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因人生情——《诗经》中的草木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诗经》时代的人们在生活中有无数香气馥郁、清新秀丽的草木相伴,让今天的我们艳羡。这些植物,或被先民们拿在手中,送给情人;或被男女相互调情时投掷;甚至桑林也成为青年男女的约会所在。一株普通的花、一棵不起眼的草、一片平凡的树林,都因为先民们的喜怒哀乐生动了起来,至今仍活在《诗经》中,千年不枯。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花中才女是木槿

我曾经幸会过木槿花,十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时对木槿花的一见倾心!

那是2002年,我去浙江奉化的一座小山旅游。半山腰有个亭子,我看过亭中的碑文,信步走出,一下被震撼了。那是并排四株灿然的花树,树干笔直挺秀,树冠像一束火苗般灵动,空中是大朵大朵的淡紫色花,地面落英缤纷。我脱口而出:哇,这花太像一个气质优雅的美貌才女了!蓦然想到这就是《诗经》里的“舜华”——木槿花啊!

孔子说读《诗经》能让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反之,多见鸟兽草木,也有助于理解《诗经》。因为目睹了木槿花的美,那位同车女子的气度、姿容,也在我心里鲜活了起来: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风·有女同车》

那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个初夏,郊野地里的青草茂密得热闹,那浓郁的绿在柔和的阳光里仿佛一条流淌着绿玉的河。一辆宽敞华丽的马车优雅地行进在官道上,车上坐着孟姜姑娘和她俊美的情郎。

“孟”是老大的意思,这个女孩姓姜,在家里排行第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姜家的大姑娘。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那男人看来,孟姜真是美不可言。一路上,他的目光都注视着心爱的孟姜:她的面颊像木槿花一样娇媚,粉粉的嫩,鲜活而水灵;她的身材也像木槿花一样秀丽挺拔,是位“硕人”。

一句“颜如舜华”,那女子已近在身旁,花朵的清秀美丽,花朵的娴静无言,花朵的芬芳,都触目可及了。

车子停了下来,两人携手走在草地上,情郎依旧望着孟姜:她走起路来就像鸟儿飞翔一样轻盈、欢畅,身上还散发出淡淡的如木槿花一样的清香。她身上佩戴着的玉饰,举手投足间,发出悦耳的声响。她不仅外貌美丽,还品德高尚、风度娴雅。

女人的美是男人的眼和心滋养出来的,诗人以无比的热情,从容颜、行动、穿戴以及内在品质诸方面,描画了一位完美少女的形象,足见其恋慕之深。

木槿花是植物里的蜉蝣,朝开暮谢,所以白居易有“槿枝无宿花”的说法,李商隐对之有“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的叹息。这只是文人心中的木槿花,带着伤逝的美。但木槿本身却并不忧伤,它六月开花,花期近三个月,花分单重瓣,花色有白、粉、红、紫几色。虽每花只开一日,但每天都有大量的花开放,花期满树花朵,娇艳夺目。所谓“舜华”,是描述这花朝开暮谢的瞬息之美。这是诗人用怜惜的眼来看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怜爱的心来待身边的女人。

两情相悦的欣喜也在“舜华”这一美丽的词汇当中展露了危机——这爱,是否也转瞬即逝?

诗中对同车之女的珍惜溢于言表。因这珍视之心,历史上还把这首诗和一场轰动千古的不伦之恋联系在了一起,说这首诗中如木槿花样美丽的女子正是齐国的才女文姜。

文姜是春秋时齐僖公之女,也是个才貌双绝的美女。向来美女故事多,文姜也不例外。话说文姜刚刚成年,芳名远播,与郑国太子忽定了亲,郑国人为预祝他们婚姻幸福写了这首《有女同车》来赞美文姜。可是没想到郑忽却突然决定退婚,他的解释是“齐大非偶”,说自己的门第卑微,不敢高攀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定国。有时候,一言也可以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文姜的父亲齐僖公又提起要将女儿嫁给他,可没想到郑忽还是推辞:“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吗?郑国人会怎么说我!”坚决再次退婚而去。

才貌俱佳、品行出众的文姜竟被郑国两次退婚,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长久心情抑郁、自怨自艾,面容日渐憔悴,终于恹恹成病。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就常来安慰她。两人最初只是纯洁的兄妹之情,但不知是哪一天,他们走进了对方的生命里,再也走不出去了。偷情已不能满足,两人竟出双入对起来。

有时我想,文姜是不是故意放纵情欲呢?古代的退婚比今天的离婚对女人的伤害还重。这说明你是个失败的没有丝毫魅力的女人啊。

我即使要端庄完美不也成了世人的笑柄吗?还不如抓住今天的温暖!

