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让作者时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员工。:金融市场动荡,民不聊生

南京解放前后,金融业从动荡走向逐步稳定,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当时,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牵动着千家万户,为万众瞩目。笔者身历其境,对有些事情印象颇深,至今难忘。这里录下的只是一鳞半爪而已。

局长办公室成了留守处

早在1948年底,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由官僚资产阶级掌握的主脑金融机构四行二局一库(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一库是中央合作金库)就悄悄地着手从南京撤离。他们首先忙着将银行里的黄金、白银、美钞装箱转移;其次是动员银行员工随机构迁移离开南京,为的是以后要用这些人。笔者当时就业于邮政储金汇业局,自然也在被动员之列。为了笼络人离开南京,邮汇局当局宣布:凡愿随机构迁移离开南京者,地点有上海、广州、重庆……可任选一地;可以领取一笔本人和家属充足有余的路费;还可以领到一笔可观的搬家费。

到南京解放前夕,各大银行留下的员工仍然不少。邮政储金汇业局由局方批准公开成立了留守处,凡留下来的职工都归留守处管理。于是,留守处忙着清理局里的资财和各处的房产,并派人加强保管。局长早已撤离南京到上海去了,局长办公室成了留守处的办公室。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邮汇局当局不会想到,原来指定的留守处负责人和几个办事员,竟都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们正是利用留守处这个公开的机构,展开了许多革命活动。原先进行清点后制成的资财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只改了一下标题,就变成了接管时的资财移交清册。

金圆券泛滥成灾

国民党政府溃逃前,南京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叫金圆券。提起金圆券,不得不讲述它的来历。那是1948年8月19日这天,南京国民党政府突然宣布原来流通的法币收回作废,发行新的货币——金圆券。并规定法币300万元换金圆券一元,同时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纯金一市两兑金圆券200元,纯银一市两兑金圆券3元,银币一枚兑金圆券2元,美钞一元兑金圆券4元。

政府又明令,凡老百姓私有的金银外币都要兑换成金圆券,否则,一经查出,除没收外,还要严加追究。政府宣布:金圆券每元含金量为0.22217克。这实际上是一场大骗局。金圆券仅仅是一张纸,既无充足的黄金做储备,又无充足的物资做保证,纯粹是借此向老百姓搜刮金、银、外币。

在发行金圆券的同时,“政府”宣布管制物价,规定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得超过8月19日这天的市价,即所谓“八一九防线”。这样,很快就造成物资逃避,黑市猖獗,市面上出现了强烈的抢购风潮。笔者当时亲眼看到,中央商场(现人民商场)里面所有商店被抢购一空。店员们守着冷清清的柜台,无货可售,但为应付当局“不得随意停止营业”的禁令,还得“照常营业”。笔者走进中山南路一溜边的“棺材店”,一点不假,连棺材也全部抢购精光。

到南京解放前夕,金圆券发行已无发行限额,政府没有任何约束,很便当地向钞票印刷机尽量要钱,可老百姓大吃苦头了。根据统计,同1948年8月19日的价格相比,此时黄金上涨225万倍,银圆上涨175万倍,大米上涨142万倍。这些都已成为天文数字。物价成百万倍地上涨,当时人们用麻袋装钞票购买商品,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大白天里的大黑市

其时,城里的金银黑市交易就在大白天公开进行,当局已无法取缔。新街口、三山街、建康路、山西路、热河路等几处黑市交易点,就设在大街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买或卖。这些地方整天大头(银圆)敲得震天响,美钞刷起一片哗哗声,人头攒动,其场景就像上海的股票交易市场一样。笔者当时位于新街口邮汇大楼(现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楼下大街上,就是大头贩子、黄金贩子、美钞贩子最活跃的地方。

当时,市民们都急于将手中的金圆券换成大头、黄金或美钞。机关公务人员、教师、工人发下薪水,无不急急忙忙来到这里,把金圆券换成大头。待要用时(如每天上菜场买菜),再拿大头到黑市上去换成金圆券,用多少换多少。笔者当时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记得每月领到薪水,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楼下黑市交易点,把金圆券换掉。那个时候,金圆券正以一分一秒的时间和速度在贬值,谁也不愿意把金圆券留在自己口袋里过夜。

