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本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词、文,尤以词著名。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一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十二月,秦观出生于全家随其祖父赴官南康的途中。秦观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人们也称呼他“秦七”。皇祐五年(1053),秦观五岁时,一家人返回高邮。嘉祐元年(1056),秦观的父亲秦元化去世,秦观在家一边侍奉寡母戚氏,一边埋头苦读。
秦观自幼聪敏,豪隽慷慨,从少年时起就关心国家大事,文辞中不乏慷慨激越之情。他喜爱杜牧的强志盛气,佩服他治乱兴亡的用心,于是他取杜牧诗“独鹤初冲太虚日,九牛新落一毛时”(《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中的“太虚”二字作为自己的字。
二十一岁时,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凄惨情状,他创作了《浮山堰赋》,借用梁武帝时期堰崩人亡的故事,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哀死者之数万兮,孤魂逝其焉游。”当时北宋正面临着辽、夏的屡屡犯境,他少年壮志,也想去疆场征伐。他仰慕郭子仪、杜牧的为人,决心“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陈师道《淮海居士字序》)。二十四岁时,他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子仪乃外弛严备,中输至诚。气干霄而直上,身按辔以徐行。于是露刃者胆丧,控弦者骨惊。”极力歌颂郭子仪平定叛乱的英雄之举。青年时的秦观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柔弱多情,他喜爱读兵书,梦想着献身疆场,报效国家。
考取功名,走入仕途,是古代大部分文人的人生目标。然而秦观的科考之路却不怎么顺利。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秦观才考取进士,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七岁了。在此之前,他一度过着居家耕读和去附近都市漫游的生活。他曾去过历阳(今安徽和县)、徐州(今属江苏)、会稽(今浙江绍兴)等地,与孙莘老、参寥子等人交游。
元丰元年(1078)四月,秦观第一次入京应举。在途中,他得知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于是前往拜谒。他效仿李白《与韩荆州书》中“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句,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秦观在青年时期便仰慕苏轼的文才与为人,迫切地想与苏轼结交。
苏轼知徐州时,正逢水患,苏轼率军民全力抵御水患,徐州城得以保存。大水退后,苏轼建黄楼于城东门。八月,黄楼建成,苏轼请秦观作文记述这件事,秦观因为忙于准备科考,没有立即动笔。等到同年十一月,秦观才应下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秦观写此赋时,并未登临黄楼,所以文中对黄楼及其周围形胜的描写多为作者想象,他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登楼引发的人生感悟上。
噫变故之相诡兮,遒传马之更驰。昔何负而遑遽兮,今何暇而邀嘻!岂造物之莫诏兮,惟元元之自贻?将苦逸之有数兮,畴工拙之能为?韪哲人之知其故兮,蹈夷险而皆宜。视蚊虻之过前兮,曾不介乎心思。正余冠之崔巍兮,服余佩之焜煌。从公于斯楼兮,聊徘徊以徜徉。
这篇《黄楼赋》深切苏轼之用心,当时朝中新旧党派斗争激烈,苏轼与王安石政见相左,反对新法,于是自请外任。苏轼之建黄楼,与滕子京之重修岳阳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秦观之作《黄楼赋》亦与范仲淹之作《岳阳楼记》有相同的旨趣。苏轼得此赋之后,大加赞赏,并作《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以酬秦观。
我坐黄楼上,欲作黄楼诗。
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
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
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
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
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
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
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
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诗中,苏轼赞扬秦观之赋有屈宋(屈原、宋玉)之姿。在此期间,苏轼与秦观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等地,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秦观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前往湖州探望狱中的苏轼。后来秦观受到苏轼一案的牵连,自己也遭到贬斥,二人在各自的贬所以诗书往来,互相劝勉。
