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通法”治疗肺癌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医案
患者,刘某,男性,75岁,退休,2008年3月2日初诊。
主诉:
反复咳嗽1年,颜面水肿2周。
现病史:
患者2007年2月,无诱因咳嗽,咳痰不爽,偶见痰中带血,色鲜红。遂去宁波市某医院检查,CT示:右上肺见一约3.2cm×4.1cm×2.3cm软组织肿块,肺癌首先考虑,纵隔淋巴结肿大。无法手术根治,患者年老体弱,拒绝放化疗。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我科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痰血止,病情发展较慢。2周前,发现颜面水肿,逐渐加重,颈部增粗,右上肢肿胀,伴有胸闷气促。3月20日以“肺癌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收治入院。
刻下症:
咳嗽,咳痰不爽,胸闷气促,颜面水肿,颈部增粗,右上肢肿胀,胸壁静脉曲张,小便少,大便秘结。舌质黯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
病机分析:
《杂病源流》云:“邪聚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遂结成形而有块。”这种肺部的病块增大,可阻塞气道与血道,使肺宣降失职,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血与水湿运化不利,郁滞上部则见颜面水肿,胸露青筋,颈部增粗。舌质黯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均为气滞血瘀、痰湿互结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肺积,证属气滞血瘀,痰湿互结。
西医诊断:①肺癌;②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治则: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拟予上腔血管支架与健脾通络、活血化瘀法并用。
治疗与效果:
介入治疗:在DSA下行上腔静脉血管支架置入术。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的上腔静脉较前改善。
术后予以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桂枝25g,白术15g,当归10g,黄芪50g,生地黄15g,桃仁10g,炒枳壳15g,赤芍15g,川芎10g,桔梗10g,茯苓20g,炙甘草6g,清半夏10g,陈皮10g,红豆杉4g,白花蛇舌草20g。14剂。
煎服法:添水800ml,煎取药汁200ml,如此2次,早晚饭后各温服1次,每天1剂。
该患者行上腔静脉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服上中药,当天下午颜面水肿就开始消退,大约3天后,颜面水肿、颈部增粗、右上肢肿胀基本消失,生活能够自理。后患者坚持服用中药,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明显提高,随访三年均能生活自理。
山广志教授根据中医审证求因认为,病人痰湿内蕴,气机不畅,血运失调,气虚不足,不能推动、温煦、气化新血营养周身,引起血瘀。痰湿血瘀内结,肺气不宣,肃降无权,这是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右肺上部的肿瘤最易并发此证。患者是由于肺癌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而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属于急危重症,因而山广志教授及时配合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以治其标,同时予以对症的中药进行治疗,这样可谓缓急都得到了兼顾并且可以使一些络脉(微血管内)的瘀血消散,优于单置入血管支架的治疗效果。
本案是中医“通法”的典型运用,“通法”是中医的重要治法之一,通法列于八法之外,却又融于八法之中。《素问·举痛论》:“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瘀血停滞会导致病理产物的形成。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是通行血脉的有名方剂,在此病中发挥了明显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山广志教授意在“血府逐瘀汤”中重用桂枝,在整个处方中是君药。“桂枝可使充血部位不充血;而缺血部位不缺血”,可知桂枝是一味善于调解血液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也具有恢复血管正常功能的作用。方中增加了黄芪,而且用药的剂量比较大。通过用药后效果观察发现,消肿的作用比较显著。究其原因是黄芪可以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达到加强瘀血与水肿消退的作用,同时寓有补阳还五汤之意,这正是山广志教授在复杂病例中用药之妙处,体现了一方兼有多方之意。
(整理:施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