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由需要组成的
人为什么要跟他人建立关系
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无论在哪儿,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会和玩得来的小伙伴建立友谊关系了,长大些还会和要好的同学建立同窗关系,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友关系,走入职场和同事建立不近不远的共事关系等。随着我们人生经历的丰富,我们会和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多样的关系。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
当关系不顺畅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很多方式去处理关系。比如说通过讨好、指责、讲道理、诱惑、交换、冷漠、暴力、逃避等方式企图处理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疲惫。
很多时候,处理关系并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我们总是忙着处理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少去思考一个底层问题: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呢?为什么一定要跟某个人建立关系呢?
因为人的内心有需要,而关系就是满足我们需要的重要存在。
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上活下来,并尽可能地活得好一点,他需要太多条件了。外在,人需要有食物、空气、金钱、社会资源、名誉、地位、汽车、住房、美景等。内在,人需要被爱,需要尊重、关心、认可、陪伴等。在这些需要中,有些是可以允许不被满足的,有了则可以活得更好;有的则是必须满足的,有了才能活下去。
我们有三条途径获取自己生存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自我满足,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给予,依靠关系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
人本身具有脆弱性和局限性,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所有的问题和困难。所以人必然需要他人的支持来完善自己,需要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做一些加持,来让自己更加完整与圆满。人类也是因为懂得相互需要、相互协作的智慧才建立了伟大的文明,同时也构成了复杂的人际社会,形成了多样的人情关系。
所以,关系的建立是源于我们对他人有需求。我们跟一个人建立关系,就必然会对他存有需求;没有需求,也就不需要去建立和维系关系了。
那我们什么时候会渴望关系呢?
当我们内心有需要,并且自动判断了通过关系比通过其他方式更容易实现时,我们就会产生建立关系的渴望,并会主动去寻求关系。
关系是基于需要产生的,只要有关系,就必然有需要。你内心的需要越强烈,你对关系的渴望就越浓。
而且,只有需要持续地存在,关系才有维系下去的动力。一个人不想维系关系了,说明他对你没有需要了,或者觉得你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了。这也意味着,处理关系,其实就是处理需要。
同样一种关系,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说婚姻关系。你对婚姻的需要是什么呢?
有的人觉得一个人太孤单,需要被长期、稳定地陪伴。有的人觉得一个人生活压力大,需要另外一人帮自己创建美好生活。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需要找个优秀的人实现内在的价值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也就会因为自己不同的需要去选择不同的人结婚。
再比如说,亲子关系。你是为了什么而生孩子呢?
有的人是因为觉得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么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完整感而生孩子。有的人是因为觉得正常人就是应该生孩子,那么她就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秩序感而生孩子。有的人是因为要传宗接代而生孩子,那么她就是要通过生孩子来消除自己内心的漂泊感。
人看起来是在自然而然地结婚生子,其实背后都是有着不同的推动力在起作用,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选择。
再比如说同学关系。我们虽然都会上学,但未必都会有同学关系。有的人一心想着学习,埋头苦读,他并不想跟同学建立关系。但有的人需要通过同学的帮助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或者想通过同学的认同来获取价值感,或者想通过同学获得生活上的其他帮助,他就会想着跟同学建立关系。
同一种关系,内在的需要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世界上也没有什么通用的处理关系的方式,只有深入下去看看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处理关系。
同一个关系里,会有不同的需要
