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党性之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党性的精神内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坚强党性,必须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理想信念是党性追求的目标

理想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表达人们对未来某种目标的向往。理想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会如灯塔一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渗透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古今中外共同探讨的课题。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撰写《理想国》一书,提出了理想范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是用“志”表示理想的,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国语》有言,“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清代金缨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到了近现代,人们才逐渐使用理想一词,当代诗人流沙河(本名余勋坦)用诗的语言对其进行了形象的解读: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理想是体现着未来目标和现实基础的统一。理想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第一,理想是客观的。既然是对未来的想象,就能客观地反映当前实际,反映出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并能展示出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理想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第二,理想是社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个人的理想不能是脱离社会的随意想象,更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实现,而受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第三,理想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

信念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人们内心的强烈情感,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是对某种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真正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天勇认为,信念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自身力量能够达到的限度和期望的限度的反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潜涛认为,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信念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长期影响。“信”,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其要义是坚信客观规律,既然是坚信,既包括科学也包括感情和意志。“念”的要义是认识,即观念、看法、精神状态。由此可以说,信念是一种基于客观规律之上的坚定认识,是包含科学、感情和意志三大因素的认识,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意志行为的基础,个人通过对某种信念的坚持,获得强大的心理动能,不断激发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是人格可靠的表现。但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信念也往往是最脆弱的,所以,坚定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检验信念是否坚定的过程。

理想与信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主要区别在于:理想强调的是向往、追求和奋斗目标;信念强调的是观念、看法、精神状态。理想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阶级性,是人们对客观社会形成认识之后作用于自我的结果;信念具有复合性、稳定性、多样性等特征,是人内在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两者的基础都是客观规律,其主要联系在于:理想指明了方向,信念提供了动力,二者都可以归为人的信仰体系。理想和信念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长期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会转化为目标行动的精神状态和行动状态。

理想是信念的核心,是信念产生的基础,引发人们对美好前景和发展规律的认知,继而产生强烈的渴望实现的愿望,并为之努力。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坚定的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证。理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优于当前的现实状况,但理想在前进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失去坚持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无法使理想转化为行动。坚定的信念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理想和信念如鸟儿的双翼,有理想无信念,理想只是空中楼阁;有信念无理想,信念只是盲目热情。正如林肯所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需要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砥砺奋进的伟大方向。共产主义让党员凝聚在一起,让我们党更加团结,让我们党顺利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我们党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变得更加成熟、强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理想信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特质,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决定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不仅包括了党的崇高理想和党的指导思想,也包括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伟大事业的执着追求。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添砖加瓦,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性的方向动力。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前进方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最终指向,明确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最大利益,同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为党的性质注入了发展的强大动力,促使党性向着更为先进的方向不断前进。

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性阶级内涵的重要内容。党性是党的阶级性的升华。共产主义明确了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最终方向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现实道路,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彻底解放,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脊梁,即脊柱,其引申意义为“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站立不起来;如果没有信仰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坍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2015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对执政党来说,就是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能够有效应对“四大考验”,能够成功化解“四种危险”。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党和军队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说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坚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铸就广大党员干部坚固的精神堡垒,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前行。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发展。说到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人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就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就会自觉地将个人的利益融入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就会积极地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与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认同融合起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共产党人比一般的群众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带领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更能清晰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动力之源。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不断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运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激励共产党人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共产党人一旦树立了坚定的理想,确定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就能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面对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考验。党员干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牢记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突出的业绩;就会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助于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锤炼人格。这样的党员干部,才能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才能在各个领域、在各个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垂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做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上“不缺钙”的共产党人。

