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环境特点及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高原环境特点

1.缺氧

海拔越高,与之对应的氧分压就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氧分压下降约0.16kPa。即海拔每升高100m,空气中含氧量下降0.16%。以阿里地区海拔为4 200m的边防连队为例,空气含氧量仅为14.23%,为零海拔地区含氧量的68%。

2.气压低

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m,气压下降0.667kPa。海平面大气压为101kPa,海拔 3 000m、4 000m 和 5 000m 的大气压分 别为69.9kPa、61.5kPa和53.8kPa。平均气压仅为海平面的54%,水的沸点在80℃左右。

3.寒冷及昼夜温差大

海拔高度每升高150m,气温下降1℃。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m,气温下降6.5℃,故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更寒冷。高原昼夜温差大,可达15~30℃。

4.干燥多风

高原气候干燥,海拔2 500m的高原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3。随着海拔升高,气流速度增大,高原常见50km/h(相当于12级)的阵风,也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加剧了寒冷和干燥的程度。

5.紫外线强

高原太阳辐射强,海拔每升高100m,辐射强度增加约1%,紫外线强度增加3%~4%,高度越高增加的量越大,在海拔3 600m高处,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3倍。

(二)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高原低压低氧、强辐射、干燥、寒冷等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均有显著影响,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不注意防治,导致重型高原病,甚至危及生命。

1.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进入高原后,人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也随之降低。3 000m 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 8.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 90%;4 000m 时 PaO2为 6.7kPa,SaO2为 85%;5 000m 时 PaO2为 6kPa,SaO2为 75%。 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氧工作效能逐渐降低,高原病和认知损失比较常见。机体受影响的程度、持续时间长短不仅与海拔高度有关,而且与个体差异有关。缺氧将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心、肺等脏器储备功能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加重,引发急性高原病。

对缺氧最敏感的是大脑,进入低海拔高原时,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表现为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智力开始减退,记忆、理解、计算、判断、思维及注意力均不同程度障碍。进入高海拔高原时,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意识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意识丧失或昏迷。

缺氧可使呼吸加快、加深。随海拔增高或缺氧程度加深,每分通气量随之增加。呼吸加快、加深可以把原先不参加换气的肺泡调动起来,进行气体交换,使呼吸面积增大,以保障更多氧扩散入血,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深呼吸还可以增加静脉回流和肺血流量,促进氧弥散入血。

缺氧时最早出现的循环反应是心率加快。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之初,心率常随海拔增高而加快,随后因适应而减慢,但仍高于平原水平。心率增快的机制可能是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急性和轻度缺氧,可使冠状血管扩张,冠状血流增加,心肌摄取氧量增加,故心肌无明显缺氧;在严重缺氧时,尽管冠状血流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心肌对氧的需要而发生心肌缺氧。

此外,机体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时,与代谢有关的内分泌系统、酶的活力、核酸代谢、无氧酵解、肌红蛋白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以便在氧不足等情况下,向有利于氧等有效利用方向转化。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功能也相应降低,以保证重要组织器官,如大脑和心脏的氧供。

2.高原严寒、大风、空气干燥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尤其在海拔4 000m以上地区,风速大,冬季夜间气温可降到-40℃以下。低温会使人员发生冻伤,还容易引发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寒冷和低氧的综合作用,既可使高原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剧,又可加重冻伤的程度。

高原风大,不仅妨碍人的活动,增加氧耗,也会导致疲劳与衰竭,而且风是高原寒冷的一个重要附加因素,随着风速的增大,皮肤表面的有效温度随之下降,即“风寒因素”。

高原空气干燥,人员在高原进行轻体力劳动时,每天经皮肤和肺以不显性蒸发方式丧失的水分可达1 800ml,而在平原仅1 300ml,所以在高原口唇等敏感部位,可在几小时内由于水分的丧失而出现干燥,引起口渴、皮肤黏膜干燥,以致发生皮肤皴裂、鼻出血等病症。干燥和寒冷的双重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加重皮肤皴裂、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