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恐惧:害怕失败,怕到焦虑

小林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品学兼优,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每逢大型考试,小林总是发挥失常。据他自己讲述,一到大型考试,他就头脑一片空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却因为紧张而做错,因此考试成绩总是大失水准。眼看高考在即,小林焦虑得睡不着,吃不香。他觉得,高考是人生的大事,发挥不好就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兰涛最近心理压力很大,公司有一个晋升的机会,兰涛是候选人之一。在3位候选人中,兰涛应该是最有机会获得晋升的,因为他资历最老,实力也最强。但他总是感到紧张,想到晋升竞选即将来临,他更是焦虑得夜不能寐。其实兰涛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了3年,他也一直在为晋升这个岗位而奋斗,但他总是遇事紧张,害怕失败,尤其是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容易患得患失,极其缺乏自信,以致很多次他都错失了机会。在大学时,他曾心仪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有点意思,但他不敢表白,害怕女孩拒绝他。最终,女孩失望了,接受了另一个男孩的追求。这曾令他很痛苦,至今想起仍感遗憾。

在这两个案例中,小林和兰涛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问题——害怕失败。事实上,他们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或物了,但是他们的关注点都聚焦在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上,这使得他们束手束脚,患得患失,产生了失败的恐惧感,最终错失了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那么,失败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源于小时候的经历。

1.从小到大喜欢的东西都被剥夺,内心的需求几乎没有被满足过

敏敏的童年是灰色的。据她讲述,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小时候,她喜欢的玩具都会被弟弟抢走,如果她不给,妈妈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走。等她长大后,面对自己心仪的事情、喜欢的人,她的内心总会升起一种绝望感,她觉得自己不配得到那件东西,不配得到那个人,而得不到的遗憾又会令她痛苦不堪。

2.从小到大在贬低中长大,害怕被嫌弃,害怕被拒绝

陈磊还记得,小时候无论怎么努力,他都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多少次他拿着考了100分的试卷眼巴巴地看着父母,父母总是板着脸说:“这有什么?你要每次考100分才好呢!”而一旦他考试发挥失常,父母就会大声地训斥他,甚至贬低他。时间长了,他害怕面对父母的指责,成绩越来越差,父母愤怒之余变得越来越失望,陈磊的性格也变得内向消沉。长大后,面对喜欢的人和物,他自惭形秽,不敢去争取,害怕被拒绝、被嫌弃,他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些。

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会产生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徒劳,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不仅如此,个体还可能出现“自我障碍”的行为,做出一些使失败更可能出现的事情。自我障碍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如面对即将来临的演讲,为了逃避失败,故意不训练,使后期有理由掩盖自己的失败:我是因为没练习才失败的,如果练习了,肯定不是这样。

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唯有破除潜意识限制性信念,才能真正放下对失败的恐惧,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下面两点可帮助大家扭转不良观念。

1.改变归因方式

很多人总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现实因素,如我天生就不擅长沟通;这个比赛是有内幕的,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获奖……这种现实因素很容易让人产生绝望感、无力感,因此心理学家建议,试着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动机不足,也许会让个体产生积极的期待。比如,我害怕与人沟通,只是因为我缺乏交流的动力,只要遇到感兴趣的人和话题,我就能聊得很尽兴。

2.学会举一反三,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告诉自己,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在一个地方摔倒?而有的人却能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取决于个体对失败的总结能力,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最后,提醒大家,失败后消极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进行自我辩论,请大声地告诉自己:失败只是在提醒我下次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