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让生命的过程得以激越

人生活在世上,所面对的和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死而复生之后,他们的价值观彻底地改变了,其内心变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精神价值。监狱的服刑生活已经超越了正常的生命状态,人的行为意识被拘囿在特定的范围内。当人生走入这段幽谷的时候,沮丧、压抑、恐惧,甚至绝望将会长期充斥于躯体之中,使自己的行为定势产生扭曲。因此,重新构建生命以及生活状态,则变得尤为重要。

人生其实很短暂,最多可以跨越一个世纪,在自然的时光流程中也只是一瞬间。因此生命就像飞机在空中航行一样,无论飞得多高,也不管飞得多远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降落,是否安全、平稳地抵达目的地。也就是说生命的归宿和灵魂的归属是“天堂”还是“地狱”。在我们人生的长河里都曾经有过一个渡口,无论你漂泊到哪里,也都会回望这个渡口。过程之中会有很多故事发生,不管你喜欢的还是厌恶的,都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际里。

19世纪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生命可以被想象,但是不能被割裂,也不能被复制。”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整体,不可以被破坏,否则会扭曲并引起混乱,慢慢使人类走向灭亡。人的生命在大千世界里本是一体,相互依存,就像大写的“人”字,一撇一捺彼此支撑才能成为“人”。正如《圣经》箴言所说:“水中照脸,彼此相符;人与人,心也相对。”(箴言27:19)

但是在这浮华躁动的世界里,拜金的浪潮洇湿了大地,人们拼命地追逐着利益和权力……过程中心里变得越来越贪婪,并企望抓住属世的一切。由此,其生命开始走向空虚、无力、沮丧和分裂,精神也开始变得迷惘、孤寂,甚至感到绝望。

失足使人步入监狱,而这种服刑生活可以让人领受到:美好的人生确立的标准不是完美,其中必将包含着酸、甜、苦、辣、涩。犹如艺术世界里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正是因为她的断臂残缺而使后人增添了许多对美的想象空间。作为服刑人员尽管外在的境遇有所限制,但是内在的精神生活应该随着生命意识的提高而变得丰盈并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心中才会真正不感到寂寞,才能在改造生活中挖掘出精蕴之美。

在服刑生活的初始,很多服刑人员感到枯窘、孤寂而乏味,同时内心里还充满着惶恐、悲伤、愤恨、凄怨和惆怅。原先的生命价值坐标全部遭到轰毁,连一些本来认为确定无疑的美好概念也都变得模糊和混乱。但是当自己沉静下来,默默地领受警官们的爱心帮教时,内在的生命意识才又开始苏醒,身体将慢慢地从泥浆中爬起,并在困苦的逆境中,用自己的泪水和汗水洗刷心底深处的罪源,以及那些只有在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从而,奋力去找寻那生命的真正底蕴。

作家史多美·奥玛森在《扭转一切的祷告》一书中曾精辟地阐述:“赞美和感恩在生命过程中可以扭转一切。”因此,作为服刑人员要常常赞美上苍所赋予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学会时刻感恩。譬如:每当自己早上醒来还有呼吸,要感恩,因为在每一个夜晚世界上都会有人结束生命;当自己活着而健康,要感恩,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医院几乎都住满了痛苦的病人;当自己能行走,要感恩,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坐在轮椅或躺在病榻上;当自己能看到和能听见周围的事物时,哪怕是丑陋的,也要感恩,因为世界上仍有不计其数的聋、哑、盲人;当自己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亦要感恩,因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仍在饥饿中度日;当自己有水喝同时又不为洗澡用水而担忧的时候,更要感恩,因为世界上有约七亿人口因缺水而背井离乡……

我们应该倾心赞美自己的生命并由衷地感恩。无论是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上帝都会藉着周围的景、物、人向你昭示美的存在。只是因为人常常在顺境时被世间杂乱的色彩障住了双目,而身处逆境时却能用泪水洗亮人们的眼睛,使其能够看到世间原本的真、善、美。由此,可以让自己的心态改变,而随着心态的改变,你的境遇也会改变,最终使生命达到彻底的翻转,并焕发出多方位的生命能力。

