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自1985年出版至今已30余年了。其间曾多次印刷发行,先后被译成日文、韩文和英文出版发行,享誉国内外。由于该书已脱销多年,国内外针灸学者索求者络绎不绝,出版社亦多次敦促重修再版事宜。然而再版绝非为原书原貌的重现,必须要有新认识、新理论的充实,必须要对腧穴功能再验证、再完善、再提高。自该书出版后,家父就带领我们继续对腧穴进行临床研究,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探索认识了一些新腧穴。这些经验及新认知的腧穴都有必要充实到该书中,对一些腧穴配伍及功能亦要作一些调整,特别是对不太符合临床或不适宜临床的处方必须要修正。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本书再版工作终于就绪,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

此次重修在原版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调整:删除了各经脉概论中的【经别的循行路线】【络脉的循行部位及病候】【经筋的分布部位及病候】;新增加了印堂和天柱两个腧穴;对于一些腧穴的功能主治作了部分修正;对个别腧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不妥之处进行了修改纠正;补充和完善了一些腧穴的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增添了一些典型案例。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是集李氏4代人的临床经验结晶,对腧穴的认识是通过临床不断积累完善的。该书自出版后的30多年里,家父带领我们(李氏针灸第5代传人)继续对腧穴功能、配伍组方、辨证论治进行临床探索研究和总结,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相继完成了《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祖传针灸常用处方》两部作品。自此,“李氏针灸”的针灸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建设终告完成。同时,也为该书的再版修改提供了相互印证的理论支撑和统一规范的腧穴运用。

科学在发展,理论在进步。积累经验就会有新的认识,善于总结就能得到理论上的升华。该书在修订中原拟新增4个腧穴,后感到其中对阴谷、曲泉穴的认识还不十分成熟,故而仅增添了印堂、天柱两个腧穴。天柱穴的临床研究是从治疗颈椎病开始的,尔后又用于治疗脑瘫颈项不支的壮筋补虚和颈项强硬的息风止痉、柔筋缓急,对该腧穴功能新用的认识日趋成熟。而对印堂穴已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此次经过整理,已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此穴。印堂穴本为经外奇穴,但其运用却远远超出了奇穴的主治范畴。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印堂穴所处的位置正在督脉的循行路线上,其通督解痉、清脑安神、息风潜阳、醒脑开窍、疏风清热等功效亦当属督脉,故而本书要为印堂穴正名,使之归属于督脉。在该穴的【腧穴归类】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又,初版中某些名词术语现已废用,从纪念李世珍先生角度考虑,如不影响读者阅读,也予保留。

“李氏针灸”对腧穴功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例如关元、气海二穴补肾阳、益肾气为主要功能,常用于肾气、肾阳不足的诸多病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二穴用泻法具有调冲任的功效,用于冲任失调的妇科病证收效显著,故而此次增添了二穴用泻法调理冲任的作用,完善了二穴的功能效用。实践是最好的验证,有的腧穴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修正的。例如中脘穴,中脘是一个和胃化痰的腧穴,主要用于胃失和降和痰湿痰火的病证。用补法确有健胃补中之功,但在临床上应用极少,非大虚大亏、纯虚之证不得不用外,一般少补为宜。在原著【讨论】中已经阐述了中脘穴多用泻法之由,以及可代之的腧穴,等等。然而有些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来信反映中脘穴用补法操作后出现了中满不欲饮食的现象。此次修改删除了“用补法,健胃和中”的内容。一则是突出了腧穴的主要功能,二则也可避免读者的误解而带来不必要的误治。有鉴于此,对于其他部分腧穴也作了相应调整,力求腧穴的功效精专。家父生前对书中的86个腧穴一一进行了梳理、检验,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为此次的再版作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家父一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所积累的经验是经得起检验的,是不掺任何水分的。比如他要观察腧穴功能、诊疗效果,必须是在病人停止其他疗法,单靠针灸治疗下进行的,不然失真的情况就太多太多了。记得2002年随家父一同到日本讲学,日本一患者(针灸医生)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口中发咸,吃什么东西感觉都是咸味的,原因是饮用深海水后出现的,第一次饮用深海水后即感口中发咸,第二次饮用后口中发咸加重,已持续一年多,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家父仔细辨证后认为她的病证是由肾虚所致,经针补双复溜穴三次而收效。我们回国后该患者接由日本的医生继续治疗十二次而告痊愈。家父一直惦念着想索得一份完整病例资料,直到2005年我再次去日本讲学得到了这份完整病例时,家父已仙逝。日本学者纷纷遥祭恩师,出版界出专刊纪念他,认为他是鉴真东渡第二的中国针灸大师。

作为针灸界泰斗,国家级名老中医,家父一生为针灸医学的发展殚精竭力。他常给我们说,你奶奶吃斋念佛行善事,我们著书立说,把我们的经验传播出去是行最大的善事,不要保守,不要只把它看成家传的东西固守起来,我们要把这一家之言变成百家之言。如今他老人家的遗愿正在实现,三部著作在国内外传播,桃李满海内外,日本、韩国、美国的高徒在宣传着李氏之学,也望购得本书的学者加入弘扬针灸医学的队伍中,为针灸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共同努力。

李传岐

2011年8月于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