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空气传播传染病

空气传播传染病(ai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是指病原体经空气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气源性传染病。

一、气源性传染病类型

常见的气源性传染病主要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人感染禽流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包括中国(含内地和香港地区)、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一种从呼吸系统病症到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 和 H7N9 亚型。 其中,高致病性 H5N1 亚型和 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1N1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主要发生于儿童。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其发展过程取决于人体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健康且免疫力正常,则可迅速将致病菌消灭或成为带菌者。如果机体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者细菌的毒力强,致病菌则从鼻咽部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再侵入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大多可痊愈。

二、气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3年1月2日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最早发现SARS病例,经回顾性调查发现其最早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本次流行于2003年6月底终止,同年8月原卫生部公布我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266个县(市)有本病例报告,全国共有5 327例,死亡349例。本次暴发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主要流行于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偶见点状暴发流行。

人感染禽流感:H5N1亚型于1997年在香港首次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类。截至2013年3月,全球共报告了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622例(死亡371例),遍布全球15个国家,其中我国发现了45例(死亡30例)。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感染禽类;而H7N9禽流感病人则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

流行性感冒:该病流行多发生于冬季,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流行期短。甲型流感可呈散发或暴发性流行,而乙型流感则以散发为主,但近年也常发生区域性流行。丙型流感仅呈散发流行。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轻症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流动性大,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免疫力是持久的,但可能不完整或呈亚型特异性的。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自20世纪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普遍接种疫苗的国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我国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但目前成人麻疹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小的流行。

水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孕妇患水痘后,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

风疹:风疹遍布世界各地。自风疹疫苗问世以来,不少国家均已采取不同的免疫方案广泛接种,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对于控制发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上风疹计划免疫后流行已少见。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目前风疹在我国基本处于自然流行状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我国曾先后发生多次全国性大流行,自开展A群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近几年似有上升趋势,以往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引起的局部流行。

结核病:随着人口流动增加、耐药结核增多及结核杆菌与艾滋病合并感染等原因,结核病在全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WHO在2000年公布的资料,全世界有20亿人感染过结核杆菌,年新发病例800万,死亡病例300万。我国目前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仅次于印度,位于第二位。全国至少5.5亿人感染过结核杆菌,肺结核患者450万例,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例150万。2005年、2006年全国报告的肺结核发病人数均超过110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法定疫情报告传染病的首位,同时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率高达18.6%,是全球的高发区。

三、气源性传染病的诊断

气源性传染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征性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等来综合诊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国内已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检测血清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还可将患者标本接种到细胞中进行培养,分离到病毒后,还应以PCR法来鉴定是否为SARS病毒。

人感染禽流感: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离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回顾性调查,但对病例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麻疹:早期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风疹: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恢复期患者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等可协助诊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检。

结核病:有痰涂片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和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测手段,其中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释放试验比结核菌素试验更敏感和更特异,不受既往卡介苗注射的干扰,但不能区分隐性感染或活动性结核。

四、气源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气源性传染病的预防需要从监测及控制传染源(如治疗和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去公共场所和人多拥挤处)和保护易感人群(如疫苗接种)三方面入手。在监测及控制传染源方面,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医院需将患者安置在负压病房中。制订探视制度,并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疑似患者单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不小于1.2m。严格空气消毒。做好呼吸道卫生,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包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m以上距离。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医院应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的要求进行空气净化和消毒,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的相关要求对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死亡后,应使用防渗漏的尸体袋双层装放,必要时消毒尸袋表面,并尽快火化。医疗废物的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诊治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的防护措施。进入人感染禽流感等病区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须带N95口罩和穿隔离衣。应重视社区综合性预防,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同时对患者的用具及分泌物进行消毒。同时避免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特别是不要携带婴儿至公共场所),出入应戴口罩;无并发症的患者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感染。在保护易感人群方面,主要是接种相关疫苗。目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禽流感和肺结核等空气传播传染病临床上尚无相关疫苗,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患者,必要时可根据既往经验给予达菲等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