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需要而跟一个人建立关系,但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又不是单一的。
比如说选择工作关系。你可能需要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需要一个脾气好、宽容你、指导你、帮助你、尊重你的领导。如果这些需求你都想满足,你就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你会因为某些需求被满足而选择了这份工作,也会因为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心生不满。
比如说亲子关系。你生了个孩子,你既需要他懂事听话,又需要他学习上进,还需要他外向开朗、做事不拖沓,需要他省心省力,又需要他给你挣面子。但这么完美的小孩很难有,于是你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诸多不满意。
你对一个人有多种需要,而他无法全部满足你,你就会对他心生不满,你们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不断升级。
关系中的需要会变化
当你刚开始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你对他的需要并不太多,但随着你们的互动时间增长,你对他的需要就会产生变化。人就是这样,一旦识别到了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就会无意识地渴望他满足自己更多。
在关系建立后,人原来的需要被满足了,但同时别的需要又会生出来。或者原有的满足感因为某些原因在削弱,无法继续维系,这时候对方就又变成了一个无法满足你需要的人了,这段关系也就无法再继续给你想要的滋养。
比如说婚姻关系。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曾经因为男朋友对她非常好而感动地结了婚。婚前,无论她有什么事,男朋友几乎都能随叫随到,会事无巨细地关心她的生活,陪她处理各种琐事与问题,让她在被关心、被重视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结婚后不久,她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嫌弃:嫌弃老公为什么不上进,嫌弃他为什么总爱做一夜暴富的梦,嫌弃他为什么能这么安于现状。这时候,她又在老公身上寄托了过更好生活的需求,可是这个男人已经无法满足她了。他们就会因为她的各种不满而吵架,变得矛盾重重。
再如亲子关系。有的人生了孩子之后,最初想要有一个孩子的需要被满足了,她是很喜悦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还需要孩子听话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感,还需要孩子好好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面子,还需要孩子不折腾来满足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这时候如果她这些新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孩子产生不满,也就会与孩子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人的需要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矛盾是需要失败的结果
如果对方可以完美地贴合着你的需要走,随着你的需要变换出各种满足你的能力,这当然是最让人满意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随着相处,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你需要他,他却不满足你,你却执着于想从他那里得到满足,这就是矛盾的根源。矛盾,就是在关系中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生发的不满。因此,处理矛盾的本质,其实就是处理自己的需要。
这时候如果你想好受一点,你就需要学习处理自己的需要。
有的人会觉得:“明明是两个人的矛盾,为什么我要去处理自己的需要?”是的,两个人的矛盾是这样的:你跟他有矛盾,他跟你有矛盾,这是两件事。在同一时间发生,也是两件事。你对他不满,就需要去处理你的需要。他对你不满,则他就需要去处理他的需要。
他不想处理怎么办?你处理你的就行了。
需要不是爱,需要是爱的反面
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
经常有人说:“我需要他是因为我爱他。我多么多么在乎他,多么离不开他,我爱他爱到无法自拔。”在很多流行歌曲里,也经常传唱着因为不能接受对方的离开而“心痛到无法呼吸”。我们也时常被这种“爱”和故事感动着,心想:如果一个人这么需要对方,没有对方就不能活,那他们的感情一定很深吧,他一定是非常非常爱对方吧。
但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寄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的爱是让人窒息的,是非常可怕的。这是一个人自我感动的独角戏:需要就是需要,怎么能以爱的名义来假装伟大呢?
需要并不是爱。需要与爱,互为相反数。
需要的意思是我希望你来满足我,是希望你做一些事情来让我舒服,是你要以我为中心,是想要你服务于我。而爱则是我想要满足你,是我想做一些事情来让你舒服,是我想要以你为中心,是我想服务于你。
需要是你要滋养我,爱是我想滋养你。需要是一种索取,爱是一种付出,两者完全出于不同的动力:一个是“你要为我做”,一个是“我想为你做”。
