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第2版)
- 陈小宁 严道南主编
- 61415字
- 2022-04-22 15:23:53
第二节 鼻科
一、鼻前庭炎
鼻前庭炎是指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浅在性炎症,多为双侧性。临床分急、慢性两种。急性发作者,前庭皮肤发红、微肿,表皮发生糜烂,渗溢黏液,并伴以灼热疼痛及瘙痒;慢性者,前庭皮肤增厚、潮红、干燥,伴有皲裂,上面可附有鳞屑或痂皮,并有鼻腔干燥灼热、瘙痒及异物感。中医称本病为鼻疮、鼻疳。
干老认为,本病急性发作者,多属热、属湿。因外感风热或肺经郁火上炽,热毒上侵鼻窍,故局部红肿痒痛,脾经湿浊久郁不化,氤氲之气上犯鼻窍,致局部红肿糜烂,渗溢黏液。病久耗津燥血,致血虚生风,见局部干燥、皲裂、瘙痒。
本病的治疗原则:实证为热为湿,治以清热化湿;虚证为血虚生风,治以养血息风。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内治可分为3个证型:
1.肺经郁热
局部灼热、红肿、疼痛、干燥或瘙痒,或有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者,治宜清肺泄热。方选黄芩汤或泻白散或枇杷清肺饮,药如黄芩5g、桑白皮 10g、地骨皮 10g、金银花 10g、山栀 10g、薄荷 6g、连翘 10g、甘草3g。如伴有恶风,痒甚,脉浮数者,加荆芥、蝉蜕、苍耳子、豨莶草以疏风;伴有出血者,加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口渴思饮者,加天花粉、玉竹以生津润燥;伴有脓涕者,加桔梗、鱼腥草以清肺排脓;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生大黄泻大肠以清肺热。
2.脾胃湿热
局部糜烂,渗液或潮湿不干,分泌物堆积,疼痛轻而瘙痒重,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方选除湿胃苓汤,药如苍术6g、厚朴3g、猪苓 10g、茯苓 10g、泽泻 6g、黄芩 5g、滑石 10g、陈皮 6g、甘草 3g。口中黏甜,苔白腻者,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化湿;瘙痒甚者,加苦参6g、晚蚕砂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以清热化湿止痒。临床上常见肺热夹有脾胃湿热者,治疗宜以上两法相参,可选用甘露饮出入,典型处方如:生地10g、黄芩 5g、桑白皮 10g、茵陈 10g、滑石 10g、晚蚕砂 10g、金银花 10g、连翘10g、木通 3g、甘草 3g。
3.血虚生风
病程较长,局部干燥、结痂、皲裂,剥脱后有少量渗血,兼有灼热、干燥、瘙痒及异物感。治宜养血息风。方选地黄饮子加减。药如生地 10g、当归 10g、赤芍 10g、白芍 10g、沙参 10g、麦冬 10g、黄精 10g、玉竹10g、豨莶草10g。出血者,加丹皮6g、黄芩5g、侧柏叶10g清热凉血;痒甚者,加丹参10g、穞豆衣10g养血息风;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5g,甚至用上清丸。
外治可用内服药渣煎水,做局部清洗。局部干燥皲裂者,用黄连油膏外搽。
病例1
张某,男,11岁。初诊:1996年8月2日。
鼻子作痒,已2年。痒而不嚏,涕屎呈痂皮样,曾作过敏性鼻炎治疗,无效。有时痂皮中有血迹。
问诊所得,鼻痒阵作,严重时疼痛。鼻腔外口结痂,痂多即通气不好。
检查:两侧鼻前庭被大量痂皮覆盖,清除后,见皮肤粗糙角化,部分新鲜肉芽充血。两下甲瘦削,鼻道(-)。两颌下扪到3~4颗淋巴结肿。不粘连,无压痛。舌薄苔,脉未诊。
案解:童年血气方刚,则其气必盛。气盛有余则肺经积热,循经上犯,鼻腔道当其冲,前庭之炎,亦当然应运而生矣。儿童纯阳之体,清泻肺热治之。
桑白皮10g 黄芩3g 马兜铃5g 金银花10g
丹皮6g 赤芍6g 豨莶草6g 白鲜皮10g
7剂煎服
加味黄连膏1盒,外擦,每天2~3次。
二诊:1996年8月18日。药后,痒息痛止,分泌物减少。
检查:创面充血消失,干净(因用油膏而致)。颌下淋巴结同上诊。舌薄苔,脉未诊。
案解:常见病常规方,有所好转,事属必然。仍取原旨,唯苦寒品向甘寒品倾转。
桑白皮10g 黄芩3g 金银花10g 丹皮6g
赤芍6g 豨莶草6g 白鲜皮10g 绿豆衣10g
7剂煎服
上方隔1天进1剂,加味黄连膏续用。
三诊:1996年9月20日。鼻腔不痒不痛,痂皮已无,但有些灼热感。
检查:肉芽已为新生皮肤覆盖,基本上已接近正常。舌薄苔,脉未诊。
案解:单纯小病,一药而愈。扫尾求其巩固,再进几剂足矣。
桑白皮10g 黄芩3g 金银花10g 连翘6g
白鲜皮10g 绿豆衣10g
7剂煎服
本案患儿年方十一,尚未及笄,苦于罹患此病,终日以鼻为苦,鼻腔被大量痂皮覆盖,瘙痒难当,喷嚏时作,通气欠佳,且易出血,是典型的鼻前庭炎症状。干老舌脉未参,即辨为肺热炽盛,一是凭借他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二是认为儿童乃纯阳之体,阳气旺盛,气有余便是火,而鼻为肺窍,火邪循经上犯,熏蒸鼻腔,烤炙前庭。故拟定清金泻白为大法,方中桑白皮、黄芩、马兜铃清泻肺热,马兜铃同时能清肠,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可清肠腑而泻肺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因其痂皮剥脱易出血,故加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又用豨莶草疏风止痒,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干老治疗此病还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喜用黄连膏外涂患处;黄连膏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且外敷患处更可以直达病所。病属常见,方亦常规,故获效不在意料之外。二诊时痒息痛止,分泌物减少,创面充血消失等等俱是佳兆,原方去马兜铃,加绿豆衣,由苦寒向甘寒过渡,绿豆衣能清热利湿解毒,是湿热瘀毒证的佳品。三诊时患儿已经病瘥,只求扫尾,故干老只开了六味药,而且嘱其隔日服,以期祛邪而不伤正。
病例2
孙某,男,35岁。1984年5月26日初诊。
鼻前庭破溃糜烂8个月,前庭破碎结痂,有自发性疼痛,有些血丝,通气正常,近日新添头痛,两鬓经脉努张感觉。
检查:前庭浮痛糜烂,鼻咽顶部有粗糙感,舌薄苔脉平。
案解:肺经郁火上蒸,脾经湿热蕴蒸,内治取清火化浊,外治用止痒润肤。
黄芩3g 山栀10g 苍耳子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豨莶草6g 金银花10g 桑白皮10g
蚤休10g 碧玉散包10g
5剂煎服
加味黄连膏10g,外用。
二诊:1984年6月1日。用了加味黄连膏,疼痛更加厉害,其他一无变化,吃药后出现失眠2个晚上。检查:前庭糜烂已重,出现充血,舌薄苔,脉实。
案解:加味黄连膏致生疼痛,药于止痒太过,药后失眠,事也巧遇,仍应清火化浊,非法之误而鲜效,实水蕴过久而成。
黄芩3g 山栀10g 丹皮10g 荆芥炭6g
地肤子10g 蚕砂10g 桑白皮10g 蚤休10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三诊:1984年6月8日。鼻前庭疼痛已息,局部小丘疹及疼痒仍有,痂皮已不结,头脑钝痛,两鬓紧张,两者俱已告失,大便干结。
检查:鼻前庭皮肤充血潮红,碎破,左颌下淋巴结1个,指头大,舌薄苔,脉实。
案解:纵然诸恙式微,而炎炎光大依然有不可响迩之态。两投清剂,不敢言轻,但获效未惬人意者,良以尚有湿邪助耳。仍取原方,佐以淡渗。
黄芩3g 山栀10g 泽泻6g 薏苡仁10g
地肤子10g 白鲜皮10g 夏枯草10g 桑白皮10g
六一散包15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四诊:1984年6月22日。疼痛已缓解,小管丘疹及瘙痒已少已轻,大便仍干。
检查:前庭充血,破碎较前轻些,左颌淋巴结肿已小,舌薄苔,脉平。病情好转,鸭步畅行,慢性前庭本色如此,无事奢求。
黄芩5g 川黄柏5g 薏苡仁10g 苍术6g
山栀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夏枯草10g
桑白皮10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外用黄连膏10g。
五诊:1984年6月30日。鼻前庭炎已不痛不痒,脓痂亦无但多发性毛囊炎,已于右颧、右前额、两腋窝出现。
检查:前庭炎症已消,皮肤稍感粗糙,几处小疔正在欣发中,舌薄黄苔,脉实。
案解:治案清化,盖病因两宗,源出于一,黄连解毒汤主之,盖亦千金主也。
川连10g 川柏5g 山栀10g 黄芩5g
丹皮6g 赤芍6g 桑白皮10g 薏苡仁10g
碧玉散包15g 紫花地丁10g
5剂煎服
黄连膏5g。
六诊:1984年7月5日。前庭疼痛,瘙痒很轻,还有些零星的丘疹出现,遍体多发性毛炎仍在发出中。检查:前庭充血,丘疹已消失,左腋窝一亦红肿,舌薄苔,脉实。
案解:多发性疔肿,幸而前庭炎退,以暴易暴也。清解为不二法门。
金银花10g 连翘10g 黄芩6g 山栀10g
桑白皮10g 紫花地丁10g 半枝连10g 车前子包10g
蚤休10g 六一散包10g
5剂煎服
外用药续用
本案患者病情迁延一个月有余,坚持服药长达六诊,是典型的慢性鼻前庭炎。慢性鼻前庭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病程漫长,鼻前庭总是处在糜烂→破溃→结痂的恶性循环之中,既痒且痛,并且妨碍呼吸通畅。患者在初诊时,已有鼻前庭炎病史8个月,由于近日新添头痛且两鬓经脉努张而就医,面对这样的病人,不能被病程之长吓倒,也不能拘泥于久病的虚实夹杂,从而犯实实之戒,这类病人由于并无典型的全身症状,舌脉相参无甚帮助,不能提供足够的参考信息,还是需要借助局部查诊来诊断,结合中医理论,从而有效地遣方用药。患者鼻前庭浮痛糜烂,糜烂是由于湿浊内盛,湿与热结,湿热循经上犯,热扰鼻窍所致;鼻为肺窍,鼻在上,下连于喉,直贯于肺,肺助鼻而行呼吸,故肺经有热可见鼻部病变;湿邪最易困脾,脾虚则湿盛,且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脾病常犯鼻窍,《素问·刺热》云:“脾热病者,鼻先赤”。故干老在病性上从湿热论治,在脏腑上从脾肺论治,清热利湿,泻肺渗脾。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桑白皮清肺泻热,金银花、山栀、蚤休清热解毒,白鲜皮、地肤子、豨莶草清热利湿止痒,碧玉散为六一散加青黛,利湿而又有祛火之功,苍耳子归肺经,为鼻部常用引经药,诸子皆降,苍耳独升,此处取用又有“火郁发之”之意。二诊时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且有意外的失眠波澜,步迹原方,稍稍出入,仍从清热利湿论治。三诊时由于药量已及,正胜而邪有消退之意,但是疼痛虽止,痒及充血仍在,干老殊感疗效不满意,他觉得前两次处方似乎偏重于热而忽略于湿,热有湿助,所以缠绵难愈,故三诊时调整处方,仍用黄芩、山栀、桑白皮、夏枯草清热泻火,加用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六一散清暑化湿,豨莶草祛风胜湿。四诊果然佳兆得来,症状改善,前方去泽泻、六一散,加黄柏、苍术,此二妙丸加上薏苡仁是三妙,功专清热燥湿。四诊时患者鼻前庭炎已经痊愈。
病例3
刘某,男,22岁,1996年3月22日诊。
鼻前庭破溃糜烂反复发作,下延口唇,刻下前庭破碎结痂,时有痒痛,环唇干燥、皲裂,脱皮,以上唇为重点。
检查:前庭、上唇红艳而干裂,黏膜鳞状剥脱。舌薄苔,脉数。
案解:胃热、血燥、风摇,侵与鼻、唇,治当息风养血而清阳明。
荆芥炭6g 蝉衣3g 生地10g 当归尾10g
白芍10g 穞豆衣10g 绿豆衣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豨莶草10g
7剂煎服
外用黄芩油膏。
本案为慢性鼻前庭炎伴剥脱性唇炎,鼻前庭炎向下蔓延,导致唇炎,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干老常谓“鼻属肺经阳明过”,口鼻糜烂渗液,当属肺脾积热,而干裂、痒痛,则为阳明伏热,血虚生风。用生地、生石膏、知母清热凉血,当归尾、白芍、穞豆衣、养血息风,绿豆衣、豨莶草、蝉衣、荆芥炭息风止痒。
二、鼻疖肿
鼻疖肿为发生于鼻前庭、鼻尖部或鼻翼外的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为单发性。初起患区红肿,皮肤紧张光亮,有小黄点样丘疹,伴有疼痛、肿胀,继之中心组织溶解形成脓栓和脓液,脓头溃破,脓液排出,疼痛及肿胀随之缓解或消失。由于鼻前庭和上唇有丰富的血管网,同时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如鼻疖处理不当,炎症扩散,可引起上唇、面颊、眼眶肿胀,甚至扩散到海绵窦,引起颅内并发症,应引起重视。中医称本病为鼻疔、白疔、鼻疽。好发于青少年。干老认为,本病与不注意鼻部卫生,挖鼻、拔鼻毛及局部皮肤破损,复感邪毒外侵有关,引动肺经郁热,邪热搏结,上蒸鼻窍而致疖肿。若火毒炽盛,或治疗不当、挤压、碰撞,盲目切开排脓,或过食辛热之品,助长火势,以致火毒走窜,入于血分,直犯心包,可致“疔疮走黄”之危症。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消肿,干老常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分别治疗。
1.初期
局部有轻微的红肿热痛,伴有恶风,畏寒,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选七星剑汤。药如麻黄6g、紫花地丁10g、半枝莲10g、豨莶草10g、野菊花10g、黄芩5g、山栀10g、桑白皮10g。如表证不明显者,则减去麻黄,发热较高者,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半枝莲、蚤休。
2.中期
局部红肿高突,胀痛较甚,伴以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治宜清热解毒,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银花解毒汤、济阴汤之类。典型处方如:黄连 3g、黄芩 5g、山栀 10g、金银花 10g、连翘 10g、紫花地丁 10g、蚤休10g、赤芍10g、丹皮6g、生甘草3g。如局部坏死组织僵化难以溶解,表现为局部硬结难消者,宜加白芷6g或穿山甲6g、皂角刺(角针)3g以提脓托毒,散结消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10g、玄明粉(冲服)10g以通腑泄热。
3.后期
炎势减退,脓液排出,肿痛减轻,再用五味消毒饮清扫残毒,如出现正气衰弱者,则用四圣饮扶正解毒。如鼻疖失治或误治,出现走黄危症,见局部漫肿、皮色发绀、高热、烦渴、少汗少尿,甚则黏膜下出血、气促、神昏、脉微等,治疗宜重剂清热凉血解毒,选方犀角地黄汤,同时可单用犀角、羚羊角磨汁或锉粉冲服,每次0.3~0.5g。亦可用鲜野菊花全草或鲜芭蕉根打汁冲服,每次50ml,每天2次。如出现神昏谵语,另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抽搐痉厥者,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茯神平肝息风;大便溏滞者,加地榆炭、制大黄清肠腑之热,以防正气下陷;胸胁疼痛,咯吐痰血者,加天花粉、川贝母、芦根化痰清肺;四肢发凉,冷汗淋漓者,加附片、人参回阳救逆;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苏梗平降胃气;口渴狂饮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竹叶清胃生津;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生大黄或番泻叶泻火泄热。
外治初期局部肿胀者,敷金黄散或青敷膏,中心点脓头上,可贴咬头膏。脓头初渍,创口上用七三丹,外盖黄连膏纱布或小膏药,因坏死组织僵化脓栓难以形成者,可用热敷;如出现海绵窦栓塞而引起局部严重肿胀青紫者,用紫金锭外敷。
病例
刘某,男,27岁。初诊:1997年12月30日。
1991年做过上颌窦根治手术,疗效不太明显,平时有少量黄涕。3天前鼻尖瘙痒,抓、挤后偏左红肿鼓起,触痛明显,近日有饮酒史。
检查:鼻尖红肿,左侧突起,可见一黄白色脓点,鼻中隔左偏,黏膜潮红,舌质红,薄白苔,脉弦。
案解:鼻为肺窍,隶属阳明。肺胃之热,上灼玄府。取七星剑汤化裁。
蒲公英10g 豨莶草10g 地丁10g 半枝莲10g
蚤休6g 白芷6g 山栀10g 黄芩6g
绿豆衣10g 甘草3g
3剂煎服
黄芩油膏1盒,涂于肿处。嘱其切忌抠挖。
本案患者是典型的鼻疖,属中医红肿热痛的阳证。干老常云:鼻属肺经阳明过。患者因鼻痒而抠挖,加之饮酒之后,胃热上蒸,内外之因相加而成。干老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蚤休、山栀、黄芩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豨莶草凉血止痒;白芷消肿止痛,又用绿豆、甘草二味解毒圣药,同时不忘外治,用黄连油膏外涂,并嘱其切忌抠挖,以防治疔疮走黄。
干老治疗鼻疖肿的原则是清肺解毒,常用的方剂有:轻症用加味五味消毒饮(黄芩、桑白皮、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中等的用加减七星剑汤(黄芩、山栀、野菊花、蚤休、半枝莲、金银花、豨莶草),重症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山栀)甚至用犀角地黄汤(犀牛角、生地、赤芍、丹皮)。
三、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为鼻腔黏膜的急性单纯性炎症,发病时常并发咽、喉及气管等呼吸道炎症。其主要表现为:初起1~2天,鼻腔内有不适及干燥灼热感,无分泌物,鼻黏膜充血干燥,继之出现鼻塞,并逐渐加重,头痛,喷嚏,鼻腔分泌物增多,如清水样,随着病情发展,鼻涕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鼻黏膜弥漫性充血,鼻甲肿胀充盈,并可伴有发热、四肢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如无并发症,一般7~10天可痊愈。中医称本病为鼻窒、伤风鼻塞。
干老认为: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如气候变化,寒温失常,起居不慎,同时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袭肺,循经上犯于鼻而为病。如素体卫气虚弱,更易反复发作。
干老将本病分为三型六期。
三型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卫表不固。
1.风寒袭肺
多见于冬季或春初,表现为鼻塞声浊,流清涕,多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少汗或无汗,喉痒或咳嗽,痰少而清,鼻黏膜苍白,鼻甲水肿,鼻腔分泌物呈浆液性,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散风寒。选方如荆防败毒散、加减辛夷散。药如荆芥6g、防风6g、辛夷10g、白芷6g、川芎10g、薄荷6g、羌活10g、甘草3g等。
2.风热犯肺
多见于春末、秋季或夏季,表现为鼻塞,发热,头痛,涕多色黄,咳嗽痰稠,口干而思饮,鼻黏膜充血,鼻甲肥大,鼻腔分泌物呈脓性,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选方如桑菊饮或银翘散。药如桑叶 10g、桑白皮 10g、金银花 10g、苍耳子 10g、葶苈子 10g、桔梗 6g、鱼腥草10g、薄荷 6g、黄芩 5g、芦根 30g等。
3.卫表不固
四季均可发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疲劳,稍有受凉、久睡等都可成为发病的诱因,鼻黏膜稍淡,鼻腔分泌物呈浆液性,脉细。本症在表证严重或急性发作时,治疗可参照上述两种证型,待表证消失或症状缓解时,治宜以益气固卫为主,选方如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药如黄芪 10g、防风 10g、白术 10g、白芍 10g、柴胡 10g、川芎 10g、太子参 10g、陈皮10g、辛夷 10g、白芷 6g、甘草 3g等。
六期为:潜伏期、发作初期、发作中期、发作后期、恢复期、免疫期。
潜伏期:全身有倦怠感,食欲开始减退;发作初期: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频作,咳嗽头痛,检查见鼻黏膜充血,鼻甲水肿,有浆液性分泌物,持续1~2天;发作中期:头痛加重,四肢酸楚,食欲消失,清涕量多,可发高热,鼻甲进一步肥大,鼻腔内潴积大量分泌物,持续3~4天;发作后期:症状有所缓解,正常1天;恢复期:鼻塞减退,涕量减少,所有症状逐渐消失,分泌物由清稀向黄稠转化;免疫期:大概1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内不会再有同样病症。
病例1
范某,男,14岁。初诊:1996年3月19日。
一向涕多,不黄。2周前感冒,引起急性发作,刻下感冒愈而鼻病难瘥,涕量奇多,有黄有白,通气不能顺畅,晨起咽干。
检查:中隔严重向左偏斜,左腔狭窄,黏膜充血,稍有浆液性分泌物潴留,咽后壁淋巴滤泡严重增生,舌薄苔,脉平。
案解:鼻病一“体”一“用”,前者中隔偏斜,本非药物可以匡正,后者肺气滞热而然,至于咽炎,似乎反居主流,两症同治取清肺肃喉手法。
桑白皮10g 黄芩6g 辛夷10g 苍耳子10g
芦根30g 玄参10g 沙参10g 麦冬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为慢性鼻炎急性发作,当以急性鼻炎处理。感冒之后,鼻塞不通,鼻流清涕者为风寒束肺,但鼻涕渐而转为白浊或黄稠,则由寒化热,热灼伤津,则咽干舌燥,虽鼻、咽同病,但事出同因,故治疗两相兼顾。桑白皮、黄芩、辛夷、苍耳子清肺通窍,芦根、玄参、沙参、麦冬生津润燥,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病例2
王某,男,29岁。初诊1992年2月1日。
伤风第3天,昨天起有寒热,头痛,恶寒,鼻塞不通,清涕淋下,稍有咳痰。
检查:鼻黏膜充血,两下甲肥大,鼻腔内有不少浆液性分泌物。咽峡及鼻黏膜轻度充血。体温37.8℃,舌薄白苔,脉浮数。
案解:急性鼻炎,乃伤风感冒之亚流,治主疏风解表,常规处理。
荆芥10g 防风6g 薄荷后下6g 桑叶6g
白芷6g 杏仁10g 象贝10g 玄参10g
桔梗6g
3剂煎服
呋麻液1支滴鼻,每天3~4次。
二诊:1992年2月5日。凛寒消失,头痛接近消失,鼻腔通气改善,涕量减少,由清白而转为稠厚带黄。
检查:鼻腔接近正常,咽峡(-)。舌薄苔,脉平。
案解:外邪一撤,诸病去安,再扫残余,去疾务尽之意也。
桑叶6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连翘6g
杏仁10g 陈皮6g 玄参10g 辛夷6g
白芷6g 甘草3g
3剂煎服
