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时代脉络

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一词无疑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当论者提及这个词时,潜台词总难免与发轫于近代西方的“市民社会”相关联,其后所涉及的内涵包括西方意义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并非完全的舶来之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传统中,既有作为“信仰、志趣团体”及“行业性团体”的“社”,亦有作为民间结社的“会”。[1]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本土传统情境下的社会结社模式,而其中所嵌入的价值与逻辑则与西方结社观有根本差异。“社会组织”语义上的多重性,恰恰折射了这一组织形式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转型中所嵌入的复杂脉络:它既是现代意义上的,又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它既代表着社会权利的增进和现代社会公共性的生产,又难免渗入传统“差序格局”意义上的独特行为逻辑。[2]这种多重脉络的复杂交错,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态势、价值内涵及独特性的重要起点。

从经验资料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社会组织数量极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数量上的剧增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数量又有所回落;[3]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组织重新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步入快车道。[4]上述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联,而制度环境的演变则表明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完善,社会组织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因此,梳理这些功能角色并厘清其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勾连就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起点。本章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将侧重于从“社会建设”及“国家治理转型”的宏观制度变迁发展来讨论,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组织发展所嵌入的时代脉络,第三部分则将以社会为本位,引入近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核心要素,来认识和理解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