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 李世珍 李传岐
- 3381字
- 2022-04-24 10:33:39
第五节 迎香
迎香,又名冲阳,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终止穴,有书将它列为足阳明经腧穴;为手足阳明经之会(足阳明经经别也循行于本穴)。迎者,接也;香者,气味也,因它能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有开通鼻窍、迎闻香臭的功效,故而命名“迎香”穴。
迎香是患野取穴,是治疗所在处和邻近处病变的常用穴。
引起鼻病的原因,多为内火、积热、湿热蕴蒸、痰浊上壅、风热上攻以及风、寒、燥、火和疫疠的侵袭。治以宣通鼻窍、宣散郁热为主。因此,取本穴多用泻法,很少施用补法。
【治疗范围】
1.局部病
本穴位于鼻翼两旁五分之鼻唇沟中,使用患野取穴直达病所的局部疗法,它治疗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如齿痛、鼻病、三叉神经痛等。
2.经筋病
手阳明经筋“其支者,上颊,结于”。本穴所在处经筋弛缓,出现的面瘫,或经筋拘急出现的痉挛,亦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功能】
局部取穴
用泻法,宣通鼻窍、宣散郁热、舒筋活络;用补法,壮筋补虚。
【主治】
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渊、鼻衄、萎缩性鼻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酒渣鼻、胆道蛔虫症。
亦治齿痛、面肌痉挛等。
【临床应用】
1.慢性鼻炎
本病以鼻塞不通,嗅觉减退为特征。取泻本穴宣通鼻窍、疏散外邪。
(1)风寒袭肺,壅塞肺络,证见交替或间歇性鼻塞,常流清涕,甚则头痛、头胀,感受寒冷则症状加重,舌苔薄白,脉象濡细等。取泻本穴(或用食指指肚在本穴处沿鼻唇沟上下擦动,使之发热),配泻列缺,泻灸上星,共奏疏散风寒、宣肺通窍之效。
(2)肺胃蕴热,复感风热,证见时而鼻塞,鼻涕黄稠,不易擤出,鼻燥咽干,头胀不适,感热加重,舌苔薄黄,脉数等。配泻尺泽、曲池或风池,祛风清热,宣肺通窍;或配泻尺泽、合谷、内庭,清胃宣肺,宣通鼻窍。
2.过敏性鼻炎
本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常突然发病。多见于过敏性体质的人,有时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等同时并发。中医学称为“鼻鼽”。取泻本穴(或用食指肚在本穴处沿鼻唇沟上下擦动),配泻曲池,补太渊或肺俞,泻灸上星,共奏疏风散寒、补肺固表之效。或取泻迎香,泻灸百会、上星,疏散风寒,温通鼻窍,与补大椎、合谷,益气固表之法交替施治,标本兼顾。若兼见肺俞穴部位怕冷者,针泻迎香,艾灸肺俞,可收扶正祛邪、宣通鼻窍之效。
3.鼻渊
本病以鼻流浊涕、鼻塞,甚则头痛脑涨为主症,故有“脑漏”之称。取泻本穴,宣通鼻窍、疏散外邪。
(1)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火,热熏鼻窍所致者,证见鼻塞不通,时流黄涕,甚则脓涕而有恶臭,嗅觉不灵,头痛,头昏脑涨,或伴有全身不适等症状。配泻列缺、曲池,或配泻尺泽、合谷,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2)因风寒侵袭,肺窍不通所致者,证见鼻塞不通,呈间歇性,时流浊涕或脓涕,有腥臭味,伴有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精神疲乏等症状。配泻列缺,灸上星,或配泻大椎(加灸)、列缺,疏散风寒,宣通鼻窍。
(3)因胆热上移,蒸熏鼻窍所致者,证见鼻塞不通,时流黄涕,甚则脓涕恶臭,嗅觉不灵,伴有头昏脑涨、偏侧头痛、口苦、胁痛等症状。配泻丘墟(或足临泣)、风池,清泻胆火,宣通鼻窍。
(4)患病日久,又属肺虚感寒者,可针补合谷、太渊补益肺气,艾灸或泻灸迎香、上星或神庭,散寒通窍。
4.鼻衄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衄血中的鼻衄,病因甚多,如外感病太阳失于表散,热郁于经;阳明失下,热郁于里;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肝火犯肺,鼻络灼伤;胃火上攻,迫血妄行;阴虚火升,上损鼻络;肺热上壅,热伤鼻络;风热壅盛,伤及鼻络;等等,都可以引起本病。取泻位于鼻旁五分的迎香穴,具有清宣郁热之效,配取于有关辨证取穴的处方中,才能收到满意效果,单取本穴是临时治标之法。
5.三叉神经痛
取泻本穴,治疗三叉神经中的上颌神经痛。局部疗法与下关、四白等穴配治,以收通经活络、散邪止痛之效,可配取于以下处方中。
(1)属于阳明热盛者,配泻合谷、内庭,或配泻曲池、解溪,清泄阳明郁热。
(2)属于痰火上扰者,配泻内庭、丰隆,清泻痰火。