本案患者伤风第3天前来就诊,从其症状来看,属于发作中期,风寒侵袭而致病。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寒邪收引凝滞,故鼻塞不通;寒邪伏肺,肺失宣肃则咳嗽;肺失通调则清涕;寒邪入里化热,故咽峡及鼻黏膜充血。治以疏风散邪。方中荆芥、防风、白芷疏风散寒;薄荷、桑叶疏散风热;杏仁肃肺气而平咳嗽;因黏液性分泌物多,而“败津枯槁皆属于痰”,故用贝母化痰;因咽峡充血,故用玄参、桔梗凉血化痰利咽。同时外用呋麻液来改善鼻塞症状。3剂药后,患者基本病瘥,成功过渡到发作后期,但鼻涕由“清稀而白”转为“黏稠而黄”,此刻以热象为主,故治以疏风清热。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玄参凉血滋阴,以防疏散太过,杏仁肃肺止咳,白芷善医头面而治头痛,辛夷通鼻而改善鼻塞,甘草调和诸药。
四、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或黏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显的致病微生物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中医称本病为鼻窒。
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病变主要是鼻腔黏膜下血管,特别是下鼻甲海绵状组织呈慢性扩张,血管和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黏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多;其主要表现为间隙性鼻塞、多涕和嗅觉减退,检查见鼻黏膜肿胀,鼻甲肿大,以下鼻甲为主,鼻腔分泌物增多,用探针轻触下鼻甲表面,可出现凹陷,但移去探针后,表面凹陷处很快恢复原状。慢性肥厚性鼻炎病变主要是鼻黏膜下组织纤维化或增生,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鼻甲肥大,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样或桑椹样,用探针轻触下鼻甲表面,不易出现凹陷,或虽有凹陷,表面凹陷不易立即复原。干老认为其病理机制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袭肺,停滞鼻间,使局部气血不和,结聚不通,或气虚不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清窍蒙垢而蔽塞不通,或因气虚血行不畅,潴留局部,使鼻甲肥大,充盈满腔,通气不畅。治疗可分为肺气虚弱和气血瘀滞两型:
1.肺气虚弱
平素易感冒,鼻炎反复发作,鼻塞呈交替性,活动后减轻,卧则在上鼻孔通畅、在下鼻孔阻塞,鼻黏膜色淡,鼻甲肥大,用麻黄素鼻甲收缩敏感,舌胖嫩,苔白腻。治宜益气通窍,选用温肺止流丹或补中益气汤。药如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芷 6g、柴胡 3g、辛夷10g、菖蒲3g、升麻3g。鼻涕量多色黄浊者,加桑白皮10g、薄荷6g;涕色白浊者,加细辛3g、荜澄茄10g。如急性发作者,治疗可参考急性鼻炎。
2.气血瘀滞
鼻塞较甚,鼻甲肥大,色黯红,但对麻黄素收缩不敏感。治宜益气活血。方选通窍活血汤合四君子汤。药如党参10g、白术6g、桃仁 10g、红花 10g、川芎 10g、赤芍 6g、辛夷 10g、路路通 10g、升麻 3g、甘草3g。
病例1
王某,女,38岁。初诊:1991年10月21日。
鼻塞常作,往往寒则作,温则缓,嗅觉接近消失,受寒则清涕滂沱,长期呈阻塞性鼻音,鼻塞严重时头痛,努力擤涕时耳中哄鸣及暂时性失听。
检查:鼻下甲稍感肥大,用收缩剂后未见异常。鼻咽部检查,未见异常。舌薄苔,脉细。
案解:肺怯金寒,清阳失举。检查则器质无恙。治疗应温肺升阳。
柴胡3g 升麻3g 黄芪10g 防风6g
白术6g 细辛3g 茯苓10g 百合10g
淫羊藿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0月30日。鼻塞缓解,失嗅依然无佳兆。稍稍受凉幸无反应。阻塞性鼻音仍有,鼻涕清而难擤。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细。
案解:温肺升阳已有微效,但阻塞性鼻音一无改善。法宗原旨,小试疏导肺气之壅。
柴胡3g 升麻3g 细辛3g 马兜铃10g
黄芪10g 白术6g 防风6g 淫羊藿10g
陈皮6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1月8日。药进7剂,毫无效益。鼻塞情况白天尚可,入夜紧塞,涕多而色白,紧塞之际擤尽潴涕,也可通些。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舌薄苔,脉细。
案解:鼻窍阻塞,得暖或活动而缓解,其病在瘀;擤尽潴涕而通,其病在涕。今也病在后者。两用温肺泻肺,俱不理想,其在此乎!兹从制涕之酿成,清涕之潴积裁方。
桑白皮10g 黄芩3g 桔梗6g 象贝母10g
鱼腥草10g 陈皮6g 半夏6g 鸭跖草10g
路路通10g 辛夷6g
7剂煎服
四诊:1991年11月15日。阻塞似乎改善(但仍有些阻塞性鼻音),但失嗅感无丝毫改善,涕量已减少,其质很清。
检查:鼻(-)。舌薄苔,脉细。
案解:肺怯生寒,阳和之气难转,则鼻寒;清阳不举,浊阴之气蒙窍,乃鼻聋。治以温肺升阳。至于制涕之减少,但肺温而清升,制涕法寄寓其中矣。
升麻3g 柴胡3g 桑白皮10g 路路通10g
菖蒲3g 辛夷6g 益母草10g 淫羊藿10g
荜茇6g 红花6g
7剂煎服
五诊:1991年12月3日。药进14剂,客观上阻塞性鼻音明显改善,入暮还有些堵塞,对浓郁的气味偶然闻到。涕不太多,但难外擤。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舌薄苔,脉细。
案解:温肺升阳,矢已中鹄,更以鼻音之改善,殊为可慰,诊得脉来细小而弱,则正气显然不充,欲知血以气行,益气亦间接行血。乘胜追击之方,再助以益气。至于仿通关散之外用药,再予续用。
黄芪10g 党参10g 升麻3g 路路通10g
柴胡3g 菖蒲3g 荜茇6g 淫羊藿10g
红花6g 泽兰6g
7剂煎服
细辛6g,角针6g,阿魏3g。3剂,水煎熏鼻窍。
六诊:1991年12月20日。近来自觉鼻堵塞减轻一些,可以闻到一些香气。客观上阻塞性鼻音有所减轻,呼吸感到为吸气性困难。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右沉细,左细。
案解:温肺升阳,仍然为主导,原方损益一二。
黄芪10g 党参10g 升麻3g 紫河车10g
柴胡3g 菖蒲3g 白术6g 怀山药10g
茯苓10g 红花6g 仙茅6g
7剂煎服
角针5g,蔓荆子10g,细辛6g。4剂,水煎熏鼻窍。
《灵枢·本神》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因肺主气而通于鼻,鼻为肺窍,肺气虚弱则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肌表,往往易于受邪;同时,脾气主升,若脾气受损,气不上达,鼻失温养,则寒湿邪浊易于结滞鼻窍而致鼻窒之患。因此,如果脾肺二脏之气虚弱,就会出现鼻塞不通,遇寒加剧,清涕滂沱,长期呈阻塞性鼻音,严重时头痛,鼻甲肥大等症状。
本案例患者初诊时寒象很明显,如寒则作,温则缓,受寒清涕滂沱等等,故干老采用温肺升阳一法。柴胡、升麻升举阳气;黄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因为肺为华盖之娇脏,风寒邪气外袭,必先犯肺,故宜固表护肺,以防外邪相兼夙疾而作;细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而又能宣通鼻窍;淫羊藿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茯苓益气健脾,培土生金;百合养阴润肺,是取张介宾“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药进7剂,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鼻塞缓解,稍稍受凉已可抵御,但因阻塞性鼻音仍无改善,故干老又在温肺升阳的基础上合用疏导肺气一法,加用马兜铃清肺降气,温阳行气。但是似乎收效甚微,干老认为,鼻窍阻塞,得暖或活动而缓解,其病在瘀;擤尽潴涕而通,其病在涕。故关键在于制其滂沱之涕,加用了桑白皮、路路通、鸭跖草、半夏、陈皮等清热化痰通窍之品。至第四诊,阻塞与涕量已有减轻,但失嗅感无改善,考虑其病机还是在于肺怯生寒,清阳不举,故仍以温肺升阳,阻塞性鼻音终于得到明显改善,过程稍有曲折,故更感欣慰。矢已中鹄,继续遵循温肺升阳的原则,并且合用了熏鼻之法,内外同治。
此例病案的诊次较多,干老在诊治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我们的思路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参考。
病例2
施某,男,60岁。初诊:1989年10月31日。
今年暑假开始,即鼻塞不通,活动时即通,静止时即塞,多嚏,涕不多,头痛在前额或后脑游移而作,不通时即失嗅,咽部稍有干意,上午轻下午重,薄暮时最严重,遇冷加重。
检查:鼻下甲水肿,收缩尚可,中隔弯曲肥厚,鼻中隔两侧嵴突,舌薄苔,脉平。
案解:肺失温养,鼻甲留瘀,至于中隔肥厚偏曲,多少也有作伥助纣之嫌,先取温调肺气,通窍化瘀。
桂枝3g 白芍6g 红花6g 生姜2片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赤芍6g 淫羊藿10g
益母草10g 甘草3g 菖蒲3g
7剂煎服
二诊:1989年11月17日。药进14剂,通气稍稍减轻一些,但一遇凉气即塞,鼻痒作嚏,还是涕不甚多,鼻中有干涩感。
检查:右鼻腔少液,右下甲有一出血点,舌薄黄苔,脉细。
案解:肺冷金寒,十分明显,但同时鼻干而有出血点,温药似难投服,温既不能,凉更不可,只能取活血通瘀,此则轻舟过峡,左右逢源矣。
当归尾10g 赤芍6g 乳香3g 没药3g
泽兰6g 菖蒲3g 桃仁10g 路路通10g
淫羊藿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本例病案反映在复杂证候中的辨证思维。初诊患者表现为鼻甲肿大,鼻塞不通,遇冷加重,应属血瘀、虚寒之证,故治以温调肺气,通窍化瘀。方中桂枝、生姜温通阳气,气行则血行;赤芍、红花、桃仁、益母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当归尾活血又养血,使得攻伐而不伤正;血液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加淫羊藿温阳以化瘀;菖蒲芳香行气通窍。二诊时症状稍有改善,但是又发现鼻腔出血,又恐内蕴血热。干老对此的分析是:“肺冷金寒,十分明显,但同时鼻干而有出血点,温药似难投服,温既不能,凉更不可,温阳恐助出血之势,凉血又怕凝滞之弊,只能取活血通瘀,好比轻舟过峡,左右逢源,如履薄冰而又可保无虞。”鼻为血脉多聚之处,乃多气多血之窍。若邪毒袭滞,最易壅遏脉络,瘀滞气血而发为鼻窒之患。而瘀又有寒瘀、热瘀之不同,寒瘀者,涕痰色白,与寒冷则症状加重;热瘀者,涕痰色黄,口咽干燥,苔黄。故治疗时应该根据寒热之不同作出相应的加减,如寒瘀者宜加用温通散寒之品,热瘀者宜加用清热活血的药物。干老曾云:本病的治疗全在活血化瘀。因为慢性鼻炎病变区在鼻甲,尤其以下甲为重,外有黏膜,内部软组织疏松如海绵,故称海绵体,充血即大,血散即小,郁血则长期肥大,郁久成瘀。古代由于缺乏器械检查,故历代文献中仅论述了寒、热、阴、阳等病因,这些其实只是造成瘀血瘀滞的原因,主要还是治“瘀”。
病例3
蔡某,男,49岁。初诊:1991年11月5日。
鼻病30余年,当时诊断为鼻炎、鼻窦炎。近来多病,以受凉而感冒。上月浴后即痰涕奇多,色黄而稠,擤咯不净。头痛难受。鼻塞只能乞灵于麻黄素滴鼻液。暂时性失嗅。耳憋气而痛。心慌、胸闷、作痛沁及背部。咽部自觉有炎症样不适。睡眠差。
检查:咽后壁黏膜大部分萎缩,少液。两鼻甲肥大,右轻左重。舌后半部厚腻黄苔,脉平。
案解:痰涕同源,盖是败津腐液,传统理论认为“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正指此而言。只当清火以治本,化痰以治标。
生地10g 木通3g 川黄连3g 天竺黄6g
白茅根10g 杏仁10g 竹叶10g 鱼腥草10g
辛夷10g 象贝母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26日。药进14剂,鼻塞得通,黄涕也少,其他诸症也同步缓解,但上周又似受凉,诸症次第卷土重来,两足冷汗而感凉。
检查:鼻同上诊,咽同上诊。舌薄苔滑腻,脉平。
案解:上证标证标治,效益虽佳而实难言愈。本证何在?卫气失藩篱之责而中土无后盾之权。应取固卫补本,但刻下苔腻而厚,扶正药焉敢沾唇,只能再扫浮邪。
桑叶10g 薄荷5g 天竺黄6g 陈皮6g
法半夏6g 藿香10g 板蓝根10g 佩兰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2月3日。又进7剂,无明显反应。鼻部牵制感如抓的感觉,两下肢冷而多汗。纳食不馨,强灌亦能接受,口干头昏,大便干结,危坐而寒凉不温,容易感冒,鼻塞耳憋气,胸闷。
检查:舌苔厚腻滑润,脉有涩意。
案解:湿浊充斥中州,焉能强治五官之痰。犹如西子蒙不洁,安能强加粉黛。
厚朴花3g 陈皮6g 苍术6g 藿香10g
佩兰10g 枳壳6g 甘草3g 小麦12g
焦米仁10g 大枣7枚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初诊时症状颇多,鼻塞、痰涕量多,同时伴有耳憋气、胸闷、心慌、咽部不适等症状。杂乱无章,有无从下手之感,干老认为,怪病多从痰治,辨证认为是痰火作祟,治法清火化痰,方取导赤散清心火治本,辅以天竺黄、象贝等药化痰治标,获效满意。二诊时,湿浊较盛,本欲取固卫补脾土而化湿,然近来又罹外感,考虑浮邪未去,恐盲目补之而留寇。故采用疏散外邪同时祛痰化湿。三诊时,患者进药效微,辨证可见湿浊内盛之势明显,干老果断采用化湿健脾治法。整个诊疗期间,可以看出患者除鼻塞、痰涕多的主要症状外,同时夹杂很多其他症状;而且在用药也有疗效不明显的阶段。这时干老通过详查体、细辨证,抽丝剥茧,往往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制定出治则方案,并用西施不洁,岂能用强加粉黛来遮掩作比喻,强调五官之痰,根在中州湿浊为患,必须治其根本,取厚朴花、陈皮、苍术、藿香、佩兰、枳壳、焦米仁等芳香化湿,理气化痰。
病例4
刘某,男,14岁。1991年10月31日初诊。
鼻塞不通,两侧交替而作。运动及得暖后可缓解,涕不多。病愈2年,一直乞灵于麻黄素滴鼻液。两耳有时憋气。
检查:鼻左下甲正常,右侧肥大,舌薄苔,脉平。
案解:鼻甲运行之血,正以肺寒而泣,泣则滞,滞则瘀,瘀则肥大,肥大而塞。治以温通。
桂枝3g 白芍6g 红花6g 淫羊藿10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赤芍6g 路路通10g
菖蒲3g
5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19日。通气改善一些,但难通畅,进药后未用过麻黄素滴鼻液。耳中憋气消失。
检查:鼻甲接近正常。舌薄苔,脉平。
案解:时逾两旬,药仅10剂,殊感一曝十寒之叹,其有效而未能明显者,责在此欤。再踪原法。
桂枝3g 益母草10g 红花6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路路通10g 升麻3g 菖蒲3g
荜茇6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初诊时阴阳相争,阳气偏盛时则症状轻,阴气偏盛时则症状重,故鼻塞呈交替性,运动及得暖后可缓解;血属阴而气属阳,由于肺有寒邪,壅阻脉络,阳气不得运行而温煦,血液不得温煦而凝滞,伏寒而致气滞血瘀,则鼻甲右侧可见肥大。初诊资料显示患者为寒邪阻肺证,故干老从温阳活血通窍论治,以半张当归芍药汤合桂枝汤加味。方中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效;淫羊藿温补元阳,辛温散寒,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白芍养血敛阴,和血调营,防阳盛损阴,桂枝配白芍,又能调和营卫;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消散瘀滞;当归尾养血和血以防散瘀太过;路路通通经散瘀,菖蒲开窍醒神,二味为通窍引经之药。
二诊时患者通气改善,但难通物,且憋气消失,鼻甲接近正常。寒证瘀证俱有减轻,可在原法上继续加减。仍用桂枝温通经脉;红花、桃仁、当归尾、益母草活血化瘀,路路通散瘀通窍;升麻解表散寒;荜茇温中散寒;增加辛散通络之效,减轻鼻塞难通之症。
在二诊的医案里,由于患者2个月之内仅服药10剂,干老故有“一曝十寒”之叹。“一曝十寒”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暴”通“曝”),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不能坚持到底。遇到这样的患者,再高明的医生有时也有黔驴技穷之叹,有回春之术也只能望洋兴叹。
病例5
浦某,男,16岁。初诊:1992年1月23日。
鼻塞不通已1年余,两侧交替而作,四季皆然,运动及遇暖可以缓解一些。涕量较多,始清现稠,有黄意,偶有耳朵憋气。近来乞灵于麻黄素滴鼻液。
检查:两下甲肥大,稍有分泌物。舌薄苔,脉平。
案解:微循失畅,鼻甲留瘀。取通窍活血汤,佐以升阳。
红花6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益母草10g
赤芍6g 菖蒲3g 乳香3g 路路通10g
升麻3g 落得打10g 鱼腥草10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2月11日。药进14剂,涕量明显减少,通气则进药即通,失药即作。麻黄素滴鼻液已不用。
检查:两下甲肥大,黏膜轻度充血。舌薄苔,脉平。
案解:久病涕多鼻塞,今也前者已少,但不得苛求,否则矫枉过正矣。后者得药即通,辍药即作,证明药已生效,第未巩固耳。刻下裁方,单纯化瘀而利微循环,同时黏膜充血,摈弃温通。
当归尾10g 落得打10g 赤芍6g 泽兰6g
桃仁10g 路路通10g 菖蒲3g 没药3g
辛夷6g 五灵脂6g
7剂煎服
本案例是典型的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不通,交替而作,遇热则缓,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液收缩鼻甲以求通气。初诊时涕量较多,耳内憋气,取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升麻升阳通窍。二诊时,涕量已少,鼻窍得药即通,但考虑鼻甲充血,故单纯化瘀,摈弃温通。本案全程以活血化瘀通窍为原则,在辨黏膜色泽时,随诊变化,细微之中,可见大略。
病例6
夏某,男,45岁。1997年2月9日诊。
恙起10年之久,缘于感冒之后,鼻塞不通,初为阵发性,未予认真治疗,转为持续性鼻塞。刻下鼻塞严重,失嗅,涕擤不出,头胀痛,阻塞性鼻音十分严重。
检查:双下甲充盈满腔,色泽黯红,收缩尚敏感。舌薄苔,脉平。
案解:瘀留鼻甲,清窍不通,鼻塞头痛,治以攻坚破瘀。
三棱10g 莪术10g 红花6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没药3g 乳香3g 辛夷6g
细辛10g 白芷6g
7剂煎服
本例病历10年之久,久病属瘀,鼻甲肥大,充盈鼻腔,幸而活动后收缩良好,故用攻坚破瘀之法,以冀瘀肿能消。三棱、莪术、红花、桃仁、当归尾、没药、乳香均为活血化瘀之良药,细辛、辛夷、白芷通利鼻窍。
病例7
蒋某,女,38岁。初诊:1992年1月14日。
向有肥大性鼻炎,续发鼻窦炎,最早者在10年前发现,去年11月急性发作,从此即难以告痊。刻下主症:涕多在晨起之际,色白而黏,大多逆吸而从鼻咽腔排出,痰量较多,黏糊成块,而难以水溶,头痛在前额。以上诸症一遇冷气、寒风、疲劳即加重。一贯容易感冒,近来更明显,全身怕冷,睡眠不佳往往因多涕鼻塞而致。咳以支气管炎而致,咽干求饮不解,喜温。有类风湿关节炎。
检查:鼻黏膜轻度充血,咽黏膜轻度充血。舌薄黄腻苔,脉细小而弱。
案解:脾气、卫气一贯暗怯于中,痰也浊也,两者借机而作。理应扶正,健脾固卫,但以痰浊困留,不能不先除其障碍。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鸭跖草10g 半夏6g 辛夷10g 菖蒲3g
苍耳子10g 白芷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月24日。药进9剂(因以临经停药3天),涕量减少,一度稠浓刻又清稀。排涕之道,过去以逆吸而出,现能从鼻腔擤出,痰亦不多,咳嗽已轻,咽干已润。刻下以鼻塞为重点。
检查:鼻黏膜充血(红艳型),左轻右重,下甲肥大,咽(-)。舌薄苔后半黄腻滑润,脉细而有力。
案解:初诊构思,拟先治标以除痰涕,踵进健脾、固卫,但病情如军情,事难固定安排。今也黏膜红艳,脉来劲而有力,一改健脾制痰为清火化痰,盖痰为火之标,火为痰之本也。当然药后殿之以培土,也在意料之中。
黄芩3g 天竺黄6g 竹叶10g 白茅根10g
芦根30g 象贝母10g 天花粉10g 杏仁10g
菖蒲3g 桑白皮10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2月11日。通气改善一些,唯在凌晨时有些堵塞,涕量少些,晨起之涕呈黄色夹有血丝。临经时头痛,伴以清涕滂沱,近来多处关节疼痛。
检查:两下甲肥大、充血,前端粗糙。舌薄黄苔,脉细。
案解:痰气之患已除,脾虚已衰仍难置之首位。良以立春木旺生火,今日裁方清肺。
桑白皮10g 马兜铃6g 黄芩3g 丹皮10g
鱼腥草10g 生山栀10g 菖蒲3g 赤芍6g
茜草根10g 芦根10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2月25日。涕量减少,接近正常,血丝已没有,通气基本上通畅,引以为满意者。者番经临头痛减轻,为昔者所未有。但接触到香烟味、异气即有反应。
检查:鼻黏膜充血(红艳型),左下甲肥大前端有些破碎。舌薄苔黄染,脉细。
案解:诸恙次第告失,至于难适应于香烟异气者,良以坤德失其厚载之故,应取六君子汤应付。但以黏膜红如飞丹,内蕴之热邪尚在,又非清化不可。
黄芩3g 山栀10g 桑白皮10g 桑叶6g
菊花10g 苏子10g 马兜铃10g 菖蒲3g
天竺黄6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五诊:1992年3月6日。涕量已正常,仍然未见鼻血,通气也基本上已畅,难得有时一塞。右眼上眶有疼痛,严重时可以妨碍睡眠。对一般烟气异味也已稍能忍耐一些。
检查:鼻黏膜充血已轻,左下甲肥大。舌薄苔映黄,脉细。
案解:诸恙次第告失,扶正是其时矣。唯黏膜尚透残红,鼻甲尚嫌较大。苔亦映黄,故而稍参清热,估计不必再诊。
升麻3g 柴胡3g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金银花10g 桑白皮10g
菖蒲3g 白扁豆10g
7剂煎服
六诊:1992年5月5日。近辍药两月,已愈诸症又渐重来。在此期间,又有两度感冒,幸程度比过去为轻。刻下鼻塞又作,活动即缓解,涕难外擤。一度止息的眉心钝痛又作,程度较轻。睡眠较差。
检查:鼻黏膜充血、肥大。舌薄黄苔,脉细。
案解:顽症愈而未能巩固,以致余烬再燃。治法一宗曩昔。
升麻3g 葛根6g 苍耳子10g 辛夷6g
白芷6g 薄荷6g 鱼腥草10g 芦根30g
桑白皮10g
7剂煎服
