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这个集子原计划明年脱手,因为有几篇文章还要打磨后补充进去。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身体熬不过岁月,一时半会儿又没有茅塞顿开、摩厉以须的悟性,只好把明年的计划提前到今年付诸行动。

收入集子的文稿,是我退休后笔耕的部分心迹,绝大多数在报刊或网络上发表过,算是《议军论政》《西陲将星》《铁血将军旷世情》和几本诗词集、歌词集之后的“回光返照”。因为对一个望八老翁来说,生命的交响乐随时都可能曲终声熄。

退出工作岗位时,我的是“不义”“五子登科”(“不问合上的事,不说别人的事,不误自己的事”)“爬格子,带孙子,整院子,遛弯子,掌勺子”。回过头看!“三不主义”一以贯之,“五子登科”差强人意,其中尤以“爬格子”为最,有些东西怎么使劲都写不出来,简直像电脑死机一样痛苦。根源何在?是“硬件”不行?不是!脑子不痴不呆。是“软件”不行?不是!57年军旅生涯,在新疆26年,在兰州5年,在北京5年,在成都21年,虽说算不上“阅世已阅险中险,识人又识天外天”,总还是经历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人生的跌宕起伏。那么有的题材难写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请教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我不甘心,又请教古人,唐卢延让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与鲁迅唱反调,我当然得听鲁迅的。于是索性放弃一些自己功力不逮的题材,写了眼前这些篇章。

后来在创作实践中醒悟过来,说到底是“芯片”不行,根子出在知识少上,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大实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夸张句,反躬三省吾身,确实读书少了。再看个人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知识含量,明显与写作题材的要求不匹配。这提示我,书读少了,即使搜肠刮肚,也只能写出几根干瘪的鸡肋。

现在有些官员的文章让人读不下去,大概也同读书不多有关系,而作者还是硕士、博士,其中难免掺了水分。仔细琢磨,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学历造假早已稀松平常,以为拿到一张假文凭就有了真学问,而不懂得“官大未必学问长”才是硬道理。这好比吃包子,包子好不好吃,不在褶子多不多,不在皮子白不白,而在焰子香不香。由此可见,书能益智,勤能补拙,真正的好书才是满口生香的“包子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抓住生命的尾巴,品读几本好书,也许写出的“包子”才有点“狗不理”的味道。

2019年11月18日

于成都北较场解甲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