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代舞”的确立

周初制礼作乐,集中整理了前代遗留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加上新创作的《大武》,制定为“六代舞”。这六个舞蹈又可分为文武两类,《大夏》以上的属于文舞类,《大濩》和《大武》属于武舞类。据后代学者解释: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1]黄帝、尧、舜、禹等人都是经过“禅让”以文德服天下的,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文舞;汤克桀、武王灭纣,都是以武功取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是武舞。文舞执龠(乐器)翟(鸟羽),也称“龠翟舞”;武舞执干(盾牌)戚(斧钺),也称“干戚舞”,统称为“干羽舞”。

figure_0105_0107

图37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中的“龠翟舞”

“六代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关于它的演出仪制、规模、用途等都有明确规定,是不能随便的。据《周礼》记载: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用以祀天神,舞《咸池》时“奏太簇、歌应钟”,用以祀地示,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用以祀四望、舞《大夏》时“奏蕤宾、歌函钟”,用以祭山川,舞《大濩》时“奏夷则、歌小吕”,用以享先妣,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用以享先祖。[2]表演这六个舞蹈的都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

周初统治者制定这六代之舞,是统一于他们制礼作乐的政治目的之下的。从六代舞的排列来看,显而易见,周统治者正是以受天命的正统自居。“六代舞”中除《大武》外,原来都是散存在各族中间的传统舞蹈,它们本是氏族的祭祀舞,如商的《大濩》。又如前引《史记》所载:禹在继位时,把尧和舜的儿子都分封在一定的地方,让他们保存氏族传统的礼仪乐舞,奉祀自己的祖先。这些记载都说明各氏族是保存着他们的传统乐舞的。周公以征服者的姿态把这些乐舞征集来依照自己的意图加以改编利用,借以宣扬周王朝的“德配圣王”。当然,这也正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figure_0106_0108

图38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中的“干戚舞”

“六代舞”中的前五个舞,我们在前两章里已经分别介绍过了,这里就重点介绍一下《大武》。

《大武》是武王克商后新创作的一个乐舞,创作者据历史记载是周公。[3]这个舞蹈的内容表现了周武王克商的功绩。据孔子所见,这个舞蹈的演出情形是这样:

开始的时候,先是一段长长的鼓声,舞队手执兵器屹立戒备着。接着一段徐缓、绵长的歌声,表现出决战前的紧张心情。

然后,舞蹈开始,迅速展开了战斗场景。全部舞蹈一共分为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上场,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了南方的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召二公的英明统治,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整齐,表示对周武王的敬意。[4]

从这段描述看来,这个舞蹈的动作、队形变化都是表现着具体情节的。据孔子的分析,所表现的就是“武王之事”“太公之志”。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夸耀,显示自己的武力强盛,以此来威慑诸侯和人民,所以主张仁义的孔子对这个舞蹈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矣。”[5]赞美这个舞的艺术表现,但是对它的内容则表示有保留。

舞有六段,歌也应有六章,现在可以确定的有三章:《武》、《赉》、《桓》,均保存在《诗经·周颂》中。这是根据《左传·宣十二年》记楚庄王的话:“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娄丰年’……”。“耆定尔功”,是《武》的最后一句;“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在《赉》中;“绥万邦,娄丰年”是《桓》的首句。可知这三首诗原都是《大武》的舞歌。其他几段歌词,由于缺乏明确的记载,历代学者众说不一,提出了多种意见,除以上三篇外,还提到了《时迈》、《般》、《酌》等篇,认为也有可能是《大武》的舞歌,但尚无定论。参见下表:[6]

figure_0107_0109

《武》诗共有七句: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歌词大意:伟大的武王啊!建立了无可比拟的丰功伟绩。文德洋洋的文王,为后人奠定了基业。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战胜殷商,遏制了杀戮,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功业。

从歌词内容也可以看出:这个乐舞已没有神话气息,不是把武王作为神来敬奉,而是作为人间的英雄来歌颂了。近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中,明确记载了“武王征商”这一历史事件。湖北荆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还有一件《大武开兵》戚,经专家研究,应为《大武》之舞具。这些文物为研究周代礼乐提供了实物史料。

《荀子·儒效》上说:周代制乐,于是《武》、《象》兴起,而《韶》、《濩》就衰落了。[7]这一方面固然是尊重本族乐舞的缘故,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周人和殷人的美学思想不同之故吧!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看到了周王室的乐舞。他看到的舞蹈有《象箾》、《南龠》、《大武》、《大濩》、《大夏》、《大韶》。看到《大韶》时,季札极口称赞,叹为观止,认为其他乐舞不必再看了,演出便在这里结束。[8]从演出顺序上看,是由近及远,那么,继《大韶》之后应该演出的是《咸池》和《云门》,虽然这次没有演出,但这是因季札之请而使演出中断,这两个乐舞可能还是存在的。可是到了鲁昭公二十年的时候(公元前522年),鲁国的大夫南宫适却要带着孔子到周都洛阳去考察周朝的乐舞了,说明这时鲁国的乐舞已经有所散失。以后孔子到了齐国才见到《大韶》的演出,陶醉得三个月不知肉味。[9]可见鲁国当时已经见不到这个著名的古代乐舞了。

《大韶》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尽美尽善的乐舞,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作乐舞的话,就应该作《韶》舞。[10]相传他在齐国城门口遇见一个婴儿,便说:“快走,快走,《韶》乐就要开始了。”[11]他把天真无邪的婴儿比拟《韶》乐,由此可见,《韶》乐的内容和形式,在他看来是如何的优美和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