本案例从初诊至五诊,时历近3个月之久,初诊时鼻塞等诸症一遇冷气、寒风、疲劳即加重。容易感冒,全身怕冷,并患有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一派气虚之象,当从补气扶正入手,但苔薄黄腻,痰浊困留,故以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化痰。二诊虽诸症俱减,但黏膜红艳,提示蕴热于内,火为痰之本,化痰治法不变,易为清火化痰,经二、三、四诊清肺化痰治疗,诸恙次第告失,再归益气扶正之正道,虽两月之后因感冒诸症又重来,但程度已大为减轻。干老在本案中注重症状与体征的相互参考,并考虑季节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扶正祛邪孰轻孰重,把握确当。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区别于慢性单纯性鼻炎而言,其症状较慢性单纯性鼻炎有所加重,主要检查要点为鼻甲肥大,从而引发鼻塞、嗅觉减退、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干老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虚清阳不升,清窍瘀塞不通。气虚脾不化湿,痰浊内蕴,凝结于鼻,则鼻甲肿胀,阻塞不通;或气虚帅血无权,血行不畅,致鼻甲瘀血,肥厚硬肿,瘀滞不散,阻塞鼻腔。故治疗大法主要是益气升清,活血化瘀,通利鼻窍。
病例8
洪某,男,13岁。初诊:1997年5月11日。
病历数月,鼻塞不通,鼻涕黄浊,头痛时作,晨起明显,夜寐张口呼吸,鼾声不止,双耳闭气,听力下降,大便偏干。
检查:双下甲稍大,鼻道有较多黄绿色分泌物。扁桃体肥大(右Ⅰ度,左Ⅱ度),舌薄苔,脉细。
案解:诸窍不通,鼻塞、耳闭、鼾声俱来,宣肺通窍为先。
桑白皮10g 桑叶10g 白芷6g 辛夷6g
鱼腥草10g 苍耳子6g 菊花10g 黄芩5g
大贝母10g 川芎6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5月20日。进药未辍,涕量已少,黄色较淡,头痛消失,容易感冒。双耳仍然憋气。
检查:鼻腔(-),扁桃体肥大(右Ⅰ度,左Ⅱ度)。舌薄苔,脉细。
案解:鼻病,腺病,卫气内怯,病出三祟,刻下鼻病已呈愈象,正虚正得调理,腺体之肿,尚无改善之征,者番裁方,以治鼻固已为主。腺体之肿,只能有待于手术。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辛夷6g 白芷6g 苍耳子10g 芦根30g
鱼腥草10g 金沸草10g
7剂煎服
三诊:1997年6月3日。4周治后,涕量日少,色亦淡化。唯递来匝旬,无明显诱发原因下,涕量反跳剧升,涕色返黄。耳有憋气。
检查:鼻腔诸分泌物很多。扁桃体肥大(右Ⅰ度,左Ⅱ度)。舌薄苔,脉平。
案解:多涕色黄,经治得减。良以感系初临,离火如发热逼肺系而然。取药当弃补从清。
黄芩3g 山栀10g 柴胡3g 龙胆草3g
菊花10g 桑叶6g 苍耳子10g 白芷6g
辛夷6g 芦根30g
7剂煎服
四诊:1997年6月17日。涕量减少,黄而转清,耳中憋气残存无几,伴以轻度咳嗽,痰不多,口有干感。
检查:鼻腔潴液已少,扁桃体肥大(右Ⅰ度,左Ⅱ度),舌薄苔,脉平。
案解:浮邪蕴热,一泄而清,治疗常规,再取扶正巩固,清除乳蛾,内服药作用欠佳,唯尚能加以抑止而已。
党参10g 黄芪10g 白术6g 防风10g
陈皮6g 法半夏6g 昆布10g 海藻6g
苍耳子10g
7剂煎服
本例患儿慢性鼻炎与慢性扁桃体炎兼而有之。耳、鼻、咽喉,相伴相邻,一病俱病。初诊时以标证突出,鼻塞浊涕,耳闭耳闷,喉核肿大,大便干结。治疗以清法泻法为主,主在治肺。二诊诸症缓解,本虚显露,治以补虚为主,主在肺脾。三诊、四诊几乎是首诊、二诊的重复翻版,治疗几乎雷同。
五、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腔内有干燥、烟熏样不舒,灼痒及异物感,分泌物减少,质黏稠,患者常挖鼻、摒鼻,并常引起鼻腔出血。检查见鼻黏膜干燥充血,有少量黏稠分泌物或痂皮潴留,黏膜很脆弱,易出血,多位于鼻腔前1/3处,鼻黏膜和鼻甲无明显萎缩,嗅觉正常。干老指出:外来燥气,侵袭肺窍,或过食辛辣,耗伤阴津;或素体气血不足,均可使清窍失养,干燥不舒。干老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生津润燥。
1.肺燥津亏
鼻腔干燥,灼痒,黏膜潮红,或有出血,口干思饮。治宜益肺生津润燥。方选清燥救肺汤,药如桑叶10g、麦冬10g、沙参10g、太子参10g、石膏20g、桔梗6g、甘草3g。出血者,加桑白皮10g、黄芩5g。
2.阴虚夹热
见鼻腔黏膜干燥粗糙、充血,甚至有溃疡,时有衄血,涕少而黄浊,鼻内灼痒,有干痂附丽,口干思饮,舌红苔黄,治宜养阴清热。方选甘露饮,药如茵陈10g、桑白皮10g、黄芩5g、麦冬10g、沙参10g、茅根10g、芦根 30g、甘草 3g。
3.气血不足
病程较长,鼻腔黏膜干燥,无分泌物,或有菲薄痂皮,伴以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脉细。治宜培土生津。方选参苓白术散,药如党参 10g、白术 10g、山药 10g、白扁豆 10g、玄参 10g、麦冬 10g、玉竹 10g、石斛10g、桔梗6g、甘草3g,亦可加入升麻、葛根等升清之品。鼻腔干燥者,可常用生地10g、玄参10g、麦冬10g,代茶频饮,既方便又有效。
病例1
杨某,女,55岁。初诊:1996年3月12日。
鼻塞不通,交替而作3个月,涕中夹有血丝者1个月,逆吸之涕更多。塞也在温暖之处及活动即轻,寒凉及静止即重,对轻微的刺激很敏感。鼻腔干燥,头痛伴以沉重,俯首更甚,有时咽头干燥。
检查:鼻腔干燥,鼻咽部未见明显病变。舌薄苔,脉细。
案解:长期便稀畏寒,当然坤德薄于厚载。近来涕血出现,兼有干燥,显然热蛰肺金,“本”宜培土,“标”应泻金,两极剧端之药,焉能同舟言济,只能逶迤于两病之间取药。
太子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黄芩炭3g 赤芍10g 墨旱莲10g
桑白皮10g 藕节炭2个
7剂煎服
二诊:1996年3月19日。鼻塞不通,交替而无变化,涕中夹血丝仅仅减少,鼻腔干燥,头痛沉重不舒。
检查:鼻腔干燥,少分泌物。鼻咽腔顶部偏左,有一大片黏膜粗糙,右侧也有一些粗糙感。舌薄苔,脉细。
案解:考虑病处颃颡,诸症暂从缓图。
桑白皮10g 黄芩炭3g 丹皮6g 赤芍10g
石上柏10g 地榆炭10g 半枝莲10g 七叶一枝花10g
藕节炭2个
7剂煎服
三诊:1996年4月2日。涕血1周未见,但昨天开始出现锈涕,内夹少许血丝。大便稀薄,日圊两三次。鼻中干燥异常,通气不畅,伴以重浊臭气(客观)。头痛,俯首更甚,鼻腔有痂皮。活检:淋巴滤泡增生。
检查:鼻腔干燥,中隔黏膜粗糙。舌薄苔,脉细。
案解:肺燥金枯,鼻槁而兼臭气。治当清金益肺。但相为表里之肠,则长期便溏,焉能任意取用。只能宗李氏脾土立论,取培土生金一法,才能化矛盾为同途。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山药10g
百合10g 石斛10g 乌梅10g 麦冬10g
山栀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四诊:1996年4月16日。又进14剂。鼻中干燥仍然,通气改善许多,涕量少而转稀薄一些。4天前见过一次锈涕。嗅觉反形过敏。俯位头痛还有一些,大便有趋向正常迹象。偶然有狂嚏而清涕滂沱。失眠严重,乞灵于安眠之剂,时在更年,两乳小叶增生。左肋下有隐痛不舒。
检查:鼻腔干燥,稍有润意。舌薄苔,脉细。
案解:遍身皆疮痍。全身俱病,事难一一应付。但以辨证而言,可用叶天士“木侮土”三字可以总结。仍取原方,稍参和肝。
柴胡3g 白芍10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乌梅10g
7剂煎服
本案为明显的干燥性鼻炎。患者鼻腔、口腔作干,涕中夹血,咽喉壁干枯,种种迹象透出一个“干”字,为标证;鼻塞在温暖之处及活动即轻,寒凉及静止即重,长期便稀畏寒,又突出一个“寒”字,为本证。“本”宜培土,“标”应泻金,干老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从中读出了脾虚的病机,所谓坤德薄于厚载。近来涕血出现,兼有干燥,显然热蛰肺金,脾弱于生化精微之权,由脾失统血、血失摄纳亦可导致鼻血外溢;大便长期稀薄,脾失健运所致。所以,病之根本在于“脾虚”,治宗李东垣手法,方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益气健脾;茯苓渗湿健脾;枸杞子、乌梅性酸敛血;甘草调和诸药,且酸收配甘缓有“酸甘化阴”之妙。因时在更年,两乳小叶增生,左肋下有隐痛不舒。四诊时用柴胡、白芍亦有柔肝之功效。
病例2
孙某,男,24岁。初诊:1991年8月2日。
鼻塞4年,四季皆然,运动后或劳动可以缓解一些,少涕液,嗅力迟钝,两鬓作胀,头脑昏沉,咽干喜饮,发音失泽。
检查:鼻腔正常,呼吸通畅(但本人谓鼻塞不通),黏膜干燥无液。舌薄苔,脉平。
案解:病苦于堵塞,检查正常,显然病灶所在“用”而不在“体”。考肺恶燥,燥气一凌,鼻为之干,干则关机无润,以无液而幻感易生,如堵塞、异物附着等等。燥则欲治以润,大补阴丸合增液汤。
川黄柏3g 知母10g 生地10g 熟地10g
沙参10g 麦冬10g 芦根30g 玉竹10g
百合10g 柿霜10g 天花粉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9月3日。时逾1个月,药进14剂,通气已通畅一些,嗅觉也似乎提高。
检查:鼻黏膜仍偏于干燥。舌薄白苔,脉平。
案解:病由燥致,燥去则病亦去,绝无深奥之意。再予养津润燥,以扫残邪。
生地10g 知母10g 川黄柏3g 熟地10g
麦冬10g 玉竹10g 芦根30g 沙参10g
天花粉10g 生石膏30g
7剂煎服
本病属于鼻干及鼻燥范畴,由于燥气伤肺,耗伤津液,鼻窍失润,肺失清肃,则出现一系列“干”之症状。虽检查鼻腔正常,呼吸通畅,但患者本人谓不通,由此可见在临床上要注重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不可单单凭检查定论。干则关机无润,以无液而幻感易生。所以病之根本仍为“燥”,燥则欲治以润,遵循养阴润燥法,使用大补阴丸或增液汤或沙参麦冬汤,病由燥致,则以润养,如此即邪可去,病可愈。方中黄柏、知母、熟地取大补阴丸意,填补肾阴,补真水之脏,壮水之主以治燥;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百合取沙参麦冬汤意,轻养肺阴,润燥柔鼻;因燥气伤阴,水亏火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与燥结,更戕阴分,故加芦根、柿霜清热泻火。二诊时患者通气情况及嗅觉灵敏度均有提高,只是检查发现鼻黏膜仍偏干,干老认为病由燥致,燥去则病亦去,绝无深奥之意。再予养津润燥,以扫残邪。
病例3
赵某,男。初诊:2002年11月12日。
病起7年前之秋,开始进行性鼻腔无任何影响下干燥不适。清涕可干结成痂皮或块状。从此经常发作,加压即止。曾做过中隔“S”型完全矫形术,术后良好。但对干燥无变化。近来在干燥严重时即干痛,尤以午夜前多见与明显。通气正常,嗅觉未发现异常,亦无异种气味闻到(包括主观的与客观的)。睡眠、饮食、二便俱正常。
检查:鼻腔所见,两下甲黏膜粗糙、少液,更以中隔两侧为严重。咽后壁呈轻度慢性咽炎见症(追问自述,偶有黏痰附丽于喉壁上,难以外咯),舌苔薄,脉平。
案解:肺燥而金不枯(脉象右寸有力),则其燥从何而来?肺火内燃也。证属单纯,治亦轻捷,清其肺火足矣。当然稍参养金之品,亦非游墨闲笔。正以咽炎亦属燥证,不必再行兼顾。
桑白皮10g 黄芩6g 赤芍6g 生地10g
沙参10g 玄参10g 百合10g 知母10g
川柏3g
7剂煎服
外用:黄连膏,擦鼻腔,每日一两次。
二诊:2002年11月17日诊。第一次据来函悬撰方,来函简述“感觉到的迹象是:早上醒来较之服药前,鼻腔内分泌的稠黏的白色鼻涕,似乎比前少了。”如其“肺燥而金枯”者,决不因只有此一点小小成绩,疗效虽小,但已十分满意了。
案解:兹得只字消息,方取清肺养金一法,其效来矣。虽非面诊,但亦知梗概,虽然改善不多,但在这种顽固慢症而获得,已属难能可贵矣。总之千里足下,求痊必得,但决非旦夕之功也。原方加柿霜10g。再进20剂,再联系。
外用药,用白凡士林或石蜡,常使鼻腔滋润不干。烟酒辣三者严禁。
三诊:2003年2月27日。第二次悬撰方,诊断明确,治法中器质之萎缩,难以回来,功能之干燥有法求润。唯该病慢性病中属于顽症,绝非数十剂水药可以覆杯。为服药方便计,由水剂改成膏剂,药用原方,不必轻率增损。至于疗效,唯冀两事:一为无干燥而得滋润,二为极力阻止成为严重型干燥性鼻炎。
生地100g 熟地150g 桑白皮100g 黄芩30g
赤芍60g 沙参100g 太子参100g 麦冬100g
百合100g 柿霜100g 知母100g 川柏30g
上药水浸24小时,浓煎3次,取汁,加鳖甲膏(可能缺)即用阿胶60g(如喜甜食者,再加冰糖25g)收膏,每日晨昏2次,取1匙开水服(约15~20天),外用蜂蜜擦鼻腔,一干即擦,戴口罩,夏天戴湿口罩。
四诊:2003年7月13日,悬撰方。干燥性鼻炎,诊断无讹,轻症慢性咽炎,谅更正确,取用清养金润肺之法,疗效证明准确。理应效方不更,但时临盛夏,加之多雨阴霉,更虑湿浊困重,不得不注意过分求补,忘却淡溶清化。
生地10g 熟地10g 知母10g 龟甲10g
黄芩10g 乌梅10g 川柏10g 藿香10g
佩兰10g 六一散包30g
7剂煎服
五诊:2003年9月15日。咨询,悬撰,幸而得中,疗效已见。鼻腔奇干,薄得一润。疼痛缓解,至于池鱼之殃之咽炎,变化不大。刻下主症,初方之效特佳,复方之剂,已有漠然之感。
检查:左腔中甲消失,下甲萎缩,腔中干净,并无枯槁现象(与过去想象的干枯旷空完全不同),中隔后端有增生现象,右腔基本正常。咽后壁小血管扩张网布,暴露殷红,波及软腭帆。舌苔薄,脉平。
案解:悬撰阶段之病,与刻下面诊之病,判若两人,全无类同之处,前方作用若此神奇,难以使人信服,盖刻下之症,已无燥证可言,仅仅肺经郁热而难以向外透邪而已,取法清金凉肺一法。
桑白皮10g 黄芩3g 生地10g 玄参10g
金银花10g 蚤休10g 知母10g 川柏3g
荆芥炭6g 自加生梨皮(洗净)1只
7剂煎服
本案患者是典型的干燥性鼻炎,种种症状皆符合干燥性鼻炎诊断,但虽肺燥而金不枯,其燥并非外来邪气侵袭,而是肺火内燃。证属单纯,治亦轻捷,干老取清肺火、养肺阴。方中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生地、赤芍清热凉血;黄柏、知母填补肾阴,孕育先天;沙参、百合养阴润肺;玄参凉血滋阴,清热利咽。二诊情况已有改善,效来颇速。三诊由于患者本人未曾面见,所以远程治病,为了减轻患者“天天烧丹灶,日日伴药铛”的负担,改汤剂为膏剂,大法不变。四诊由于见不到患者,仍取前法,只是考虑湿邪当令,酌加芳香化湿之品。五诊的出现是对二三四诊的否定,因为患者证候已易,证属热伏肺经而非燥气伤阴,这个教训证明了中医治病必须见人的正确性。方中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黄柏、知母填补真阴;金银花、玄参、蚤休清热利咽;生地清热凉血;梨皮甘寒润肺;荆芥炭疏散风热,有“火郁发之”之意,能将邪热透出肺经。
此案理法方药准确,故而疗效显著。特别是膏方的运用,给慢性病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使患者能坚持用药,是治愈疾病的基础。使用白凡士林和石蜡两者是因为其不被人体吸收,因此处是润肌表的,所以不希望吸收。现在临床已极少使用此法,可能只有少数老中医仍在运用,甚为可惜,希望我们也可以学习运用。干老在诊治此病的观察中,除了人体的整体辨证之外还注意到人体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当盛暑来临,天气多雨阴霉,考虑湿浊困重,对病情及治疗不利,故而在原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淡渗清化之品以防困湿。
病例4
来某,女,36岁。初诊:1991年7月23日。
鼻内干燥,鼻塞不通,右重左轻已2年。由感冒引起,冬重夏轻,堵塞时一加运动即可缓解。涕多色白,难擤而逆吸于鼻咽部下淋。晨起时咽干,常可引起泛恶呕吐。
检查:中隔右侧有嵴突,下甲肥大,用收缩剂后,见右侧轻度萎缩而后端空旷。舌薄苔,脉平。
案解:肺怯金枯,遇着寒冷则倍形严重,此乃肺为畏寒之脏故也,治当补肺益阴。
生地10g 熟地10g 玄参10g 鱼腥草10g
桔梗6g 百合10g 麦冬10g 北沙参10g
辛夷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9月10日。药进14剂,通气微有畅感,涕量减少,泛恶消失。但辍药1个月后,所有诸症逐渐恢复到过去一样。新添鼻腔有酸感,有时多嚏。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右鼻中甲肥大。舌薄苔,脉平偏细。
案解:药尚对症,方已获效,惜乎半途而废,坐视诸症之重来,其咎在人不在药。原方续进。
百合10g 生地10g 熟地10g 鱼腥草10g
玄参10g 山药10g 沙参10g 麦冬10g
辛夷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5月12日。去年经治之,有所改善而无不适。近来半月又发作起来,主症鼻塞不通,涕多而难以擤出。浓涕带血。干燥延及咽喉,以鼻病严重右侧头痛,两耳憋气。
检查:此番诸症,殊符“胆热移脑”。治随证转,当取清肝泻胆一法。
龙胆草3g 黄芩3g 山栀10g 鱼腥草10g
夏枯草10g 辛夷6g 白芷6g 鸭跖草10g
苍耳子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5月19日。涕量无明显减少,血已不见。咽干难润依然,口有苦味,失眠仍然严重,但精神一无怠意。
检查:两下甲肥大,黏膜充血。舌薄白苔,脉平。
案解:仅凭泻肝清胆孤军直入,而获效无几。良以痰浊充斥,者番重取三子。
白芥子6g 莱菔子10g 苏子10g 白芷6g
桑白皮10g 马兜铃10g 辛夷6g 菖蒲3g
甜葶苈6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检查可见鼻甲轻度萎缩,但有时鼻涕较多,尚不能诊为萎缩性鼻炎,姑且从干燥性鼻炎论治。初诊时资料显示的一系列症状皆由肺怯所致,病根为感冒引动,风寒袭表,肺失宣发肃降之能,金亏通调水道之职,遇到寒冷则加剧,出现鼻内干燥、鼻塞不通等症。咽通于胃腑,是饮食之道,为胃所系:喉连于气道,为气息之门,归肺所属,所以咽喉为呼吸之门户、水谷之道路,肺阴亏损则晨起会出现咽干,咽干又可引起泛恶呕吐。故干老选择补肺益阴之法,方从百合固金汤化裁。方中百合、麦冬、北沙参润肺滋阴;生地、玄参滋阴生津,清热利咽,加熟地滋阴养血;桔梗有引经药之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鱼腥草消痈排脓;辛夷宣通鼻窍;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症状和初诊类似,新添酸感和多嚏,原方去宣肺开散之力强的桔梗,新增山药,兼补肺阴和肺气。
三诊症状有所改变,已由萎缩性鼻炎转变为鼻窦炎,鼻塞不通,涕多而难以擤出,涕浓带血,说明寒郁而化热,干燥延及咽喉,以鼻部严重右侧头痛,两耳憋气,都符合“胆热移脑”,《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则需要改变治疗方法,当取清肝泻胆一法。方中龙胆草清泻肝胆之火,黄芩、山栀、夏枯草、鸭跖草、芦根清热泻火;鱼腥草消痈排脓;辛夷、白芷、苍耳子取苍耳子散之意,宣通鼻窍,止渊除涕,共取清泻肝胆火和开通鼻窍之效。
四诊有所改善,但见咽干、口苦、失眠等痰浊充斥之象,精神无怠意则为痰浊未蒙清窍,所以改为清肺化痰。方中重用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化痰,再用白芷、辛夷通鼻窍,桑白皮、甜葶苈合用泻肺逐饮,马兜铃可清肺化痰,菖蒲可开窍醒神和宁神益智,一举两得,路路通则取其通利之意。
病例5
吴某,男,60岁。初诊:1993年7月23日。
客岁初夏开始,鼻腔、口腔作干,之后鼻衄,舌尖作痛,而且舌背部渗血。大便稀薄已1年。
检查:鼻左下甲瘦削,中隔肥厚;右侧有大嵴突1个,其下有一出血点。咽后壁污红,干枯。舌背未见异常,舌苔厚腻而糙,上覆灰苔,质红少津,脉平偏细。
案解:脾失健运,大便长期稀薄;脾弱于生化精微之权,当然口鼻常干而燥。燥甚则痛而灼矣。脾失统血,血失统摄而任意外溢矣。治宗李东垣手法。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白扁豆10g
山药10g 乌梅10g 焦苡仁10g 酸枣仁10g
大枣7枚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鼻腔、口腔作干,鼻左下甲瘦削,咽喉壁干枯,舌红少津,舌苔糙,种种迹象透出一个“干”字,为明显的干燥性鼻炎。干老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从中读出了脾虚的病机,脾弱于生化精微之权,故患者的出血症状比较突出,如鼻衄、舌尖作痛、舌背部渗血,由脾失统血、血失摄纳而任意外溢矣;大便长期稀薄,脾失健运所致。治宗李东垣手法,方取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酸枣仁、乌梅性酸敛血;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且酸收配甘缓有“酸甘化阴”之妙。
六、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是慢性鼻炎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部位在鼻腔及鼻咽腔,也可向下波及口咽、喉咽、喉及气管等处;其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丧失,鼻腔内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黏膜及骨质也发生萎缩。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萎缩性鼻炎中又分为没有臭气的单纯性萎缩性鼻炎和有臭气的臭鼻症。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腔干燥,衄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或有听力障碍,鼻腔有臭气,局部检查:鼻黏膜干燥枯槁,色泽灰白,质地脆弱,鼻甲缩小甚至消失,鼻腔空旷,常有大量黄绿色脓性痂皮附丽黏膜,伴有霉味样臭气,剥去痂皮容易出血。严重者,鼻外形亦有改变,鼻梁宽而扁平,鼻翼外翻,彝孔略朝上呈扁圆。本病好发于女性青年。中医把本病归入鼻藁的范畴。干老认为,肺经热浊上蒸,或肺肾阴亏,或肺脾气虚,清阳不升,均可使鼻窍失于濡养,黏膜枯萎。本病以虚为主,治疗宜予扶正为主,如补气、养阴,佐以清热、润燥。
1.肺经热浊
多见于病之初起,鼻腔干燥,浊涕较多,易结成干痂,或伴有腥臭味,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浊。方选藿香泻白散。药如藿香10g、佩兰 10g、桑白皮 10g、地骨皮 10g、黄芩 5g、山栀 10g、苍耳子 10g、甘草 3g。鼻内臭气甚者,可加重藿香、佩兰用量,并可酌加木香、青蒿等芳香化浊之品;浊涕多,加桔梗6g、鱼腥草10g。
2.肺阴不足
鼻腔干燥灼痛,时有衄血,检查见鼻黏膜萎缩干燥,上有干痂附着,口干思饮,干咳少痰,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方选清燥救肺汤。药如桑叶10g、桑白皮10g、生石膏20g、麦冬10g、生地10g、沙参10g、玄参 10g、石斛10g、杏仁 10g、甘草 3g。衄血加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干燥甚者加芦根30g、阿胶10g养阴润燥。
3.脾气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上蒙,见鼻腔黏膜萎缩,鼻道空旷,涕不多而腥臭,或有鼻衄,病程较长,常伴有头昏乏力,纳食不香,大便不调,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浊。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如党参 10g、黄芪 10g、白术 6g、甘草 3g、陈皮 6g、当归 10g、升麻 3g、葛根6g、辛夷 10g、藿香 10g、菖蒲 3g。
