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雍山

二十九、雍山

周天子的六驾巨辇带着一干臣子们,从镐京南郊出发,浩浩荡荡地向西行驶而去。

既然已经找到王叔幸,周公将安排天子的春祭和分封。那春祭和分封的坛址,就是要到雍山脚下凤翔之地的血池祭坛。

恰如周公所要求的那样,在大商,只有巫师和少部分王族识字;在周朝,所有姬姓王族必须要识字。夏商两代,巫师名为秩宗、太宗、太祝、太卜等,他们对夏王和商王的影响极大。周公对殷商朝巫与王之争,以及白鹿巫师在朝歌兴风作浪的往事倒是印象极深。因此,类似商代大巫师那样的神职官吏,在朝廷中大为削弱。

周公规定,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诸事,都归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仅仅有象征性的权力,不得干政。与之相反的,诚实记录事实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之相应的,以前为巫师所掌握的文字,被王族和史官所掌握。

太史官不仅掌管天文历法的观测制订,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和教育贵族子弟等有关文教方面的工作,而且熟悉国家的政令典则,常在周王左右以备咨询。仅王庭和中央各机构的史官就达到千人以上。而且,与殷商相比,西周的史官从巫师出身的人数很少,很多人皆是受正规学校教育出身的。

周公的心目之中,“礼”的作用大于神鬼。整个周公执政时代,占卜祭神活动大为减少。与此同时,史官分工趋向精细明确,除太史寮设职掌不同的“五史”外,在周天子的王宫内还配置了专门记录王上言行的左、右史,专门保管天子印信的典瑞和掌节,以及专门为王后掌管礼仪和文书的女史等等。

周公素来不喜欢与自己处处作对的太史姬逸这个人,但十分喜欢他事事与自己相左的使命感。在周公看来,这是太史官与卿事官平衡的理想状态。果然,姬逸不但反对周公代替天子擅行封赏,也反对天子认少年幸为王叔,并强烈建议天子杀掉少年幸这个妖童。

背着周公,太史姬逸向天子进谏说:“老臣遍查文王朝所留的史料,没有见所谓一百义子的半分记载。周公说,这位幸是与文王陛下同居于羑里大狱所相识,老臣把殷商羑里大狱的在籍犯人名册查遍,也未见这个孩童的记录。大王,周公此事,实在是恣意妄为!”

天子十分不以为然:“周公说是就是,太史公何必这么较真呢?”

姬逸含泪说:“老臣只是觉得周公已经垂老,行事愈发荒唐怪诞。他壮年时与崇国人作战,头颅遭打击受伤,随着日渐衰老,神智也日渐时昏时明。几年前,一声招呼不打,就悄然离京去了楚地。最近,只因做了噩梦,便点燃京畿周边烽火,结果却是找来这么个来路不明的妖童,竟然还要妄做天子王叔。老臣以为,以为……”

天子笑了笑说:“几年前,周公出走楚地,可不是因为诸位都在说他要夺了朕的王位?结果朕到王叔的府上,只看到他替朕祈祷的祷文!这份赤胆忠诚,让朕情何以堪?”

姬逸有点尴尬,又提高些嗓门说:“从前商到现在,不过三十年光景。诸老臣中,太公齐国公姜子牙、召公燕国公姬奭俱在,他们都未曾说过一百王子的事情;诸王叔中,卫公康叔、毕公高等俱在,老臣也从未听他们提及过王叔幸的事。臣以为,这一切,不过是周公错乱之想罢了。周公老迈,已经不适合署理政务了!”

天子姬诵有点不高兴了:“太史,你怎么能这么说周公!他老人家既是开国功臣,为大周出生入死,是赤胆忠诚的老王叔。知人则哲,朕向以君父待之,你快再也别这么说了!难不成,你要朕学习纣王,废了自己的亲叔叔不成!”

天子的这番话十分严重了,姬逸瞠目结舌,真的是无言以对了。说完这番话,姬诵十分不快地拂袖而去,急匆匆地改换冕服,与周公一起奔赴祭坛。姬逸独自跪坐在王座前发呆,等天子走出去了,他才想起来说:“王上可别忘了还有那背叛大商的王叔箕子和微子啊!”

可惜,天子没有听到他的话。按照周公的安排,他要带着新的王叔幸,以及大大小小的臣子们奔赴雍山下的血池祭坛。

据说,武王伐纣前夕,有凤凰出雍山、一直西飞到岐山脚下而鸣叫,昭示着大周国的兴起。因此,雍山被周人视为祭祀的圣地。雍山乃是上古就有之山,古人说“四面积高曰雍”,就是说四面缓缓堆高的丘山。大禹分天下九州时,因为治水时经过雍山,对雍山保留有深刻的印象,故而定华夏西域为“雍州”,并且造一只绘有雍山之形的鼎作为代表。

每年春祭,周天子都要奔赴雍山祭坛。周人并不像商人那样太多、太日常地祭祀天地鬼神,他们很敬天地鬼神,但从文王姬昌起,就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周公姬旦继承了父亲的态度,用礼制把祭祀给固定了。从天子到诸侯、大夫,如何祭祀,都做了细致的规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守礼而祀乃是周人的基本态度。所以,周人很少祭祀,但每一次祭祀都非常隆重。雍山的血池祭坛,就是天子大祭的固定之所。择高山之下、小丘之上、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就是选择雍山脚下三个小山丘,修筑三个坡度很大、逐层增高的祭坛,是所谓的“三畤”。这与商人刻意堆砌那种四下极陡的高台,是十分不同的。

正如少年幸后来所见证的,这个周公所修筑的血池祭坛,到了自称皇帝的嬴政手里,三畤变成了四畤,后来到了沛县人刘邦那里,四畤又变成了五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