秦观在元丰元年的科考中名落孙山,深受打击,但是他坚持潜心耕读,于元丰四年(1081),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自觉准备充足,可惜又未能中举。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谒见了已经罢相赋闲的王安石,苏轼向王安石极力推荐秦观。王安石读罢秦观的诗文后,在《答苏子瞻荐秦观书》中赞赏道:“示及秦君诗,适叶致远一见,亦谓清新妩丽,鲍谢似之。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读其诗,手之而不释。”秦观受到二位文坛前辈的鼓舞,决心再度赴京考试。元丰八年(1085),秦观第三次应举,终于考取进士。秦观初仕定海(在今浙江)主簿,并未到任,后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在蔡州,他写下《拟郡学试东风解冻》诗:“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诗中饱含了他对前途无限的希望。元祐二年(1087),苏轼引荐秦观为太学博士。元祐三年(1088),秦观因党争受到排挤,返回蔡州,直到元祐五年(1090)六月,秦观得到了范纯仁等人的推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
二
四十一岁时的秦观正处在人生最得意的时期,他与苏轼、苏辙等人交游密切,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轼门下,他们四人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他上《进策》三十篇、《进论》二十篇。《进策》篇系统地阐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治安、人才、役法等方面的见解。当中有《国论》《治势》《人材》《法律》《财用》《将帅》《奇兵》《辨士》《兵法》等篇。《进论》篇以史论的方式,评价李陵、王朴、张安世、袁绍、韩愈等西汉至五代时期的历史人物,借古喻今。这五十篇策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元丰至元祐初这八九年间完成的。
秦观的策论颇有见地和胆识,不故作高论,而是立足当下,极具务实的精神。在《国论》篇中,他主张政令公开透明,晓谕天下,不愚民,不欺民。在《主述》篇中,他主张政事之臣和议论之臣不应针锋相对,而应求同存异,在差别中把握平衡之道。在《治势》篇中,他主张宽猛相济:“天下有强势,吾则有宽术。天下有弱势,吾则有猛术。”他还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利弊,认为新法是治势良策,但是在施行过程中矫枉过正,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司马光执政后完全废除新法,也是矫枉过正的行为。在《论议》篇中,他主张新旧党派摒弃门户之见,一切从实际出发,“酌民情之利病,因五方之所宜”。在《人材》篇中,他认为天下人如木材,可分为“成材”“奇材”“散材”“不材”四种,奇材百年难遇,可以破格录取。在《张安世论》《韦玄成论》中,他一反过往史论中他们的名臣形象,而是尖锐地批判他们不作为、无担当、求苟安的懦弱之举。在《石庆论》中,他又深入剖析了帝王心机——为什么石庆资质平庸,却可以在汉武帝时代位极人臣。
秦观的五十篇策论可谓“文丽而思深”,说理透彻,引古证今,具有深切的洞察力和感染力。释道潜在《哭少游学士》中写道:“当时所献策,考致第一流。论高追贾谊,气胜凌马周。胜理非空文,灼可资庙谋。”黄庭坚《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其五》中赞道:“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明人张将秦观与西汉贾谊、唐人陆贽相提并论。他在《秦少游先生淮海集序》中称赞:“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之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此则其精华也。”
但在当时朝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秦观的治世之策并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了一些人的嫉恨和诋毁。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赵煦亲政,新党章惇、蔡京等人上台,又大肆排挤元祐党人。苏轼被贬往惠州,之后又被贬往琼州。因秦观与苏轼等关系密切,所以他也坐元祐党籍而被贬为杭州通判,在赴任杭州的途中,又被贬往处州,任监酒税之职。
三
在处州的两年里,秦观写下了很多诗词,为了消遣被排挤的忧闷,他常常到佛寺当中,与僧人谈论禅道,抄写佛经。在《题法海平阇黎》诗中,他写道:“寒食山川百鸟喧,春风花雨暗川原。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却不想在绍圣三年(1096)春,他又被政敌迫害,以“谒告写佛书”的罪名被削职贬往湖南郴州。途经长沙时,他结识一义妓,二人眷恋至深,他也作多首词相赠。绍圣四年(1097),新党不放弃对秦观的继续迫害,他又被诏移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98)春,秦观自郴州迁往横州。在横州时,秦观作《宁浦书事六首》,诗中描述自己读书消忧,抒发自己身在贬所的郁结以及听闻旧友故去的伤感,情词悲切。九月,秦观又被移往雷州编管。在秦观编管雷州之时,好友苏轼也被贬在海南岛。二人常常作诗唱和,互相劝勉。但不同于苏轼的旷达,秦观接连遭受打击,意渐消沉,加之雷州地处偏僻,瘴气郁结,使其健康也受到很大的损害。元符三年(1100),五十二岁的秦观自感神衰意微,效仿前人鲍照、陶渊明自作哀挽的方式,写下了这篇哀切至极的《自作挽词》。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藁葬路旁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昔忝柱下史,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岂免从阇维?