有的人在难过的时候,会呐喊“我这么在乎你,你却……”,有的人在愤怒的时候会觉得“我都是因为在乎你,才……”。在他们的想象里,这种在乎是自己很爱对方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只是出于自己的一种需要:是你很需要对方来爱你,而非你很爱对方。你觉得很难受,是因为你需要他陪你;你觉得很生气,是因为你需要他哄你;你觉得离不开他,这更是因为你需要他留在你身边。
我们经常说:“我太爱你了,我不能没有你,我接受不了你的离开。”这往往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当我们在为这份真诚和真心感动时,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对对方的需要。需要到不能失去对方,需要到当你不如从前对我好时,我就会认为你不爱我了,需要到你要为我半夜去买好吃的来证明你的爱,需要到没有那个人的陪伴,自己就会无比空虚。
我不否认,的确有的人也是在为对方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也在发出一个渴求的信号。
比如说,妈妈给孩子做了可口的饭菜,这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是做完饭菜后又强迫不想吃饭的孩子吃,此刻就不只是出于爱孩子了。虽然妈妈会以为孩子身体好为由来强迫孩子吃饭,但是这份强迫里也包含了“孩子要听我的话”的需要。
妈妈建议孩子去学习、去写作业,这确实是为了孩子成绩好,是妈妈在对孩子表达关心、表达爱。但不允许孩子拒绝学习、拒绝写作业的时候,或许就是妈妈在满足自己对掌控感的需要了。
爱是“我在为你好”,需要则是“你必须接受我的好”。
爱同样也不是放纵,不是无止境地顺从对方,更不是没有原则地讨好对方。爱的教育,是温柔而坚定的。好的习惯是要去培养的,有的规则是要去遵守的。爱是在向对方传递一种善意,而需要则是在向对方传递一种敌意、一种控制。这种感觉仿佛在说:“你必须认同我,如果你不认同我的看法和教育方式,我就会生气。你必须配合我,你不配合我就会激发我的挫败感,我就会受伤,而你不能让我受伤。”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很爱对方,但是对方不领情,那么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你可能并不是爱他,你只是很需要他。
人有需要是无比正常的事,是非常自然的事,也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需要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需要,却非要以爱之名来乔装。
关系的稳定,来自爱与需要的平衡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必然有需要。同时,也必然有爱。
不用觉得自己会“爱无能”,我们必然会爱某一个人。人不是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需要别人的。有的时候,我们自身状态比较好,就会想去满足别人的需要,这个就是爱。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的能力。
一段关系中,爱与需要是同时存在也是在时刻变化的,只要爱与需要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就是一段可以继续的关系、好的关系。也就是说,好的关系就是:我擅长的地方我来满足你,你擅长的地方你来满足我。我状态好的时候来满足你,你状态好的时候来满足我。有时候我累了,你就来照顾我;有时候你失落了,我就来安慰你。
比较常听到的话就是“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满足你的安全感,你满足我的价值感。
长期关系的本质就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满足。
在很多夫妻关系中,失意的丈夫遭遇事业上的失败,暂时在家等待机遇。温柔的妻子并不介意自己挣钱养家,也不指责丈夫的失败,不催促他早日振作起来,而是给予他充分的支持与鼓励,那么丈夫就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休息与调整,更有利于他的整装待发。
时常联系的朋友总是会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失恋的时候找闺密痛哭,孤独的时候找兄弟喝酒。我们其实一直都生活在友爱中,只要我们发出需求,一般都能得到相应的回应。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需要时,我们也会根据自己当下的能力与状态给出相应的付出。关系就在这样一来一回中形成并稳固。
生意合作关系通常是利益上相互需要的平衡。良好的婚恋、密友与亲子关系通常是情感上相互需要的平衡,当然也有的是利益和情感相互需要的平衡。
我的一个来访者曾经谈到过,她的上司对她很好,所以她很卖命地工作。她跟她上司的关系中,她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满足,上司需要的是利益上的满足。他们配合得很好,两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和谐。
一些情感陪护、声优等职业的存在,也是一方需要情感,一方需要利益,从而达到了平衡状态。
不管你们彼此之间需要的是什么,总之爱与需要的平衡就可以构成关系的持续。好的关系其实就是相互依赖。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系的意义就是结盟:
我的所长,补上你的所短。我的所长加上你的所长,就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我们通过彼此都变得更强大了。
关系中的三种需要状态
