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美的寻找:从理论到实践

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汝信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他赞赏黑格尔精心营造的美学体系,现在却越来越感到其局限性,因为它们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学问题,只是停留于抽象思辨的王国,当我们面向无限丰富多彩的现实和人类艺术创造时,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汝信曾广泛地向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著作求教,发现其中有的能启发人思考,但总的来说仍令人失望。汝信领悟到,研究美学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不能单从哲学家的书本中去讨生活。这就促使汝信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研究美学,那就是直接面对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创造,结合亲身鉴赏的体验去进行美学的探索。汝信认为,艺术是人的一种最富有代表性的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它能够以最精练、最集中、最凝聚的形式把美提供给我们,而人在自由的、自觉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能动地、现实地复观自己,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并在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复观自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艺术史就是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的精神成长史,同样也是美的创造史。有了这些思考,汝信最终指出,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灵魂,也是对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美学研究要走向生活,不妨从剖析人类的艺术创造开始。美学研究应该避免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无助于我们理解艺术。艺术的世界是最鲜活、最生动活泼的世界;是先有艺术,然后才有理论。所以艺术理论、美学研究永远也不要奢望有朝一日去指导艺术;恰恰相反,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那么理论也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改革开放后,汝信获得了一些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的机会,参观了不少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馆,观看了一些知名文艺团体的高水平演出,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也为其美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方向。汝信没有停留在对艺术的欣赏层面,而是将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与对艺术创作历史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再调动自己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中的理论积淀,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撰写了一些研究现代艺术的文章,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探讨美,最终以《美的找寻》为题结集出版,拓展了美的实践领域。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化艺术遗址,到古希腊的著名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米开朗琪罗和近代艺术大师罗丹的作品;从印象派绘画,到凡·高等印象派之后的画家,再到现代西方绘画的杰出代表毕加索和克列;从莎士比亚的悲剧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这些艺术史上的精华之作都在汝信思考和探索的范围之内。而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以辩证的方法与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有机结合,是汝信这些美学与艺术巡礼之作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永恒性的追求——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化艺术遗址考察纪行》这篇长文中,汝信根据实地参观考察的感受并参考历史资料和有关学术著作,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从古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结构的长期停滞不变的特征出发,来解释古埃及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古埃及把对永恒性的向往和追求奉为艺术理想,无论是金字塔、神庙、地宫,还是许多雕刻和绘画,莫不如此。

毕加索这样影响极大的西方艺术大师,其一生各个时期创作的大量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变化无穷、风格各异,一向被研究者视为难解之谜。面对毕加索,汝信另辟蹊径,尝试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去解读毕加索艺术,具体剖析了其中三种不同的异化表现,即客观世界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艺术与艺术家自身的异化,指出毕加索艺术的伟大就在于他表达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在他所生活的社会里,异化乃是最普遍、最基本的现实,几乎已成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汝信得出结论说,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毕加索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