醒悟之后的人们会重新用贝多芬的耳朵去谛听监狱生活里所发出的任何声响,用心灵去谱写生命的乐章;人们还将学会用毕加索的眼睛去审视荒芜中的大有,从旷野里抽象出美的本源特质,让内心的大千世界变得华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而富足。我们常说:人在生命中有两大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为深刻的悲;二则极度的喜。如若一个人不经历悲剧性的体验,就不能真正地领受到崇高与伟大,喜悦与欢畅。

“生命”是一个不朽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偶然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爬出母亲的怀抱,慢慢地独自站立起来,去经受一个又一个苦难。然后向着死亡的终点走去。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也不管你辉煌还是平庸,没有人能够例外。过程之中有风雨也有艳阳,有甜美亦有苦涩,有悲伤还有欢笑……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谈到生命的价值和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时,都不能回避“死亡”这个词汇,必须把“死亡”拾捡起来面对活着的自己。

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曾说,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面对它吧,把生活进行下去,不可逃脱,也不能报以恶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而欢快地生活。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生命还只剩七天,深刻地让自己体验一下最后的时光。倘若时日至此,你将会选择怎样去度过这最后的岁月?你将竭尽全力做些什么?临终时什么事情、什么体验、什么关系应该被放入你最后的生命时光之中呢?追忆往昔,什么使你最开心?什么让你最快乐?又有什么使你抱憾呢?……相信所有进行尝试的人,此刻的心境一定会感到异常的窘迫。因为他们的生命还仅剩七日,真的要独自面对“死亡”。

在严肃的思考中,他们会深深地体味到对生的渴望和对所有美好经历的留恋。似乎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都还没有去做,同时后悔曾经做过的所有不好。但是这一切都已于事无补。他们也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倘若还有来生,将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态度,重新审视和确认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坐标。

其实这种感受对世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那么遥远,由生至死的过程只在弹指一挥之间。然而,大多数未经历过死亡的人都误认为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形式是理所当然的。当他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死亡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生活的日子好像多得没有尽头。他们随意挥霍着生命,并为一些琐事、错事、不该做的事盲目地忙碌着。有的甚至在背负着一个个沉重“光环”的同时,心灵开始变得冷漠,精神变得恍惚,意识变得偏激,行为变得狂傲不羁。随着第七日的黑夜到来,太阳将永久不会在你眼前升起,星辰也不再与你的躯体做伴,你将作何感想?你的思维、你的意识、你的目光、你的思念与挂牵将停留在什么地方?那才是你最真实的生活或生命的目的,才是你本源的自己。

其实,人的生活悲剧不在于你失去了多少财富,或受到了莫大的苦难,而在于我们错过了不该错过的一切。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省思,奋力地拥抱现实中的美好,把每一天都变成鲜活的日子。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喜乐和微笑去亲吻那滋养过你的大地,使死亡衬托出生的光彩。

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我们都将经历一次极大的情感伤痛,那就是亲人的逝去。凡是守孝道和真诚相爱的人都希望这一天晚一点,再晚一点到来。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这些悲与痛会在不该来的时候都来了,甚至让人们一时间无法接受。其实先逝的人们已经告诫我们:要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爱,让喜乐伴随每一天。当生命完结的时候再追问一生究竟是苦还是乐已毫无意义,因为事实本身就无需得出结论。

细想人的一生,其实心思大多只是被上下两代人所缠绵,相信没有人会在为老太爷(即爷爷的爹)扫墓时而真的悲痛落泪。因为他们之间只有基因的串接而没有情感的系结。如果再往上代寻祖,可能大多数后人已无暇顾念。先祖的墓碑早已布满尘埃,甚至被遗忘。有的人曾经试想,当独自一人走进这寂静的墓地,周围没有说话声,也没有脚步声,眼前只有墓碑在幽暗的光线下投射出的影子。这里是如此的冷落,让人着实感到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似乎被遗忘,留下的也只有尘土和无边无际的黑暗。

所以,当自己有一天去触摸上帝的脸时,则不想让后人挖穴立碑。愿将骨灰撒进大海或江河,因为骨灰能随之流动,还可以沿途看风景。人生本来就是漂泊的,何必躲在一个很可能被遗忘的角落里。岁月总是无声无息而且无情地掀过它的书页,所以我们不必太在乎死后是亲吻大地还是融入海洋。只要能回归自然,其实心也就安了。这样说也许让人们感到有些悲凉,但是事实上人就是如此地消失了,每个人的名字都将逐渐地从记录与回忆中被后人所剔除。即使是所谓名人和伟人的一生,也将化为故事被传说,而他们的纪念碑也会慢慢地被岁月蚕食并化为废墟。