爱与需要不会达到绝对的平衡,也不会时刻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整体上的平衡,只要关系还在持续,那么它整体上就是平衡的,就是可以运作的。
从爱与需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母婴式的关系。
母婴式的关系是一方发出需求,另一方付出爱来满足对方需求的形式。就像是妈妈养育婴儿一样。妈妈的职责就是为了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全然地爱婴儿,给婴儿提供资源,让婴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婴儿会要求妈妈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妈妈关注他、认可他、重视他、接纳他、帮助他。当他发出需求的信号,妈妈要及时地满足他的这些需求。并且他需要你对他主动一点,要主动地去觉察他的需求,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让他满意。
当你把自己放到一个宝宝的位置上,需要被及时喂养时,那么你就把对方放到了一个妈妈的位置上。你开始扮演宝宝的角色,负责发出需求,对方则开始扮演妈妈的角色,负责给出爱,满足你。因此,此刻你们的关系,就叫作母婴式的关系。
同样,如果你在扮演妈妈的角色,把自己放到了妈妈的位置上,各种操心对方的生活,关心对方的状态,那么你也就同时把对方放在了宝宝的位置上。
第二种情况是矛盾式的关系。
当然,有很多时候对方不愿意当你的妈妈,他也想当宝宝,他也需要你来关心他、理解他、支持他,那么这时候他就是在要求你当妈妈,他当宝宝。
如果你愿意,那么你们会继续母婴式的关系。但是你不愿意,你还想继续当宝宝,继续要求对方给你当妈妈,可是两个人都想当宝宝,那怎么办呢?你们就有了矛盾。谁都不想给谁当妈妈,谁都想当宝宝,宝宝就会跟宝宝掐架,那么这就是一种矛盾式的关系。
经常有人有这样的困惑:“对方老让我给他当妈妈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问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代表了已经不想给对方当妈妈了。但是如果你单纯地不想给对方当妈妈了,这个是不会导致矛盾的。因为你有成人的姿态,你只要拒绝对方就可以了。一个成年人有着基本的界限感,可以为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拒绝方式。
如果你觉得拒绝有困难、有委屈,那是因为你还想当宝宝,你需要对方照顾到你在拒绝时的脆弱感。你们就是在互相需要,都想成为宝宝的角色。
在矛盾式关系里,没有妈妈,没有成人,只有两个宝宝。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两个人胶着在一起,谁也无法满足谁。
第三种情况是成人式关系。
什么是成人式的关系呢?
一个成年人首先具有界限感。他不会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会强迫对方满足自己。他知道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不想做的,并且能坚持自己。这样的人能把注意力投放到自我身上,并且会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然后享受生活。在这个享受的过程中,他会想跟另外一个人分享这种喜悦,从而跟另外一个人建立关系。
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成人式的关系。
比如说,我有一个很好的项目,我很喜欢。我分享给你,你也很喜欢,我们一起合作做某个项目。那我们就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再比如说,我热爱舞蹈,我跟你分享舞蹈;我热爱旅游,我跟你分享旅游。同样,你分享你热爱的部分给我。我们通过交流、分享,形成一种感染和吸引。双方不必是这方面的专家,但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探索欲,对某个领域或某方面都有着一种追求或热爱,你们的热情就会形成相互的感染。
在成人式的关系里,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姿态,你们在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对新奇事物的体验、对知识的渴求、对事业的征服中,会体验到相同的满足感。
在这个状态里,双方追求的是生活的品质。你会发现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母婴式关系和矛盾式关系还处在追求生存的阶段。
对他人需要的执着就是在说,自己需要他人的供给才能过活。就好比婴儿离开了妈妈的奶水与照顾,自己就没有完全独立的能力,需要他人来帮助自己生存。成人式关系就是两个独立的、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不需要他人供养的成年人,因为彼此的吸引而志同道合地走在了一起,共同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
有的同学会说:“我兴高采烈地跟他分享,他不回应,这个属于什么关系?”当他不回应你的时候,关系的判断标准即是你难受不难受。如果你难受了,那么你在那一刻就陷入了宝宝的状态。因为你希望他通过回应你来表达对你的重视,你要的就不是分享而是重视。成人状态里的分享是当他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会选择用其他途径去分享我的兴奋,而非强制他回应我。
成人式的关系,不一定非要两个都是成年人。如果你有一个基本界限感,对方是无法消耗你的。
关系中的两个难点