笔者有一项文字记录:1949年4月22日下午3时,一位朋友在新街口买进大头,每块是金圆券30万元,到了下关后,大头就涨到55万元一块,等送了客人上车回到新街口,大头已涨到每块要金圆券100万元了。由此可见,涨风之烈,老百姓受害之深。到4月23日白天,有些商人已公开拒绝接受金圆券,而要大头、黄金或美钞了。

老百姓见了“青天”

解放军进了城,南京市军管会立即派出军事代表接管了国民党的各大银行,并派代表进驻其他私人银行,展开了繁忙的接管工作……

此时,市场上大头、美钞、黄金黑市猖獗,兴风作浪,投机商人乘机囤积居奇;从阴暗角落传出谣言,说人民政府不承认金圆券,金圆券只能当手纸了……这一切都波及市场物价,对人民生活影响颇大。一位老大爷在街上当众哀叹:“我家里还有一些金圆券哩,现在国民党政府拍屁股一走不认账了,这不坑了我们老百姓吗?”

市军管会金融贸易部以高效率展开各项工作,积极筹备银行开业。在南京解放后的第九天(5月2日),就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下属的分支机构,正式开始营业。银行在全市各营业点立即收兑金圆券,按每日宣布的牌价兑换人民币,一直收兑到5月5日为止。这天的牌价是:金圆券8000元兑换人民币一元。市民们说:“国民党发出的钞票,共产党来收兑,哪个朝代也没有的事,这不明摆着向着我们老百姓吗!”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拿出雄厚的资金进入黑市,收购大头、黄金、美钞,以消除这个破坏正常金融活动、危害物价的祸根。人民银行同兴风作浪的投机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我有的是钞票,你抛我收,看你有多少货抛出来。”笔者当时就和另两个同志,在军管会金融贸易部安排下,三人一组,穿着西装,在新街口以“大亨”姿态出现,拿人民币收购了大批大头、黄金和美钞。

此外,市军管会还采取了其他有力措施,果然没有多久,新街口等处的黑市交易点没有了。老百姓手里的金圆券都换成了人民币,原来的谣言不攻自破。不仅于此,随后不久,人民银行对老百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直至抗战前的旧银行存款,都一一加以清理,分阶段,参照各个时期的物价,按比例折成人民币,发还给存款人。人们原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变成废纸的存款单,如今竟死而复生,无不喜出望外,不禁感动得连声叫喊:“德政!德政!青天!青天!青天!”

金融史上没有的新鲜事

南京解放初期,由于诸多因素,物价波动较大,米、布、油、煤的价格,日有上涨。人民银行为了稳定人民的生活,决定举办一种全国金融史上未有过的新型储蓄,叫折实存款。这种折实存款的计算单位,就由中熟米一斤、十二磅龙头布一尺、豆油一两、统煤一斤等四种物品的价格合成,以市场价格为准,四种物品的单价加起来之和,即为一个折实单位。存款人按每天的折实单位牌价(由人民银行每日在报上公布),以人民币折算成折实单位存入银行,取款时,如物价上涨,折实单位的牌价也会跟着提高,存款人可按提高后的折实单位牌价取出人民币,不会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存定期的还可得利息(折实)。这四种物品,都是老百姓每天必需生活资料,其价格在当时是颇有代表性的。如此存款取款,存户毫不吃亏,因此大受老百姓欢迎。市民们笑着说,人民政府想出的办法真好,有钱存折实存款保险,何必去黑市买大头呢?笔者手头有一项当时的资料,列表如下,从中可见一斑。

这项折实存款,直到物价基本稳定后的1950年11月20日,人民银行才停办。

(本文选自《金陵破晓 纪念南京解放40周年史料专辑》,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原标题为《南京解放前后的金融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