4.肺肾两亏
久病正衰,肺肾阴虚,津液枯涸,鼻黏膜及鼻甲骨萎缩或受蚀,见鼻黏膜萎缩干枯,鼻甲瘦削,鼻腔空旷,分泌物少,有腥臭味,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益肺肾。选方如百合地黄汤。药如百合10g、熟地 10g、麦冬 10g、白芍 10g、玄参 10g、当归 10g、五味子 10g、石斛 10g、阿胶10g、甘草3g。如伴有午后潮热,腰膝酸软等阴虚火旺症者,可加用知母10g、黄柏6g,亦可配用知柏地黄丸,平时可服用大补阴丸、二至丸等。
病例1
石某,女,47岁。初诊:1992年9月1日。
鼻塞10多年,为进行性发展。严重时以鼻为中心一区有抽搐感。堵塞时,得热气可缓解。咽部干燥。口苦。血压不高。
检查:鼻中隔黏膜干枯,鼻下甲瘦削。舌薄苔,脉平。
案解:鼻塞伴干,鼻甲瘦削。暂取养阴清肺手法,佐以缓肝润燥。
生地10g 百合10g 玄参10g 桑白皮10g
桔梗6g 小麦12g 甘草3g 大枣7枚
女贞子10g 墨旱莲10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9月15日。鼻塞改善许多,抽搐感消失,唯两侧颧颊部游走性不舒服,痛则如有牙痛的抽搐感。右耳仍闭气且作痒感,咽干口苦已轻,左乳房有掣痛与牵制感。
检查:鼻腔干燥及鼻甲瘦削稍有好转,咽(-)。舌薄苔,脉细弦。
案解:前方中的,似乎毋事修润,唯以两颧两颊左乳有抽搐牵制,可以稍参疏肝。
柴胡3g 白芍6g 生地10g 女贞子10g
百合10g 麦冬10g 甘草3g 大枣7枚
小麦15g 墨旱莲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鼻塞日久,伴咽干口苦,这是由于肺失清润所引起一系列症状,严重时以鼻为中心一区有抽搐感,则由肺影响至肝经。《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为木克土也,此处金亏木侮,肝风内动,所以初诊治疗暂取养阴清肺手法,佐以缓肝润燥。方中生地、百合、玄参滋阴生津;桑白皮清泻肺热;小麦、甘草、大枣合为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柔肝缓急;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之阴;桔梗引药入肺经。二诊时鼻部症状稍有好转,唯有两颧两颊左乳有抽搐牵制,中医认为左侧属肝,两乳亦隶属肝经,说明肝风仍存在,去原方桑白皮、玄参、桔梗,加用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柔肝抑阳。
病例2
马某,男,56岁。初诊:1992年3月10日。
萎缩性鼻炎已3年,呼吸特别通畅,未见痂块,唯出过血,有臭气,在疲劳及情绪不佳时更浓郁。讲话后咽头作干。两耳齐鸣,入夜为甚。
检查:鼻腔干燥,未见异常。鼻咽部黏膜干燥。两鼓膜下陷。舌薄苔,脉细。
案解:金弱肺怯,清阳不升。年未八八,羸象已生。所谓臭气“主观”“客观”,现难确答。姑从升清培土入手,则益气补肺亦寓其中矣。
百合10g 生地10g 熟地10g 桔梗6g
柴胡3g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山药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3月17日。初进几剂,有减轻反应,后以骑车迎风受凉,在深呼吸到最后气味又可闻到。耳鸣仍然,左耳更响,多言之后,咽鼻腔仍有干燥感。
检查:鼻腔(-),耳同上诊。舌薄苔,脉细。
案解:取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依然为适合之方。唯臭气出于“主观”,更应缓肝润燥,取药之稍加调整者,责是故也。
百合10g 生地10g 熟地10g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山药10g 甘草3g
小麦12g 大枣7枚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年事已高,羸象已生,脾胃虚弱。干老果断从健脾补肺,培土生金治疗。他认为脾生肺,脾土为肺金之母,脾胃虚弱,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无以上输润养鼻窍而为病。患者呼吸特别通畅,唯出过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生发清阳,司统血之职”;有气味,在疲劳及情绪不佳时更浓郁,《东垣试效方》卷五谓:“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故始从升清培土入手,方中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百合滋阴润肺;生地、熟地滋阴益肾,充真水之脏以益肺金,有金水相生之妙;升麻、柴胡升提清气,开窍聪耳;桔梗载药上行,引药入肺,补肺寓补脾益肾之中,共奏其效。
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减轻,可耳鸣仍然,左耳更响,咽鼻腔干燥,取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补肺肾之阴,缓肝润燥,所以去柴胡、桔梗,加小麦、大枣,取甘麦大枣汤之意,养心安神,柔肝缓急。因为心寄窍于耳,肝气通于耳,所以甘麦大枣汤养心柔肝很是适宜。
病例3
陈某,女,21岁。初诊:1991年6月21日。
鼻子既干又痛,涕液基本没有,发现已半年多,进行性发展,嗅觉未见丧失,但有异味感,大块涕痂脱出,时带有血丝。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后端有空旷感(不严重)。舌少苔,脉细。
案解:正虚质弱,肺怯金枯。求愈之术,唯有一径,养阴益肺耳。
熟地10g 生地10g 百合10g 桑白皮10g
玄参10g 沙参10g 白芍6g 知母10g
桔梗6g 甘草3g
5剂煎服
外用:蜂蜜涂鼻腔。
二诊:1991年7月26日。上月之方5剂之后,痛去而干依然存在,嗅觉迟钝,鼻中异味也未减轻。此一月未出血。
检查:鼻后腔已萎缩,右重左轻。舌薄苔,脉细。
案解:情符鼻槁(即萎缩性鼻炎),初诊检查未敢确诊。幸处方用药,早已及之,刻下诊断,可以定论矣。至于病因,上诊案语早已言之详矣。再步原旨深入。
熟地10g 生地10g 百合10g 桑白皮10g
玄参10g 黄精10g 知母10g 肥玉竹10g
天花粉10g 蛤粉炒阿胶珠15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8月1日。上方平稳,但无明显感觉。月事量多,一周始净,色红,经前少腹坠重。关节有些疼痛。
检查:鼻同上诊。舌薄苔,脉细。
案解:药不枘凿而效微,症之顽也。补诉诸症,显示异病而同证,再加益气以摄之。
党参10g 黄芪10g 熟地10g 五味子10g
当归10g 白芍6g 玉竹10g 桑白皮10g
黄精10g 蛤粉炒阿胶珠10g
7剂煎服
四诊:1991年8月9日。近来感冒第5天,涕一度增多,有些硬感(在鼻腔内),出过量不多的血。今天仍在发热,头痛头昏,食欲锐减。
检查:鼻腔较干,后端同前诊。舌薄白苔,脉数。
案解:坎坷难愈之途,横遭感冒。良以虽临盛暑而凉热善变,本已荏弱之卫气,难以应变自卫而然。急则治标,先清外感为是。
桑叶6g 菊花10g 豆豉6g 板蓝根10g
金银花10g 薄荷5g 桔梗6g 象贝母10g
杏仁10g 鸡苏散包12g
3剂煎服
五诊:1991年8月30日。感冒早已告失,鼻干仍然严重,口唇也干,狂饮难解,无涕痰,对异气异味很难接受。嗅觉似乎有些提高。
检查:鼻后腔空旷,但尚红润。舌薄苔,脉细。
案解:痼疾难痊,力求不予发展,而且铜炉丹灶不可日日举火。建议燥季或严重(单指干燥)时进服汤药,平稳时取用药丸、药膏。
生地10g 熟地10g 百合10g 桑白皮10g
党参10g 山药10g 麦冬10g 白扁豆10g
黄精10g 紫河车10g
7剂煎服
梨膏、二至丸(最好二至膏)长期服用。
六诊:1991年12月3日。8月之方仅进7剂,另用蜂蜜涂鼻腔外治,干燥逐渐改善。现在鼻涕奇多,更在晨兴之际。伴以狂嚏及咽痛,鼻干仅仅在左侧,唇干还有一些。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黏膜有萎缩感,两腭弓有小血管暴露。鼻如上诊所见。舌薄苔,脉细。
案解:涕称肺液,原出于津液。古人所渭“多耗一分痰涕,即多损一分津液”。故而同时唇干。治当养阴而敛涕,因治新病更能泽及夙恙。
生地10g 玄参10g 麦冬10g 益智仁10g
乌药6g 山药10g 辛夷6g 天竺黄6g
天花粉10g 桑白皮10g
7剂煎服
七诊:1991年12月10日。上诊进药7剂,鼻中干燥依然,涕仍多而稀者转稠,鼻子通气右侧好些,有血淋渗。
检查:咽后壁小血管网布。鼻同上诊。舌薄苔,脉细。
案解:顽症求痊,抽丝剥茧。欲求桴声竿影,事所不能,取方无讹,毋容易辙。
生地10g 玄参10g 桑白皮10g 丹皮6g
赤芍6g 麦冬10g 天竺黄6g 沙参10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7剂煎服
八诊:1991年12月24日。上诊之方又进14剂,咽鼻之干不解,右鼻堵塞,左鼻出血依然,有些头痛。
检查:利特尔区粗糙,右重(不出血一侧)左轻(出血一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萎缩仍然难以滋润,有充血而呈苍白感,鼻咽腔未见异常。舌薄苔,脉细。
案解:取用养阴一法,虽有效而殊难惬意,深悔8月之初,取参苓白术散而未予继续,以致踯躅徘徊历五月之久,医能辞其咎乎!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当归10g 熟地10g 白芍10g
阿胶10g
7剂煎服
九诊:1992年1月14日。者番一药(14剂),在此期间(20天)仅流血1次。干燥感似乎也好一些,通气改善。
检查:利特尔区接近正常,唯黏膜干燥,咽后壁萎缩的黏膜已有润意,小血管暴露。舌薄苔,脉平。
案解:脾气一振,精微生化沛然则津液得充,充则燥者润而枯者荣,者番用药优于前者。此《医述》之“补肾不如补脾”见解,不我欺也,当然履迹前旨。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白扁豆10g
山药10g 白茅根10g 芦根30g 桑白皮10g
百合10g 玄参10g
7剂煎服
十诊:1992年2月14日。上方累进21剂,通气尚可,堵塞时清除一下,鼻腔通气即可改善,至于干燥与病仍无明显改善迹象,咽则以痛为主,干则在有无之中。
检查:鼻腔黏膜干燥少液有涕屎。咽黏膜萎缩改善,小血管扩张减少。舌薄苔,脉细。
案解:法步原旨,药偏生津。
太子参10g 山药10g 黄精10g 白扁豆10g
百合10g 知母10g 玉竹10g 沙参10g
麦冬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十一诊:1992年3月13日。上诊之方又进20剂,通气尚可,干燥依然难润,干甚即痛,痛亦未减。近来1个月晨起由于干而鼻痒,由痒而狂嚏,嚏后得涕而可以滋润些,同时即有出血,大便也干而难解,咽有痛感,晨暮时厉害。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充血已淡,鼻利特尔区有血痂、充血。舌薄苔有朱点,脉细弦。
案解:旱魃鸱张,奇干难润,轻洒雾露无效,只能求乞于倾盆,玉女煎合大补阴丸。
熟地10g 川黄柏10g 知母10g 生石膏30g
麦冬10g 乌梅10g 玉竹10g 芦根30g
竹叶10g 灯心草3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初诊于1991年6月夏季,十一诊于1992年3月春月,历时近10个月之久。鼻腔干燥疼痛,有异味,伴大块涕痂及血迹,为典型的萎缩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槁,槁者,枯干是也。鼻属肺经,鼻腔干燥,当属肺虚金枯。初诊、二诊,干老以百合固金汤为主,并加以外用蜂蜜涂鼻,内外兼治。三诊时因疗效平平,更有月经量多,少腹坠痛,有气虚之嫌加党参、黄芪以补气,二、三诊方中用蛤粉炒阿胶,阿胶养阴补血,干老用蛤粉炒用入气分以补气,另有蒲黄炒阿胶入血分而补血。四诊因夏日横遭感冒而清泄外邪,宣散之药有伤津之弊,故五诊时感冒虽愈而鼻干严重,短暂之际,难获奇效,权宜之下,以汤剂、药膏交替维持。六诊、七诊已临冬季,气候干燥,鼻腔干燥,与时俱来,此时以养阴生津为主,取生脉饮加味。八诊时干老总结前5个月治疗过程,认为养阴一法,虽有效而殊难惬意,补气之法应坚持不懈,更有前贤“补肾不如补脾”之见解,取参苓白术,用药近60剂。十一诊已是春季,风邪渐甚,旱魃鸱张,只能乞于倾盆,遍洒甘霖,用玉女煎合大补阴丸。本病病情顽固,病程漫长,非长期治疗,难获其效。此外,干老治疗萎缩性鼻炎也常用外治法,他建议鼻腔黏膜干燥萎缩者可搽用黄连油膏,亦可用麻油,蜂蜜搽鼻。臭鼻症可用杏仁去皮去尖,打成糊状,用甘草煎水调匀,涂擦鼻腔。同时饮食宜清淡,干老常嘱患者每值秋季燥令,用枇杷叶膏或雪梨膏冲水调服。
七、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物质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腔黏膜病变为主的特殊病变。临床上分为常年性(持续性)和季节性(间歇性)两种。其症状表现为阵发性鼻塞,继之连续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很快出现鼻腔阻塞不通,流出大量清水样鼻涕,不能控制,嗅觉暂时性迟钝或丧失。局部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水肿,鼻黏膜大多苍白,或充血,或黯红,鼻腔内有较多水样或稀薄黏性鼻涕,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医称本病为鼽涕或鼻鼽。干老将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肺寒
肺为恶寒之脏,寒邪袭肺,经络壅塞,金叩乃鸣,而多鼽嚏。
2.肺热
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火乘肺金,故鼻中奇痒而气喷于声。
3.气虚
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难御微细之邪,乃使肺金受叩而鸣。
4.阳虚
肾阳不足,难以温养于肺,肺则虚冷自怯,易致寒邪侵袭,促发本病。
治疗亦分为以下4型:
1.肺气虚寒
大多发作于冬春季节或季节交换时际,遇寒、遇风便发,亦多发作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而清稀如水,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舌苔薄白,脉细。治宜温肺祛寒。方选温肺止流丹、桂枝汤等。药如党参10g、桂枝6g、白芍10g、甘草3g、大枣3枚、蝉蜕3g、徐长卿10g、细辛 3g、白芷 6g、荜茇 10g、荜澄茄 10g。
2.肺经郁热
多发于夏秋季节,常因接触煤气、油烟、香烟、热气等而发作,对寒冷、冷风等刺激反不敏感,见鼻痒狂嚏不止,涕色呈淡黄色,易于衄血,鼻黏膜充血干燥,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治宜清肺泄热。方选清肺脱敏汤。药用桑白皮10g、黄芩5g、山栀10g、马兜铃10g以清肺泄热,紫草10g、茜草10g、墨旱莲10g以凉血脱敏。鼻衄者,加生地10g、丹皮6g、侧柏叶10g;涕多色黄者,加鱼腥草10g。
3.肺卫虚弱,清阳不升
喷嚏频频发作,但每次嚏数不多,清涕较多,鼻塞严重而持久,鼻黏膜淡红或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细,平时易于感冒。治宜补肺固卫,益气升阳。方选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典型处方如黄芪 10g、白术 10g、防风 6g、党参 10g、茯苓 10g、山药 10g、五味子 10g、乌梅 10g、蝉蜕 3g、甘草 3g、柴胡 3g。
4.肾阳不足
病程较长,冬季发作严重,伴有畏寒、神疲、腰酸膝冷,四肢不温,小便清而频,大便溏薄,发作时鼻涕如清水,量奇多,鼻黏膜苍白无华,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温阳。方选附桂八味汤或右归饮。药如附片 5g、肉桂 3g、白芷 6g、细辛 3g、菟丝子 10g、山药 10g、熟地 10g、诃子肉10g、辛夷10g、甘草3g。亦可加入蝉蜕、徐长卿以助脱敏,清涕多而不敛者可加用缩泉丸,药如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0g。临床上常遇到十分顽固的过敏性鼻炎,屡治无效,干老仿效铃医取截法,方取截敏蜜梅汤,用药乌梅12g、防风12g、柴胡12g、五味子12g、甘草8g。浓煎,分2次进服,每次药中加入蜂蜜15~30g。用于久治不效的顽固性过敏性鼻炎或血管运动性鼻炎。另外,可用五倍子20%、辛夷20%、蔻仁20%、石榴皮20%、蝉蜕15%、姜5%,共研成细末,用纱布包裹,每天早晨塞入鼻腔,每次半小时。
病例1
张某,女,30岁,初诊:1998年1月2日。
典型过敏性鼻炎,已2年,夏发冬作。刻下鼻腔堵塞。
检查:鼻黏膜偏淡偏白,皮刺轻度阳性,舌薄白苔,质嫩胖,边有齿印,脉小而细。
案解:中医向无过敏,但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漆疮候初言及之。之后申斗垣《外科启玄》从而加以发挥,惜于有药而无方。时至今日,仍乏有力之论。唯以好发于鼻及皮肤,于知属于手太阴肺经也明矣,责是论治,当然有邪则从肺泄之,有虚则从肺扶之。今也脉细而舌胖,入冬而作,显然金怯肺虚,盖肺虽恶燥,同时亦恶寒冷,入冬而甚,事出当然,治当温金脱敏,古训“子虚补母”,似乎以扶土入手,更胜一筹。而见已气出于脾阳,对卫气藩篱之责,更多一道防线,方从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综合裁定。
黄芪10g 白术6g 防风6g 蝉衣3g
地龙10g 党参10g 茯苓10g 山药10g
荜茇10g 诃子肉10g
7剂煎服
过敏一词,古来未有,从其症状而言,与鼽嚏相似。干老寻典求源,认为《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之皮肤潮红瘙痒与过敏相似。《外科启玄》亦有发挥,但无药方可循。从归经而言,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一门相属也。鼽嚏、皮疹,均可从肺论治。肺气虚则藩篱不固,鼻黏膜淡白,是肺气虚寒之象,治疗理当温肺固卫,但干老认为“子虚补母”,扶土补脾,更胜一筹,故选择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母子双补。
病例2
陈某,男,45岁。初诊:1995年11月14日。
鼻病7年,发病之初,鼻涕量奇多,偶为黄色。2年之后,诸症加重,增添鼻痒而狂嚏。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所作,之后不在。嚏后涕量也很多。平躺时多逆吸倒流从咽部流出。晨最为严重。上午8点以后可以缓解。至于狂嚏,依然不减当初。平卧之后,在下侧之耳,有客观性耳鸣。一贯易感冒。
检查:鼻黏膜偏于淡白。中隔左右两嵴突,右下甲肥大。舌薄苔,脉细。
案解:病鼻6年不愈,肺气必然恰虚,肺一虚,卫气安有巩固之理,责是稍一刺激,即狂嚏连连。治从益肺固卫。
黄芪10g 防风6g 白术6g 干地龙10g
蝉衣3g 桂枝3g 白芍6g 诃子肉10g
石榴皮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5年11月24日。药进10剂,涕量减少,黄者更少。狂嚏鼻痒,亦减少1/3,唯通气仍然失畅,无改善可言。
检查:鼻黏膜偏淡白,两下甲水肿,右腔有浆液性分泌物潴积。舌薄苔,脉细。
案解:方裁补敛,反应良佳。涕多狂嚏,得以缓解。唯鼻塞不通,仍然巍然无动。原方深入,酌参化瘀活血,方仿《医林改错》之还五汤。
黄芪12g 白术6g 防风6g 干地龙10g
桂枝3g 诃子肉10g 红花6g 桃仁10g
茺蔚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5年12月8日。上方又进2周(14剂),鼻塞稍稍缓解。涕量减少方面变化不大。耳鸣消失,在此时间中没有过感冒。狂嚏还有一些。
检查:鼻黏膜已红润正常。舌薄苔,脉细。
案解:冬为藏令而取用敛剂,尚感适宜。仍从原旨深入。化瘀为主,收敛辅之。
红花6g 桃仁10g 五灵脂10g 归尾10g
赤芍6g 五味子10g 干地龙10g 石榴皮10g
诃子肉10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四诊:1996年5月17日。时隔数月,出差未能复诊。清涕仍然,一无敛迹。通气尚可,鼻咽腔潴涕依然。痰中多时未见血丝。过敏之嚏已少,偶然尚可一作。脾胃一受轻凉,即隐痛。
检查:咽后壁污红,充血。鼻(-)。舌薄苔,脉细。
案解:药取偏温则涕血,偏凉则腹泻,大有“施朱与墨两难”之慨。加之进药又有“一曝十寒”,求痊较难,冀策两全,斟取李东垣学说。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6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益智仁10g 乌药6g 焦米仁10g
陈皮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五诊:1996年6月7日。涕量减少一些,鼻咽腔滞涕仍难消除。鼻痒多嚏已改善。肠胃等刻下很正常。
检查:咽(-),鼻(-),鼻咽腔(-)。舌薄苔,脉细。
案解:稠涕潴积,顽难消爽,已无外邪之扰,可以消饮兼施。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6g 山药10g 乌药6g 益智仁10g
鱼腥草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六诊:1996年8月27日。时隔80天,药进14剂。鼻痒狂嚏,改善不多,涕量较多,色白质稀。
检查:鼻咽(-)。舌薄苔。脉平。
案解: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痰涕同源,治取一辙。补脾以制其生,益肺以制其多。前方估计有效,事在中途辍药耳。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6g 山药10g 乌药6g 益智仁10g
百合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七诊:1997年2月8日。久病鼻恙,久治之下,仅仅获得改善。所幸者主病,作痒、狂嚏,兼症消化不良,基本俱告消失。刻下所苦为鼻咽部分泌物奇多,不稀亦不稠。平卧之际,下侧鼻腔呼吸不畅。
检查:鼻腔正常,前庭稍有充血。舌薄腻微糙苔,脉细。