这三种情况又是怎样呈现关系的呢?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了“式”这个词,而不是“型”这个词,是因为它不是一种固定的类型。这三种状态不是绝对的存在,也不是特定的类型。
不要以为你们之间互为母婴式关系就是一个不正常的关系,实际上你愿意当宝宝,然后有一个人恰好愿意给你当妈妈,那么你们间就存在一段很和谐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过这样一些状态,就是有时候我满足你,有时候你满足我,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互为母婴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是一种爱与需求的持续平衡。
但这种完美的状态不会一直发生,你们不会一直都这么默契,所以总会有矛盾的产生。当矛盾式关系出现时,就是你们彼此沟通、调整的契机,是你们调整到另外一个状态的过渡期,也是很有意义的。
问题就在于你一直想当宝宝,无论对方愿不愿意、合不合适,你都坚持要当宝宝。这样你们就没有办法建立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所以如果你想建立一段长久的关系,你就必须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从宝宝状态里走出来。要么学习养育对方,滋养关系,承担妈妈的角色;要么学会做一个成年人,把精力投放到热爱的生活上,而不是需要被爱里。
如果你过于沉浸在宝宝状态里,你是无法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的。因为爱情中存在着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就是:在母婴关系中没有人会一直愿意给你当妈妈。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对方没有这个能力一直给你当妈妈,另外一方面是对方也不愿意一直给你当妈妈。其实就连你的亲生妈妈都做不到一直给你当妈妈,那别人可能就更做不到了。
不要以为你的妈妈能够一直是你的妈妈,实际上你的妈妈很多时刻都在扮演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妈妈如果没有被自己的妈妈照顾好,没有被自己的老公照顾好,她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她。所以当你的妈妈每一次对你发火的时候,每一次对你不满意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把你当成妈妈,希望从你这里获得一些夸奖。她需要你给予她一些关注,给她一些回应,此刻的她就是你的宝宝。
所以如果连你的亲生妈妈都做不到一直给你当妈妈,你还要指望别人一直给你当妈妈吗?你要知道这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还在执着地想找个一人来完全爱你,你肯定会失望的。
第二个难点就是:只有你是个成人,你才能遇到成人式的关系。
你开始发问:那我能不能遇到一种成人式的爱情呢?成人式的爱情听起来很完美,但也是很难的,因为成人式的爱情标准会比较高。
成人式的爱情是分享。分享的前提是热爱生活,对世界保持着探索欲。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快乐的话,那么你怎么可能会找到一个跟你分享快乐的人呢?如果你对这个世界都不好奇的话,别人分享他的好奇你怎么会感兴趣呢?你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快乐,你就无法找到与你分享快乐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个哄你的人,每天逗你、带你玩的人,他把你逗得很开心,这很浪漫,也很愉悦。但是你要知道那个快乐不是你的,别人带给你的快乐是无法保证持久供应的。又有谁愿意天天输出,不间断地哄别人开心呢?
所以只有你是一个成人,你才能遇到成人式的关系。你是个快乐的人,你才能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
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成人的能力,才是维系好关系的最基础要素。
同时,不要走入极端,人不可能一直待在成人状态里。当然每个人都有无助的时候。没有永远的母婴式关系,也没有永远的成人式关系,你们的关系也不可能全都是矛盾。一段常见的关系、健康的关系就是这三种关系在不断的切换和组合中形成的,根据你们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状态进行着,在整体上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当你纠结要不要离开对方
有的人很苦恼自己的现状:“我很不幸,遇到了一个无敌大宝宝,遇到了一个巨婴,这让我很痛苦。”的确,有的时候你需要对方,他却不能满足你。有时候,你付出了很多,却发现对方是个负债体,是个黑洞,无法在你需要的时候反馈给你爱。
就像有的婚姻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其实这就是关系中的平衡被打破了。你觉得你对他付出了很多,他却没有对你付出很多,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你就会很受伤。两个人之间的供需关系失衡了,受伤和满足感之间不再匹配,关系就开始趋于破碎。
其实解决这种痛苦也很简单,谁痛苦,谁离开就是了。一个成年人为自己负责的方式之一,就是选择自己合适的关系。
如果你既痛苦又不想离开,那是因为你在关系中还能得到满足感,或者还有被满足的幻想。你们的关系并没有失衡到可以完全破碎。你要知道对于失衡的关系而言,破碎是件很自然的事。
因此,当你感觉到痛苦却下不了离开的决定的时候,你就可以去问自己:是自己的什么需要被满足了,把你留在了这段关系里呢?
