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张伯简:“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

[中共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中国首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理论著作的作者、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1922年春夏之际,24岁的张伯简在德国参加了德国少年共产党大会,并发表演说,引起大会震动。1922年6月,在张伯简与赵世炎、周恩来等齐心协力的组织和领导下,旅欧共产主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赵世炎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张伯简任组织委员,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在留学生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年秋,张伯简作为代表前往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张伯简,1898年生,云南剑川人,字稚青,白族。1919年,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二中学,后回乡教书。同年,因向往革命寻求复兴中华之良方,远赴广州,任驻粤滇军军需官。同年春夏,写下了《南越游记——稚青日记》,用慷慨激扬的文字写道:“晨起,看新闻纸数张,内有留英学界《敬告国人书》。意重语长,言之痛心……今日广东学界中学以上学生,经医院往军政府请愿取消青岛各条件,一时男女学生共千余,可谓热心国事……今晨见报纸载风潮甚烈,广东学界又因青岛问题全体罢课,军政府亦表同情,然皆纸上谈兵,未见实际,殊可叹矣!”当下的时局与形势,深深地触发了张伯简的爱国之心和追求真理的迫切愿望,同年冬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当时的世界前沿寻求救国良方。在法国,从事艰苦劳动的同时,与后来那些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改变中华大地的先驱者们一起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带来的思潮,与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组织“勤工俭学会”“劳工学会”,提出“互助、劳动、改造社会”三信条。他在《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文中写道:“勤工俭学是世界潮流而产生,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知识阶级的猛省和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初步改变中国的黑暗。”1921年冬,赴德国勤工俭学,并在德国加入共产党。1922年参与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组织委员。

1924年秋,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应瞿秋白之邀在上海大学任教,教授政治经济学,同时秘密从事工人运动,翻译和编写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和《社会进化简史》等著作。其编写的《社会进化简史》在当时和之后的国内革命战争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同年创办《政治生活》周刊,在上海等地大量从事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并积极发展云南的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和组织建设,参与建立了外围组织“新滇社”。1924年11月,任中共中央出版部首任书记。192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下半年南下广州,从事工运、军运等工作,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并负责工人运动刊物《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1926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军委书记,与陈延年、张太雷、邓中复、苏兆征等一起领导和组织了省港工人大罢工,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积劳成疾,不幸于同年8月在广州逝世,年仅28岁。之后,周恩来亲自为其填写了“牺牲干部登记表”。

1925年,时年27岁的张伯简编写了《社会进化简史》一书,在上海、广州等地印刷出版。《社会进化简史》融入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人类发展史的研究,是中国最早用唯物史观研究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著作。1926年该书被列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以外之理论”的10种读物之一。毛泽东曾于1943年将此书作为学习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书目予以推荐。张伯简在该书中指出:“经济形式的区分,不在生产什么,而在如何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劳动工具不仅可测量人类劳动力的发展……从经济开始,换言之就是必须从生产工具开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化必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即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之推进。”《社会进化简史》还对书中指出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商业资本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动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和详细的阐述,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非常薄弱,生活费用常感不足而引起了恐慌,因此当时的人们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将原有的生产方法进行改良,以此增加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之所以替代族长制、血缘为纽带的落后社会,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变迁,即技术的进步而促成的。从封建社会的城市小手工业经济到商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从封建行会制度到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这一切的动因是由市场的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发展而促进的,其主要动力在于资本的增加和企业家的兴起。

张伯简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早期共产主义革命家,是颇有建树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学者,共产主义运动的白族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