案解:中岳鼻症,困扰多时,终致脾阳怠乏。即清阳之难升,更无温养而精微不化,津液而流窜为痰涕。故而前者鼻塞作于平卧之际,后者咽鼻停留痰涕而难清爽。治取健脾制痰,升清通窍。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陈皮6g 白扁豆10g 黄芪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从1995年就诊,一直坚持到1997年,时间跨越15个月,鼻鼽6年不愈,肺气必然亏虚,肺虚故卫气无巩固之理,所以稍一刺激,即狂嚏连连。干老从益肺固卫,和营敛涕治疗。方中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地龙、蝉衣对抗过敏,石榴皮、诃子肉收涩敛涕。二诊时诸症减轻,奈何鼻塞始终无向愈之态,此时一般会考虑加用辛夷、苍耳子等通窍药,或坚守原方,但干老的思路不肯拘泥,开始纵横捭阖,竟考虑用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名方,治疗气虚血瘀之证,原方适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塞,口角流涎。干老认为,久病入血,久病属瘀,鼻窍久塞不通,乃气血运行不畅,该患者也是气虚血瘀之证,久病必致气虚,鼻黏膜偏淡白,两下甲水肿可为佐证,久病又可致血瘀,此类患者的清涕量多与瘀血有一定联系,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溢,水溢可病血,血结亦病水,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参以活血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四诊之时患者清涕又见,且痰中带血丝,兼之脾胃受凉则痛,治疗颇为棘手,药取偏温则涕血,偏凉则腹泻,大有“施朱与墨两难”之慨。加之进药又有“一曝十寒”,求痊较难,冀策两全,斟取李东垣学说,干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又从健脾论治。脾为中土之脏,运化全身水湿,脾气健旺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失健运则气不摄水、清涕滂沱。方从参苓白术散化裁,又加缩泉丸温肾敛涕。以后三诊皆宗健脾论治,而又不千篇一律,同是健脾,细看又有差别,而无斧凿之迹。五诊时患者稠涕潴积,故方中有法半夏、鱼腥草清热化痰排脓。六诊时涕量较多,色白质稀,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补脾以制其生,益肺以制其多,方中加一味百合,取百合固金汤之意,肺阴得固,兑金能充。七诊患者诉鼻塞作于平卧之际,又予以升清通窍之法,升麻升举清阳,桔梗载诸药上行。
本案是中医随证而治的体现,同是一个病人一个病种,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治法就有所差异。干老看似合情合理、信手拈来的纵横捭阖之法,其实凝聚了辛勤的汗水和丰富的经验。
病例3
徐某,女,45岁。初诊:1997年5月30日。
一遇风吹、冷气以及刺激气味,踵至鼻痒、狂嚏,清涕滂沱,终以鼻塞如感冒。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皮肤划痕(-)。舌薄苔,边有齿痕,脉细。
案解:卫失藩篱之职,难御点滴之邪,此证之体也;质禀过敏,此证之标也。治当固卫脱敏。
黄芪10g 白术10g 白芍10g 诃子肉10g
桂枝6g 徐长卿10g 穞豆衣10g 干地龙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6月13日。药进14剂,鼻痒减轻而狂嚏相应减少,难咯之痰涕已能畅咯,对冷气、刺激物已不太敏感,鼻塞已通,胸膺有些闷痞感觉。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细。
案解:本取固卫,标用脱敏。药已见效,效不更方。
黄芪10g 白术10g 白芍10g 诃子肉10g
桂枝6g 防风10g 徐长卿10g 穞豆衣10g
干地龙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是典型的肺气虚寒,卫外不固的病例。肺气虚弱,藩篱失职,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邪正相搏,祛邪外出而鼻痒难忍,喷嚏频作;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壅塞鼻窍,致清涕淋漓,鼻窍不通。干老用方中,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穞豆衣、地龙、徐长卿止痒抗敏,诃子肉收涩敛涕。是干老最常用的验方。
病例4
吴某,男,54岁。初诊:1995年4月5日。
典型的过敏性鼻炎10年。每年2月至4月均发作。刻下又应时而作,多清涕。
检查:鼻腔未见异常。
案解:夙疾按时而作,桂枝汤裁制。
桂枝3g 白芍6g 乌梅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石榴皮10g 诃子肉10g 细辛3g
甘草3g
5剂煎服
二诊:1995年4月11日。过敏性鼻炎,刻下准期发作。鼻痒狂嚏,清涕潮涌而溢。发轫于感冒之后。
检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
案解: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
荆芥炭6g 茜草10g 紫草10g 墨旱莲10g
蝉衣3g 干地龙10g 诃子肉10g 桑白皮10g
5剂煎服
三诊:1995年4月25日。药进14剂,其病告失。鼻之痒、嚏、涕已少且无。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平。
案解:顽疾制服,力求巩固。
黄芪10g 白术6g 防风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诃子肉10g
石榴皮10g 甘草3g
5剂煎服
干老认为,现代中医耳鼻喉科比古代先进之处,首先在于检查技术上的发展,可以“额镜犀烛”。现代先进的科学设备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无裨益,所以他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合用的观点。现代检查已知鼻黏膜充血,结合中医传统舌诊脉诊,可见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本案初诊由于鼻腔未见异常,夙疾又按时而作,所以选用桂枝汤中糅合具有抗过敏药理作用的乌梅、干地龙、石榴皮,以传统配伍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和大胆尝试。二诊时感冒新邪,激发旧病,好比湖水既平,清风骤起,激起无数涟漪。此时应先清浮邪,兼攻夙疾。鼻为肺窍,故用桑白皮泄肺,茜草、紫草、墨旱莲等活血凉血,荆芥炭祛风力小,不至耗伤阴血,更重要的是入血分,可从血分中将风邪祛出。此方对症下药,配伍精良,所以三诊时顽疾已经攻克,平稳过渡,力求巩固。以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守得机体固若金汤,风邪难犯;茯苓渗湿健脾,太子参气阴双补,犹善于病后调理;地龙、蝉衣、石榴皮三味巩固抗过敏疗效。
病例5
马某,男,6岁。初诊:1996年3月1日。
咳嗽喷嚏告失,左颊皮损,亦一度告验,但近来接触漆气,致患区起疹流水。鼻塞又再度严重。
检查:鼻黏膜充血,舌少苔,脉平。
案解:五官病转移皮肤病,万变不离其宗。
干地龙10g 紫草10g 茜草10g 墨旱莲10g
蝉衣3g 地肤子10g 豨莶草10g 金银花10g
7剂煎服
二诊:1996年3月19日。左颊皮疹已干燥,但有色素沉着感,鼻塞不通,两眼作痒,涕黄夜多日敛,善涕仍有而不多,有些咳嗽,痰干多。
检查:右下甲肥大,咽后壁有泛红感,两侧索肥大。舌薄苔,脉平。
案解:诸邪仍在肺系徘徊,过敏依然为作俑之始,治当清肃肺金,佐以脱敏。
桑白皮10g 杏仁10g 蝉衣3g 鸭跖草10g
枇杷叶10g 桔梗6g 紫草10g 茜草10g
苍耳子10g
7剂煎服
本案患儿自幼有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湿疹病史,鼻鼽、咳喘、皮疹反复发作,经干老长期治疗,咳嗽喷嚏告失,左颊皮损,亦一度告验。但近日接触漆气,致患区起疹流水,鼻塞又再度严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肺开窍于鼻,亦主皮毛,喷嚏多涕,皮肤湿疹,虽病变部位不同,却出同宗;鼻鼽多属肺气虚寒,然鼻黏膜充血,当属肺热为患;漆气过敏,故称“漆风”,以皮肤瘙痒、红肿渗液为主要表现,当属血热。干老用清肃肺金法,清肺脱敏,止嚏止痒。紫草、茜草、墨旱莲为脱敏汤,是治疗血热之风疹有效方剂;干老借用治疗肺经蕴热之过敏性鼻炎,屡获奇效,在此用之,有一石双鸟,殊途同归之功。
病例6
王某,男,52岁。初诊:1996年9月3日。
清涕滂沱,进附桂三越月,量虽少些而仅仅为1/5,色白质稀,一如曩昔。
检查:鼻腔(-),舌薄苔润,脉平。
案解:附子肉桂干姜,进服80天而获效甚微,殊不满意。唯药属至温大热之药,已先黔技之尽,恨无再热之品,而且徒持力取不及智取。再忆前哲理论,陈无择曾有“金遇火为水”一言,似可在穷途中有所启示,者番改用清火之品,一代“蛮干到底”。方药之变,固然悬殊太甚,但昔人亦有晨承气而午理中之法。
生地10g 竹叶10g 灯心3g 茅根10g
金银花10g 桑白皮10g 黄芩炭3g 诃子肉10g
石榴皮10g 升麻3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5月30日。顽固之多涕,刻已减少,质仍清白,唯鼻腔内出现烧热之感,无疼痛,有微痒。但衣冠整齐,全身寒气笼罩。
检查:两侧鼻前庭破损渗液,脱皮而无炎症,鼻黏膜偏淡,舌薄苔,脉大。
案解:时临端午而冠袂难卸,伴以凛寒如故,禀质之寒不言而喻,今撄鼻前庭炎,貌似肺热,实则真寒假热之体现。治取温阳,继宗旧法。
肉桂3g 党参10g 淡苁蓉10g 熟地10g
山药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金银花10g
穞豆衣10g 白术6g 茯苓10g
7剂煎服
黄芩油膏10g,涂鼻腔。
三诊:1997年6月13日。涕仍多,色白清稀,鼻腔干燥与渗涕。偶然痒痛,但无涕,两耳偶有交替式憋气,现(夏到)仍畏寒。
检查:鼻前庭仍感粗糙,鼻黏膜正常。舌薄苔,质胖嫩、润,脉平。
案解:证属原阳失温,脾衰土怯,匝年来已进桂附姜鹿,殊鲜一效,如其更进一层求温,则舍硫黄而无他更彻。如其再从温治,或似壶中乏药可用,已处黔驴技穷之境。忆《续名医类案》,奇寒一证中转载戴思恭等奇治之法,反取寒凉之剂,效出意外,或可和激。
桑白皮10g 黄芩炭3g 桑叶6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蝉衣3g 辛夷6g
7剂煎服
本案乃真寒假热的病例。患者多年沉疴,清涕滂沱,畏寒肢冷,寒象显露,但屡进附子肉桂干姜,服80天而获效甚微,殊不满意。一度改用清火之品而有效。诊中曾请教干老,何以辨证?干老答:肺为金,热属火,物极必反,金遇火而为水。大热大温,久攻不下之时,易旨清火,以免一味蛮干之嫌。方药之变,南辕北辙,悬殊太甚,但古人已有晨承气之寒、午理中之温治法的先例,取泻心治法。二诊时鼻涕已少,但时临端午,夏热渐甚,患者仍寒衣难卸,凛寒如故,禀质之寒不言而喻,虽鼻前庭破损,貌似肺热,实则真寒假热,龙雷之火上炎之体现,仍取温阳之法。三诊中干老虽坚持证属原阳失温,脾衰土怯,但桂附姜鹿之品,鲜见一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无奈之下,用中庸之道,取轻清寒凉之剂,和解之法。
病例7
程某,男,44岁。初诊:1994年9月4日。
鼻病匝年,主症鼻痒、狂嚏,清涕滂沱,其清如水。症殊典型。四季皆然。唯遇冷风及闻异气,势必竿影而作。
检查:鼻黏膜苍白,前庭充血粗糙。舌薄苔,脉平偏细。
案解:鼽嚏一症,冯瞻鲁称为“金叩之鸣”,实能作,虚亦能作,寒能作,热亦能作。而且更有互相骈存者。用方则方无定律,今先取调和肺气,兼脱过敏手法,拟投石问路之计。
川桂枝3g 白芍6g 茜草10g 墨旱莲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紫草10g 诃子肉10g
石榴皮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9月11日诊。药进7剂,诸症缓解一些,而且发作时间有所缩短。
检查:鼻黏膜淡白,前庭充血消失。利特尔区仍粗糙。舌少苔,脉细。
案解:采方温凉并取(桂枝汤、脱敏汤)理论,中西并存,获效尚称满意。孙真人之遗风,看来临床颇有价值。当步原旨,再加深入一层。
川桂枝3g 白芍6g 干地龙10g 茜草10g
徐长卿10g 紫草10g 墨旱莲10g 乌梅10g
诃子肉10g 石榴皮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4月8日。去秋治后,有2~3个月平稳无恙。唯近来2个月鼻痒,开始发作,狂嚏再度重来,其状作痒、狂嚏、清涕,一如曩昔,不若过去严重。
检查:左下甲肥大,黏膜正常,舌少苔,质胖而红,脉平。
案解:鼽嚏顽症,客岁经治,一度平安。刻又卷土重来,幸无曩昔之严重,治以脱敏。
川桂枝3g 白芍6g 干地龙10g 蝉衣3g
徐长卿10g 茜草10g 墨旱莲10g 紫草10g
穞豆衣10g 辛夷6g
7剂煎服
四诊:1994年4月24日。一度告痊,近又卷土重来,幸“狂”者改为“善”,“滂沱”者现“少些”,但鼻孔红赤、烧灼、刺痛感。
检查:两鼻翼皮肤充血,鼻前庭浸润充血,颏颌下未扪到结节,舌薄苔,脉平。
案解:过敏性鼻炎已入覆杯境界;鼻前庭炎跟踪而来。取清火息风,佐以淡渗。
荆芥炭6g 苍耳子10g 蝉衣3g 黄芩3g
桑白皮10g 豨莶草10g 山栀10g 赤芍6g
绿豆衣10g 丹皮6g
7剂煎服
本案例为寒热夹杂之病例,肺系病变是导致鼻鼽的最主要原因,肺为娇脏,寒邪袭肺,经络壅塞,金叩乃鸣,而多鼽嚏。然痒为火化,火乘肺金,故鼻中奇痒而气喷于声。所以干老取调和肺气之法,用桂枝汤加味,桂枝辛甘而温,解肌发表,外散风寒,透营达卫;白芍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二者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调营卫,相须为用。本案患者清涕滂沱,四季皆然,四诊合参,难以明辨寒热,和其营卫脱其敏。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地龙、蝉衣、石榴皮等抗过敏药物;由于鼻前庭充血粗糙,选用脱敏汤(茜草、紫草、墨旱莲)来清热凉血脱敏。本案从初诊到三诊都是治疗过敏性鼻炎,裁方均从桂枝汤合脱敏汤着手。
病例8
杨某,女,41岁。初诊:1991年11月12日。
去夏风扇下受凉后,流清涕,狂嚏,伴以鼻塞,活动及得暖后即缓解。背脊有冰凉感。
检查:鼻下甲肥大,苍白。表面粗糙韧硬。舌薄白苔,脉细。
案解:盛夏当风,直袭肺经。盖肺主皮毛之故。寒邪伏困,循经直犯鼻窍,盖肺开窍于鼻也。金寒兑冷,毋怪乎鼻黏膜如此惨白。曾进竣温之品,亦获效茫然。刻下应付只求阳和一转,可得回春。
熟地10g 麻黄3g 鹿角霜10g 乳香3g
肉桂后下3g 红花6g 大贝母6g 当归尾10g
益母草10g 白芥子6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2月6日。上药累进24剂,清涕已少,狂嚏也轻,鼻塞好得多。
检查:鼻黏膜苍白基本上如初诊,肥大者已收敛,粗糙者转光滑。舌薄苔,脉细。
案解:诸症俱减,苍白难红,良以阴沉之阳气渐充,瘀滞之微循难畅。者番裁方应向化瘀倾斜。
红花6g 当归尾10g 丹参10g 益母草10g
乳香3g 细辛3g 桃仁10g 鹿角霜10g
菖蒲3g 淫羊藿10g
7剂煎服
本案即是寒证鼻鼽的一个典型案例,患者由于盛夏贪凉,肆吹冷风而发病。盛夏之季,气候炎热,每多汗出,人体腠理开泄,此时贪风,风寒之邪直袭脏腑,而肺主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邪气伏于肺脏,肺开窍于鼻,伏寒循经上犯鼻窍,故见鼻下甲肥大而异常苍白,清涕狂嚏不断。且患者背脊发凉,《内经》认为“肩背者,肺之俞也”,亦可印证肺寒之证。然而为何曾进峻温之品却获效茫然呢?盖前医之药,重在温阳,而体内伏寒由表而来,须得开发腠理,使邪有出路。干老在此取用的是阳和汤。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本用于治疗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干老认为患者素体阳气不足,精血亏虚,邪气内侵,从寒而化,阳气失于温煦推动之力,营血津液运行不畅,以致寒凝痰滞;和外科阴疽不同的是,阴疽乃痹阻筋骨肌肉,而鼻鼽是阻于鼻甲黏膜,患者的鼻下甲肥大,鼻黏膜淡白也说明了这一点。方中熟地温补营血,填精益髓;鹿角霜生精补髓,养血助阳,二药相合,助阳更甚;肉桂温阳散寒而通利血脉;麻黄辛温宣散,发越阳气,开泄腠理,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白芥子善消皮里膜外之痰;贝母助其化痰,以消下甲之肿;乳香行气活血;红花、当归尾、益母草活血化瘀。诸药相合,能使阴沉之阳气得充,冀其有回春之望。二诊时果然回春,只是瘀滞之微循难畅,干老处方向活血化瘀倾斜,加用桃仁、淫羊藿、菖蒲活血化瘀,温阳通窍。
病例9
马某,男,20岁。初诊:1992年10月5日。
鼻塞、流清涕2年,每年秋冬两季最显著,今年发作比过去严重。平时鼻塞,运动及得暖可缓解。嗅觉迟钝,在暖和的环境下比较舒服,平时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痒而妨碍正常睡眠。
检查:鼻黏膜不红,右下鼻甲水肿,运动后收缩至正常。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实。
案解:血气方刚,弱冠之年,当从实治,清肺泄热为主。
桑白皮10g 马兜铃6g 黄芩3g 山栀10g
甜葶苈3g 干地龙10g 蝉衣3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辛夷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0月19日。药进14剂,多处之痒减轻,嚏亦相应而少,口腔之干已接近消失,但对寒冷很敏感。
检查:咽峡充血艳红。右下鼻甲肥大,皮肤划痕试验(-)。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实。
案解:方取脱敏,已有成效,不妨步迹深入。
黄芩炭3g 荆芥炭6g 蝉衣3g 乌梅10g
苍耳子10g 干地龙10g 紫草10g 茜草10g
墨旱莲10g 石榴皮10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10月26日。又进7剂,鼻中奇痒虽有缓解而不快,作痒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区。口腔之痒已轻,喷嚏亦少。干燥及烧灼感严重,通气改善,嗅觉仍然失敏。
检查:右下鼻甲稍有水肿,咽峡充血已淡。舌尖红,苔薄黄,脉实。
案解:采取刘河间清火一法,殊感合适。但多少有些嫌轻之感。步原方但药加重。
甜葶苈6g 川黄连3g 生地10g 荆芥炭6g
豨莶草10g 山栀10g 丹皮6g 干地龙10g
冬桑叶6g 大枣7枚
7剂煎服
四诊:1992年11月9日。此方进14剂(共进药35剂)。反应为,近2天鼻痒晨作已缓解,嚏也因之而辍歇,口腔上腭之痒亦消失,通气改变而难言畅,干燥及烧灼感已轻。嗅觉似乎稍提高而总难敏感。
检查:右侧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侧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实。
案解:峻剂一清一泻,总算未负此搏浪之技。“宽以济猛”,改用抚安。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干地龙10g 百合10g 蝉衣3g 桃仁10g
乌梅10g 石菖蒲3g 甘草3g
7剂煎服
五诊:1992年12月21日诊。上方服42剂,共经治两月,痒、息、嚏均无,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稳定,唯遗鼻塞未解。刻下左侧已通畅,右侧尚有一些。嗅觉稍有恢复。
检查:鼻腔左侧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后鼻甲收缩迟钝。舌质淡红,苔薄白,实脉。
案解:鼻甲留瘀,事无异议,治取化瘀,亦以常规处理,唯运动后收缩迟钝,则不能不考虑帅血之气失其充沛所致。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
黄芪10g 升麻3g 红花6g 益母草10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赤芍6g 干地龙10g
石菖蒲3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历经5诊,跨时两月余(11周),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诊到三诊,患者实证为主,治以“峻剂一清一泻”,服药35剂;第二阶段是四诊开始,采用“宽以济猛”策略,出自孔子:“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意思是提倡将宽与猛两手互为补充,使宽猛有度,则政治和谐,管理有序。变应性鼻炎辨证,是否“言必称虚寒”?非也。从本案患者来看,虽鼻涕清稀、得暖缓解,似为虚寒证,却同时有舌质偏红、年少气盛之实证因素。在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矛盾时如何取舍?干老认为,一是要看矛盾双方何者分量重,二是要看何者反映病情本质。该患者鼻涕清稀,这是变应性鼻炎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在此条件上还应进一步辨别寒热虚实;而患者舌质偏红表现、血气方刚体质、弱冠之年因素,恰恰综合反映了“实”“热”是其本质。因此干老选择清泻肺热、活血通窍法。
清热法治疗鼻鼽,发端于刘河间。唐宋以前,鼻流清涕总是以虚寒论之,至金代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肺热甚则出涕”,“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从而提出清热法。干老运用此法,三诊三步,各有不同。初诊以舌红、鼻甲肿大为抓手,清热活血并进:用桑白皮、马兜铃、黄芩、山栀、甜葶苈等清泄肺热,干地龙、桃仁,当归尾养血活血;二诊时,患者鼻塞减轻,舌质仍红,此时选用凉血活血之茜草、紫草、墨旱莲,既作为血分凉药,又具有“脱敏”之药理功能,而选用此类药的意图,干老谓之“步迹深入”;三诊,经过前两次治疗亦有疗效,但感药效尚轻,于是选用葶苈子、黄连、山栀,泻肺、泻心、泻肝三者并施,干老谓之“峻剂博浪”,大有“弄潮儿向涛头立”之势。
四诊,清泻之法既效,则“宽以济猛”,改用抚安。此时,一般医者最易采取“乘胜追击”方法,然而干老停止了攻伐。“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一句,充分体现了当攻则攻、当补则补的辩证法。
病例10
王某,男,62岁。初诊:1998年4月14日。
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
案解:花甲之年,虚寒之体;脾肾不足,土不制水,取缩泉法。
益智仁10g 乌药10g 山药10g 肉桂(后下)3g
太子参10g 诃子肉10g 乌梅10g 覆盆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8年4月21日。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
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舌苔薄白,脉细弱。
案解: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损。
益智仁10g 乌药10g 太子参10g 山药10g
