是一个意思——这对大多数生物来说都可以。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这样会破坏我们培养负责任、自信且高自尊人才的努力,这样就不那么“积极”了,对吧?但孩子们参加某些活动还有一种“奖励”,那就是在我们不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奖励”。
我们希望孩子多读书,孩子选择要读的书,并从中得到乐趣。读书的乐趣就是奖励,孩子就会读更多的书。
孩子确实正经历着积极的强化,因为一个有利的条件(快乐)增强了她的行为(阅读)。但这种“奖励”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因此既不降低孩子的自尊,又能带来积极的行为。
教养孩子常常出现的大错位
后面的章节,我们将开始制定一个以心为本的综合育儿指南,我们相信这是通往你为孩子设定的所有美好目标的唯一最直接的途径。但在此之前,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常见的真实场景,强调目标和战术之间的根本错位会如何影响家长的努力。
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父母希望与儿子保持亲密的关系,也深知亲子关系对孩子远离伤害的重要性,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觉得随时可以向他们寻求建议。两年后,家里迎来了第二个儿子。一切都很好,直到大儿子4岁以后,他开始发牢骚,在公共场合突然发作,虐待弟弟,为此他的父母很沮丧。爸爸妈妈教训儿子,说他突然“退步”了,做一个“好哥哥”很重要。他们提高嗓门,让他强行停下来。等他年纪渐长,每次犯事儿时,父母都拿走他心爱的电子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策略似乎行之有效。等他13岁时,只要父母一个不赞成的眼神,他就会乖乖听从指挥。不幸的是,这造成了附带损害。对男孩的行为进行羞辱和惩罚,而不关注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导致他认为自己最强烈的情感需求也无法在父母那里得到认同。
长此以往,他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他责怪弟弟总是给他惹麻烦,这破坏了兄弟间的关系。然后,在高中时,他最喜欢把自己的心声讲给同龄人听,终于找到一个发泄的地方,用冒险活动把那些压抑的情绪排遣出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孩子最不愿意求助的正是这些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父母。
这个孩子的父母虐待过他吗?没有。他们的策略是否有些极端?一点也不极端。然而他们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策略只专注于短期问题,而损害了长期目标。他们操纵儿子小时候做“正确的事”,这会迫使儿子长大之后做下“错误的事情”。
这种自我破坏并不罕见,甚至流毒甚广。
思考一下
● 我们希望孩子们诚实,却自己羞辱、惩罚他们,并表示,当他们坦承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对他们“很失望”。
● 我们希望他们积极地看待自己,自己却经常唠叨、批评和责骂他们。
● 我们希望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自己却会说一些诸如“你肯定还没吃饱”或“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怕黑”之类的话来压制他们的直觉。
● 我们希望他们为自己设定健康的界限,自己却总强迫他们与朋友和兄弟姐妹分享自己的财产,或即使他们不愿意,也要求他们对别人表现出肢体上的关爱,说:“来吧,给奶奶一个拥抱。”
● 我们希望他们勇敢、果断,自己却不鼓励他们顶嘴或挑战我们的极限。
● 我们希望他们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自己却为他们做出了大多数决定。
● 我们希望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自己却采取“我的地盘听我的”这一态度。
● 我们希望他们享受学习,自己却会为他们选择选修课。
● 我们希望他们负责任,自己却把他们落在家里的午餐和作业带到学校。
● 我们希望他们成熟地解决冲突,但通过惩罚来威胁他们解决问题。
● 我们希望他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却告诉他们,他们发脾气是“不合适的”,并让他们到房间里去哭。
● 我们希望他们自力更生,却不断替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 我们希望他们重视团队合作而不是竞争,却在他们与朋友和兄弟姐妹之间设置了竞争。
● 面对不友善的人,我们希望他们勇敢,但当刻薄的人是我们自己时,却不鼓励他们这样。
● 我们希望他们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我们几乎不经他们认可就制定了大部分规则,并坚持要求他们遵守这些规则。
● 我们希望他们有道德指南针,自己却用贿赂和奖励来激励他们——而不允许他们情感自然流露,无论这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
● 我们希望他们学会自我调节,自己却未能在该领域为其树立榜样。
● 我们希望他们质疑权威,却不让他们质疑我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让我们距离自己为孩子设想的未来更近或更远。我们的目标不能满足于“什么管用”或“凭勇气去做”或“相信一切都会成功”。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目标定得更高。
提高意识,而不是追求完美
为人父母从来都非易事。有些孩子似乎让我们的生活很艰难,甚至“省心”的孩子有时也会挑战我们。他们说的话直击我们的要害,其所作所为让我们不禁要想:“我的天,这孩子是谁养的?”
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蹒跚,不时会和孩子一起陷入困境。我们后悔自己说过的话,有一些事情我们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做,因为太累了,而没能去切换档位。“总会有明天的。”我们告诉自己。
你知道吗?我们是对的,总会有明天的。
当我们犯错误时,出现了最好的教育机会。错误让我们成为更好更强的父母,推动我们前进,让我们更有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这样还允许孩子不完美。
做父母的意义不在于每时每刻都万无一失,我们无需径直从A点直线到B点。没有弯路、没有偏差的育儿路线是不存在的,为人父母很少会是一条直路。但知道目的地B点在哪里,以及如何到达那里,的确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