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对的。男人和女人离得太近,必然会互相吸引,再有了身体的亲密,沉溺于情欲,更是什么事情也不放在心上了。春秋时男女关系十分随意,但兄妹相爱,还是为人所不齿的。他们的父亲齐僖公知道后,也是气到不行,认为只有将他们两人彻底分开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时邻国鲁桓公新立,很想攀附齐国这样的大国,到齐国来求婚,僖公就赶紧把文姜嫁给了他。

时光荏苒,转眼一十八年。文姜的父亲已与世长辞,她的哥哥姜诸儿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就是齐襄公。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姜与鲁桓公一起回到齐国。

我想,鲁桓公不会傻到不知道他们兄妹的丑事吧?十八年了,他和文姜有了两个孩子,文姜也三十多岁了,她应该收心了吧?

文姜和诸儿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心里都深深明白,自己不会再一次错过对方。

爱的火苗从来也没有熄灭,只是被时间的煤堆压着,有些微弱了,当吹来一阵大风时,这火便会肆虐地燃烧起来。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文姜与哥哥之间的私情被鲁桓公知道了,他出言要让世人皆知他们兄妹的奸情。齐襄公慌乱间派人刺杀了鲁桓公,对鲁国声称桓公是因酗酒伤肝,车行颠簸中突然气绝身亡的。鲁国人不傻,自己的国君在齐国就这么死了,必有阴谋。可是无凭无据又不敢贸然行事,再说齐国又是一个超级大国。鲁桓公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只好先由文姜的儿子继位,即鲁庄公。

一个再聪明的女人,陷入爱情也会变成傻瓜。鲁桓公死后,文姜并没有为自己的丈夫守灵,而是留在离齐国很近的鲁国边境,照样穿着光鲜,脸上笑容满面,因为她和诸儿能常常见面了。现在他们之间已没有任何障碍了,要把错过的一十八年都补回来。

这样的不伦之恋,上天从不成全,他们做了几年神仙眷侣,齐襄公就在叛乱中被杀。这场畸恋终于结束了,文姜回到了鲁国。

女人失去了爱就找回了理智和聪明。

诸儿死了,文姜也就收回了女人心。她非常有政治手腕,长袖善舞,辅佐儿子为鲁国的富强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帮助儿子在“长勺之战”中打败了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她死后,鲁国人还很怀念她。

文姜是个聪慧、刚强、有头脑的“大女人”,但是她的爱蒙蔽了她。

命运让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不过是真的爱诸儿而已。只是这爱,伴随了太多的丑闻、血腥与谋杀。

在经学史上,这首《有女同车》被认为是文姜的一个回忆。那时她还年纪小,是人们心目中木槿花样完美的女人。就像伟大的理想,常常以失败的悲剧收场;渴求完美示人的,往往以闹剧书写自己的人生。文姜读起这首诗,会觉得人生如梦吧?

文姜与《有女同车》的关系,因没有《左传》那样的史书证明,只能当作一个悬案。千年后的我们从这首诗看到的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男一女同车而行,男子为女子之美所动,唱出了心中的爱慕。马车所奔赴的终点也许是婚姻,也许只是出游。反正生活还是未知,一切都像木槿花开那般美好!