诃子肉10g 覆盆子10g 茯苓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年逾花甲,近年来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而加重,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者,一派阳虚之象,当责脾肾不足。干老临诊中,凡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或伴有小便频,或夜尿多者,必考虑阳气固摄作用,或补脾气,或温肾阳,或脾肾同补。常用缩泉丸。缩泉丸见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曾谓益智仁能“治人多唾”,干老取来,用于敛涕。使用本方辨证要点:除了具备常见脾肾不足证候以外,关键点在鼻涕的“质”需较稀,“量”必甚多,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太子参健脾补肾,均有益助肾气温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覆盆子,旨在加强益火温阳、收涩敛涕作用。
病例11
姜某,男,38岁。初诊:1998年10月27日。
病鼻数载,主症为典型过敏性鼻炎,作痒之域波及鼻咽、口腔、上腭。每年以秋冬两季严重。同时夜间鼻腔干燥。3天前涕中夹血丝(每年秋天鼻必带血)。
检查:鼻腔(-),舌薄黄苔,脉细。
案解:鼻病数年,“经”予金燥,“痒”属过敏,病固同存,证属两因。当从“润金”脱敏入手,稍解凉开。
百合10g 生地10g 熟地10g 玄参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茜草10g 紫草10g
墨旱莲10g 麦冬10g
7剂煎服
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1998年11月3日。药后,鼻痒狂嚏次数减少,涕量仍难减少,干燥已滋润许多,涕血已匿迹。检查:鼻腔少液。舌薄苔。脉细而劲。
案解:方已对证,治步原旨。刻下向润金生水倾向。
百合10g 生地10g 麦冬10g 沙参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诃子肉10g 乌梅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作痒之域波及鼻咽、口腔、上腭,且秋冬季加重,秋为金令,主在肃杀收敛,六气属燥,老病夙疾易于发生。燥气犯肺,戕伤肺津,津液亏损则鼻腔干燥,面部作痒,涕中夹血丝亦由燥邪灼伤血络所致,故干老在医案中写到:“经”予金燥,“痒”属过敏,当从“润金”脱敏入手。方取百合固金汤合脱敏汤化裁。方中百合、麦冬润肺滋阴,充水之上源而固肺金;生地、熟地滋肾壮水;玄参滋阴而又有凉血之效;茜草、紫草、墨旱莲、地龙、蝉衣为干老手定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方“脱敏汤”;诸药相合,肺金得润,津液下输以滋肾水,肾水得壮,阴液上蒸以濡肺金,使得金水相生,又酌配现代药理研究之凉血脱敏药物,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二诊时鼻痒狂嚏次数减少,干燥已滋润许多,涕血已匿迹,只是涕量仍难减少未免美中不足,但从其他症状的改善来看,方药对证,故仍宗原方大旨,稍稍出入而已。由于鼻痒不再,故去茜草、紫草、墨旱莲,加用沙参滋润肺阴,诃子肉、乌梅收涩敛涕。
病例12
魏某,男,10岁。1998年2月10日诊。
典型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前后从小即有,今年秋季为最严重。
检查:右下甲肥大,充盈满腔,黏膜泛白,舌薄苔,脉小。
案解:赋藜藿之体,秉过敏之质,其嚏其喘,证隶一宗。治当固以求本,脱敏以治标,治程虽长,总有覆杯之日。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麻黄3g
杏仁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甘草3g
黄芪10g 防风6g
7剂煎服
二诊:1998年3月13日。药进19剂,鼻痒消失而嚏已减少,在咽头无痰之痒鲠介之下,频频清嗓。
检查:咽(-),舌薄苔,脉未诊。
案解:药治3周,痰去而覆杯。唯频频清嗓而似病症,始从润咽着手取治。
桑白皮10g 黄芩炭6g 沙参10g 玄参10g
知母10g 天竺黄6g 苏子10g 竹茹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例患儿为先天禀赋特异,有过敏性鼻炎伴哮喘病史,从小即有,乃本虚体质,治以益气为本,脱敏为标。方中集三拗、四君、玉屏风为一体,参以地龙、蝉衣祛风止痒。治疗3周,症状即缓。干老对此类患者之治疗,信心满满,早早即提出有覆杯之日。
病例13
蔡某,男,29岁。1998年3月2日诊。
典型过敏性鼻炎已10年之久,以冬天为严重的时节,出生中国台湾,但客居于大陆反而可以减轻。每日必作,鼻塞不严重。
检查:鼻腔(-),咽峡轻度弥漫性轻度充血,舌薄苔映黄,脉细。
案解:症属过敏无疑议,唯身处寒境反而更适合于温暖环境之中,则与陈士铎所谓“新病寒而久病热”之故相符,取脱敏汤。
墨旱莲10g 紫草10g 茜草10g 蝉衣3g
石榴皮10g 干地龙10g 荆芥炭6g 诃子肉10g
7剂煎服
本例患者出生中国台湾,较大陆而气候炎热,内热也;客居于寒凉反而可以减轻症状者,喜寒也;陈士铎所谓“新病寒而久病热”者,表寒而真热。取脱敏汤:墨旱莲、紫草、茜草凉血脱敏,蝉衣、干地龙、荆芥炭祛风止痒,石榴皮、诃子肉酸涩收敛,干老常用以肺经蕴热之过敏性鼻炎。
病例14
殷某,男,35岁。1997年12月9日诊。
10年前感冒而导致,当即狂嚏鼻塞,常为阵发性,未予认真治疗,虚委十年,刻下加重。鼻塞严重,失嗅,涕出困难,头痛,阻塞性鼻音十分严重。
检查:右下甲肥大异常,充盈满腔,左侧肥大,舌薄腻苔,中隔反“C”字型弯曲(奔跑后,收缩良好),脉平。
案解:瘀留鼻甲,木然痴肿,治以攻坚破瘀,至于狂嚏过敏,暂弗兼致。同时亦可外治消肥。
三棱10g 莪术10g 红花6g 桃仁10g
归尾10g 泽兰6g 乳香3g 辛夷6g
金荞麦10g 白芷6g
7剂煎服
本例患者症状以鼻塞为主。过敏性鼻炎临床症状以鼻痒、喷嚏、清涕和鼻塞为特征,鼻塞的原因有气虚、蕴热、血瘀等。鼻甲肥大,木然痴肿,收缩不佳,非攻坚破瘀而难获其效。干老重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破瘀之品,志在必得。
八、鼻出血
鼻出血指鼻腔内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出现于各种年龄。轻者仅涕中带血或鼻腔内少量渗血,严重者出血如涌,甚则可引起休克。鼻出血可见于鼻腔任何部位,多见于鼻中隔,特别是利特尔区;临床观察青少年出血以鼻腔前部占多数,中老年则以鼻腔后部出血为多见。中医称本病为鼻衄,出血量多者称为鼻洪,妇女月经期代偿性鼻出血则称为倒经。干老认为:鼻出血的病因,除外伤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点:
1.燥气伤阴
感受外来燥邪,或感受风、热之邪,邪盛而化燥,或素体阴亏血少而致燥气内生,燥气伤阴助火,熏灼血脉,迫血外溢。
2.火迫血行
火性上炎,熏灼鼻窍,逼血妄行,而致鼻衄。火者,有肺经郁热、心火上炎、肝火(阳)上亢、胃火(热)炽盛等。
3.脾不统血
脾有统摄营血之功能,若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血不归经而外溢。
4.阴虚阳亢
人生以一水以济五火,阴水一亏,虚阳亢盛,更其是肝肾之相火上亢,迫血外溢。
以上四者,常互相影响转化,如火能致燥,燥能化火;火耗津液则使阴液更虚,阴津亏损,不能制火而致虚火更旺;肝阳横逆克土,则脾土更衰,脾气虚弱,则统摄无权等。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止血,常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内治主要有:
1.燥气伤阴
多见于春秋季节,鼻黏膜干燥,利特尔区粗糙甚则皲裂,或见鼻甲干瘪,鼻道空旷,或有少许干痂,伴有口唇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生津。方选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药如桑白皮 10g、沙参 10g、玄参 10g、生地 10g、麦冬 10g、丹皮 6~10g、茅根10g、侧柏叶 10g、黄芩 6g、山栀 10g。
2.火迫血行
发病较急,出血量多,出血部位大多在利特尔区,稍受外来刺激,如擤涕、喷嚏、咳嗽、热水洗脸、头部低下等均可引起出血。检查见鼻黏膜充血、糜烂,或有溃疡,或有活动性出血,伴有烦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泻火,治疗时还应与清肺火、心火、胃火、肝火等以区别治疗。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故出血量相对较少,并伴有干咳少痰等,治宜清肺为主,选方加减清衄汤,药如桑白皮10g、黄芩 16g、山栀 10g、黄连 3g、丹皮 10g、赤芍 10g、生地 10g等。心火上炎多心烦,夜寐不佳,小便黄赤,治疗宜清心泻火,选方可用导赤散,药如川连3g、生地10g、竹叶10g、茅根10g等。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故出血量多,难以骤止,并伴有烦渴多饮、口气臭秽、大便干结等,宣清胃泻火,方选加减清胃汤,药如生石膏 30g、黄连 3~6g、黄芩 10g、生大黄 10g、山栀 10g、丹皮10g、赤芍 10g、芦根 30g、藕节 10g、侧柏叶 10g、蒲黄炒阿胶 10g,或加用犀角地黄汤。肝火甚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出血量多,并伴有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头痛目眩,常发于郁怒或酗酒、贪食辛辣之后,治宜清肝泻火,常用药如龙胆草3g、夏枯草10g、钩藤10g、菊花10g、丹皮6g、黄芩10g、山栀10g、生地10g、白茅根10g、侧柏叶10g,血压高或发病急者,加用羚羊角粉0.5~1g,每天1~2次,症情缓解后即可减量或停用,而清热的具体临床用法又有泻火清热、滋阴清热、凉血清热、疏风清热等多法。
3.脾不统血
气虚脾不统血,出血多为渗出性,量或多或少,频繁反复不休,鼻黏膜大多苍白,出血部位不一,有时很难找到出血点,一般在疲劳、少寐等情况下更易发作,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而胖嫩,脉细无力,血液检查常见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治宜补脾摄血,选用止血归脾汤,药如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蛤粉炒阿胶珠 10g、山药 10g、当归 10g、熟地 10g、陈棕炭 10g、血余炭 10g。
4.阴虚阳亢
出血多见于夜间,量较多,不易找出出血点,黏膜干燥而充血,伴有头昏目眩,心烦失眠,口干,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摄血,方选加减羚角钩藤汤,药如石决明15g、羚羊角粉1g、钩藤 10g、菊花 10g、桑叶 10g、白芍 10g、白蒺藜 10g、玄参 10g、生地 10g、丹皮6g、茜草10g;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肾阴不足者,参酌知柏地黄汤。
外治:凡鼻中隔及利特尔区黏膜粗糙、充血或干裂者,可涂黄连膏,每天 1~2次。
凡局部有糜烂、溃疡者,可用黄连油膏纱布盖贴,每天更换2~3次,或用止血膜(百草霜30%、花蕊石10%、禹余粮10%入白及液、涂于玻璃片上,待干取下,整理待用)盖贴。
凡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用黄连油膏纱布填塞后压迫止血,或用凝胶海绵加麻黄素或用消过毒的马勃压迫止血,再用油膏纱布或棉布填塞,压迫止血。填塞要紧,应保持一定压力,每天应更换1次,出血停止后,6~8小时可去。
病例1
李某,女,10岁。初诊:1991年8月6日。
鼻衄2年多,初时数月一出,近来匝旬一作,量较多,鼻腔堵塞已1年,涕不太多,鼻中很不舒服,前庭作痒。
检查:两利特尔区糜烂、粗糙,面积已超过1cm2。两颌下区各有指头大淋巴结1个,压痛。舌薄苔,脉平。
案解:热伏肺经,祸延鼻窍。利特尔区糜烂正是出血之通途。治当清肺凉营,佐以外治。
黄芩3g 桑白皮10g 丹皮6g 赤芍6g
麦冬10g 墨旱莲10g 生地10g 白茅根10g
7剂煎服
黄芩油膏,外用涂鼻腔,每日2次。
二诊:1991年8月20日。药仅7剂(以挂不到号而停治)。在此2周未出血。
检查:两侧利特尔区(左)已明显改善,接近粗糙状态,(右侧)已收敛一些。舌薄苔,脉平。
案解:纵然衄停半月,但利特尔区尚未康复,总难言痊。刻下金秋燥令,更宜一润。
黄芩3g 丹皮6g 赤芍6g 桑白皮10g
麦冬10g 沙参10g 生地10g 白茅根10g
百合10g 茜草10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9月3日。在此期间未出血,一般情况良好。
检查:两侧利特尔区仅为黏膜粗糙,充血接近消失。咽后壁有充血感,扁桃体(双)Ⅱ度肿大。舌薄苔,脉平。
案解:利特尔区日趋正常,痊愈指日可待。唯以咽峡潮红,药治仍难遗弃。为时久计,药量取维持(即隔日1剂)。
桑白皮10g 金银花10g 丹皮6g 赤芍6g
甘中黄3g 芦根30g 白茅根10g 生地10g
玄参10g
7剂煎服
病例2
程某,男,19岁。1996年4月30日诊。
鼻病发作垂髫之际。鼻腔干燥,有血,有时出现痛痒感,通气在天冷时不佳。
检查:鼻前庭粗糙,充血,干燥,结痂,利特尔区左侧轻度糜烂。充血。舌薄苔,脉平。
案解:肺燥金热,其气上逼畜门,治当清之润之。
生地10g 沙参10g 黄芩3g 桑白皮10g
豨莶草6g 麦冬10g 山栀10g 丹皮6g
赤芍6g 茅根10g
7剂煎服
黄芩油膏1盒,外用
上2例医案都是清肺凉营和滋阴润燥结合运用的体现。例1患者鼻衄多年,检查见利特尔区糜烂而粗糙,这是火热之邪内盛,伏于肺经,冶炼肺金,熏灼鼻窍所致;火热肆虐,炙烧血液,血为之热则溢出脉外,故常规选取清热凉血为治。方中黄芩、桑白皮二味为肺经专药,善清肺脏火热;丹皮、赤芍清热凉血,使得血热得降,出血得止,且离经之血易凝滞成瘀,丹皮与赤芍不仅清血分之热,又有散瘀之功;白茅根凉血止血,是血热出血的良药,生地、麦冬、墨旱莲三味养阴清热,济坎伐离,有补北泻南之效。例2患者自幼即始,鼻腔干燥,痒、痛涕血,利特尔区糜烂而充血,亦是肺经蕴热,治疗以清肺凉血;热燥伤阴,口鼻干燥,故与养阴润燥相伍,黄芩、桑白皮、豨莶草、山栀、丹皮、赤芍、茅根清肺凉血止血,生地、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黄芩油膏对于改善局部症状有很好疗效,其以油性之黏腻保护鼻黏膜,防止破裂出血。
病例3
张某,女,11岁。初诊:1992年8月14日。
4岁开始鼻衄,主在夏天,量很多,难以一压而止。每次发作,前后天数很长。者番剧发已3周。入夏肤热掌灼。
检查:利特尔区大面积糜烂右重左轻,上盖痂皮,现无活动性出血。舌薄苔,脉细数。
案解:血热必然妄行,夏火秋燥,故而更见频繁。治当清火凉营,佐以润燥。
生地10g 白茅根10g 竹叶10g 侧柏叶10g
茜草10g 紫草10g 麦冬10g 甘中黄3g
丹皮6g 赤芍6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9月22日。时历月余,药进14剂,药后未见出血,但在近5天感冒发热(39.5℃),于昨日在一个喷嚏时又出血。量多难止。
检查:两侧利特尔区糜烂,刻下无活动性出血。舌薄苔,尖有红意,脉有数意。
案解:药后鼻衄平稳,即不见红。但一度高热,蔑衄又以红汗姿态而又来。曾血检而知血小板为数少,则下诊再酌情裁方。
桑叶6g 菊花10g 金银花10g 连翘6g
生地10g 白茅根10g 竹叶10g 侧柏叶10g
丹皮6g 甘中黄3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10月6日。上次门诊之后,未见出血。
检查:利特尔区糜烂消失,但粗糙及轻度充血。舌薄苔,脉细。
案解:衄止症状减轻或消失,利特尔区现象病灶亦明显好转。治从养血凉血入手。
阿胶10g 百合10g 生地10g 侧柏炭10g
当归10g 白芍6g 白茅根10g 桑白皮10g
金银花炭10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例患者童稚之体,虽是女性属阴,体阴而用阳,从4岁开始鼻出血7年,至今未至,血热无疑,兼之入夏尤甚,肤热掌灼,夏季为火令,公历八月正是伏暑之季,赤日炎炎,引动血热,热迫血行,故鼻衄不止。干老宗血热论治,予以清火凉营。方中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寒凉清热,凉血止衄,生地又有滋阴之效,使得水生而火灭,丹皮、赤芍更兼散瘀之功,使得止血而不留瘀;竹叶清热泻火,利尿生津,使邪有出路;甘中黄清热解毒,与竹叶合用,更灭上炎之火势;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茜草化瘀止血;麦冬滋阴润燥,使得水火交媾。此诊以清心火为主。
进药2周后保得月余平安,未再出血,然而感冒后喷嚏引血,可谓好事多磨。此次感冒发热、舌红脉数,当宗风热论治,然而外感风热引动潜压之伏火,又有燎原之势,不能偏于疏风而忽略于清热,取桑菊饮及银翘散意。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发散火郁;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兼能退热;生地、竹叶仿导赤散之意,清热凉血,泻火滋阴;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丹皮清热凉血,又能散瘀;甘中黄清热解毒。此诊以清肺热为主。
药进7剂,鼻衄又止,干老继续采用了攻补兼施之法。患者多年衄家,血分长期蕴热,热灼营阴,阴分已伤,阴血同源,血液常年外溢,血分亦显亏虚,所以干老的治疗大法已有所改变。方中百合、生地滋阴润燥,营养阴分;阿胶、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填补血分;桑白皮清泻肺热,明代万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鼻为肺之窍,所以酌加清泻肺热之品;双花炭、侧柏炭均取炭用,炭为黑色,主水克火;白茅根凉血而止血;甘草调和诸药。此诊以扶正养血为主。
病例4
夏某,女,40岁。初诊:1991年10月5日。
20年衄家,入夏即作。做过冷冻。上周又出过血,量多,但能加压而止。平时清涕较多(已10年之久),大多自淋难敛,通气尚可,善嚏。左耳做过乳突根治术(1975年)。右耳鸣响,有时鸣而伴眩晕,听力差。扁桃体1976年行摘除术。咽头多痰,异物感。
检查:咽后壁小血管扩张。鼻中隔弯曲,找不到出血点,利特尔区(-),左鼻翼底部有损伤后的皮痂。右耳干燥,舌薄苔,脉细。
案解:五官俱病,为时亦久,取扶正一法,以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0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6g
百合10g 仙茅6g 当归10g 丹参10g
白芍6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26日。药后14剂,耳鸣已轻些。鼻未见出过血。清涕之多,变化不大,喉头痰已减少,异物感不明显,而胸膺痞闷。脱发纷纷,头皮干燥而不痒。下午面赤掌灼。
检查:咽后壁小血管扩张明显减轻;鼻前庭痂落炎消。舌薄苔,脉平。
案解:初诊主诉遗漏多多,责是裁方亦颇感片面,纵然获有微效,总感难惬于心。今也重作分析,印象为气血双亏,龙雷暗动。
知母10g 川黄柏3g 熟地10g 地骨皮10g
当归10g 党参10g 白术6g 桑椹子10g
茯苓10g 黄精10g
7剂煎服
三诊:1992年2月4日。鼻衄未作,清涕敛迹,咽痛平稳,听力提高。喉头鲠介还有,痰多而嗽,能吐能咯。胸口闷痞,下午头痛颧红,两耳有憋气感,大便干结难解。
检查:咽无异常。舌薄苔,脉平。
案解:上诊之方,尚感如意。唯以诸恙稍有斗换星移之感,故而方亦“四君”减灶,六味“添筹”。
知母10g 川黄柏3g 熟地10g 柏子仁10g
山药10g 丹皮6g 泽泻6g 地骨皮10g
茯苓10g 补骨脂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反复鼻衄20年,平时清涕较多,多自淋难敛,通气尚可,善嚏。左耳做过乳突根治术,右耳鸣响,有时鸣而伴眩晕,听力差。扁桃体已切除,但咽头多痰,异物感。从其就诊时症状及病史来看,五官俱病,气虚不足,干老取法扶正,以夏陈六君子汤为主方化裁。方中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半夏、陈皮燥湿理气化痰;百合、白芍养阴润燥;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仙茅温补肾阳,益火之源,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症状有所变化,清涕仍然存在,下午面赤掌灼。考清涕在初诊时即存在,仙茅温阳未曾奏效,舌脉合参,应该是脾气虚弱不能摄制之由,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旺才能水汽循常道。午后面赤掌灼是典型的阴液亏损、虚火上炎。两个证候俱为明显,干老认为系“龙雷暗动”之故,费伯雄《医醇义》云:“阴分久亏,龙雷之火犯肺”,故干老拟健脾益气、养阴退热。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熟地、当归育阴养血,黄精、桑椹子滋阴润燥,知母、黄柏养阴泻火,地骨皮清透虚热。全方重在补益,从脾肾着手,以期衄止、涕敛、热退。三诊时鼻衄未作,清涕已敛,然而龙雷之火似乎未曾平息,本虚已极,水不济火,标症难除,者番裁方,应重在益肾填阴,但气虚亦不能视而不见,故“四君”减灶,六味“添筹”。
病例5
孙某,男,17岁。初诊:1992年1月21日。
反复鼻衄已1年多,量也较多,曾输过400ml血。近3天来出过血。曾做过5次冷冻,也未能控制。近来发现耳鸣。
检查:右侧利特尔区大面积及较深的溃疡1个,上有血痂。舌薄苔,质淡白,脉大而数。
案解:周年大衄,营血之亏,已不言而喻,同时利特尔区溃疡如此之深。亦属罕见。宗中医“见血不治血”论点,取峻剂扶正,当然所谓扶正者,亦气血两补也。
黄芪10g 紫河车10g 党参10g 山药10g
苏子10g 酸枣仁10g 当归10g 白芍6g
阿胶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月28日。在此1周中,未见出血。耳鸣暂息,胃纳依然木然。
检查:右利特尔区溃疡已浅许多,左侧也有些粗糙。舌薄黄苔,脉平。
案解:匝旬不衄,当然属佳事。但利特尔区病灶未除,病根依然存在,未可额手过早。
黄芪10g 党参10g 白术10g 酸枣仁10g
茯苓10g 远志10g 山药10g 苏子10g
木香3g 甘草3g
7剂煎服
黄芩油膏,外用涂鼻腔,每日2次。