(3)属于热盛风动者,配泻曲池、太冲或风池,清热息风。
(4)属于肝胃之火上攻者,配泻行间、内庭或解溪,清肝胃之火。
(5)属于风热外袭者,配泻曲池、外关,祛风清热解表。
(6)属于阴虚肝旺者,配泻行间,补曲泉或复溜,育阴清肝。
(7)属于胃火炽盛而伴有风动者,配泻太冲、内庭或解溪,清胃息风。
患病日久,上方收效不佳者,可作乙醇卵圆窝封闭,效果良好。
6.酒渣鼻
本病多因肺胃积热,郁热熏蒸于鼻,血液瘀滞所致。取泻迎香、解溪(或内庭或陷谷以清胃热)、尺泽(以清肺热),共奏清热凉血祛瘀之效,或素髎及鼻翼部小结节处点刺出血数豆许,针泻迎香、合谷、内庭,共奏活血化瘀、清热祛风通络之效。
【病案举例】
例一:
尹某,男,15岁,住新野县沙堰公社李庄大队霞雾溪村。1966年6月7日初诊。
主诉:
患鼻出血已三年,时出时止。
现病史:
三年来鼻出血反复发病,时出时止。左侧鼻腔出血,阻塞鼻孔,血液流入口腔进入咽部,甚至进入胃部。近三天来鼻出血时多时少,伴有口鼻气热,咽干口渴、耳鸣、溲黄等症状,脉数。
辨证:
阳明热炽,上冲鼻窍,迫血妄行之鼻衄。
治则:
清热止血。
取穴:
针泻迎香(左)、风池(左)、合谷,捻泻两分钟,留针五分钟后鼻衄即止。
随访:
1966年6月29日告知在此针治一次愈,至今未发。
例二:
陈某,男,13岁,住南阳市七一公社霍庄大队夏庄村。1981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
口眼斜已十天。
现病史:
于十天前不明原因突然右侧面瘫,口眼面肌向左侧斜,右侧鼻唇沟变浅,右眼不能闭合,流泪,不能作皱眉、吹风活动,说话漏风,言语不清,咀嚼障碍,食物易于从口角流出。右侧耳后及侧头部无痛感。
诊断:
面瘫(口眼斜)。
治则:
祛邪通经活络。
取穴:
针泻右迎香、颊车、下关、太阳。
效果:
二诊后面瘫减轻;五诊后,右眼能闭合,已不流泪。八诊痊愈。
【腧穴配伍】
1.迎香与有关经腧穴配伍
鼻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寒犯肺,肺气不宣,则鼻气不通,鼻流清涕;风热侵肺,肺失清肃,则鼻流浊涕,或鼻燥鼻衄;肺热壅盛,损伤鼻络,则鼻出血;热盛化风,则鼻翼煽动;肺热亢盛或肺燥津伤,则鼻流脓涕、黄涕,或鼻流脓血涕。心肝胆胃肠与鼻亦有关系,心、肝火旺或胃热炽盛,迫血妄行,则鼻衄;胆热上移,则鼻额疼痛或引起鼻渊。手足阳明、手太阳、足厥阴、督脉等经脉经过或起至鼻部及其附近,与鼻的联系密切。因此,鼻部的迎香穴,临床多与手足阳明、手太阳、足少阳、足厥阴和督脉经有关腧穴如合谷、曲池、列缺、尺泽、内庭、解溪、太冲、行间、上星、风池、丘墟、百会等配治。迎香配取于辨证取穴整体治疗的处方中,用于辅佐治疗;配取于标本兼顾,因果并治的处方中,用于治标治果。
2.针泻迎香
配泻灸百会、上星,疏风散寒,温通鼻窍;配泻丘墟、风池,清泻胆火,宣通鼻窍;配泻行间、三阴交,清肝凉血止血;配泻合谷、尺泽,泄肺清热,开宣鼻窍;配泻灸风门、上星或百会,疏风散寒,通畅鼻窍;配泻尺泽,清肺热宣鼻窍;配泻大椎、列缺,疏风散寒,宣肺通窍;配泻曲池,疏风清热,宣通鼻窍;配泻合谷、三阴交,清热宁络,凉血止血;配泻列缺、上星(灸),疏散风寒,宣肺通窍;配泻尺泽、内庭,清肺胃之热以宣鼻窍。
【讨论】
1.本穴针刺方向
针治鼻病,针尖宜沿鼻唇沟斜刺;针治胆道蛔虫症,针尖可向四白穴透刺。
2.针刺注意事项
本穴所在部位肌肤浅薄,针感较为灵敏,刺之不当易于出血,临床应加注意。
3.历代医家经验
迎香是治疗鼻病的常用穴,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如《玉龙歌》说:“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通玄指要赋》说:“鼻窒无闻,迎香可引”;《灵光赋》说:“鼻窒不闻迎香间”;《玉龙赋》说本穴:“又攻鼻窒为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说:“迎香治鼻有息肉,不闻香臭、衄血……”《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说:“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痒若虫行,先补后泻三分刺,此穴须知禁火攻”;《针灸甲乙经》说:“鼻衄不利,窒洞气塞,僻多洟,鼽衄有痈,迎香主之”;《医学纲目》说:“鼻闭塞不闻香臭,刺迎香一分,沿皮向上,泻多补少,忌灸”;等等。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艾灸问题
根据文献记载,本穴禁灸、不宜灸。依本穴所在的部位及其治证的病因和类型,一般不主张施用艾灸。属于寒邪所客的鼻疾患和鼻唇沟、上唇病变,只要不用直接灸、瘢痕灸,施用针上灸、艾条灸是可以的。
【歌括】
鼻旁五分是迎香,穴处诸疾收效良,
泻刺五分少补灸,祛邪散热免鼻伤,
健筋舒筋调鼻络,宣通鼻窍气息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