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珞巴妇女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变迁: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例
- 次仁央宗
- 24字
- 2022-05-30 10:59:19
第二章 社会性别角色与妇女地位研究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性别角色与妇女地位研究的概念界定
一 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研究(social gender studies)这个学术概念早已进入许多国家政府以及联合国机构组织的公共政策和决策中,成为在资源分配和社会管理中实施社会公正和平等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和统计类别(www.women.org.cn)。社会性别角色(social gender role)在笔者看来是一个语法概念,表示词的阴阳性,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各自不同的角色。从文化角度来讲,性别角色就是一系列与各自的性别相关联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男人和女人一出生就按照社会的期望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被人们按照不同的性别方式进行培育,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即男性扮演着刚性,主动,家里的顶梁柱,而女性扮演着温柔贤惠,家里的贤妻良母,常常处于依赖男人的角色。“社会性别”(social gender)理论的出现,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具体表现为,性别理论是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完善的。[1]女性/女权主义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欧美女权运动及妇女研究的兴起而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许多学者认为女权主义是指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2]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不同文化赋予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的现象。该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受社会文化制约,由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决定,是在社会文化适应中形成的男女角色、性别、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女性主义人类学认为,文化将女性定义为生儿育女的母亲角色,正是女性附属地位形成的社会基础,两性差异普遍存在,其社会历史根源复杂而深远,并且不仅仅是家庭范畴,而是一种社会关系。[3]早期的女性主义人类学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相结合为前提,分析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有的学者解释社会性别(gender)概念是对解释男女地位差别的传统“生物决定论”的否定,女性之所以在地位上低于或劣于男性,不是先天原因,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女性与男性的差距是社会习俗束缚和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是社会文化和制度建构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每个民族文化都用一定的方法使男女性别角色制度化”[4]。任何民族都存在着以文化为基础的性别社会差异。社会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和制度化,并通过两性在各个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把这种制度安排不断地传递给两性。[5]从历史角度来讲性别研究是西方的性别角色围绕着异性行为的观念展开的女权主义。我国的性别研究较晚于西方国家,“在从事性别研究过程中被中国妇女研究界相当广泛地运用。但对‘社会性别’的理解基本上是把它作为仅与‘妇女’相关的概念。由此可见,社会性别理论在解构传统性别关系和性别观念的同时,也在努力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观念。这种理论说到底是要从探寻两性关系的奥秘开始,认识人的本性,又在深入了解人的本性的基础上,寻找构建良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体福祉的新途径,并由此形成社会性别分析范畴”[6]。因此,“社会性别理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的回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公共管理的价值、手段和目标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根源——经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权力关系——都可能依靠自身的分析范畴找到答案,从而帮助提醒人们在制定公共政策、从事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必须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把正义、平等、公正的价值观纳入性别构成的现实实践之中”[7]。从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到如今特别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使西方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改革开放为女性主义运动和社会性别研究在我国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女性研究达到高潮,各类妇女研究书籍纷纷问世。但我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往往局限于或只注重女性,也就是说社会性别研究排除男性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当中过多地强调政治因素,往往将妇女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其政治、生活地位,缺少对女性生活经历的分析。[8]
依据上述情况,参照既有的中外概念,我国学者赵东玉给出的性别角色概念就是:“我国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围绕着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态度、动机、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以及社会的期待和愿望等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和区别的模式。这也就是说,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和区别,不能排除生物性的成分,但不能说是由生物之性所决定的。生物之性决定了人的性别,却不能决定性别角色。”[9]也就是说,性别是先天决定的,而性别角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别与语言行为等都是其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