《大雅·抑》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水果中的情谊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大雅·抑》

《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里的文字,都是正经的严肃文学。在这样正统的作品中竟然把水果当作互相间情谊的衡量标准,可见,水果一直亲密地陪伴着先民们的生活。“投桃报李”的情谊,经历近三千年时光的打磨,流传到今天,如化石一样沉淀着历史上无数人心所凝聚的温暖,让相隔千年的人们,在诗辞韵律的集合中共鸣。

《诗经》里提到了十几种水果,桃子、李子、木瓜、梅子都在诗篇中散发了诱人的香味,代言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王风·丘中有麻》中有:“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留”是“迟迟不来”的意思,高高的坡地上长着李子树,那个迟迟不来的美男就与我在李树下相会过,他还把随身戴的玉佩送给了我。那爱恋痴迷的女子,想到两个人在李子树下曾有过的缠绵悱恻,禁不住心旌摇荡,爱念丛生。情郎送她的玉佩,已在手中摩挲得生出了暖。那枝头悬挂着的一个个李子,就成了这情事中千年万年也不会老去的证人。

在《诗经》中,水果更多被用来表达爱意。投果,就是女子向男子示爱的一种求婚习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摽”字上。有人说“摽”是“落”的意思,那这首诗就是用梅子成熟落地,比喻诗中的女人感于青春易逝;另一说,“摽”是“抛”的意思。闻一多就认为此诗是歌唱男女投果求婚,那是国家法定的男女相亲的好日子。“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和“顷筐塈之”,是说女孩投掷给男子的梅子一点点减少,“迨其吉兮”就是请男子趁这好日子快来求爱。这是多么直白的爱情信号!现代歌曲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两千多年前的女子早就火辣地唱出了“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啊”!没有玩什么花样,没有故弄玄虚,这女子朴实无华的爱情告白,如梅子一般让人爽口。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女孩总是希望男人主动来追求自己,有面子嘛。可那个傻瓜,他怎么就不说呢?真是急死人了!梅子掷出了,歌儿唱出了,亲爱的,你听见了吗?

相比之下,《卫风·木瓜》中的女孩就幸运得多,她投出的水果砸到了会怜香惜玉的情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美人投出了木瓜,男人回报以美玉。诗中男女二人之间赠送的礼物价值并不对等,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在男女集会舞蹈的人群中,女子如果有了心仪的男子就向他投果,而如果那个男子解下身上的玉佩赠送给她,就表示要和这女子永结同心。物的贵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都期盼着“永以为好”的爱。“匪报也”,也就不在乎回报的是否等价了。

我喜欢诗中的“投”字和“报”字,这是爱的果实和欣喜的花,是相遇时知心的笑。手里接到木瓜的人是无比幸福的!

这种投果求爱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还有投果求爱的佳话——

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美男子潘安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穿着猎装,携带着打猎的弹弓,驾车经过洛阳的街道。女人们见了潘安,争先恐后地往他车上扔水果,不一会儿,车就装满了。当时因写《三都赋》使洛阳纸贵、名满天下的左思,长得丑陋绝伦。他听说了这事,以为洛阳女人就是麻辣热情爱才子,也仿效潘安的样子出去游猎,结果被一群老太太围住了,朝他吐唾沫,弄得他狼狈不堪,落荒而逃。这是男版的东施效颦啊!

可见,手里投什么东西,是由人心决定的。心中生出了无限的爱,投出的就是香爱甜蜜的水果;心中有厌,就会吐唾沫。水果本无情,有情的,是人!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最具象征意味的草

《倚天屠龙记》开篇,郭襄在少林寺所在的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郭襄见他拿的琴古纹斑斓,显然年月已久,于是调了调琴弦,弹了一曲《考槃》,让何足道一见倾心!

两人第二次相遇时,何足道露了一手,他别出心裁地把郭襄弹过的《考槃》和《诗经》中的另一首名篇《蒹葭》混在一起弹。“郭襄只听了几节……两曲截然不同的调子,被何足道别出心裁地混合在一起,一应一答,说不出的奇妙动听。但听琴韵中奏着:‘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硕人之宽,硕人之宽……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永矢弗谖……’郭襄心中蓦地一动:‘他琴中说的‘伊人’,难道是我吗?这琴韵何以如此缠绵,充满了思慕之情?’《考槃》和《蒹葭》两首曲子的原韵丝毫不失,相互参差应答,却大大地丰赡华美起来。她一生之中,从未听到过这样的乐曲。”

