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任何时候改变育儿方式都不晚

20年前,我见过泰·哈特菲尔德,他当时是名警察,而我那时还是个记者,负责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司法条线的报道。从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来看,泰气质温和,为人体贴,他擅长和未成年人打交道,对待未成年人有非同一般的耐心与同理心。我还记得自己当时想,他真的很优秀。

6年后,我初为人母,泰邀请我参加他和妻子开办的一个育儿班,我礼貌地拒绝了。在我的世界里,“育儿课”这个词之后紧接着就是“法庭命令”。我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但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家长,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因犯罪而被送上法庭的家长。

几年后,我女儿玛克辛3岁,这时泰又邀请我们去上育儿课。我告诉泰我会考虑的,随后就将其弃之脑后。我确信爱人查理和我能应付得来,而且我们打心底认为绝大多数的育儿课,只有那些问题家长才需要。

接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玛克辛快到5岁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此前我们一直使用的一些比较有用的惩戒方法——严厉警告、坚持己见、提高嗓门、暂停活动、拿走玩具等,都失效了。之前我们以为孩子发脾气只是小儿科,现在却变得越发频繁,更加猛烈。我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陪孩子了,爱人和我似乎也经常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比如:面对她的崩溃,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什么是“互相消耗”,什么不是?有一天,我在厨房里,听见玛克辛在卧室里盯着一堆芭比娃娃哭号,原因是她拒绝遵守之前玩4分钟的约定,于是我从她身边拿走了娃娃。我开始感到焦虑,“这真的是为人父母该有的样子吗”?我有些怀疑,“我是不是哪些方面没做好”?

这时,我给泰打了通电话。

“我们准备好去上育儿课了。”我告诉他。

一般而言,除非人们对其信仰或行为感到不满,否则不会改变,我已经到了“不满”这个地步。

“希望我们能学到一些新方法。”我告诉丈夫查理。

如今回想第一天上课的情景,我还无法解释泰和琳达在我脑海中引起的巨大冲击,如烟花般绚烂多姿,我的这种兴奋持续了数小时,几周,甚至很多年,延续至今。

我在课堂上发现了一种以科学、研究和事实为支撑的全新育儿方法。我和其他几位家长——没有一位是心肠冷酷的罪犯——一起坐在那里,突然有了宏观的认识,一切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琳达和泰提供的不仅是一些工具,而是一个全新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码得整整齐齐,非常全面、周到,几乎可以确保我解决所有问题。

哈特菲尔德夫妇毕生都在探索成功抚养孩子的基本要诀。泰是一名警察,又是一位父亲;琳达是一位小学老师,也是位母亲。1999年,他们成立了一家“以心为本育儿”公司,并引领数百名父母度过了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育儿专家的工作和智慧那里汲取灵感,精心构建起知识框架和建议体系,其中有不少育儿专家,你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哈特菲尔德夫妇的使命不是打造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新的道路已经辟就,只是需要把我们知道的东西翻译出来,让人们相信,并以一种现代父母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其包装,之后迅速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除非让他们看见这条路,并让他们认为这条路可行,否则仍然没多少人会选择这条路。

我们都知道,哈特菲尔德夫妇也清楚,养育孩子可能一片混乱。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适合一个孩子的方式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孩子。哈特菲尔德夫妇养育了3个女儿,因此他们很清楚,父母的教育理念只有与相应的技能配合使用时,才有价值。

“告诉父母不做什么是没用的,”琳达说,“你要告诉他们具体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实时看到真正的进展。”

这正是哈特菲尔德夫妇所擅长的。

你知道某些重大事件是如何成为生活中分水岭的吗?“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的分界线?比如结婚前与结婚后,生孩子前与生孩子后。对我而言,参加育儿班是一个分界线,参加之前,与参加之后。

在上了18个小时的课之后,我不再满足于那种令人沮丧的旧育儿模式,这种模式基于无数被我信以为真的育儿迷思,我接触到一种崭新的育儿风格,哈特菲尔德称之为“以心为本”。这种转变——我个人育儿方式的转变,或者你个人育儿方式的转变——创造了奇迹。

在这本书中,你将像我一样学习如何:

在不使用惩罚、奖励、威胁或贿赂的情况下解决孩子的任何行为问题——并且很有成就感。

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限制,并严格执行。

反思在家庭最不愉快的时刻孩子和自己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并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情况下继续相处。

尽量减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和争吵,为孩子之间深厚持久的友谊打下基础。

培养一种健康、有持续性的育儿理念,帮你度过孩子的幼儿期、儿童期、高中阶段以及以后的日子。

让你镇定且自信地看待自己的育儿方式,并一以贯之。

让你和另一半就育儿问题达成共识。

辨识出孩子独特的气质和成长阶段发生的事会如何影响他的行为,并找到与这种天性互为补充的方法,而非与之抗争。

理解做一个好父母与做一个好人如何保持一致,以及改进育儿方式会怎样改善你的生活。

让孩子做好迎接生活挑战的准备,加深亲子关系,维护孩子的自尊等。

什么时候改变育儿方式都不晚,我们强烈推荐你和伴侣、父母甚至朋友一起来读这本书。书中涉及很多容易展开的话题,而“改变育儿任务”板块则为大家提供机会来反思自己的成长,观察育儿方式,并把新原则付诸实践。

最后,尽管本书是以我的身份写出来的,但智慧和建议都直接来自哈特菲尔德夫妇,他们非常慷慨地与我分享,我毕生有幸,能和他们在同一战壕中,并肩作战,并把他们的育儿方法传递给大家。

温迪·托马斯·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