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
- 费息明
- 3442字
- 2022-06-02 12:13:17
2.3 以像音关联为主导的语言
在孩子可以说简单的句子,并通过感联理解这些句子后,成人还会在重复这些句子时添加如连词代词副词等其它词性的词使句子更丰满。比如,孩子学会了“兔子跑”,成人会继续描述为“这个兔子跑了”。孩子刚开始可能并不知道添加的语音是什么意思,但TA首先是模拟并熟悉这样说话,随着次数的增多,TA会逐渐适应这些词与场景的关联,伴随着其对感觉的感知分辨的精细发展,逐渐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比如,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使TA会明白,说远一些的物体或位置用“那”,近处则用“这”开头;对运动状态的感知,使TA明白,看见某动作时用“正在”或“在”,等动作结束时,再描述这个动作用“了”或“完了”结尾;对速度的感知,可以使TA通过观察两个小动物以不同速度跑动的画面,而明白成人说的“跑得快”和“跑得慢”的区别。这样,随着语言的丰富,TA对各种类型的词都会有所掌握。
在所有词性的简单词中,大部分的名词、动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连词、形容词都与视觉相关,即通过像音关联习得。而其它感觉对应的词则比较少,多数是形容词,以及与呼吸声调相关的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等。这或许并没有一个完全的统计,但仍然可以通过我们的经验感知到这一点,因为语言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语言作为人类信息的交流工具而存在。我们普遍知道的是,信息交流中视觉的作用占据着大部分的比例,语言占据着一小部分。尽管如此,语言的很大一部分也在通过如像音关联那样在人们的脑海中构建视觉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视觉之外的感觉与语言的关联,虽然可以使人们理解对应的语言词汇,但不够精确,只是达到了对某种感觉的感知的质的理解,而没有达到量的精确。人类对这些量的精确离不开视觉的观测,或者将这些感觉的感知通过工具转化成视觉可以判断的量来进行量化,比如所有科学仪器所完成的那样。这些视觉之外的感觉,其感知范围、感知速度、分辨精度都远不及视觉,这也使得依据这些感觉不能创造出对应的丰富的语言词汇。比如,我们可以说某种味道是“甜”的,可要说清是怎样的甜,或者这种甜与另一种甜有什么不同,语言上就比较匮乏,从而很难用不同的味道词来代表事物。相反,视觉对事物的区分就很容易,比如,它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分辨不同水果外形和颜色上的差异。视觉的分辨能力足以使不同的水果在外形上区分开来,因而水果的名称作为语言主要是通过与视觉之间的像音关联而成为可能的。如果我们要说清不同甜味的区别,可以用水果或其它食物的名称来代替味道本身,比如用“梨的甜味”和“苹果的甜味”来区别两种不同的甜味,而这里的“梨”和“苹果”两个词,就是通过像音关联得到的,这是日常语言中依据视觉区分味觉的通常做法。或者,在科学语言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甜味对应的物的成分构成以及成分的比例来精确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前提是这些甜味对应的物可以被看见,并且这些成分及比例需要转化为视觉可见的数据才得以完成。
在确认事物的存有时,人类也是以视觉的感知或观测为主——如果该事物能被视觉看到的话。如果该事物本身不能可视化,则要么通过测量工具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形态,要么借助其对可视化事物的影响而假定其为可视化的。而通常把其它感觉的感知或观测作为这个事物的部分属性依附于它的存有——这是科学界普遍采用的方法。
对于语言的交流而言,视觉作为非接触的一种感觉,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建立同感来进行沟通,即使得交流双方以及事物或事物的影像三者同时在场,也就可以彼此同时确认语言所谈论的事物,并且双方都可以就对方是否观察到事物做出观察,从而确认对方是否对该事物有感知。在现代社会中,依据通讯工具,视觉甚至可以跨空间、跨时间完成沟通,这也使得不同的说话者很容易依据视觉同感实现语言传播和沟通。相反,就单独建立同感而言,人的其它感觉在这方面就比较弱甚至完全做不到。如果我们用味觉来传达“甜”这个语言语音的含义,交流双方虽然可以通过回忆自己曾体会到的甜的食物,但无法确认彼此理解的是否是同一种味道,只能通过记忆形成各自孤立的理解,无法建立起彼此确认的同感。味觉的同感要通过尝到同一种东西实现,这就需要视觉来确认尝这个动作以及被转移的是同一食物——视觉可以同时将交流双方以及关注的事物纳入同一个背景之下而实现对同感的确认。