应该说何足道非常优秀,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郭襄的心中早已被杨过占满。就像《考槃》和《蒹葭》一样,混在一起,相互参差应答,固然“大大地丰赡华美”,却始终只是两道平行线,不能交会。

和《考槃》比起来,《蒹葭》的知名度极高,尤其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诗,更因为言情小说家琼瑶的《在水一方》小说和电视剧,广为人所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蒹葭,就是傍水而生的芦苇。在高山,在海岸,在肥美的水域,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处处可见它美丽的倩影。

在寂寞清秋的早晨,秋水如练、白露为霜,诗中主人公在芦苇丛生的岸边张望,他所思慕的“伊人”既若有若无,又宛然在目。诗中主人公不畏路途艰难险峻、迂回曲折,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穷追不舍。而伊人却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滩,一会儿在水边,可望而不可即、缥缈而又神秘。无论怎样求索,“伊人”终不可得。只有苍茫的秋水和挂满露珠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凄迷而又感伤。诗用写景来言情,极尽缠绵旷远,有一种可思不可言的深沉感慨。

伊人的美,就在于“宛在水中央”。诗中的秋水伊人神韵缥缈、风致嫣然,令人对之有无尽的憧憬,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吧?

那伊人,可能与诗人并无万水千山之隔。因为遥远,根本不需要万水千山。

但丁说:三步之远,如隔沧海。

伊人啊,你是我生命中的惊雷!

诗就在这男人的迷茫中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只是读者们心中无数的牵挂。诗中主人公的怅惘是鲜明的,但这种情感却不用夸张的情感爆发来宣泄,而是于寻寻觅觅之中含蓄而热烈地追求。

读这首诗时,许多人提问:“伊人”是谁呢?是男还是女?诗中写的是现实、是想象,还是梦境?而这一切,在诗中是没有答案的。《毛诗》郑笺说“伊人”指“懂得周礼的贤人”;又有人说是汉水神女;朱熹反对这些说法,认为“不知其何所指”;今人又都以为这个“伊人”指的是恋人。或者,这诗就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吧?

可以说,《蒹葭》之美,就是这些问号之美。有一千个读者,就可以有一千位“伊人”。

此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纯系诗人想象中的虚拟世界。诗人执着于自己的这一份求索,今人诵其诗,也被这执着感动着。他的怅然追索已经超越了世俗红尘,上升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诗中形象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即;所表达的情感深情绵绵、神韵缥缈,可感而不可捉摸,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把诗的主旨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人物的思慕,都未尝不可。读《蒹葭》若字字落实考据,就如将蒙娜丽莎完美的面庞割裂去研究她到底是鼻子美、眼睛美还是额头美了。

我喜欢“蒹葭”这两个都是草字头的字,让久居城市的我看见它们就似乎嗅到一种清香。感谢造字的祖先给予如此妙不可言的形、音、意,让一把普普通通的芦苇,从远古美丽到如今。

《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邀我乎上宫

——约会就去桑林吧

江浙一带,常能望见一株株翠绿的桑树,排列在如茵的田间。早春里,桑树爆芽后的嫩绿,让人既怜又爱。待枝繁叶茂时,那种绿又深沉惑目。“日出东隅,入于桑榆”,桑作为衡量时间刻度的重要系数,已是先民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元素。桑梓,更成了故乡的代称。

桑树,在给人宁静和悠远的故国之恋时,最令人向往的是那桑林中的情事。最早唱出桑间缱绻的是《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美人孟姜已在桑林中等你多时,你的心还能不“怦怦”直跳?她本就靓丽,斑驳的阳光从密密的桑树叶缝隙落到脸上,被阳光照射的脸庞洁白如玉,隐没在树影中的嘴唇充满了诱惑。她还邀你到上宫约会游玩。天色不早了,她依依不舍送你去淇水岸边乘船。这一天,不知道你们究竟说了多少缠绵的情话,只知道你们没有浪费一分一秒。

