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就“色盲悖论”的一些想法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18世纪,约翰·道尔顿提出了著名的色盲悖论,说假设一个人有很怪的色盲症,他把绿色看作蓝色,把蓝色看作绿色,不过他本人并不知情,当别人仰望蓝色天空时,他虽然看作绿色,但他也把该颜色叫作“蓝色”。同样的,当别人看绿色树叶时,他尽管也看作蓝色,但他也把这种颜色叫作“绿色”。

那么问题就来了:

我们该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喝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怎样证明自己没有患上这种色盲症?又或许事实上这种“色盲症”才是正常的呢?

佛家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一切都是空,虚妄。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光,不过是光波的波长不一样,进入到我们的视网膜,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不一样的颜色。

《人体简史》里有详细介绍:

我们的眼睛包含了两类视觉感光器:一种是杆细胞,它们帮助我们在昏暗条件下视物,但不能在光线明亮时分辨颜色;另一种是锥细胞,它在光线明亮时发挥作用,将世界分为三种颜色:蓝色、绿色和红色。

色盲”通常缺少三种锥细胞中的一种,所以并不是看不见所有的颜色,而只是看不见部分颜色。完全没有视锥细胞,也就是真正色盲的人叫作“全色盲”。他们的主要问题还不在于世界暗淡苍白,而是很难应对明亮光线,在日光下可以说完全失明。由于我们曾经是夜行动物,所以,祖先们放弃了一些颜色敏感度(也就是说,牺牲了视锥细胞,增加了视杆细胞),以获得更好的夜视能力。很久以后,灵长类动物重新演化出了分辨红色和橙色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识别成熟的果实,但跟鸟类、鱼类和爬行动物所拥有的四种颜色受体相比,我们仍然只有三种颜色受体。这一事实令人汗颜,但基本上,所有非哺乳动物都生活在一个比我们视觉更丰富的世界。

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我们通常认为颜色的定义是基于大家共同的认知和语言习惯,但是色盲悖论揭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颜色的认知不仅仅取决于客观存在的光的波长,还受到我们主观认知的影响,每个人的眼睛和大脑对颜色的处理方式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然而我们都遵循着相同的社会规则和语言习惯来描述颜色。这就意味着,我们或许都生活在自己主观认识到的“颜色世界”中,而无法确切地知晓别人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比如在宇宙的深处,我们人类进入以后,看到的是一片漆黑,但假设宇宙中存在于一种厌光生物,它的“眼睛”可以接收我们人类无法接收的一种从“波”。那么,那个世界其实只是对于我们来说是漆黑的,对于它们来说确实光明的!当它们来到地球以后,因为其“眼睛”和我们不一样,可能接收不了地球这个世界的色彩而变成“盲人”。亦或者能接收比我多得多的色彩,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电磁波”、红外等。

延伸到其他领域也可以做同样的假设:比如食物的味道。同一个菜,有的人觉得好吃,有的人觉得不好吃。有的人觉得咸了,有的人觉得刚刚好,有的人觉得辣了,有的人觉得不辣。

那么,当我们同时在享受这道菜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真的是同一个味道吗。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感受到的是同一种味道。但是大脑对这个味道的处理不一样,有的觉得是此,有的觉得是彼。

另一种是从一开始我们尝到嘴里就不是同一个味道。因为地域、环境、遗传等各方面的不同,我们的味蕾生来就不完全一样,所以对同一个食物的感知也不完全一样。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一个食物在别人口中的味道。

那么我们在看人的时候是否也如此呢?同一个人,同样的打扮!你觉得很漂亮,我觉得很一般……比如我们看同一张照片,我们五岁的时候看自己的一张照片,和十岁、二十岁看自己的同一张照片,是不是感觉不一样。

比如你没有喜欢一个异性的时候感觉对方很一般,后来喜欢上对方以后,又觉得好看得不行,貌比西施(潘安),后来又不喜欢了,又觉得不过如此!

或许你当时觉得自己很帅气,后来又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土。或者同一个事物,自己看和父母看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那么是否我们本身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呢?怎么证明我们中间是否有人患有这种“色盲”呢?

声音也是如此,好像好多人都觉得听自己的录音很难听,但别人听着就很正常。

但是好像大家的感受也没有天差地别,好听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好听,好看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好看,好吃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好吃,只是程度多少有些不一样罢了!可能也没有上面举例的那么夸张,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或许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有一点细微的差异罢了。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讲究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以事物为中心,我们只是事物的旁观者,它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眼中的“世界”,“我”不在了,“世界”还在。同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点,是蓝色或者是绿色,有着唯一不可变的色彩,不可能又是蓝色同时又是绿色。

从唯心主义角度看。“我”是世界的中心,主体。假设你从来就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于你而言有意义吗?世界的存在以及它的形态是因为我的意识的存在,是因为我认识到他的存在所以才存在。我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我看到的是绿色的,它就是绿色的,看到的是蓝色的,就是蓝色的。即“我”眼中的“世界”:“我”不存在了,我眼中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如果这个悖论成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以唯物主义观,亦或者唯心主义观?

这个悖论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对颜色的感知,它还延伸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它让我们思考,如果能够确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和他人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真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世界时要保持谦虚、开放和包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