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
- 汪军
- 4831字
- 2024-11-04 13:15:01
1.4 碳中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比尔·盖茨在他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引用了一个关于小鱼和水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碰巧遇到一条迎面而来的年老的鱼。那条年老的鱼朝它们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小朋友们,早上好,水怎么样啊?”两条小鱼听后继续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常常忽略它们的存在。而碳排放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但并不是因为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而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碳排放,而大部分人不自知,我们住的房子、开的车子、用的电脑,包括你正在看的这本书,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实现了碳中和,这些东西会不会消失?答案是否定的。总的来说,我们人类文明创造出的各类产品离不开的是能源,而非碳排放,我们只需要将这些能源需求从化石能源转为可再生能源就行。事实上,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整个人类的能源使用量并不会下降,反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那么,实现碳中和后,我们的生活会像现在一样一成不变吗?也不是,人类的生活不会像现在一成不变,反而会变得比现在更加美好。按照现在的碳中和总体路径,人类未来的终端能源将几乎会实现100%电能,而电能是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协同性最好的能源。相信感受过新能源车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感触,电力是我们迈向未来万物互联的能源基础。所以,在碳中和的未来,还有很多我们现在感觉习以为常的东西会被彻底颠覆。
峰平谷电价的消失
峰平谷电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为了让电网的负荷更加平稳,我国推出了电力使用的分时电价制度,该制度将中国的电价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峰时电价、平时电价和谷时电价,峰时电价最高,平时电价次之,谷时电价最低。不难理解,通过简单的电价调节机制,可以让人们在用电高峰时期减少不必要的用电,将这些用电需求转移到用电低谷时期使用。这就是通过需求侧响应来调节电网负荷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方式只能说是一种粗略的调节方式。峰、平、谷的时间段都是固定的,而电网负荷变化曲线并不是每天都按照峰平谷时间段来的。并不是每天峰时的负荷都一定高,谷时的负荷都一定低,也并不是峰时一过电网负荷就会瞬间下降,谷时一过电网负荷就会瞬间上升。
需求侧响应最好的方式就是电价与用电负荷实时联动,但是现在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制度上都无法实现。随着电力市场化的逐渐放开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来的峰平谷电价政策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用电负荷的实时电价变动。在5G和万物互联的加持下,我们的电器可以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自动选择什么时候用电最经济,当然,最多的时候还是家里的储能设施和电动车在做选择。
乘用车将成为“永动机”
这里的“永动机”并不是指无限能源的那种永动机,而是指未来的电动车充电之便利,便利到你几乎会忘记车还需要充电这件事。未来的乘用车将是电动车的天下,这已经毋庸置疑,但很少有人去预测充电设施的发展。根据我的预测,未来的充电设施将会成为所有停车位的标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停车位都有充电设施,就算电池技术没有任何发展,大多数人的里程焦虑都会消失。所以,现在的里程焦虑主要来源于充电设施的缺乏,而非续航不足。所有停车位都有充电设施就代表只要车处于驻车状态,就等同于就处于充电状态。除非出现不休息的长途跋涉这种极端情况,否则基本不存在里程焦虑。
当然,光是充电桩的充足还不能达到“永动机”的状态,因为我们在下车后还要随时记着插上充电头,否则车辆就不能恢复续航。所以,要实现车辆的无缝续航,还需要充电设施升级自动充电功能。根据我的设想,未来的充电桩可能不会再叫作充电桩,因为充电设施要实现自动充电。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地线与汽车底部的充电口进行有线或者无线的对接。只要车辆在停车位停好车,充电设施便会自动与汽车连接,并根据车主先前的设置进行充电或者放电操作。那时候,只要你不进行一天超过500千米的长途跋涉,那么几乎可以实现随时上车都是满电的体验,一段时间下来,除了每月的电费单能告诉你车辆在耗电以外,你平时几乎想不到车辆还需要充电这件事,所以你的车辆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永动机”了。
充电桩与电动车将成为电网的“海绵”
我们都知道,电网在没有储能设施的情况下,发电端和用电端必须做到实时的电力平衡,也就是某一时段发了多少电就必须用掉多少电,否则电网就会出问题。然而整个电网的用电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就得根据电网需求随时调整发电端的发电负荷。在发电端为火电为主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通过调整火电的出力来实时调整电网负荷,但在未来,发电端的主力将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施,它们的负荷可不像火电那样好调节。所以,未来的电网为了调和发电端出力和用电端负荷的矛盾,需要增加储能设施。储能设施从哪里来,全部单独新建没有这个必要,我认为未来承担大部分电网储能任务的将是电动车。
前面我们说到,在未来,当你在停车位完成停车时,充电设施会自动与车辆进行连接,这样,车辆的电池就相当于成为整个电网的一个节点,在发电高峰时,电池可以储电,在用电高峰时,电池可以放电。当所有停驶的车辆都连接上电网时,这些车辆就会形成一块巨大的储能海绵,在电力充足时吸收电力,在电力不足时释放电力,让整个电网的供需达到实时平衡。
当然,如果我们的车辆不需要充电的时候,免费贡献车辆电池的储能能力恐怕不会有人愿意,所以在未来,我们的车辆可能还能为我们提供额外的收入。这些收入可能来自峰谷电价差,也可能来自参与本地电网调度的出租费。
电源适配器将成为历史
如果我们要实现所有停车位都装上充电设施,那么我们居住的小区停车场一定是首先考虑的对象。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充电桩的功率动不动就100kW以上,如果全部都装上充电桩,那么小区既有的配电容量肯定无法满足。这就需要新增配电,新增的配电是采用交流呢还是直流呢?一方面因为充电桩充的电是直流电,而且要实现快充,必须采用直流供电;另一方面直流电的特性更适合未来的微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所以,未来小区的增量电网将很有可能采用直流电网,这样就省去了充电时交流变直流的能量损失。