我们通过CCTV“星光大道”认识了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他的名字叫“阳光”;我们还知道一位两耳失聪的孩子,她的名字叫“嘹亮”;我们更了解囹圄之中失去自由生命的自己……难道人世间只有盲人才能体会到看见美好事物的乐趣?只有聋子才会感激悠扬的音韵?只有失去自由之身的人才可以深深地感到对新生的渴望?这些人虽然与常人不同,但依然有血、有肉,内心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悲苦,并深深地憬悟到:人在黑暗中应该更加感激光明;在牢狱生活中应该更加感悟自由的可贵。

说句实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自己究竟是谁?这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可是我们却都承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得那么忙忙碌碌的自我,其实并不完全是真正的自我。因此,在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中,无论你身处的境遇是好还是况恶,都已经失掉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真实的自己。应该相信,意识不到或回避这一现状的本身,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悲剧。

重建生命和使生活状态变得更加多彩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劳动中改造,可以让服刑人员进一步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尝试到精神的舒解、情绪的释放和对创造美的发现。

如果给劳动下个定义,它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创造人类的历史。从宏观的视角看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无不显现出由劳动所创造的历史遗迹。如: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遗址、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古希腊神庙的断壁颓垣,等等。这些历史的遗迹凝结了人类的高度文明与智慧,而这些文明与智慧又是通过人类自己的双手镌刻在世间广袤的大地上。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残蚀,但这劳动所创造的伟大和价值坐标从没有被轰毁。当我们现代人抚摸它们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先祖文明的热量,而这种温度也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它让我们能够在特定的时空里,用劳动的汗水去洗刷心灵的不洁,以囹圄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进而焕发出新的生命能力。

生命状态的改变和对生活态度的更新,能够逐步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创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味道、健康而淡定的精神世界。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意义上的回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在劳动中的不断发现,让自己回归到人本自然的创造之中,那么你的人生态度将更加清新,视野也将变得宽广而辽阔。

人生的道路原本就是从出生地启程,然后越走越远。而由此展开的生命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途中可能在某个阶段迷失了自己,也可能又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把自己找回,但是在监狱的服刑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应在劳动改造中藉着周边的景、物、人与心灵默默的对话,在感受中悉心寻找自己在服刑周期和有限生活空间中的生命坐标,并同时把自己紧紧地抓住。坐牢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完美的际遇状态。身在其中的人常常在心里呐喊,呼唤着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憧憬着人在自然与亲人怀抱之中的温馨感受。然而,如今却只能为欣赏到狱中路间里的花草和叫不出名字的昆虫而兴奋不已。尤其是当自己的手在触摸植物叶子上的露珠滑落的时候,内心都能感受到这片叶子的娇嫩与匀称,并由此带来无比的欢乐,同时让人真正地发现生活和自然的美丽。

回首过往的生活,在我们的足底和骄华的车轮之下,不知碾轧过多少可爱的花草,践踏了这些美好。然而所有的人却都毫无察觉,认为这些百态的花草和多彩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周边还有比这些更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在等待我们去摘取。也许所有现实中的人们都很少关注已拥有的东西,也很少发现足下的景色,很少感受到身边的幸福,很少把握瞬间的快乐与生命中的自由,却目视四方,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人的心境与行为都变得浮躁。

然而,狱中的服刑生活却能够使人慢慢地沉静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使自己看待人生的视角由黑暗转向有光亮的地方,让心灵随着生活的节奏和四季的自然更迭而产生变化,逐步使自己的生命状态开始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更加旷达、智慧、愉悦的人生况味……

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他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所以,作为服刑人员应该把刑期当做学期,在改造中多读书、读好书、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找寻已经失去的自我,焕发出心底深处那本原的良知,让生命的意识得以强化,使精神不再苦涩,生活不再孤寂。

坚信生活永远是精彩的,而精彩则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与创造,来自于生命的不断激越和意识的升华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