本案患者鼻衄匝年不愈,出血量多,甚至已经到了输血的地步,结合全身症状来看,属虚证无疑,舌脉皆为佐证。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摄血,干老认为这种鼻出血患者多是气血大损,血不易止,故治疗上应以“上必顾及其脾肺,下必滋养其肾元”,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载“夫治之道,法当宽缓,宜温宜补”。因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大补气血,常用方有八珍汤和十全大补汤。方中黄芪补气升阳,使得浊阴自降;党参、山药补益脾肺之气;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元阳,填精益髓;当归、白芍、阿胶养血补血;苏子性降,能引血下行,气降则血自归经,同时又使全方补而不腻;甘草调和诸药;酸枣仁养心补血安神,心者火脏也,为百脉之所主,水谷精微奉心而化赤,离宫不安亦能迫血妄行,故酸枣仁宁心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意思,且酸枣仁合甘草乃酸甘化阴之意,阴血同源,阴生则血自生矣。综观全方,气血阳三者并补,而补阴则通过酸甘来配,于无声处听惊雷,体现了干老不多用一味赘药的特色。药进7剂,患者耳鸣息、溃疡浅、出血止,这当然是有的放矢、方药对证的结果。但是干老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审时度势,通过对利特尔区进行检查,发现溃疡虽表浅却仍然存在,治疗好比只是把坑底垫高而非彻底填平,所以额手称庆未免过早。二诊从峻补向平补过渡,治疗上更偏重于调理脾胃和宁心安神。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四君子功专益气;山药补脾养胃;木香理气和胃;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苏子降气止衄。
病例6
孔某,男,25岁。1993年2月9日初诊。
从4岁开始鼻出血,历20年反复而作。7年前做过烧灼后,平稳一段时间。近来又发作频繁。
检查:左侧利特尔区大面积(已越出利特尔区范围)糜烂,有血痂,现在无活动性出血。舌薄苔,尖红,脉实。
案解:念年衄家,面临春季,当然发作频繁。治当降气、清营、润燥、伐木四者兼顾。
夏枯草10g 菊花10g 生地10g 白茅根10g
丹皮6g 赤芍6g 麦冬10g 苏子10g
盐水炒牛膝10g 黄芩3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反复出血20年,此次发于2月初春。干老认为:春天主生发之气,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在色为青,在脏属肝,故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善主疏泄,最怕郁结,长期听之顺之,则肝气疏泄太过,将军放纵无度,肝为藏血之官,疏泄太过,气机横逆,血运于诸经,离于经外,则出血频作,皆肝之过也。木旺而迫血妄行,治法首在伐木。鼻为肺之窍,肺居上焦,肝居中焦,木旺则升而侮金,肝实则上逆凌肺,所以缪希雍的降气法必不可少。《圣济总录·鼻门》谓:“今之治衄蔑者,专于治衄,不知血之行留,气为之本,犹海水潮汐,阴阳之气使然也。明夫经络逆顺,则血与气俱流通而无妄行之患也。”这段话说明了治衄时应注意经络之顺逆,气血之流向,直白而言就是要掺杂降气。另外,丹波元简在《杂病广要·诸血病·治分八法》中说:“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以苏子、沉香之类顺其气,气降则血自归经矣。”所以干老在治鼻出血时常会根据出血情况的由轻到重而依次添加苏子、牛膝、沉香、旋覆花、代赭石、磁石之品,早前还有医者治鼻衄时会嘱咐患者家属取金首饰煎水,以此水煎药服,取其重镇降气,可见降气法在鼻出血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案患者正符合肝失疏泄而致鼻衄的特点,治宜伐木降气,由于舌红脉实,佐加清热凉血。方中夏枯草、菊花清肝泻火,夏枯草专事清肝,菊花又能散发火郁;苏子、牛膝降气而引血下行,牛膝用盐水炒意在引入肾经,肾居下焦,为真武之水脏,火入坎地,不浇自灭;黄芩清热燥湿;丹皮、赤芍、白茅根清热凉血,白茅根擅于止血,丹皮与赤芍又有散瘀之效,使得止血而不留瘀;生地、麦冬养阴柔肝,肝气疏泄太过乃用有余而体不足,肝用虽阳而体为阴,故加生地、麦冬养肝阴以绝其病根,且肝性刚烈,强行伐之会激惹其怒气,酌配柔木之品好比款款软语轻嚼耳畔,更易收功。
病例7
赵某,女,66岁。1997年7月30日诊。
左鼻孔在3天前出血,经过止遏之后,至今未见再出(过去已有过多次),血压不高,鼻出血在平时也每月必作。
检查:左侧利特尔区大面积糜烂,有血痂,刻下无活动性出血,舌薄苔,有朱点,脉细。
案解:肺热内蕴,利特尔区失其完整,心火助纣,更使血逆妄行,初步处理,清肺凉营。
桑白皮10g 黄芩3g 山栀炭10g 白茅根10g
紫草10g 丹皮6g 地骨皮10g 茜草10g
盐水炒牛膝6g 生地10g
7剂煎服
黄芩油膏10g,外用。
年逾花甲之年,多有阴虚不足。但本例患者却以肺经蕴热为主,利特尔区糜烂,治疗以清肺为主,佐以清心凉血止血。牛膝、丹皮、地骨皮亦有引火下行,清虚热之功用。
干老认为,治疗鼻衄,用中医中药有其特色。一般而言,鼻衄的辨证:发病急者多为实火;病程长者,黏膜红者多为阴虚,黏膜淡者多为气虚。这些原则与中医各科无二致。但是,鼻为人体呼吸气体出入之口,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春季之风、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均对鼻衄患者的病情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治疗时也必须区别对待。
1.春季配以疏风
春季为“风”邪当令,尤其在“春分”“惊蛰”等节气时,风邪侵犯而使鼻衄发病者增多,或者加重。此时治疗鼻衄,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可以配以疏风宣肺,选用药物如荆芥、防风之类。
2.夏季配以解暑
夏季气候炎热,暑湿夹杂,鼻衄患者发病较少,但若有发病,则常常有口渴、心烦、头晕、头重等症状。此时宜在治疗鼻衄的方中加入藿香、佩兰、荷叶等清暑化湿之品。
3.秋季配以润燥
秋天气候干燥,鼻腔黏膜亦易干燥、破裂、出血,止血必须配合润燥。燥邪有温、凉之分,胃火、肝火、肺热及阴虚火旺导致鼻衄者多兼有温燥,可配伍桑杏汤,常用药如桑皮、杏仁、天花粉、芦根等;脾虚、肾虚而气不摄血导致鼻衄者多兼有凉燥,可配伍清燥救肺汤,常用药如桑叶、阿胶、胡麻仁、枇杷叶等。
4.冬季配以化瘀
冬季天寒,血遇寒则涩,鼻衄患者之血脉易有瘀血停留,治疗当兼以活血化瘀。患者有热象,用凉血活血方药,常用药如丹皮、赤芍、茜草等;有虚寒之象者,选温经通脉方药,常用药如当归、红花、蒲黄等。
九、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窦黏膜炎症,常继发于鼻炎之后,严重者可累及鼻窦后骨质,可引起周围组织和邻近器官的并发症。其中又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鼻腔的急性炎症,多为单发性;慢性鼻窦炎则在急性鼻窦炎的基础上发生,且为多发性,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牙源性上颌窦炎多为慢性起病。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头痛、多涕。在四组鼻窦中,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额窦,蝶窦较为少病。中医称本病为鼻渊,俗称“脑漏”。
急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头痛与发病鼻窦区局部沉重、闷痛,在低头、用力、跳跃、擤鼻及咳嗽时疼痛加重,并可出现放射性痛。有大量的黏液性或脓液性鼻涕,不易擤尽,有时可夹有血迹或腥臭气味。鼻腔阻塞不通,嗅觉丧失。局部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鼻腔内有鼻涕潴留,并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干老认为急性鼻窦炎多因风寒或风热侵袭,肺失清肃,邪毒结滞鼻窍,阻遏气机,致清阳不升,浊阴上蒙而为病。其治疗可分为3个证型:
1.风寒侵袭
鼻塞不通,涕多清稀,嗅觉暂时消失,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分泌物多,伴有恶寒、头痛、少汗、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常用方如荆防败毒散合苍耳子散。典型处方如:荆芥6g、防风6g、羌活6g、白芷 6g、辛夷 10g、薄荷 6g、桔梗 6g、甘草 3g、苍耳子 10g、川芎 10g。
2.风热侵袭
鼻塞不通,涕多黏稠而黄,嗅觉减退或消失,检查鼻黏膜充血,分泌物色黄而稠,伴有发热甚,头痛汗出,咳嗽,口干喜冷饮,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常用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典型处方如:桑叶 10g、菊花 10g、金银花 10g、连翘 10g、薄荷 6g、苍耳子 10g、辛夷 10g、桑白皮10g、桔梗6g、鱼腥草10g。
热势较重者,见发热高,头痛剧烈,鼻涕黄浊如脓,口干思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宜苦寒清热泻火法。常用黄连解毒汤合苍耳子散。典型处方如:苍耳子10g、桑白皮10g、鹅不食草10g、鸭跖草10g、鱼腥草10g、黄芩 6g、山栀 10g、芦根 30g、薄荷 6g、辛夷 10g。伴有涕中带血者,加生地10g、丹皮6g。
3.清阳不升
常见于起病7~10天之后,涕多不敛,鼻塞严重,头脑钝痛,并伴有头昏沉重,视物模糊,耳中憋气,口中黏腻,脉濡等。治宜升清化浊。常用藿香正气散合苍耳子散,常加入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等升提药物。典型处方如:苍耳子10g、辛夷10g、藿香10g、佩兰10g、桔梗6g、鱼腥草 10g、蔓荆子 10g、升麻 3g、菖蒲 3g。
慢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窦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多,鼻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分泌物质稠厚,多呈黄绿色,为黏液性或脓液性,少数质稀薄而清白,如牙源性上颌窦炎则涕有臭味,头痛不剧烈,为钝痛或闷痛,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一般白天重夜间轻,且多为一侧性,若为双侧性,必有一侧为重,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鼻药、蒸气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后头痛缓解,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摇动头部及抽烟、喝酒、情绪激动时加重。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肥厚,呈慢性充血,鼻道内有分泌物潴留,严重者中甲肥大、息变,或有息肉增生。伴有头昏困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干老认为其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肺气虚寒,外邪入侵;或肝胆郁热,上蒸清窍;或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浊阴上泛;或髓海空虚,虚火上炎。几者之间又可互相影响,如髓海空虚,脏腑失养,亦可致肺脾虚弱,清阳不升,津液浊化成痰。辨证治疗可分为4个证型:
1.肺气虚寒
鼻塞持续不通,在温暖环境中可缓解,涕量奇多,清稀不稠,遇寒则诸症加重,鼻黏苍白,下甲多肥大,对黏膜收缩剂敏感,全身症状见怕冷畏风,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脉细。治宜温肺祛寒。代表方为温肺止流丹、温卫汤并加入荜茇、荜澄茄、细辛等辛温通窍之品。
2.肝胆郁热
鼻塞不通,涕稠厚混浊如脓,量多,头痛剧烈,口干味苦,大便秘结,急躁易怒,鼻黏膜充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泻肝清肺。常用抑金散、龙胆泻肝汤。典型处方如:龙胆草3g、夏枯草10g、鱼腥草 10g、黄芩 10g、山栀 10g、薄荷 6g、苍耳子 10g、桑叶 10g、桑白皮 19g、芦根30g。并可合用藿胆丸,每次5g,每天3次。
3.脾虚湿盛
鼻塞持续,涕量奇多,色白多黄少,稠黏如糊,鼻甲肥大,黏膜淡白,常伴有息变或息肉增生,全身症状见怠倦乏力,头痛不剧而昏沉,纳食不香,大便稀溏,舌胖嫩、边有齿痕。治宜健脾化湿。常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典型处方如:党参10g、白术10g、白扁豆10g、茯苓 10g、苡仁 10g、陈皮 6g、法夏 6g、藿香 10g、白芷 6g、辛夷 10g。亦可加葶苈子10g泻肺化湿。脾虚湿盛,浊阴上泛而致清阳不升者,表现为鼻塞较甚,头昏耳鸣、健忘等,则常在健脾化湿药中参以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清开窍之品。
4.髓海空虚
病史较长,涕量较多,色白或浊,质稀或稠,阻塞感较轻,伴头晕耳鸣,遗精,多带,口干咽燥,潮热心烦,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填髓,滋阴降火。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涕多难敛者,加缩泉丸。多涕、头痛、鼻塞为慢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治疗应根据其特点,辨证用药。多涕者,常选桔梗、鱼腥草;涕色淡白者,加白芷、细辛;色浊如脓者,加龙胆草、夏枯草;涕清稀量多而难敛者,加缩泉丸温肾固摄;鼻塞不通,鼻甲黏膜淡红,对收缩剂敏感者,为清阳不升,加升麻、葛根、菖蒲升清利窍;鼻甲黏膜色黯红,对收缩剂不敏感者,为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归尾活血化瘀;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荷叶;呈闷痛状加藿香,胀痛者加白芷;前额痛属阳明,加白芷;两太阳穴痛属少阳,加柴胡;后枕痛属太阳,加葛根、羌活;鼻甲有息变或息肉增生,为湿浊内停,可加重化湿之品。
鼻渊合剂(辛夷、白芷、薄荷、苍耳子、芦根、鱼腥草)为一般鼻窦炎的常用药,各证型俱可使用,临床验之,效果颇佳。
病例1
龚某,男,42岁。初诊:1996年3月27日。
1994年起,涕血伴以狂嚏鼻痒,当时诊断病在右额窦、筛窦及息肉,曾做过鼻息肉摘除手术及鼻甲部分切除术,也做过穿刺,左侧(上颌窦)有黄色液体。
刻下主症:通气尚可,涕量较多在左侧,稠而不黄,嗅觉迟钝,头痛偏于左侧,主在眉棱,波及左颞。右重左轻,双耳鸣响,伴以脑鸣,拒绝外来噪声。咽干口燥,甚于早晨。
检查:中隔左偏,左腔狭窄,黏膜红艳充血,左腔脓性分泌物潴留,舌黄腻苔,脉弦数。
案解:胆热移脑,肝阳助威,而且时临春木旺盛之际,非重剂清肝泻胆,难以见效。
柴胡3g 山栀10g 黄芩6g 龙胆草3g
辛夷10g 苍耳子10g 夏枯草10g 钩藤10g
白芷6g 桑叶10g
7剂煎服
二诊:1996年4月5日。脑鸣消失,唯右耳尚有一些(呼呼声)。鼻痒伴嚏已减轻减少许多,鼻塞主在晨间,黄脓涕一度不多,近2天又有(无血丝)。
咽干已润,口燥依然。头昏已轻,下半夜牙槽作胀,左颈侧出现偶有压痛。
检查:两中甲左轻右重,有息变倾向。鼻咽腔(-),咽后壁(-),左侧颈后三角区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2个,无粘连,有些压痛。头顶部有丘疹抓破。舌薄苔,脉弦数。
案解:过敏之嫌,总难排除。肝阳上扰,势必助桀。方从柔肝脱敏。
桑叶10g 菊花10g 白蒺藜10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白芷6g 干地龙10g 蝉衣3g
鱼腥草10g 芦根30g
7剂煎服
本案例为过敏性鼻炎伴鼻窦炎的患者,因鼻窦炎常继发于鼻炎,故临床又称为鼻-鼻窦炎。《素问·气厥论》中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该患者鼻流浊涕,量多色黄,伴以头痛,是典型的“胆热移脑”证,加之双耳鸣响,拒绝外来噪声,更证实肝阳上亢;时值春木旺盛之际,肝风上扰,故非重剂清肝泻胆,难以见效。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山栀、黄芩重在泻肝之热,钩藤平肝息风,白芷、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二诊时症情缓解,故去苦寒之味,加桑叶、菊花、白蒺藜等柔肝。干老临证中常顾及脾胃,苦寒峻剂,中的即止,治肝有泻肝、柔肝、养肝等不同手法,干老常以泻肝攻坚在先,柔肝或养肝而殿后。
病例2
刘某,男,22岁。1992年3月24日初诊。
鼻病4年多,所苦者头疼、头昏。涕多而黄,通气以两次手术而改善。
检查:鼻道稍有分泌物潴积。舌薄苔,脉弦。
案解:泻胆热、除脾湿、养肺阴三步曲可循序以进。
龙胆草3g 黄芩3g 山栀10g 夏枯草10g
柴胡3g 辛夷6g 白芷6g 鸭跖草10g
菊花10g 苍耳子10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5月5日。药进7剂,头痛大减而黄涕敛迹。但终以一度感冒而动荡,淡黄涕再度重来。幸已不若曩者之多,通气已佳。
检查:鼻黏膜偏红,有些分泌物潴留。舌薄苔,脉平。
案解:取峻药猛攻手法,4年顽疾竟然一锤定音。惜乎感冒一扰,又有死烬复燃之势。再取清肺泻胆。
桑白皮10g 马兜铃10g 黄芩3g 薄荷6g
夏枯草10g 鱼腥草10g 白芷6g 辛夷6g
苍耳子10g 藿香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头疼、头昏、涕多而黄,舌脉相参,可辨为胆腑郁热证,这类患者多鼻塞不通,涕稠厚混浊如脓,量多,头痛剧烈,口干味苦,大便秘结,急躁易怒,鼻黏膜充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以清肝胆之郁热。在治疗上干老有两套手法:一是以暴治暴,泰山压顶:用苦寒之品直折上炎火势,药力峻猛,杀气腾腾,常用方有龙胆泻肝汤;二是以柔克刚,迂回前进:不以大队苦寒清泻,药力和缓,柔中制刚,虽不能桴鼓而效,但不会激惹肝火反弹难驭,常用方有丹栀逍遥散。本案干老选择的是前者,龙胆泻肝汤化裁。方中龙胆草性寒大苦,善清肝胆实火,又是除湿热之良药,是为君药;夏枯草、山栀、鸭跖草苦寒泻火、清肝凉胆;黄芩清热燥湿;菊花疏风清肝;辛夷、苍耳子、白芷三味取“苍耳子散”意,为肺经药,辛温发散以通鼻窍、除头痛、化浊涕;柴胡引诸药入肝经。全方药共10味,理法井然,以清肝泻胆为大法,共奏除涕、止痛、通窍之功。本案干老善于抓主证,提要领,初诊时清泻胆腑郁热,用药猛而准,4年顽疾竟然一锤定音;二诊其实是个变数,由感冒而引发的反复,由于患者恢复较快,并未继续就诊,干老初诊医案中所写的“泻胆热、除脾湿、养肺阴三步曲可循序以进”,确是干老常用的治疗手法。
病例3
余某,女,6岁。初诊:1991年7月12日。
鼻多脓涕,时近2年,入冬加重。今年倒例外,入夏不瘥。通气时佳时塞,一般夜间严重,清除潴涕后,通气可改善。左耳有憋气之感。
检查:左鼻腔有脓性分泌物潴留。舌薄苔,脉平。
案解:胆热移脑,症隶鼻渊。治以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盖前者求其效而后者图治其本。
龙胆草3g 山栀10g 黄芩3g 柴胡3g
苍耳子10g 当归10g 辛夷6g 白芷6g
鸭跖草10g 桔梗6g
5剂煎服
二诊:1991年7月19日。药进5剂,涕量减少,稠黏者转稀,黄者转白,左耳憋气减轻。
检查:右鼻腔无分泌物,左侧有少量。舌薄苔,脉平。
案解:久病已虚,取用峻药,只可一而不可再。
夏枯草10g 鸭跖草10g 黄芩3g 山栀10g
苍耳子10g 鸡苏散包12g 辛夷6g 白芷6g
鹅不食草10g 藿香10g
7剂煎服
三诊:1991年8月2日。这两天可能受凉,涕量稍又多些。色黄。
检查:古谚:“水无风不波,人无邪不病。”涕多一病告瘥途中,酷暑受凉,涕又多些,事属无疑。再予清养。
鸭跖草10g 鱼腥草10g 辛夷6g 山栀10g
太子参10g 苍耳子10g 山药10g 藿香10g
夏枯草10g 鸡苏散包12g
7剂煎服
本案患儿初诊时以常年脓涕量多、通气时佳时塞为最突出的症状,根据其分泌物的形状,应属胆热移脑的鼻渊一证。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常常交错发病,故临床不予以严格区分,本例就是慢性鼻炎同时患有鼻窦炎。
初诊干老选用其惯用峻剂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以求其效。方中龙胆草性寒大苦,善清肝胆实火;栀子苦寒,通泄三焦火热;黄芩、鸭跖草清热泻火,辅佐君药;当归滋阴养血顾肝体,以防过用苦寒伤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或湿热内郁则肝气不舒,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气机以疏肝郁;同时合用苍耳子散以止渊除涕,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窍,止脓涕;桔梗引药上行而又有排脓之功。
服药5剂后,患儿涕量减少,稠黏者转稀,黄者转白,左耳憋气减轻,只是左侧仍有少量分泌物。考虑到患儿久病已虚,且药进5剂后,症状已大有改善,故缓和了方药的峻烈之性,弃龙胆草而用稍平和的夏枯草,并用鸡苏散清其湿热,藿香芳香化湿,鹅不食草宣通鼻窍。
三诊时患儿又合并新感,症状亦随之而加重,治疗上既要祛其新感之邪,又要兼顾旧疾鼻渊的治疗。故一方面加用鱼腥草清热解毒,一方面用山药、太子参益气养阴,予以扶正祛邪。这再一次体现了干老在数诊后把握患者机体虚实上的矛盾转归倾向,在峻剂或泻或清之后,及时酌情增添补益之品,以防矫枉过正。
病例4
周某,男,19岁。初诊:1980年4月21日。
鼻流黄稠涕不止,2次治疗后,流涕略有好转。经过2次治疗,黄涕色已淡白,量亦不多,失嗅仍然,头痛较严重,下午更甚,有时头昏,健忘,思想难以集中。
检查:右侧息肉仍然存在,左侧息肉已小。舌质淡,薄白苔。
案解:涕少而息肉尚存,仍从清肺化浊着手。
桑叶6g 菊花10g 夏枯草10g 白芷6g
辛夷6g 薄荷6g 钩藤10g 鱼腥草10g
金荞麦10g 白蒺藜10g
3剂煎服
苍术10g,白芷10g,石榴皮10g
3剂外用,浓煎后用热蒸气吸入鼻腔熏蒸,一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
二诊:1980年4月26日。头昏已轻,但用蒸气吸鼻后,涕出反多。
检查:同上诊。舌体:脑纹舌,薄苔。
案解:诸症平稳,已有向愈姿态。至于蒸气吸鼻而涕出反多者,实非涕之激增,量以通道而畅泄,毋伤也。处方:
桑叶6g 菊花10g 夏枯草10g 白芷6g
辛夷6g 薄荷6g 钩藤10g 鱼腥草10g
金荞麦10g 白蒺藜10g 蔓荆子10g
3剂煎服
外用药方同上,3剂