这爱情,自由鲜活得令人生妒。现代的“自由恋爱”,往往是“自由”的成分多,“恋爱”的成分少。太自由了,就不免放纵,而凡事一经放纵之后,就只剩疲惫、失望和厌倦。恋爱,更多的应该是念兹在兹,心里时刻牵挂着才好。就像这诗中的男子,辗转反侧想着的,就是那个孟姜。你若说,诗中还提到孟弋、孟庸两个人名,这男人是不是朝三暮四?其实,孟姜、孟弋、孟庸,都是想象之词,并不是实指,《诗经》中许多人名都是这样,他们共同的称号是“美女”。改变人名,不过是出于诗歌美感的需要。

在《诗经》所列全部木本和草本植物中,以出现篇数论,桑居第一位。桑出现在甲骨文当中,是早期农业的重要种植品种,桑树的叶子可以养蚕,木材可以制器,外皮可以造纸,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被誉为“神木”。西周的种桑养蚕业几乎遍及整个黄河流域,《魏风·十亩之间》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泄泄,就是众多的意思。你看,采桑的人真多啊!《大雅·瞻卬》也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可见,采桑养蚕是女性主要的生产活动。

《鄘风》所记,是卫国的事。桑中即朝歌城北的桑园,至今在淇滨区的上峪乡仍有桑园村。淇水岸边,春意阑珊。野外的桑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年轻的采桑女玉手纤纤,身姿婀娜,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浪漫缠绵的爱情故事。《桑中》《氓》《将仲子》《汾沮洳》《十亩之间》《七月》等十余篇诗在言情时都提到了桑树,比如,《魏风·汾沮洳》就写了一个女子在采桑时陷入了爱情:“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卫风·氓》是一首写弃妇的诗,也提到了桑树。两个人的爱情从桑叶翠绿茂盛时开始,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枯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桑叶落了,爱情也随之落幕。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

桑树的自然特征是枝叶折断后会长出更为茂盛的新枝,这种特征被先民们从生殖崇拜的角度欣赏着。“桑”象征男女情爱,还与我国上古先民的太阳神崇拜有关。太阳带来了人间的一切,古人自然对太阳极度崇拜。又有了扶桑(据说是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就是传说中的太阳树。神话中的树木,不可能被栽培。崇祀太阳神的上古先民,便选定一种树作为太阳神树扶桑的替代物,所选的对象就是桑树。桑林是人们祈祷祭祀太阳神的所在,所以古人称之为“社林”。人们在祭祀时要跳桑林之舞,舞蹈中,男女双方可以自由地表白和挑逗对方。这种舞蹈很色情,《左传》里就记录了在郑重的交际场合,宾客要回避观看这种桑林之舞。

桑林,还是一个充满性爱气息的暧昧场所。先民们认为野合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既有利于谷物生长,又祝福了大地的繁衍生息和秋天的好收成,是一种吉祥。桑林,就是这样一个男欢女爱的好去处。连一心治水的大禹都在桑林停下了脚步,《楚辞·天问》中说:“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这是说大禹走到涂山这个地方的时候,恰逢桑社狂欢节,他邂逅了一个漂亮的涂山氏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在桑林中野合,后来生下了儿子启,就是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在《诗经》时代,桑林已成为男欢女爱的理想场所了。桑中情缘,爱多于怨、情欲多于心灵。“采桑女”亦成为历代文人心中“邂逅相遇”的对象,他们谱写出许多浪漫绮丽的“桑中”恋曲,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成功地勾勒出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形象。春日里,采桑女子既有“东邻女”的活泼大胆,又身具“高唐神女”若即若离的神秘气质,她主动而诱人,多情又浪漫。文中藉由与采桑女的邂逅,引发出情欲与道德的论述。“邂逅采桑女”这一主题,一直留存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六朝民歌《陌上桑》中的美女罗敷(男人们的理想情人),就是“采桑女”。

随着中国历史上礼教渐严,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要数“秋胡戏妻”。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就离家游宦,身至高位,五年方回。快到家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发现原来那采桑女竟是自己的妻子。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

可见,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多么恰切!桑林是先民心中的情爱圣地,却是理学家眼中的淫窝。《诗经》中那明快、炙热的桑林情缘,已成文学史上的绝响!