2.共产党人怎样挺起精神脊梁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是坚定理想信念、挺起精神脊梁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2]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认同,就不可能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要认认真真、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观点,把握精神实质和规律,奠定坚定理想的基础。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这些思潮的界限。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挺起精神脊梁。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要增强“四个意识”。2016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上强调:“要坚决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弘扬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纯正部队风气,始终坚持部队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就是不论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鉴别力、判断力和政治定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服务于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向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使我们的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广大党员统一思想与行动,同心同德战胜各种挑战与困难。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要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深刻阐释我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他在2016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在政治合格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人无学,则不明理;人之有学,则有力。”“学”要真学,真学就是要“学而信”。学立场、学方法、学精神实质,明确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要入耳、入脑、入心,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中首先形成理性具体,理性具体是把抽象的理性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而形成的关于事物发展的路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答案,是思考的结果,是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抽象的理性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是人们对社会和个人面临问题的回答,也是理想信念诞生的源泉。“学而信、学而思”的落脚点是“学而行”。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在具体行动上。让理想信念化为具体行动,就要把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理想信念不是假大空,实干是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是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每个共产党员的本职工作都是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是要敢于担当,高度负责,实干不是蛮干,而是以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去干;三是要在困难挑战面前愈挫愈勇,只有那些敢于正视并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共产党人,才能体现出共产党人的人格和信念的力量,也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三、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1.理想信念与“三观”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动摇了,那是不可能心中有党的。大家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某个阶级的世界观,如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类是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有之,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会有所不同。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不科学的世界观则不利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人生观隶属于世界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有机统一。人生观人人皆有,不同的人往往也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人生观能够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消极的人生观则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的人生观,也具有党性原则。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单来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是有价值的,而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是没有价值的。从客体角度来看,客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与此相适应,客体的价值也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两种类型。从主体角度来看,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他人、群体、社会、人类,二是自身。与此相适应,价值也有对他人、群体、社会、人类的价值与对自身价值的区别,价值观就是对这些价值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显然,不同的人,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的价值观。

2.拧紧“三观”的总开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反映着共产党人的党性,而且反映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甚至会背弃理想信念。许多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并不是一开始就贪污腐败,有的最初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由于没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最终堕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人那里,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重庆市巴南区委网信办原主任王某,热衷迷信活动,沉迷低级趣味,驱车往返600余公里拜访道士、跨省“算命”,从收受“土特产”到接受商人吃请,再到收受礼品、礼金,甚至在与区纪委仅一层楼之隔的办公室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丧失了共产党人的党性和理想信念,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处罚金20万元。这也警示我们,坚定共产党人的党性和理想信念,必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坚定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就是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主要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步步地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要使党员干部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立场,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坚定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就是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共产党人的人生是与党的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只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党人的人生道路,只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路。

坚定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对共产党人来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立足岗位、求真务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要建立拧紧“总开关”问题的制度机制,这是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的保障。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荣辱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不断的教育活动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要健全制度机制,如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时跟进机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制,用经常性的经验、自我批评等方法,及时清除思想灰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2018年1月11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和理论来源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依赖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类社会在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人的彻底解放,即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奴役与压迫,实现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解放。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凭空构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生长出来、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过程性体现。“共产主义”不仅指称一种社会形态,还意味着不断向这一社会形态前进的运动过程。换句话说,共产主义包含消灭现存状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过程。在逻辑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体现,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当代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实践过程,必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与国家的具体国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之后,又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阶段性的具体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空想,它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呈现。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4]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仁人志士的最大公约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下等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将来肯定不限于“中国梦”,2050年之后应有新的表现形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最终获得解放的终极目标。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共产主义的忠实践行者

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就要求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创新引领、挖掘经济增长动力,并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伙伴精神、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持普惠共赢、促进全球包容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地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邓小平理论,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立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探索、心血、牺牲和智慧,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具有无比的神圣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尊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在性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一脉相承。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科学的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信真理。

四是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增强“四个意识”,是党性修养的体现。党员干部要自觉锤炼党性、强化修养,处处讲政治、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维护组织权威,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积极向组织看齐,不做有损党委政府形象、有损党员声誉的事情,自觉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只有坚持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才能更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不断书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坚持“四个服从”,一要增强政治坚定性,要讲党性,做到懂规矩、守纪律,时刻保持敬畏法纪、敬畏组织;二要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要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工作正确方向,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断汇聚强大正能量,画大同心圆。“四个服从”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的核心是全党服从中央,它的基础是少数服从多数。做好“四个服从”,要始终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始终注重强化党性修养,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五是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赋予了共产党人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7]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前进。

注释

[1]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2]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3]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页。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