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做独立自我,拒绝将就的婚姻

你思考过“如何拥有更好的婚姻关系”这个问题吗?

我一直在探索并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也是我部分思考心得的总结。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婚姻、情感话题,永远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曾经相爱的明星撕破脸要离婚、已分手的男男女女哭着喊着求复合、以为遇到真爱没想他是个渣男[1],骗钱骗色还骗感情……这些相似的情感事件,为什么一直能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近10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如何经营婚姻、如何寻找完美爱情、如何妥善解决婚姻问题的知识内容,虽然这些内容把现代人的婚姻本质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为什么依旧还有无数的男女迷失在爱情中,被爱所伤?

我每年都要做数百个家庭的婚姻咨询,在这些看似琐事的背后,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彼此的爱意也在渐渐消退。爱意消失,成了他们婚姻的“杀手”,而让他们爱意消失的罪魁祸首,是这段关系对两个人自我的束缚和压抑。

两个陌生的人起心动念,因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恋爱;但进入婚姻生活后,“自我”的需求日渐突出,最初纯粹的情感关系在双方需求的对峙下变成了一段利益色彩明显的博弈关系。

或者爱情从起始就包含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只是它的激情太过光彩夺目,掩盖了那些我们无法定义、无法形容的情感杂质。巴尔扎克曾借着他笔下人物的口无比诚实地说:“她满足了我全部的虚荣心,这些虚荣心就是半个爱情。”简言之,这份爱既是爱这个人本身,又完全不能和她的外在割裂。巴尔扎克写道:“如果她失去围绕她的钻石、花边,她令人敬重的身份和气派,这份狂热的爱情就要减半。”

你因何爱上一个人?对方又因何爱你?一个巨大而充满魅力的幻想是,在自由恋爱中,我们找到了爱情,找到了那个对的人。他刚好能够认识和欣赏你的优点,并且他很重视这些优点,他渴望拥有你所具备的这些优点。与此同时,他又刚好能够理解和容忍你身上那无数的缺点,并且这些你认为可怕的缺点在他的眼中偏偏无足轻重,甚至是可爱的。带着这般幻想,我们勇敢地向前一步,迈入了婚姻关系。

可是,这时的关系怎么变了呢?婚姻非但不像温暖、柔软的毛毯温柔地裹住我们的心灵,反而像一面反射自身缺陷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丑陋不堪的自己。我们领略到的,不是向往中的支撑,而是意想不到的伤痛。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恋爱咨询、婚姻咨询打交道。我发现很多人在并不如意的婚姻关系中将就着,他们觉得自己的婚姻完全是一场错误。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孩子,为了双方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很多人只能与伴侣貌合神离地得过且过。这种状态会逐渐消耗掉双方对于生活的激情。

“在婚姻生活中,你觉得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在咨询时,我得到的反馈几乎都是:因为爱情消失了,所以婚姻才将就;因为选错了人,所以婚姻才不幸福。事实上,这些经营不好婚姻的人,在其他关系上也无法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一段供求平衡的关系,双方的自我是自由的、独立的,在这段关系里需求是被回应的、满足的。很多人说:“我爱你,所以我想和你在一起。”但内心的声音可能是:“我需要你,所以我想和你在一起。”所以,经营好婚姻的关键,并不是拿着爱情的感觉去要求对方,而是得当地表达自我需求,恰到好处地回应对方的需求。这样,这段婚姻才能让两个自我舒服,平衡的关系才得以永恒。

不是相爱,而是相互需要

婚姻中的“自我”不容忽视。一方面,恋爱或婚姻关系中存在伤害,需要“自我”来捍卫;另一方面, “自我”本身存在巨大的需求空洞。“自我”被强烈地意识到,是因为它的需求被强烈地意识到。

与心理学家所说的“自足的状态”正好相反,几乎所有婚姻出现预警的人都处在自我匮乏的状态,他们责备对方不回应自己,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甚至愤怒于对方不爱自己,于是通过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纠缠对方,这都是欲求不满的表现。

一些情侣、夫妻谈起对方时,没有一句好话,全是指责。有一位姑娘涕泗横流,细数男友对她做过的过分的事情。比如,男友常拿她的身材开玩笑;男友从来没有给她买过一样礼物;更伤人的是,有一天她去给男友送好吃的,发现男友悄悄把自己住所的钥匙换了,目的就是不让她进自己的房间。姑娘深受伤害,但当别人说“他都这样对你了,你为什么不和他分手”时,姑娘又犹豫着说“舍不得”。