《郑风·溱洧》

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中国人的玫瑰花

西方的情人节复活了中国人的浪漫细胞,过情人节、送玫瑰花,已经成为年轻恋人们表达情感的固定模式。其实,华夏先民在《诗经》时代就举办了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也选出了表达爱意的花朵——“勺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

《周礼》中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对于违反的人,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们就要强制执行。《周礼·地官·媒氏》上就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个佳期,就是农历三月的上巳节。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丧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参加官方组织的“鹊桥会”。

这个日子好比当下某卫视的名牌节目《非诚勿扰》,只要换个题目:《芍药之会》,就是《诗经》时代的速配沙龙。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岸上芳草青青,枝头鸟鸣啾啾,阳光像金子一样铺洒下来,叫人春心荡漾。屋子里的人们坐不住,三五邀约着,去河边参加欢会。河边,已然热闹如市集了,男男女女,往来如织,人人手拿兰草和芍药。他(她)们开朗大方地说着笑着,将初春的空气搅动得欢腾起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欢乐祥和的游春图,传递给我们无数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这是法令允许的仲春之会:“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只要男女自己愿意在一起,一见钟情就私奔也合法!

《溱洧》就记录了这良辰美景中的一次艳遇:在如织的游人里,她看到了他,心一动。也不做任何遮饰,这个日子,谁都可以恣情任性。她直直地上前问:“哎,去那边看看好吗?”他有点儿惊喜,慌乱间竟傻傻地回:“已经去过了。”她一下就喜欢上了他那傻样子,仰着一张无邪的脸,调皮地说:“那就再去看看呗。”言外之意是:这次你会有收获哦。他松了口气,幸好她有缠人的可爱,才没有错过如此俏皮的美女。他们一路嬉戏笑闹,回到水边。

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可能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就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接近;也可能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都没关系,我们要看的是那个时代情人节的欢娱。诗的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拍摄: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圈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

芍药是我国古老的花卉之一,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自古以来与牡丹有“姊妹花”之称。牡丹和芍药,若论品相,还真难分伯仲,不过是一个木本,一个草本;一个花开早,一个花开迟。后人做主,让牡丹做了花王,芍药屈为花相。我想,芍药之所以没有成为花中魁首,是因它太美艳妩媚了吧?而牡丹的富贵、端丽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因为芍药是在农历四月开花,而不是在三月上旬。历代的学者,多主张“赠之以勺药”的“勺药”不是今天的芍药,是另一种香草。这考证有点儿煞风景,有什么香草能比芍药更言情?古今气候变化很大,焉知那时郑国不是气候很暖,芍药开花比今天提前?

金庸小说里有个“何红药”,取的是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是红色芍药,“何红药”可解作“何人赠我芍药?”或“芍药赠予何人?”反正是个孤苦的意思,表达的是一份无处寄托的感情。

今人想到古典文学和芍药,想到最多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湘云在宝琴、宝玉、岫烟、平儿四人的寿宴上,被罚多了酒,不能自已,书中写道:“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这样的娇憨之态,唯有湘云做出来,才是大俗大雅的事。

因为芍药花开时已是春末,又被称为“殿春”,是春天最后一抹亮色,所以特别惹人怜惜。再加上它的色、香、韵之美,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唐代韩愈写有:“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可见韩先生曾沉醉于芍药的千娇百媚中,宛若置身仙境。

中国民间排有十二花神,芍药花神是苏东坡。当年蔡繁卿做扬州太守,年年春天举行万花会,把城内人家的苗圃都搜刮一空,搜集芍药上千枝供他一人享乐,手下官吏还趁火打劫抢人家银子,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等苏东坡到了,说这事实在扰民,从此不办万花会。东坡去世后,扬州百姓感念他体贴下民,纷纷说芍药托梦,苏学士死后升天做花神去了。那么,送芍药给靓女的帅哥们,不妨以多情的东坡自居哦。

让我们再回到《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上巳节,听一听在芍药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人类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只有爱情还古老如初,只是表情的植物变了。其实,玫瑰有刺,容易扎到你的爱人。为什么不送芍药呢?那娇丽又芬芳的花更能表白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