荼毒复荼毒,彼苍那得知!
岁晚瘴江急,鸟兽鸣声悲。
空濛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病重去世,他的弟弟赵佶继位为宋徽宗。五月,宋徽宗下了赦令,苏轼和秦观都获得内迁。秦观从雷州去往横州,苏轼自海南去往廉州。六月时,秦观与苏轼二人在海康相会。此时秦观五十二岁,苏轼六十四岁,二人都已是须发皆白的老翁了。秦观作《江城子》感慨与老友的相逢。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正是“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这一年,秦观在北归的途中路经藤州时,因伤暑于藤州光华亭上溘然长逝,终年五十二岁。
创作: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秦观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皆工,尤以词最为著名。《淮海集》中收录古体诗、近体诗四百余首,词作存于《淮海居士长短句》中,又称为《淮海词》。秦观是宋代婉约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被后人尊为“词家正音”(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对后代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前代词人中,秦观的词风受杜牧、李煜的影响较大,亦有一些词句从二人诗中化用而来。“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梦扬州》)、“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满庭芳》)化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望海潮》)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此处便令君睡足,何须云梦泽南州”《睡足轩》化用“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杜牧《忆齐安郡》);“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八六子》化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在同时代的词人中,晏几道和柳永的词作对他影响较大,他在二人的基础上又有进益,自成风格。他创造出以小令之法为慢词的艺术新境界。他借鉴五代以来小令含蓄的语言、曲折的韵致,使慢词变得更加典丽、更富韵致。如《满庭芳》一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词极为著名,秦观也因此得了个“山抹微云秦学士”之名号。
宋人蔡伯评价秦观词:“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清代纪昀也评价其词:“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从这些评价当中,可以看到秦观词作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秦观出自苏轼门下,但词作反而受苏轼影响小,二人的词作完全是不同风格。苏轼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作中往往包含了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际遇的达观。秦观词则“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炎《词源》)。秦观的词作不如苏轼词豪放,其为人也不像苏轼那般旷达,然而他的婉丽与情韵,又是苏轼词所不及的。
秦观词在文坛地位很高,秦观的诗文也颇负盛名。秦观诗作的数量远多于词。他的诗歌感情浓厚,意境深远,自成风格。他擅长各种文体,政论、骚赋、游记、小品都有名篇。
秦观的人生际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他在家中耕读与四处漫游的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以抒发闲愁和表露心情为主。他自己也从事一些田间劳作,所以又有一些写村居生活和山水田园的诗歌,比如《田居四首》《秋日三首》《纳凉》等。“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戒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田居四首·其一》)诗中所述就是平常农家的人和事,充满了浓厚的乡野气息。
除了在家中耕读,秦观还时常去附近的扬州、楚州等地漫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孙莘老、参寥子等人,他们共同游历,作诗唱和。熙宁九年(1076)八月,秦观与孙莘老、参寥子游历阳之惠济院,沐浴汤泉,游龙洞山,访项羽庙,作诗三十首,赋一篇。作品数量不多,多为和韵之作,尚未显现出诗人独特的诗风。这些作品中,有写旅途见闻、探游奇景的,如“苇萧传火度冥冥,乍入清都醉魄醒。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和孙莘老游龙洞》);有抒发现实生活的困顿之情的,如“我垣既已颓,我栋又以挠。岂无一木支,横力难与较”(《次韵参寥莘老》),诗风朴实,笔势雄沉。