本案例患者是一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案例,息肉阻滞鼻窍,鼻中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潴留淤积,则成败精枯槁,黄浊鼻涕。鼻窦炎的炎性病灶又会不停分泌脓性液体,所以恶性循环,迁延不愈。鼻窍不通,嗅觉消失,头痛头昏,都是鼻窦炎和鼻息肉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鼻窦炎和鼻息肉同时发病的患者,都会有脓性分泌物、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时还可出现咽喉病。干老认为:鼻为肺窍,水肿为湿浊,湿浊上犯,侵凌肺脏,金病乘木,引动肝阳,循经祸及鼻腔,而本案患者下午头痛甚,下午15—17时为申时,申时五行属金,肺亦属金,所以清肺化浊是大法,佐以疏风平肝。方中选用金荞麦、鱼腥草清肺化浊;桑叶、菊花、薄荷、白芷疏散风邪,清利头目;夏枯草清肝泻火;蒺藜、钩藤平肝潜阳;辛夷宣通鼻窍,除湿敛涕。全方重在治肺,肝肺同治。并以白芷、苍术、石榴皮外用:苍术苦辛温,善燥湿导滞,既能燥化浊涕之水湿,又能通导阻滞之败津;石榴皮功专收涩,外用可收缩肿胀;白芷疏风通窍,能改善鼻窍通气状况。二诊时出现了一幕令患者费解的情形,服药后头昏缓解,但涕量不少反多,其实了解了治病过程后就不必恐慌,因为患者做了蒸气吸入治疗,之所以涕量增多,是因为鼻窦引流较前通畅,原先潴留于窦腔内的脓涕此时得以排除,故涕量一时增多,而头痛反而减轻,为症情好转的现象,效方不更,加一味蔓荆子清利头目。
病例5
夏某,女34岁。初诊:1992年7月25日。
鼻病10年,伴以鼻窦炎,已做4次息肉摘除手术。现在脓涕奇多,黄色而质稠,通气不畅,严重时头痛。嗅觉迟钝,咳嗽,右耳翳风处有压痛。咽干由口式呼吸而致。
检查:右中甲已息变肥大,两侧俱有脓性分泌物潴积。舌薄苔,脉细。
案解:鼻窦炎,即中医之鼻渊;中甲息变,中医称鼻痔。十年病绕,乃中州失坤德之厚载,湿浊常困扰以上腾。治取主以扶正健脾,佐以芳香化浊。
柴胡3g 升麻3g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百合10g 鱼腥草10g 藿香10g
佩兰10g 辛夷10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9月15日。上方累进21剂,涕量减少,色仍黄。咳嗽及痰均减少,头痛基本消失,右翳风穴压痛已无。唯嗅觉仍然难以提高。
检查:潴涕于鼻道仅左侧稍有些,右中甲息变仍然。舌薄苔,脉细。
案解:诸症俱减,唯息变依然。内服药循序以进,息肉样变再佐外治。
柴胡3g 升麻3g 党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辛夷6g 鸭跖草10g
藿香10g 佩兰10g
7剂煎服
苍术10g 白芷10g 明矾10g 石榴皮10g
3剂水煎 蒸气吸熏鼻窍
患者有鼻窦炎病史10年,病程可谓漫长,主诉及查体结合,符合鼻窦炎的诊断标准,但胆热与肺热的迹象俱不明显,如何治疗?干老探微索隐,穷极根源,从其鼻甲肥大、分泌物潴积、脉细等特征来看,显然有脾失健运、湿浊留滞的端倪,这对于临床经验尚浅的医者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干老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是脾虚为本。脾为土脏,坐镇中州,执中央以灌四旁,如果脾气失于健运,则运行水湿之职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聚则为湿浊,湿浊蕴结,阻碍清阳之气上升头面,同时湿邪最易困脾,已成为病理产物性病因的湿浊进一步困厄脾阳,恶性循环。所以干老认为十年病绕,乃中州失坤德之厚载,湿浊常困扰以上腾,治取主以扶正健脾,佐以芳香化浊。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化浊;柴胡、升麻升提阳气,冲破阴霾;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且二味都是脾经药,取其芳香入脾经;辛夷宣通鼻窍,引药入鼻;百合养阴润肺,治其口干;鱼腥草专事排脓。干老认为鼻窦炎的分泌物属中医“脓”的范畴,所以排脓是重要治法,他常取用的排脓药有桔梗、鱼腥草、薏苡仁三味,桔梗排上焦之脓、鱼腥草排中焦之脓、薏苡仁排下焦之脓,因本病重在治中焦,故选用鱼腥草。二诊时涕量减少,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头痛消失,右耳压痛消失,然而病去如抽丝,并未完全好转,还需继续治疗,大法不变,由于口干不再,去百合而加山药,以增强健脾之功。考虑其有鼻息肉样变,又予以蒸气吸入外治,方用苍术燥湿导滞,白芷通窍除涕,明矾燥湿化痰,内外同治,以期奏效。
病例6
王某,男,76岁。初诊:1995年1月13日。
鼻病10多年,平时涕多黄浊。去年12月份查CT,发现上颌窦有阴影(先诊为囊肿,去年诊断为息肉)。鼻塞发作于夜间。进六日方,涕色转淡。
检查:中隔肥厚。舌薄苔,脉细。
案解:痰涕同源,生于脾而贮于肺。高年气怯,故涕特多。肝胆积热,故色呈黄浊。治当益元固本,佐以清肃肝胆之热。
柴胡3g 白芍6g 夏枯草10g 菊花10g
苍耳子10g 辛夷6g 山药10g 乌药6g
太子参10g 益智仁10g
7剂煎服
二诊:1995年4月7日。进药14剂后,涕已收敛没有。5天前感冒,刻已告失。但涕中有血丝,已2天。早晨出血为黯紫色,之后鲜艳。
检查:左侧鼻腔近鼻翼处黏膜干燥及破碎,鼻咽部(-)。舌薄苔,脉细。
案解:浮邪化热,直侵鼻腔,治从清化。
桑叶6g 菊花10g 连翘6g 双花10g
竹叶10g 茅根10g 芦根30g 丹皮6g
赤芍6g
7剂煎服
三诊:1995年5月2日。涕量已正常,4天前又鼻衄,阵阵流溢。余无特殊症状。
检查:左侧中隔之利特尔区大面积糜烂,充血。舌薄苔,脉弦。
案解:肝阳上亢,逼血逆行,治当潜其肝阳止衄。
龙胆草3g 山栀10g 黄芩3g 夏枯草10g
罗布麻10g 菊花10g 丹皮6g 赤芍6g
盐水炒牛膝6g 藕节2个
7剂煎服
四诊:1995年5月16日。涕已没有。血亦未流。唯黏膜糜烂仍然。血压仍高。
检查:左利特尔区粗糙,糜烂已明显改善。舌薄苔,脉小弦。
案解:涕与血基本告愈。利特尔区亦感好转。乘胜追击,再取清肺。
桑白皮10g 双花10g 杏仁10g 蚤休10g
半枝莲10g 黄芩3g 罗布麻10g 夏枯草10g
丹皮6g 柿霜10g
7剂煎服
本案患者鼻渊10多年,黄浊鼻涕甚多,病程之漫长似虚,而浊涕之量多似实。干老认为该患者符合本虚标实的证候特点。治标当清泄胆腑郁热。治本是个棘手的难题,一是补何脏的问题,从本病致病特点来看,心肝二脏不予考虑,当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二是补何物的问题,补气补阳犹恐有生火之弊,补阴补血亦怕有恋邪之嫌;三是补何度的问题,峻补还是平补,纯补还是补泻兼施,温热之品过补怕升阳动血更添标证,寒凉之品过补恐年高力衰戕伤阳气。此时简易的处理方法就是先治其标,以清泻肝胆之法进寒凉之品,待标证减轻或消退之后再理会本虚。治标清泻肝胆邪热,治本益气固本培元。方中缩泉丸温肾培元,纳气摄津;太子参益气健脾,助其运化;夏枯草、菊花清肝泻火,缓解标实;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因为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烈,雷霆厉言责之不如款款软语劝之,同时,柴胡有升举清阳之效,五官空窍内有浊阴,有赖清阳之气上行驱散;辛夷、苍耳子为鼻渊专药,同时宣通鼻窍,引药归经。二诊时患者脓涕敛迹,10余年顽疾消弭于朝夕,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干老选方之准、遣药之精。本案的二诊其实是个常规处理,患者由于感冒而致涕中带血,是外邪侵袭机体之后郁而化热,从而灼伤血络所致,宗一般外感处理,加以清热凉血。方中桑叶、菊花辛凉解表,疏风散热;金银花、连翘、芦根清热泻火;竹叶清热生津,以防热甚阴伤;茅根凉血止血;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因为血行脉外则为离经之血,治当散瘀。全方重用甘寒,有急则治标之意。
病例7
魏某,男,35岁。1997年9月27日诊。
1993年发现并确诊左上颌窦内有内翻性乳头状瘤,当时见症为左鼻腔出血,鼻堵塞,左侧头痛。曾做过2次手术,所有诸症,俱告消失。
刻下症情较平稳,病区无甚感觉,唯胸膺稍有闷感。最近检查:还有些息肉样残存,舌薄苔,脉细弦。
案解:赘息之生,寄窝腔窍。排除恶性者,总为气滞在前,血瘀于后,在此瘀滞之下,当然赘物形成,治当以利气化瘀为法,第以微时一欠,必有成顽之势,则更需参酌攻坚,拟此一方,志在消除剩余之赘,估计进药50剂,总有有效与否之判断。
三棱10g 莪术10g 乌药6g 枳壳6g
红花6g 桃仁10g 当归尾10g 赤芍6g
大贝母10g
50剂煎服
本案例为慢性鼻窦炎伴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二次手术,但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可能性大,患者就此而四处求医,虽局部无症状,但总有很大的心理作用,胸闷不舒。干老认为,赘息之生,气滞在前,血瘀于后,气滞者在肝,肝主疏泄,瘀血者在脉,停滞而成赘,故治疗重在化瘀攻坚,坚持50剂,必见效果,以坚定患者治疗之信心。
病例8
陈某,女,13岁。初诊:2005年6月12日。
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塞、流黄稠涕,量多,冬重夏轻,运动后可缓解。前额胀痛,双耳憋气,口干喜冷饮。检查:鼻黏膜充血,鼻腔少许潴涕。闻诊:轻度阻塞性鼻音。问诊:鼻塞3年,有大量黄稠脓涕,冬重夏轻,运动后可暂缓,伴有前额钝胀痛。舌体淡红,薄白苔,平脉。
案解:肝胆郁热,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燔灼气血,热炼津液而为脓涕。清肝泻热,佐以破瘀活血。
夏枯草10g 辛夷6g 白芷6g 薄荷6g
苍耳子10g 红花6g 桃仁10g 泽兰6g
归尾10g 路路通10g
7剂煎服
嘱其避风寒,忌辛辣刺激,加强运动锻炼。
二诊:2005年7月3日。药进21剂,鼻塞减轻,涕量明显减少,头痛缓解。舌体淡红,苔薄微腻,数脉。
案解:诸恙告去,集中兵力通肺窍以求通畅。方用苍耳子散加通窍活血汤。
辛夷6g 苍耳子10g 桃仁10g 红花6g
归尾10g 桂枝3g 白芍6g 泽兰10g
路路通10g 菖蒲3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年仅13岁,治疗中干老用了3张方剂,以龙胆泻肝汤、苍耳子散、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成。处方中乍看貌似无一味药是龙胆泻肝汤之品,其实夏枯草为主药就代替了龙胆泻肝汤。因干老是脾胃派,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有赖脾之运化、胃之腐熟,脾胃和则诸病自愈。他认为除非严重肝胆热甚者可选用龙胆草,龙胆草虽善清肝胆实火,然其性寒大苦,但有苦寒败胃之弊,次之者用夏枯草,作用稍和,儿童用药尤为重要,以减少伤胃。苍耳子散是鼻病、鼻窦病的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是依“鼻塞治心”之理,以活血通窍。“鼻塞治心”主要针对不通气的鼻部病变,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方中桃红四物汤化裁而得的红花6g、桃仁10g、泽兰6g、归尾10g、路路通10g,即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病例9
孙某,男,59岁。1992年5月24日诊。
鼻病四十春秋,初期穿刺(+)。刻下仅上颌窦区有胀感而已。咽头长期干燥粗糙,干时求饮,不择温凉,清嗓频频。现在涕多黄浊,鼻塞交替而作,擤尽潴涕即缓解。
检查:中隔右侧有小嵴突,两侧稍有脓涕积潴,舌少苔,质有红意,脉细弦。
案解:离火偏旺,坎水暗亏。治宗《中脏经》之泻离益坎手法。
生地10g 竹叶10g 灯心3扎 麦冬10g
沙参10g 辛夷6g 芦根30g 桑叶6g
石斛10g 天竺黄6g
7剂煎服
本例为鼻窦炎与慢性咽炎俱病。鼻为肺窍,鼻塞不通,首从宣肺通窍,此乃常规之法。但干老认为,久病属瘀属血,心主血主脉,所谓鼻塞治心,清心火而通鼻窍;咽喉属肾,肾阴亏虚,咽喉干燥,故用清心泻火,滋肾养阴,即泻离益坎手法。
十、多涕症
多涕症以鼻涕量多清稀,无法控制为特征。鼻涕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但并无阵发性鼻痒、喷嚏等症状,鼻腔分泌物呈浆液性。本病好发于儿童或老人,体质虚弱者亦易患此病,冬季发作较明显。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干老认为:多涕症与《太平圣惠方》中之“鼻流清涕”及《灵枢·忧恚无言》中之“涕出不收”较为相似。其病因病理,应与肺肾不足有关。
鼻属肺经,涕为肺液,清涕淋漓,当责肺气虚寒。但肾主一身阳气,肾阳式微,火威消失,不能温煦诸窍,寒水泛溢难收,在肺则为清涕量多不敛,所以本病以肾阳不足、摄纳失权为本。
本病为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冬天发作尤甚,在儿童常见鼻唇沟两侧、两鼻孔下方有红色皮损痕迹,老人则清涕频频而下,无法控制。治疗原则为益肺温肾,固涩敛涕,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百合固金汤均为常用方剂。干老尤其喜用缩泉丸,用药如益智仁10g、山药10g、乌药6g;因脾主运化水湿,脾阳不足,则涕多色清,尿频失摄,并常加入温阳收敛之品,如附子6g、肉桂3g、补骨脂10g、乌梅10g、诃子肉10g、五味子10g。
病例1
沈某,女,13岁。初诊:2002年10月5日。
鼻病四五年之久,症之一为塞堵难通,更以右侧为重点。一般冬重夏轻,涕也较多,色白,质一般,时有逆吸。有时遇寒而打喷嚏。多汗,不畏寒。
检查:鼻腔干净,鼻甲正常。中隔为反“C”字型弯曲。黏膜似乎有些弥漫性充血。皮肤划测试验(-)。舌薄苔,脉平。
案解:涕多清白不稠,鼻窦炎似可不论。鼻甲一无症状,慢性鼻炎亦难加冕。鼻痒作嚏,殊似过敏性鼻炎。但嚏作而不狂,亦不能仅仅于脱敏是求。捕捉第一手资料以求证,则唯一以肺怯为唯一可能。多汗可卫气不固,肺怯也。诱嚏为冷,则肺本金脏,畏寒畏燥,不足之气则难以适应而然。证之夏轻冬重而益信。证之脉舌,亦无乖叛。治以补肺益气入手,方从百合固金汤合玉屏风散化裁。
黄芪10g 白术6g 百合10g 生地10g
熟地10g 玄参10g 干地龙10g 蝉衣3g
太子参10g 升麻3g
7剂煎服
本案中患者年龄虽13岁,已有四五年之病史,涕色白,汗多,鼻症多以凉气为诱因,可谓稚嫩之体,肺气亏虚,兑金失充,方从百合固金汤合玉屏风散化裁。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百合、二地、玄参滋阴充兑固金;地龙、蝉衣祛风通络止嚏;升麻载药上行;太子参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因脾胃后天之本,土能生金,脾气健旺则能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此处用来,有培土生金之妙。从本案看,多涕症和过敏性鼻炎,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也常常可以用来治疗多涕症。
病例2
端某,女,49岁。初诊:1993年2月20日。
10多年来,鼻涕奇多,大有擤之不尽感,滂沱外溢,一向涕黄如脓,近来转成白色而稀,四季皆然。天癸已由乱而刻下很少。通气时塞时开而无定规。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细。
案解:溢涕十载,早已无邪可言,可取敛法。唯时在初春,网开一面,参酌苍耳(子散)。
党参10g 山药10g 益智仁10g 乌药6g
白术10g 茯苓10g 苍耳子10g 辛夷6g
白芷6g 生姜2片 大枣7枚
7剂煎服
二诊:1993年3月12日。累进14剂,涕量明显减少,通气改善多多。
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平。
案解:症状明显改善,诚有“一剂知,二剂已”之慨。趁胜追击,直抵黄龙,指日可待。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益智仁10g
山药10g 百合10g 乌药6g 辛夷6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年近五旬,病历10年,鼻涕白色而稀,天癸渐绝,显然是肾虚之体,气虚不足,固摄无权。干老以参苓白术补气为主,参以缩泉丸补肾收敛,辛夷为鼻科引经药,药症相符,有“一剂知,二剂已”之慨。
病例3
王某,男,78岁。1996年3月22日诊。
涕清似水,自淋难控,进餐时更甚已多年。听力下降亦已有10多年。
检查:鼻腔黏膜偏淡,舌薄苔,脉细。
案解:耄耋之年,天癸已告竭久矣。肾阳无温,难暄五脏之气。治宗温补肾阳。
淡苁蓉10g 黄芪10g 补骨脂10g 山药10g
乌药6g 益智仁10g 石榴皮10g 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年近八旬,肾阳式微,真阳之火,难以温煦诸窍,所以寒水泛溢难收,清涕淋漓,难以自控,进餐时受热气或气味刺激,更是自流而下,肾开窍之耳,也功能衰退,听力失聪。治疗之法,毫无悬念,温补肾阳。淡苁蓉、补骨脂、覆盆子温阳补肾;黄芪补气;山药、乌药、益智仁温肾健脾,固涩敛涕;石榴皮、五味子加强收敛固肾,是治疗老年性多涕症的经典处方,在临床上用之屡屡获效。
病例4
郭某,女,63岁。初诊:1998年10月6日。
1995年以咳嗽而检查肺部,发现满肺病变,但无法确诊何病。同时清涕滂沱下淋而无法自控。伴以咽痒,一痒即咳(不痒不咳)。
检查:咽(-),鼻腔(-)。舌薄苔,脉小细。
案解:光透满肺病变。清涕滂沱,乃肺冷金寒而摄纳无权,当然事难控制。在理而言,当温之补之敛之,而且身感凛然,卫气失固更明证此焉。但兽困肺经系之邪4年,甘于难以外泄,如其一补一敛,则此邪愈困愈无宁日矣。刻下本病属虚,标病属实,补虚攻实事难两显。暂宗中医“急标缓本”之例,先攻后补。
麻黄3g 杏仁6g 薄荷3g 苏梗10g
苏叶6g 桔梗6g 苏子10g 甘草3g
7剂煎服
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1998年10月13日。药进7剂,涕量少些而转稠,但仍然淋下难控制。耳鸣消失。咳则更形严重,仍然痒而咳。但新增汗多,汗后发凉。口腔中有异味。纳食呆顿,辨味尚可。舌薄黄苔,脉细。
案解:正以正气之虚,诸益未见而(副作用)即来。麻黄沾唇,汗即外出。咳仍未止,涕仍较多,事难进补,只能继续泄邪。暂取杏苏散作过渡之需。
苏叶10g 苏子10g 杏仁10g 马兜铃6g
射干3g 紫菀10g 蝉衣3g 枇杷叶去毛10g
桔梗6g 甘草3g
7剂煎服
干老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儿童多为实证,乃肺经气盛火旺,治疗即以清肺利气化痰法为主;老人多为虚证,肾阳不足,纳气失权,治取补肾温阳纳气一法多见。本案老年患者,年过六旬,清涕滂沱下淋而无法自控,乃元阳无火,纳气无权,涕为肺液,出自肺窍,肾是摄纳肺气的主宰者,故干老云:“清涕滂沱,乃肺冷金寒而摄纳无权,当然事难控制。在理而言,当温之补之敛之,而且身感凛然,卫气失固更明证此焉。”但患者除多涕之主症外,咳嗽已近4年,加之咽痒作咳,所谓“无风不作痒”,故知患者除有肾阳不足之本虚外,尚有外邪袭肺之标实,虚实夹杂,若单纯温之补之敛之,恐有闭门留寇之弊,则邪无去处,愈困愈无宁日,干老先治其标,待邪去标尽之时,再治其本,先攻后补。选用麻黄、杏仁,取三拗汤之意宣肺解表止咳;苏叶辛温,解表散风寒,助三拗之力;痰涕同源,证同治亦同,苏子质润不燥,降气消痰,即“消涕”也,又能止咳,苏梗偏于行气,此外苏叶、苏子皆有行气之功效,“三苏”使气顺则痰消,咳嗽自平;薄荷质轻宣散,祛风止痒利咽;桔梗、甘草(桔梗汤)清利咽喉止咳。全方以攻为主,服7剂后涕量减少,但邪困肺经4年之久,加之患者本虚未复,难以外泄,麻黄、苏叶辛温解表之流没有迅速驱邪外出,反而使得汗出阴伤化燥,出现涕量减少转稠,咳嗽更形严重,汗后发凉,干老感慨“诸益未见而(副作用)即来”。外邪未除,治法不变,继续泄邪,取杏苏散之方化裁轻宣外邪,苏叶辛温不燥,开宣肺气,使邪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肃肺化痰止咳,上两味为杏苏散之主药,加马兜铃、枇杷叶、紫菀、苏子清肺化痰止咳,加射干、蝉衣清热利咽。全方仍以攻为主,乃过渡之需。体现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病例5
王某,男,23岁。初诊:1998年9月18日。
鼻涕奇多,时历四五年之久。入冬色黄质稠,夏则白而稀,鼻塞不通,清除潴涕即通,嗅力迟钝。有时头痛头昏,域在两边之鬓。
检查:左鼻腔有白色潴涕。舌薄苔,脉平。
案解:年在得冠之后,血气方刚之际,肺气易于壅滞,气盛则火,火可炼痰,涕者痰之亚流也,治从清金泻肺。
甜葶苈5g 大枣5枚 辛夷6g 白芷6g
薄荷6g 苍耳子10g 鱼腥草10g 桑白皮6g
黄芩3g 桔梗6g
7剂煎服
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1998年10月14日诊。26天内共吃药7剂,当进7剂之后,滂沱之涕即告收敛。辍药20天,故态复萌。
检查:两下道又见涕液潴留。舌薄苔,脉平。
案解:初诊以青年血气方刚,其气必盛。气盛化火而壅,取用清金泻肺之剂,一药而病去大半。惜乎一曝十寒,中途辍药以致诸症又来。本应第二药改取益气化瘀之法以后继,现则计划打乱,以即刻实行原定步序,只能进初诊方7剂,然后取用六君子汤加味。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苍耳子10g 辛夷6g 陈皮10g 半夏6g
甘草3g
7剂煎服
本案例患者为年轻人,多涕症为年在得冠之后,血气方刚之际,肺气易于壅滞,气盛则火,火可炼痰,涕者痰之亚流也,鼻为肺之窍,涕出肺窍,乃为多涕。缘于病出肺窍之鼻,则其蹂躏之地在于肺经,乃肺经气盛火旺而然,故治法很明了。干老治从清金泻肺,方随法出,用仲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化裁。葶苈辛苦性寒,辛散开壅,苦寒沉降,能泻肺气壅滞、肃降肺气、通调水道,乃清金泻肺之要药,配以甘缓之大枣,挽葶苈性急泻肺下降之热,防其药性猛烈而伤正;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仿苍耳子散意,用以除涕止渊,并作引经之用;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共助葶苈子泻肺清热之功;桔梗质轻上浮,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干老认为多涕治疗应根据其特点,辨证用药,常可用桔梗、鱼腥草等。患者当进7剂之后,滂沱之涕即告收敛。本来治疗的计划是先取用清金泻肺之剂治其标,然后再取益气化瘀之法以后继治其本,然而患者见症状改善后于是未来复诊,停药20几天,又开始出现初诊时的症状,仍然按照原先制订计划治疗,既然初诊方服7剂有效,现故态复萌,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初诊方7剂,并告知患者服7剂症状改善后,要换方继续治疗,防止病情反复。干老取用六君子,益气健脾,兼燥湿化痰,更加山药健脾补肺,再加辛夷、苍耳子兼顾鼻子症状。全方以健脾补气为主,一来脾健得运,痰涕生化无源,二来培土生金,使肺气得充,卫外御敌,邪气无机可乘。
病例6
常某,男,1998年3月13日诊。
去年今日感冒,从此似乎常在感冒中度过,鼻塞不通,涕清如水,常常难以擤敛而自淋,右耳伴有啸鸣稍纵即逝,咽头干燥,多饮喜热。
检查:中隔肥厚臃肿,两下甲瘦削,左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咽后壁轻度污红,前腭弓水肿,舌白腻苔,滑润脉。
案解:邪伏肺经,为时匝载,只能彻底清除,方可病去鼻安。
甜葶苈3g 马兜铃6g 桑白皮10g 荆芥炭6g
天竺黄6g 薄荷后下6g 菖蒲3g 路路通10g
辛夷6g 苍耳子10g
7剂煎服
本例患者恙起外感之后,清涕如水,淋漓不尽,咽头干燥,多饮择热。症似虚寒,但鼻道有脓涕,舌腻苔滑,邪恋肺经而未解,仍从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