“舍不得”是因为,有时“我需要”多过彼此相互爱慕。在很多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根本看不到爱的影子,但两个所谓有爱的人却谁也离不开谁。将他们扣在一起的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成分,比如依赖、不安全感、对改变的恐惧、不稳定的价值感。它们相互渗透,形成情感牵连。厘清这一切是困难的。有时我们会把这些心理统称为“舍不得”。然后,这种舍不得又会被当作爱的证据。毕竟他们认为,如果不爱,又怎么会放不开手、舍不得呢?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的自我没有因为分手而变得碎裂而动荡时,我们能清醒地觉察到分手影响的是感情,但我们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仍然是稳定的。我们不会被孤独威胁,有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此时,我们还会不会感到“舍不得”呢?明明知道这是一段不适合的关系,却无法自主地离开,是因为爱慕不舍,还是因为依赖不舍,这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让我们发自内心欣赏与着迷之处,我们心甘情愿地持续给予;后者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情,只能在不断的抱怨中持续地要求给予。

事实上,生活中能够保持理想状态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很可惜,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拥有爱的能力的人,能够当断则断,做到不爱了就果断告别,也清楚如果两个人未来的方向不一致,再爱也要懂得放手。能够做到这些,并非因为他更理性、更坚强、更具有抗挫能力,而是因为他的“爱情自我”是完整的,他的安全感、价值感都能够使其独立于爱情而“活得很好”。这样的人,才可以把爱情和婚姻经营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可惜,有些人存在不健全的“爱情自我”,失去了爱情或婚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荡然无存。所以,即便爱情或婚姻于自己食之无味,他们也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所以,对于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将就的人,我提醒他们首先应该问一问自己:“你爱他什么呢?你是否在暗暗期待他满足你的某些需求?”你期待有了他,你会更有安全感,你的生活更有支撑。那些你难以面对的、存在自我缺陷的部分,他愿意无条件分担。换言之,你爱上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你爱他眼睛的颜色,爱他的聪明勤劳和成熟踏实。事实上,和爱的感觉搅在一起的,或许只是你下意识的理性选择,你想选择一个能够承接你脆弱自我的对象。

心理学家常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作为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途径。婚姻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段关系在提醒我们,不仅要用心地探索自己,还要准确地探索对方。婚姻不仅是经营两个人的关系,还是经营两家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彼此未来发展的关系。

屈服的自我,满足需求的权力在别人手中

需求滋生权力。当人有了需求,且这种需求的满足要依赖对方时,诚如一位作家所说,爱情中就有了权力,并且谁对对方的需求更少,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虽然人们常说,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给予方是高尚的,索取方是鄙俗的,但因为索取完全仰赖他人给予,这就决定了在恋爱关系中的索取者,更容易受伤。

如果你是索取方,你想要听对方说甜言蜜语,要看对方有没有心情、愿不愿意说;你想要对方的陪伴,而对方却对你说他需要空间、他不喜欢黏人的伴侣;你想要成为对方唯一的爱人,可对方偏偏不甘心放下那一片森林……你的索取就让对方在无形中主宰了你的情绪。

事实上,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被对方掌控,我们才那么愤怒,我们才会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也就是说,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无论对对方的需求是否过度,只要我们的需要是对方才能满足的,我们就会在这段关系中失去自我和自主能力。对方会因为我们的这种需求而变得更有权力,我们却变得只有屈服的份儿。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权力的丧失可能才是令深陷其中的人伤痛不已的根源。

很多人觉得婚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婚姻的掌控权。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被迫迎合对方,被迫想尽办法维系这段关系。仅仅是这种失去自主的被迫行为,就能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爱情权力的丧失。其实,爱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自我,但混杂在以爱之名下的更复杂的心理因素会让我们痛失自我。屈服于爱,我们是不会感到羞辱的。而屈服于需求——你在等待对方满足你的需求,而且你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对方拥有这种权力,你无法左右他的行为,这才会让人感到羞辱。

历史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后,动了抛弃卓文君的念头,卓文君是怎样做的呢?她太有理由大哭大闹了:“你这小子,在你一文不名、没有飞黄腾达时,我抛弃巨富之家和你私奔,甚至不惜抛头露面当街卖酒。你在我的帮助下发达了,就想抛弃我,你太忘恩负义了。”但卓文君没有,她很有力地写道:“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一个人之所以在受伤的状态下还能保有这样的自制和尊严,除了个人的性格,还和她在爱情中能保持自主有关。卓文君付出再多都是自主的,她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是无法期待对方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与其哭着屈服、求着对方交换,不如保留自己的尊严。

