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 郭建龙
- 2458字
- 2024-11-04 13:50:27
海外异草
张骞通西域之后,除了汉武帝主导的马匹、宝物和鲜血交流,虽然西域的贸易量并不大,但民间的各种交流却在快速地进行着,这就产生了中国和西方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物品大交换。
在这次交换中,除了丝绸作为汉朝的主打产品,也有一系列的农产品传到了西方和印度,最著名的就是桃和杏。[114]在张骞之后,这两种原产于中国的水果被丝绸商人带到了西方,最早于公元前2世纪(一说公元1世纪)进入伊朗,之后又经过亚美尼亚、希腊到达罗马(公元1世纪)。
与此同时,在公元2世纪的贵霜王迦腻色迦时代,中国的梨和桃传入了印度。关于中国的梨和桃如何传入印度的故事,竟然是由玄奘记录下来的。[115]根据玄奘的记载,由于迦腻色迦声名远播,位于现代中国河西走廊以外的国家纷纷送出人质前往贵霜。迦腻色迦王厚待了这些人质,每年给他们换三次地方以应付寒暑变化,并派遣了卫兵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些人质的冬日居所被称为“至那仆底”,也就是“汉封”的意思,这个名字就演变成了这个小国的国名。这里原本没有梨和桃,正是这些人质带来了这两种水果,并传入了印度。所以,桃被称为“至那你”,也就是“汉持来”的意思,梨被称为“至那罗阇弗呾逻”,意思是“汉王子”。
中国人将桃、梨、杏传往西方的同时,西方的大量植物也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这些植物许多都带有“胡”字(如胡桃),也有直接带“波斯”两个字(如波斯枣),或者“安”字(表示中亚,如安石榴)。
当汉武帝到大宛寻求宝马时,使者们还把一种专门给马吃的食物带回了汉地,它就是苜蓿。苜蓿的原产地可能在波斯一带,当公元前5世纪波斯王大流士发动希波战争时,这种植物也随着军队传入了希腊,之后进入欧洲其他地区。苜蓿向东传播途径是从波斯进入了中亚地区,在大宛广泛种植,到了张骞时代,又被中国人发现了,跟随西域宝马一同来到了中国。[116]汉武帝由于喜欢马匹,也将苜蓿种满了各种离宫别苑。[117]
苜蓿只是动物的食物,而另一种水果则代表了享乐精神。尼采认为希腊精神有两种代表,一种是代表了理性的日神精神,另一种则是代表了狂欢的酒神精神。欧洲之所以多酒,是因为欧洲人很早就使用葡萄酿酒。葡萄酒可能是人类最容易获得的一种酒,只要把葡萄汁放在容器中,不再需要放其他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发酵成酒。但希腊、罗马等地的葡萄也并非原产,它们可能来自中东或者埃及。埃及人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时候就有了葡萄酒。葡萄在中亚地区也分布广泛,张骞去往中亚时,发现那儿有很多葡萄酒。比如大宛就以酒闻名,富人们以储酒为乐,最多可达万余石,放十几年都不会坏。
这种酒和中国的米酒比起来,度数更高、更稳定,口感也更好。在政治上总是找不准方向的张骞,在物种引进上却拥有超前意识,在他的努力下,葡萄也引入了汉地。
除了这两种明确为张骞带回的植物,还有许多植物被认为与张骞有关。比如,果仁长得像人大脑的“胡桃”(就是现在的核桃),就被认为是张骞引进的。[118]胡桃的原产地可能在波斯的北部,但除了传闻,并没有其他有效的证据证明是张骞带入中国的,只能认为,胡桃的引进可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由不知名的商人慢慢地带到了中国。[119]在汉代,皇帝的上林苑里已经种上了胡桃树。[120]
另一种重要的产物,最早被中国称为“安石榴”(就是现在的石榴),也是来自伊朗地区,它也被冠以张骞引进之名,[121]但同样没有证据,只能说可能是由汉代不知名的商人传入。从“安石榴”这个名字来看,它可能是从“安国”和“石国”引进的。
除了这四大作物,在这个阶段从西域引入的作物还包括胡麻、藏红花、芫荽、胡葱、胡瓜(黄瓜)等,都被和张骞挂上了钩,却一直缺乏可靠的证据。
除了在植物上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西方还带来了许多文化方面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受西方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唐代,但在汉代张骞之后,一种叫胡笳的乐器已经传入了中国,由此带来了胡乐。汉武帝时期的李延年更是根据传入中国的一首胡乐,创作了28首曲子。[122]汉代有名的蔡文姬创造了《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胡笳的伴奏下演唱的一首乐府诗。
另一个对中国有趣的影响是马戏和戏法。中国人对西域传入的这项奢侈运动一直兴趣十足。从南方的印度到西方的罗马,对戏法都情有独钟,只有中国缺乏这样的传统。公元120年(永宁元年),西南方的掸国(位于现代缅甸)进献了一批变戏法的高手,他们所做的表演和现代的表演几乎毫无区别,节目包括:1.吞吐火焰;2.大卸八块,将人头换成牛马的头。在这些魔术师的表演下,汉安帝兴趣十足,在第二年春节宴会时,还专门请他们出来表演,皇帝和大臣们济济一堂,欣赏着这不可思议的“骗术”。[123]
事实上,从张骞开始,使者们就不断地向皇帝汇报西方的戏法高手,《汉书》更是总结了戏法的所有形式,如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等。[124]
这些异域的文化,加上舶来的植物、马匹,共同丰富了汉代的社会,也表明,即便皇帝真正感兴趣的是征服,可一旦大门打开,民间的交流就自动开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开始时只是涓涓细流,但随着佛教的到来,中国舶来文化的引进便形成了第一次高峰。
西汉的首都选在了内陆的长安,这里远离海洋,同时由于与匈奴的拉锯战,使西汉对西北地区更加熟悉,也因此对西域更加重视。
与此同时,西汉时期东南方向的沿海还处于整合的过程中,不管是南越还是闽越都刚刚加入中国的版图不久,又距离长安过于遥远,皇帝对于东南沿海之外的关注是比较有限的。这导致西汉对东南亚缺乏足够的认知,虽然有一定的接触,却始终是小规模且代价巨大的。“一带一路”中,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已经打开,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路”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当然,这个阶段官方联系不多,并不代表民间毫无联系,事实上,西汉时与东南海外民间的贸易已经有所发展,只是因为民间贸易缺乏必要的记录,显得更加模糊。
到了东汉时,随着皇朝将首都迁往了更加东面的洛阳,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东南沿海的稳定,东南亚海外与汉朝官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到这时,“一路”就慢慢成了一条与“一带”并存的海外通道。
因此,在叙述完两汉时期的西域世界之后,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下汉代时东南方向的海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