比如说,有的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婚姻有多么不幸福,可是当你建议她离婚的时候,她又会找到各种理由。说现实不允许、有孩子的牵绊、有经济的牵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自己没办法,也是超级为难。
当你认为是因为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委屈自己停留在婚姻里时,其实你更要知道的是,一位幸福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要比一对不幸的爸妈好得多。其实,真正的原因你自己是很清楚的:你如果真的离婚了,自己带孩子的压力就太大了,你并不想去承受这种超越你负荷的压力,你需要这个男人行使一部分父亲的功能,来缓解你做好妈妈的压力感。
也有人觉得离婚不好,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想离婚,那维持这段婚姻就可以满足你作为一个传统男人或女人的形象需求了。而且这个形象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能够足以抵消掉你在婚姻里忍受的痛苦。
有的人在婚姻中被家暴也不肯离婚,为什么不能轻易离婚呢?因为家暴虽然残忍,但对方会给自己一些经济支持,有时还会给予一些体贴和温柔。这些东西能抵消掉被家暴的痛苦。
所以,一个人选择了或在犹豫要不要留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的时候,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了:在他们遭受痛苦的同时,也得到了某方面的满足,并且这个满足在支撑着这段关系,使得它没有真正破碎。
所以在关系里到底要不要离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纠结。纠结的意思就是说:伤害与得到的满足是差不多的,就像忽上忽下的跷跷板一样,一会儿这头沉,一会儿那头沉,让人摇摆不定。
所以说当一个人在纠结的时候,与其去纠结选哪个,不如去思考:在这段关系中我有哪些满足感,我还在留恋什么呢?当你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并且有办法应对自己的需要时,你就可以做一个真正有效的取舍了。
直面关系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经营关系的三种方式
一段关系怎样才能长久呢?
长久之道,无非就是两个字: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法则其实就是爱与需求的供需平衡。
亲密关系也好,别的关系也好,要想持续、长久下去,都是需要经营的。如果能让关系整体上达到一个动态的供需平衡状态,关系自然就会持续下去,长久下去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一个情感账户的概念:在一对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像是在经营一个银行账户。
当你们的感情状态和个人状态相对较好时,就会给予对方更多的爱和滋养,像是给你们的账户里存款,把给对方的安慰、支持、欣赏、肯定、理解等养分存到账户里。
当你们的感情状态和个人状态相对比较差时,你就会向对方索取,索取不得则会发生矛盾和争执,这就又像是在你们的账户里取款,通过批判、指责、误解、冷落、争吵等方式把之前存入的养分给消费掉。
你们的情感账户就和银行账户一样,不停地在存入和取出,想要经营好自己的感情账户,就要往账户里多注入爱,想要不破产,就要有相应的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需求,减少矛盾的发生,不能让账户持续负债又没有能力偿还,否则迟早有一天你们的关系就会随着情感账户的破产而彻底地破碎。
经营,正是让供需实现平衡的方式。
无论你有没有在学习经营关系,其实你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常见的经营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经营。
自然经营就是你并不介意你们的关系相处成什么样,你只负责跟着自己的感觉随意地往前走,你不会去刻意地努力维护关系,也不会花费时间去思考你们的关系状态。在什么情况下人会选择自然经营关系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对你来说无所谓,有他和没他都差不多。你就会本能地去选择自然经营。
比如说,你跟一些陌生人的关系就会很随意,你不会过多地投入什么精力在他们身上,又或者你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你已经不想再多花精力维护旧日的友情关系,以往的旧关系对现在的你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那么它是自然中断还是继续进行你也不大关心了,就随它而去了。
第二种情况是你很信任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很相信你对对方的重要程度,你相信他是不会离开你的,这时候你也会变得懒得去维护。反正他又不会走,反正不管怎样他都会一样待你,为了节能,你就会去选择自然经营。
比如说,你跟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好像你并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就凭自己的感觉自由地表现。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不会轻易地分离,所以你就会很放心,也会很信任你们的关系。
有的人在结婚之后就开始变得作了起来,不再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不再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他保持了最自然的状态来对待关系。这种人要么是觉得婚姻已经让他们失望了,维不维持已经无所谓;要么就是对自己太自信,太相信对方不会离开自己,太过信任关系的牢固性。
其实,自然经营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对自己来说,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在里面:在这种方式里,人是最大化地在做自己了,可以充分地体验到关系中的轻松和自由感。
第二种是盲目经营。
怎么叫作盲目经营呢?通俗一点说就是使用蛮力。你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式,并不去思考和迎合对方的需求,凭着本能瞎使劲儿,这个就叫盲目经营。
比如说,有的人结了婚之后为了展示自己是好妻子的形象,赢得丈夫的欢心,就拼命地做家务,或者是为家庭付出一切,特别操劳。在自己看来,自己简直要伟大到不行了,但是在丈夫看来,她却成了一个爱做家务的控制狂。
有的人在发表演讲的时候,很想让自己表现好,很想维护好和听众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很小心,准备超多的细节。结果却因给自己的压力过大,导致自己的表现并不好,并没有得到听众的欣赏,从而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关系效果。这也是在盲目经营。
盲目经营关系其实还是挺糟糕的,因为这会让很多人心生抱怨。
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这么多,熬成了一个黄脸婆,到最后对方居然不要你了,真是太没良心了!然而这个时候虽然你做了很多,但你根本就没有满足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在对方的体验里,你甚至是在无理取闹,你的付出在他这里根本没有得到吸收和转化,你的付出和他的需要是不匹配的,所以这种自以为是的盲目付出并不能达成一种关系的平衡。
比如说,有的人在工作中特别努力,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每天像007特工一样特别拼命,这其实也叫盲目经营关系。你以为自己只要靠努力、勤奋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但最后老板却抱怨你工作效率太低,太浪费公司的资源,而选择把你辞退了。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冤枉?