既然直流电网都进小区了,那么走进家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家里的主要电器如电脑、手机、电视、LED灯等,其实在工作的时候都是用的直流电。但目前的电网都是交流电,所以这些电器在接入电网前都需要通过电源适配器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这个电源适配器就是你电脑、手机等电器充电线凸出来的那一块,这样不但额外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会在电流转化过程中产生电能损失。在未来直流电网入户后,大部分电器将不再需要适配器。
未来将用电炒锅炒菜
如果你是一名对炒菜有追求的大厨,那么可能看到这个预言以后难免有些沮丧。目前一般家庭煮饭用的是电饭锅,但炒菜用的基本都是天然气,也就是化石能源。我国目前每年城市燃气用量1000亿立方米左右,产生碳排放为2亿吨,约占全国总排放的2%。对于这种较为容易减少的排放,肯定是要减掉的。目前可以替代的方案是氢气和电。但采用氢气,当前的城市管网需要全部改造,成本较高,而且氢气爆炸范围很宽,较为危险,前景并不看好。而电力则是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许多城市的公共食堂都已经采用了电炒锅。
事实上,现在的电炒锅火力已经可以完全媲美天然气,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早期在电磁炉上炒菜的那种锅。可能一些大厨们在炒菜时因为看不着明火而少了些兴致,但炒出来的菜,其味道与天然气炒出来的味道是一模一样的。这对于吃菜的人并是没有什么影响。
家庭用电可选择购买绿电,并为此额外付费
现在我们家庭用电都来自电网供电,但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用的电来自哪个电厂。在未来电力市场化交易完全放开以后,我们将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的电力类型。比如我是一个低碳消费主义者,我希望尽量减少自己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那么我可以选择购买风电或者光伏电力给自己家供电,当然这可能会付出一些额外的费用。在欧洲、美国的一些地区,家庭用户是可以自由选择所想要的电力的,即使选择可再生能源电力需要付出一些额外的费用,也有不少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可再生能源电力。当然,在中国,纯粹的处于个人对低碳的追求可能不会有太多人买账,但如果购买新能源电力可以产生碳资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或许在未来,购买新能源电力是个人获取碳资产最容易的渠道。
碳资产将成为个人投资的主流资产配置
在本书的开头我提到过,在21世纪前20年,绝大多数人的资产配置都在房产上,房子早已脱离了商品的本身,成了一个保值增值的工具。但随着房地产政策的层层加码,房地产大涨已经不再可能。那么个人的理财需要另外的渠道来实现,而新兴的碳交易市场可能提供这个机会。随着碳市场的启动以及双碳目标相关政策的逐渐落地,无论现在的碳价怎么波动,从长远来看,一定处于上涨趋势,这符合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而且碳资产的投资门槛很低,灵活性强,相对于股票市场,对长期的收益更有预期。所以在房地产失去资产保值增值的功能后,碳资产可能代替房产的位置,成为下一个国民级的理财工具。
低碳消费将成为下一个消费升级的风口
如果你曾经减过肥或者健过身,那你一定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反复确认过各种食品的卡路里是多少。那你也就不难想象,在未来,我们购买所有商品时,可能会反复确认该商品的碳足迹是多少。也就是说,在未来,商品的碳排放信息可能会像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一样强制公开在商品的醒目地方。在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将成为一种新时尚,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升级。很多人认为低碳生活就是节约,就是低消费。其实不然,国家不会将低碳生活导向低消费或者是不消费方向。相反,在所有产品都打上碳足迹标签的时候,国家会倡导民众购买低碳产品,以此反向刺激产品生产商生产更为低碳的产品、淘汰不愿意生产低碳产品的商家。
有些人可能会将低碳产品与低端产品联系在一起,其实未来真正的低碳产品,可能反而是高端产品的一个必备要元素,无论从外观、功能和价格上都要高于一般产品,最典型莫过于新能源车。所以,下一波的消费升级很有可能是以低碳产品为基本要素的、所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在未来,低碳消费还可能成为我们获取碳资产的一种渠道。
新能源电力将不再具有碳资产属性
我们所说的新能源电力能够产生减排量,一是因为在当前以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下,新能源发电能够间接减少火力发电量,从而减少碳排放。二是在当前的减排量计算规则下,新能源电力必须具有额外性才能产生减排量。所谓额外性就是指新能源电力本身经济性不如传统火电,需要碳资产的支持才能推动项目的建设。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新能源电力的额外性正在慢慢消失。即使部分项目存在额外性,因为整个电网总体新能源电力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产生的减排量也会逐渐降低,直至归零。在将来,虽然新能源电力会高速发展,但其碳资产的属性会逐渐消失。
未来的碳资产主要来自哪里呢?除了政府向控排企业发放的配额以外,碳资产的主要来源可能来自造林、甲烷回收和未来的CCS及各种负碳技术。所以如果关注项目长期的碳资产属性,新能源电力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parts per million,浓度单位,百万分之一。
[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唯一控制温度的方法,凡是能降低大气辐射强迫的手段都可行,比如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和人为增加云层反射,但至少目前不是科学家及各国政府解决气候问题时的考虑手段。
[3]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4]《京都议定书》中实际的分法为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附件一内,为方便描述进行了简化。
[5]《京都议定书》要求签约国家满足数量超过55个且占1990年总排放55%以上。
[6]2013—2020年。
[7]《巴黎协定》的首次自主贡献目标以2030年为时间点。
[8]部分国家的自主减排目标会设定某个条件,如果满足该条件,则减排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9]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的值根据全球辐射强迫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一般以IPCC发布的相关报告为准。本书中的GWP值采用IPCC第四次报告(AR4)100年尺度的变暖潜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