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战伤救治实用手册
- 张连阳 蒋建新主编
- 2191字
- 2022-04-24 12:00:37
三、高原环境对医疗救援的影响
高原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给医疗救援工作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战斗减员发生率高
在高原地区作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寒冷和道路险阻等因素,极易发生急性高原适应不全(急性高原反应)、高原昏迷、肺水肿、冻伤和非战斗外伤等,使非战斗减员发生率明显增加。有观察发现,部队经陆路进入海拔3 658m高原地区后,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率为 70%~85%。紧急空运进入同海拔地区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高峰在到达高原后的第3~4天,发生率高达95%,是对部队战斗力影响最大的因素。
2017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救援时从平原急进高原救援的2 216名救援人员中,急性高山病发病率达83%,高原肺水肿为0.73%,高原脑水肿为0.53%,以来自海平面的广东省救援队最突出。急进高原参与搜救人员轻者容易引起头晕、头痛、心悸、腹泻和失眠等高原反应,重者可发生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或呼吸障碍等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作业效能和救援能力,降低正常的军事作业能力,甚至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高山、峡谷、密林和道路险阻的地区行军作战,非战斗外伤的发生率明显较平原地区高。据一组44例因病和非战斗外伤死亡病例统计,车祸死亡占20.45%。因此,在高原地区长途摩托开进或连续山地徒步行军时,预防非战斗外伤也是卫勤保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除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冻伤和非战斗外伤引起非战斗减员外,高原地区河流交错、山顶白雪皑皑,因溺水、雪崩、雪盲而引起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有时也可发生毒蛇、蚊虫和蚂蟥等咬伤,所有这些伤害,也应该成为高原医学救援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伤员后送困难
高原边境地区作战,一是地形复杂,道路险峻,伤员后送十分困难。作战地域平均海拔在4 000m以上,大多为高山、峡谷和密林地区,地势险要,山高谷深,高差多在1 500~3 000m,坡度多在 40°~70°,且多悬崖绝壁,有限的盘山小径崎岖难行,并间有旁崖窄路、木梯、栈道和溜索、险陡的阶梯路,多者20余级,更有20~30m的陡峭路,被战士们喻为“天梯”,险阻之处,单人通行也很困难,许多路段牲口无法通行。公路路窄、坡陡、弯急,雨雪之后易打滑陷车,车行速度极为缓慢。二是后送距离远,后送途中易使伤情加重。部队分布点多线长,有的驻军离最近的医院300km,远的达800km。由于伤员后送十分困难,其结果是伤员到达各级救治机构的时间明显延长,很难得到早期的优良救治;伤员在各级救治机构的停留时间过久,一方面可影响救护所的收容和任务开展,另一方面可因出血、饥饿、疲劳和寒冷等而加重伤情;后送距离远,路况差,伤员可因长途颠簸使伤情加重和休克、感染及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上述三种因素等综合作用,其结果是伤死率明显升高。
(三)战伤急救难度大
高原地区急救半径大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战术区急救比低海拔地区更加困难,时限性要求更高。高原地区伤员大都处于高山陡坡,伤员搜寻、营救困难,战术战伤救治难度大,导致伤员极易发生出血、饥饿、寒冷、缺氧、休克加重等,要努力做到“四快”,即发现快、止血快、包扎快、转运快,并要求动作迅速,组织严密。
高原气候等可加重伤病员已经存在的伤病。在伤情和失血量相近的情况下,高原失血性休克发生早,程度重,容易并发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早,对氧需求量大,预后较差。另外,高原气候等也会对医疗救援造成其他影响。如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玉树藏族自治州等高原地区海拔达 4 000~4 800m,水的沸点仅为 80~85℃,因此无法达到高压灭菌的压力及温度要求。
高原地区战伤伤员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应将纠正缺氧放在重要地位,严重出血者吸入高流量(4~6L/min)、100%氧气,尽快改善缺氧状态有益于改善伤员预后,可以维持平均动脉压在较高水平,延长存活时间。高原地区战伤失血性休克伤员对液体承载量小,液体复苏时不能照搬平原地区的输液经验,必须严格控制补液量,补液量应为平原地区的1/2或1/3,或血压回升并平稳后尽早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以免诱发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
高原低温可加重受伤组织坏死与功能障碍,加重休克,环境因素可能会大大地减少可用的救援时间,医疗救援应尽早开始。低温是战伤伤员病情危重的重要信号,应重视高原地区战伤伤员体温监测,伤员受伤后应立即予保暖措施,及时更换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饮用温开水,转运途中也应注意运载工具的安全、稳固、柔软和保暖性;还应注意静脉输注液体及血液制品的加温,以保持中心体温,特别是在冬季或输入大量液体和血液制品时,应将输注的液体及血液制品持续加温至37℃。
由于高原伤员后送困难,在现行外科初期处理原则规定时限前,大部分伤员无法送达指定的救治机构,伤员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较大、较长时间的手术。故高原战伤中大出血、污染、血管或气道堵塞、体腔或间隙高压等需要紧急手术或外科处置的伤员,因伤员对休克、缺氧等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应遵循损害控制策略,要尽早、尽快地实施损害控制外科处置,包括剖腹、剖胸控制出血和污染,插管或建立外科气道,桥接损伤血管,筋膜间室切开减压,胸腔闭式引流,暂时性腹腔关闭等,对开放伤伤口在局部麻醉(或采用其他麻醉方式)下适当扩大伤道的出入口,清创仅清除伤道表面明显污染和失活的组织。
(李力 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