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
- 林文勋等
- 2479字
- 2022-05-26 20:32:42
序言
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教育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示和要求,开展滇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包括战略咨询、规划编制与人才培训等。“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是该中心2014年确定的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是重塑滇西边境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地区经济的内生发展实现全面脱贫。自该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围绕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与内生发展,以“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为主线,一方面突出边境地区的空间地理特征,于2014年5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4年7月在内蒙古满洲里、2014年8月在黑龙江绥芬河等边境地区展开了广泛的调研活动;另一方面突出高原山区与少数民族等异质性特征,于2014年8月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了44户的入村入户调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经过广泛调研与多次讨论,课题组于2014年10月完成了综合研究报告——《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并于2014年11月提交了3份咨询报告——《逐步落实“户均一个职技生”、加快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关于深化完善滇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程的若干建议》《以互联互通推进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再造》。本书《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是在综合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持续深化的最终研究成果。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大理、保山、德宏、怒江等10个州(市)61个县(市)、总人口1700多万,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山水相连,拥有4060公里的国界线。目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且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区内部的贫困县(市)达56个、贫困人口400多万,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高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集中度与脱贫高脆弱性等严峻挑战;而且是中国建设贯穿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地理空间枢纽,是云南全面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主战场,空间地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加快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不但关系到云南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关系到“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加快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这片地区的空间区位与比较优势,以培育内生发展能力为目标。据此,课题组一方面将改革开放与沿边开放以来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变迁——由对外开放的后方阵地转变为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样重要的开放前沿、由远离国内外市场转化为临近国际市场并成为联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中间桥梁,视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借鉴新经济地理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集聚、分工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作为重塑经济地理的主要驱动力,并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相互紧握,在“顺其自然”与“有所作为”的过程中重塑这片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
我们认为得益于改革开放、沿边开放等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陆路边境地区的空间地理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成为云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以及云南参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济合作的战略高地,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门户与重要支柱,而且是我国来往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陆路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各国市场的重要桥梁与战略纽带,是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构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点,空间区位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
为充分利用区位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需要通过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来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面对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外溢、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发展的快速推进等新的国内外环境,并着眼于有效应对密度、距离与分割的三重挑战,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就需要突出“一条路径主要应对一个挑战”的原则,通过以下三条针对性的发展路径来重塑这片地区的经济地理:其一,构建边缘增长中心,提升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密度;其二,构建沿边国际产业带,缩小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距离;其三,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弱化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分割。
重构地区发展战略除了需要重塑这片地区的经济地理之外,还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征的地区发展机制:其一,要以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地居民为主体,通过技术进步、中小企业、人文发展等方式,刺激形成创新环境与学习型地区;其二,要构建一揽子的政策支撑系统,并将影响地区发展的所有工具,即公共制度、基础设施、激励措施等纳入行动框架中,以“一个政策工具应对一个目标的原则”来克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密度、距离与分割的三重挑战;其三,要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多重制约,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需要突出五个战略重点:其一,要以边境地区作为空间着力点,通过创建促进边界效应转化与边境区位特征演进的基础性条件,提升边境毗邻区域的一体化水平与经济集中趋势,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进而推动边境地区的区位再造。其二,要突出公共财政的转型与战略性调整,继续加大对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倾斜、不断释放沿边地区的财政红利,推动地区之间基本生活水平的趋同与和谐发展;其三,要重构地区内部的微观人力资本及其向上流动机制,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主体;其四,要着眼于资本匮乏以及基本金融服务缺失对地区发展的制约,通过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进而从区域层面促进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内生发展;其五,要通过重组与构建区位优势中的各要素,以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在空间上的重构为重点,强化企业在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上的空间集聚促进沿边产业带的形成。
毫无疑问,本书只是云南大学开展滇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云南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力争在服务国家战略与云南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林文勋
201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