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离我们很遥远吗?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生活富足小康,社会进步繁荣,对于战争的感受仅来自于文字的描述和影视剧里铿锵的渲染。但其实,如间歇性癫狂症一般的战争,从未走得太远。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隔居然不到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远离了隆隆的枪炮声,可有些当年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小勇士们还在,那些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记忆还在。当年的他们还只是娃娃,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哪怕只是折子戏,哪怕只是配角。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演绎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英勇不屈。
儿童是这场战争中最最无辜的人群,烽火中的孩子们被迫面对战争的残酷,过早投身于你死我活的战场,失去亲人,失去伙伴,失去生活,失去未来,甚至失去生命。在惶恐不安中长大,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奋起抗争。可孩子们毕竟尚未具备完整的社会属性,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家庭小环境的引导。因此说到儿童的抗战,不能不说到孩子之外的人和事。正是得益于那些致力于战时儿童救护、儿童教育、儿童组织的人们,才有效地保存和优化了我们的有生力量。现在的孩子们可能无法体会那个时代同龄人的惊怖吧!我们谴责现在的影视剧中的镜头太过血腥暴力,而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真实地生活在其中,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血腥。杀戮与儿童,本就是应该离得远远的两个词,可在战争年代却无法将两者隔离。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屈膝乞求和平。面临强敌外辱时,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抗日英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少年英雄,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抗战的大旗。可谓乱世出英雄,有志不在年高。这些孩子们在烈火中成长为英勇的小斗士,他们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比如在打仗时,钻入成人无法钻入的地道,搭人梯时可以在最顶端瞭望敌情,或是麻利地爬上高墙大树,等等。在不打仗时孩子们亦可担任起放哨打杂的任务,比如通信联络,打个下手,照顾老兵军官,伙房帮厨,跑跑腿什么的。儿童团、童子军、孩子剧团……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水深火热的抗日烽火中,他们以不同身份参与了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面孔,发挥了成年人们无法替代的作用。
向当年那些随着战争成长的孩子们致敬!向那些为战时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和庇护的人们致敬!抗战胜利的旗帜上有你们鲜红的印记,后人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你们为祖国付出了生命和鲜血,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