还有一点是,我们可以用视觉观察人在处在其它感觉的不同感知时的身体反应来描述其它感觉的感知,再通过将视觉感知对应的词与其它感觉感知对应的词进行修饰,从而产生很多的复合词汇。这些词汇经常具有丰富的意思,可以用于多种感觉,特别是还可以被用于对人的情感、心理、意识等复杂和抽象状态的描述。其它感觉之间彼此不方便相互探测,只能通过由相应感知引起的模糊的内在情绪进行类比来沟通,因而感知对应的词之间很难形成修饰关系,也就不容易形成复合词而使语言得到丰富。
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得到某种感知时会伴随着肌肉的特殊组合运动而呈现出特定的表情或肢体动作,这些可以被视觉捕捉并与相应的感知名称对应。虽然视觉的这些捕捉不能说完全不出错,甚至当事人可以通过掩饰表情和肢体动作欺骗观察者的视觉,但在自然的情况下,视觉对这些感觉的感知对应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用视觉来通感这些感知是全世界常用的做法。“臭”这个嗅觉感知联系着皱眉头,屏住呼吸,捂鼻子;“甜”这种味觉感知,对应的表情变化是眉毛舒展,面部肌肉放松,身体的变化放慢,甚至闭眼——电视广告中常在演员吃下一勺甜的广告食物时略带夸张地露出这样的表情和动作;“冷”关联的动作是身体蜷缩或部分身体哆嗦,而与“热”有关的动作如身体流汗,喘粗气等。当感知发生时,这些伴随的肌肉运作本身成为记忆的重要部分,而当我们看到他人有类似的反应时就联系到自身,回忆起对应的感知并理解对方的反应的代表着怎样的感知。
蜜是甜的,甜的味道使面部肌肉放松,产生微笑和愉悦的情感,把“甜”这个味觉词和“蜜”这个视觉词组在一起,即“甜蜜”这个复合词,有甜如蜜的意思,是用视觉词修饰味觉词,同时它可以用来修饰笑容或情感,如“甜蜜的微笑”,“甜蜜的爱情”等;“腐臭”这个词中,“腐”这个字代表的腐烂状态由视觉确认,同时腐烂的东西在嗅觉上又是臭的,因而用“腐臭”描述气味时,读者就明白那是怎样的臭味;“刺耳”之所以可以用于描述声音,是因为“刺耳”作为视觉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在触觉上意味着耳内的疼痛,而声音的频率很高强度很大时,其对人产生的效果就如针状物刺耳孔那样疼痛,因此,“刺耳”这个视觉词就可以描述听觉的感知状态;“灼热”描述一种很极热的状态,“灼”是在火上烤,人的部分身体在火上烤时那是相当热的,因此“灼”这个词可以与“热”组合起来描述热的程度。
这种通过用视觉对应的词来修饰其它感觉感知对应的词而产生复合词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与前面提到的“感联”有关。不同的是,上面提到感联时,重点在感觉的对象,而在这里则是重在感觉本身。这两种情况下的感联有什么详细的区别呢?上面提到感联时,重点在强调:感联的作用使得不同感觉感知到的对象被认定为同一事物成为可能,或者说同一对象可以被不同感觉感知到并被认定为同一事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在感联中确认对象的存在时,是以视觉的感知作为依据的,其它感觉的感知作为该对象的属性而存在,比如,“苹果是甜的”中,“苹果”是对象,由视觉确认,“甜”是苹果的属性,由味觉确认。而对这里谈到的复合词而言,重点在感觉本身,对象并不重要,即用与这种感知有关的某一对象(当我们谈论“对象”这个词时,是以视觉确认的)来描绘这种感觉感知,甚至把这种被视觉描绘后的感知用于形容主体的感受。例如,就“蜜是甜的”而言,蜜是对象,甜是味觉感知,“甜蜜”这个词中,“蜜”只是用来形容“甜”的状态的,即甜如蜜,而甜蜜这个词也可以形容人的心情或情感。关于这一点,在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借助于视觉感知的精确性和形象力,通过视觉感知词对其它感觉感知词的修饰性复合而产生的众多词汇,增强和丰富了对这些感觉或者主体感受的形容或描绘,使语言变得丰满而多样。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视觉借助自己具有的感知范围大、感知速度快和分辨精度高等特点使得像音关联对应的词在大多数词性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借助于这些优点,视觉可以将语言沟通的双方及谈论的对象同时纳入同一背景而建立同感,甚至于人类在认可对象或事物存在时,普遍以视觉的感知确认为主;视觉的这些优点还使得基于它的词语即像音关联对应的词可以用来修饰其它感觉感知对应的词而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