这一时期,秦观的词作在总体上仍旧是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的风格,但是他巧妙地脱去了前人浓丽绮艳的词风,代之以清丽婉约的格调。词的主人公也大多是闺中思妇、妓女一类,刻画生动且饱含生活气息。如《阮郎归》一词: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沉晓空。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这是一首抒发幽会的欢乐与别后的离愁的艳情词,首句描绘佳人婀娜多姿的体态,次句点出促使二人幽会的契机。“无端”一词,显得恰到好处。下阕不直接描写幽会的心情,却反而写别后之愁恨,一句“陇头流水各西东”,将与佳人再会难期的惆怅抒发得淋漓尽致。一首词寥寥数语,却一波三折,曲折深致,可见秦观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之高。
秦观人生际遇的第二个阶段,是在他走上仕途,生活前景一片美好的时候。他在蔡州做了五年的地方官,又在京都做了四年京官。他关心国家大事,进《策论》五十篇,以图改革时政弊病。这个时期的秦观仕途光明,生活舒适稳定,他常常流连青楼,有不少给心爱妓女的寄赠之作,比如《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南歌子·玉漏迢迢尽》等,很多词作都是以爱情为题材,除个别词内容格调不高,多数词都是情致婉转、语言典丽的千古名篇。此外,他还有一些模仿京都勾栏艺人的说唱形式写成的通俗作品。比如《调笑令》十首,以历史上十位著名的女子为题材,抒写其人其事。
在这一时期,秦观的诗作更为丰富,除了游历山水,参与宴游、组织盛会的应酬之作,还有一些关心时政民生的作品。
秦观人生际遇的第三个阶段是在其仕途受挫之后。当时朝廷党争激烈,秦观也不自觉地陷入党争之中。他被政敌攻讦,受到排挤,还有人指责他与青楼女子过从甚密,行为不检。最终,秦观以身体欠佳为由,自请回到了蔡州。他的脆弱与敏感的性格,使他心气渐消,于是他便追慕东汉名士马少游,将字改为“少游”。挚友陈师道在《淮海居士字序》中提到:“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识吾过。”
这一时期他的词作成就突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更上一层楼。秦观细腻敏感的性格与之多舛的命运相结合,使他的词境渐从凄婉走向凄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近代词人冯梦华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被贬谪初期,他还抱有对当权者的幻想,其词作中表达出对京都的眷恋与不舍,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后来秦观又连续遭贬,已经不对回京产生幻想了,他对政途彻底失望,感情更加深沉,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意蕴深沉,哀婉至极,可见秦观对现实生活已然看破,只想寄情于山水,寻找一个可以栖身的世外桃源。
在被贬谪的途中,秦观结识了一位长沙义妓,二人于患难之中相识,是一种知音的情谊。二人即使分别之后,也互相挂念,秦观给她的赠作更是情深意远,哀切缠绵。“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湘瑟声沉,庾梅信断,谁念画眉人瘦?”(《青门饮·赠妓》)秦观的温柔多情,在他的词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被贬的七年时间里,秦观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技巧上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远超从前,正所谓“不平则鸣”。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评价他这一时期的诗作:“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秦观在《雷阳书事》《海康书事》等诗作中,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诗中虽有自己身为迁客的郁闷与孤寂,但也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泰然。
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评价他这一时期的词作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词作早已超越了普通婉约词家的境界,已臻精纯高古之化境。秦观的词被奉为“词家正音”,后人称其为“婉约词宗”,他的词作之所以脱去前人之“词为艳科”的窠臼,无疑与自身遭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