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大众系列故事(全三册)
- 张建成主编
- 2929字
- 2022-02-24 17:48:08
毫不犹豫,第一个“吃螃蟹”
作者:王鑫
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们通常会追寻前人的足迹,但当你是领跑人时,没有前人走过的路,你是否敢第一个迈出前行的脚步?成长之路,从来都不容易,因为有时这条路需要自己去慢慢寻找,并勇敢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运输装备在物流中是绝对主角,作为物流人,自然与运输装备的关系十分紧密,敏锐察觉运输装备的市场动态,是我们的基本素养。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物流运输的干线和短驳运输仍然以货车陆运为主,公路货运的平板车还在充当主力。但2017年发布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限制了新投入平板车的注册,也就是说,平板车这类运货车即将退出货运行业的历史舞台,有运输需求的公司须及时更换运输装备。
察觉到这样的形势变化后,公司也将部分平板车换成了半挂式飞翼货车。半挂式飞翼货车展开两翼后,便于侧面装卸货物,也符合法规的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大家发现半挂式飞翼货车虽然使用便捷,但装载量相对较小,直接影响物流运输成本。这关乎公司的竞争力和环保贡献度,因此我们决定再“开发”新的运输工具。
作者与小轮车
于是,找到一种既符合法规,又能最大限度提高装载量的运输装备,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没有路,我们就趟出一条路
“哪里有能满足我们长短途需求,不需要二次切换的车?”
“还要在法规范围内完美匹配咱们的器具体积。”
“我看了一圈了,好像确实没有适合我们的车,你们找到了吗?”
综合分析市场上所有的运输装备和当时的行业技术后,大家发现陷入了“无车可选”的困境中。
一汽-大众五地六厂的长途运输路况比较复杂,对运输装备的要求很严格。而当时市场上的货车,不是不合规,就是成本高,研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找到完全符合标准的车,怎么办呢?
我们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就自己打造一个!
为了更好地实现开发,综合分析内外部资源后,我们规划了一个跨界开发方案:由一汽-大众牵头,从规划者角度出发,与一汽解放、一汽物流跨界合作,三方协同,定向开发一种市场上没有的大容积货车——低鞍小轮车(低鞍座、车轮尺寸小的货车)。新车型能满足我们的运输需求,也能丰富、拓展合作方的产品、运输业务,这样一种新载具的出现,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带着为多方谋利益的初衷,我们开启了跨界合作开发之旅。
跨界合作,就像两口子过日子
跨界合作意味着多方配合。这次的合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业务拓展,而是三家公司在组织系统模块上的快捷重组。如何调度工作?哪种沟通模式合适?对方有怎样的工作习惯?由于是首次合作,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不同于公司内部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三家公司的跨界联合,在时间安排、信息交流上很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按照工作计划,一汽解放应该在规定时间产出车架,但不现场接触实物,最后产品的高低、长短、轻重以及其他细节问题,通过线上沟通又难以完整传达。有“误差”的沟通就容易导致交付的产品不符合要求,而开发方需要等我们的反馈再调整,最后合规的产出时间就可能延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增加了线上会议的频次,每天只要有时间,就进行信息交流,当开发遇到瓶颈或者理解有偏颇时,这样及时的视频会议,让三方都能随时了解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有时,彼此的习惯不同,也需要互相理解。就像在货物装载设计上,每一辆车装载的货物都不是只有一种,货物的轻重、大小可能都不相同,按照平时的装货习惯,货物都是随机码放,卸载时再分类。但是与一汽解放合作开发的低鞍小轮车,在码放货物时有具体的码放要求。什么零件先放?是从车头开始码放,还是从车尾开始码放?两个重货是聚集码放,还是分散码放?这些繁琐的问题,无疑提高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了工作量。其实,这种跨公司的合作有点像两口子过日子,哪有锅沿不碰马勺的,总得有一方稍微退让一步,否则结果只有散伙。为保证产品开发的顺利推进,在不影响基本开发原则的前提下,我们积极遵守了设计方提出的使用规范。
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产品,而且开发标准高,因此从开发时间和开发难度上来说,压力本就不小。不出所料,其间突发了一些情况,导致我们的节奏被打乱。
2019年11月,《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JT/T 1178.1—2018)要进行重新修订的消息传来。我们开发这款全新产品的基本准则就是符合法规,但新规会有哪些变动、会不会影响我们正在开发的产品,在新规正式出台前谁都说不清楚。那么,一个非常现实且难以抉择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项目是继续推进,还是暂时停下来,等新规发布后重新启动?停下来相对稳妥,但时间本来就不宽裕,后面的工作会更加紧张;但如果继续干,就不得不冒着白忙活的风险。
最后,经过三方共同商议,还是决定采取相对保守的做法——暂停研发。不过,我们并非“守株待兔”,而是由我负责每隔一两天到相关部门询问进度,只为第一时间了解公告情况,为后续开发工作赢得时间,哪怕只是一天。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流逝,在苦苦地等待中喜讯终于传来——公告发布,低鞍小轮车符合新规,开发工作又可以推进啦!
如果说新规修订是对项目节奏的第一次考验,那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则是对项目进度的又一次挑战。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部分行业停摆,周围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疫情对工作人员、工作地点、产品测试都有影响,这对我们来说非常不利。因为一旦低鞍小轮车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公司节省千万元级的运输成本,早一天投入使用,就可以创造更大价值,而晚一天投入使用,就相当于几万元打了水漂。
在疫情面前,在生命面前,停工停产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但为了弥补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大家只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白天全力以赴投入到外部沟通与细节调整中,夜晚内部总结熬夜开会也变成了常事。只有忙起来,自己才能安心。就这样,在每天的高压状态下,大家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项目开发的如期完成。
一举多得的买卖
尽管产品开发告一段落,但它能否适应公司长途运输的复杂路况,还需要进一步测试。为此,我们对低鞍小轮车进行上船测试,检查小轮车在波动状态下的稳定性。在成都、佛山进行极限路况测试,检查恶劣路况下小轮车的行驶状态,包括模拟长途运输中司机休息、车内安装热水壶等各种使用场景。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结果没令人失望。2020年8月,经过5个月的用户测试,低鞍小轮车完成首批订单交付,为三方的合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跨界合作前后历经15个月,完成了用户需求分析、概念开发、新法规解读、产品定型、样车生产试制、公告上牌及用户实测等一系列工作。第一批订单交付时,每个人都无比兴奋,低鞍小轮车通过降低鞍座来增加货厢高度,提升了33%的装载率,产品甫一上市就受到物流相关行业的关注。一汽-大众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推广实施者,计划在2021年完成全面低鞍小轮车与传统平板车的切换。在每年节省数千万元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碳排放10000吨,更可助推中国物流行业的新一轮技术装备升级,加速了全社会物流运输的绿色转型。
低鞍小轮车的创新开发项目,是我们作为物流人敢于挑战自我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一汽-大众人突破精神的诠释。有很多时刻,我们眼前的路并不合适,但真正的勇士,绝不会回头,只会勇敢地寻找或开拓一条创新之路,并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