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自我消融了,不能独立自主,变得懦弱无比,往往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带着更多的需求,走向对方。在一段关系中,期待对方能满足自己对爱人的所有幻想是一件困难的事。当我们带着比爱更多的需求走向一段关系时,与其说恋人是一个被爱恋、被支持的对象,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能够给自己提供支持并分担脆弱自我的对象。

我们可能并不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去恋爱的,恰巧是在自我支离破碎、动荡不已的情况下,寻求自以为最不费力的支持。但在别人的权力之下,我们更可能体验到自我的挣扎。

混乱与冲突,爱情与自我的挣扎

“我该怎么办?我该离开他吗?他虽然不关心我,但也有对我好的时候啊。”我们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经常会陷入走投无路的自我冲突境地,不知该何去何从。

有位女士离异后,头脑一热,接受了已婚前夫的再度追求。但她的前夫每次和她约会,都要提到自己多有家庭责任感。比如,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他还开展了副业;每月把挣的钱都主动上交给妻子;就连他和前妻一起去了好吃的餐厅,都要提一句要带自己的妻子也来尝尝。一切都让这位女士困惑且不爽。她困惑的是,如果他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还要来招惹自己?她不能确定的是,这份感情是不是旧情难断。

如果不是她的需求在关系中被扭曲,那么她可能就能看清她的前夫不过是通过炫耀自己的责任感、上进心,塑造一个好丈夫的形象,在她面前刷存在感;同时,她的前夫还不忘暗示她,自己是不会主动离婚的。如果她能看清这些,就能够毅然地做出判断:自己被这段关系吸引,并非因为爱对方,而是因为自己对情感的需求在这段关系中获得了满足。

在爱情中,与爱无关的需求会让我们陷入混乱和自我冲突,因为需求首先会让我们在情感问题的归因上陷入混乱。我们会倾向于寻找与爱无关的、补充性的次要行为和解释,以此支持自己并不合理的选择。

补充性的行为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为了让自己心里感到好受一点,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在承认对方的行为恶劣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找出对方一些微小的、对我们有益的行为,以此平衡、弥补自己内心的损失感。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微小的“好”,重新平衡彼此的关系。

比如一对总是争吵的恋人,彼此主要的矛盾都集中在男方不顾女方的感受,经常和其他异性毫无边界地交往。女方为此感到非常痛苦,但在评价彼此的关系时,又弱弱地补充说:“其实他对我还是很好的。”好在哪儿呢?好在男友曾经根据她的口味给她做过屈指可数的几顿饭,好在男友经常对她说一些甜言蜜语,能够在她生气的时候哄她两句。这一点爱意,和男方带给她的伤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却成为让她无法止损的牵绊和理由。

这是因为,与爱无关的需求会让我们的内心陷入拉锯战。“我该决绝地和他说再见——不,我应该再包容他一点?”“到底是他对我太坏了,还是我太任性了?”冲突会引发思维的反刍,让我们不断地把矛头指向自己,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关系恶化的罪人时,关系中的权力天平就开始微妙地向对方倾斜。与此同时,自己会逐渐降低预期和底线。

但是,在这样的解释和让步中,我们又会感到痛苦。与此同时,冲突还会激发内在的羞耻感。因为当我们屈服于需求时,我们仍然感觉到,对方的次要行为(对我们好的行为)和他的主要行为(对我们不好的行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抚平我们的屈服感。在这种屈服中,虽然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不仅不能尊重自己的感受,反而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不健全的爱情自我,往往伴随着我们在爱情关系中权力的丧失和对这种丧失的意识。只有当我们的自主能力更强、对对方的要求更少时,“爱情自我”才不会成为关系中的冲突所在、才不会成为时时感到饥渴和不足的黑洞,才会成为爱的来源。

在从事婚恋心理咨询近20年的时间里,我接触的婚恋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可以说每位来访者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婚姻,但这些婚姻问题的本质都是一个:打破了关系的供求平衡。能够认识到这点并学习用心维护平衡状态的人,幸福也会迎面而来。

那么,开始阅读吧,开启婚姻关系的平衡之旅。

周小鹏

注释

[1]网络用语,通常指对待异性感情不认真、玩弄对方感情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