盲目经营关系时,你只是在跟着自己熟悉的那一种相处方式做互动,你只想用自己熟悉的、习惯的、擅长的方式去付出,不会去理性思考两个人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否匹配,并且你还会理直气壮地陷入自己的逻辑里出不来:我这样做就是对的,你就应该看到、认可、接受并感恩我的付出。假如对方不领情,我还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抱怨对方是个坏人。
盲目经营关系就像是不看目标乱打枪一样。你“嗒嗒嗒”地把一万发子弹发射出去,胡乱地扫射一通,虽然会有命中目标的概率,但是效率却很低。所以说,盲目经营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用,有时候也是有效的,只不过性价比很低。假如你能够先找到射击目标,通过一些科学的训练,就会大大地提升成功效率。
盲目经营与自然经营相比其实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会让自己有一点危机感。在自然经营的状态里,对方的状态是被我们忽视的,我们像是一个瞎子行走在关系里,怎么舒服怎么来,想躺哪里躺哪里;关系进行到哪一步了,看不到也不想知道。如此一来,当关系出现裂缝且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时,就有了破碎的可能。
盲目经营的破坏性虽然也很大,但是它的优势是能够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在乎、被重视的,两个人的关系是连接在一起的,这就为双方的亲密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种是理性经营。
这就相对高级了,什么叫理性经营呢?就是你不只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经营,你还会通过学习、思考去看到彼此之间的需要,然后采用有效的方式来经营关系。
理性经营是反惯性的。它需要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感觉和方式,尝试学习使用新的、不熟悉的、有点别扭的方式去处理。
理性经营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条路看起来很难,但长期来看也最省力。
判断需要没被满足的两个标志
理性经营的重要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在需要对方。
当两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人会惯性地从对与错的角度去思考:都是他的错,或者都是我的错。当人们沉浸在对与错的问题里的时候,就很难安静下来去思考:此刻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在关系里受挫时,你首先要有一个意识:此刻,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比起谁的错来说,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真正勇敢的人,敢于直面关系的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察觉自己需要的存在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就是负面情绪。如果你在关系里体验到某种负面情绪,那么你的内在一定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
有的人很不喜欢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愤怒、委屈、受伤、难过、失望等这些让人变得不开心、不美好的情绪。但是你要知道负面情绪它没有错,它只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自然呈现出来的结果。如果你的需要没有被处理,你的负面情绪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
比如,你因为伴侣总是不及时回复你的信息而很生气,那么这就可能说明,你有一个被关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你去骂他不在乎你、不重视你、不爱你时,只会加剧你们之间的矛盾,而你的需要还是没有被满足。并且,你的这些行为会让你们的关系陷入“指责—辩解—指责”的循环里,让你们都更加看不到彼此的内心需要。
因此,你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的情绪,而不要任由情绪去攻击破坏你自己。你的情绪正在告诉你,你有一些需要没有被满足。而且,在关系里你的情绪有多浓,你就有多需要对方。
一个人的失控行为也是需要没被满足的标志。
在关系里,有的人会控制不住地对对方进行指责,歇斯底里,吵架,冷战,讲道理,威胁,逃避之后,又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对对方。实际上这些失控的行为只是一个人内心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结果。
你有多控制不住自己,你就有多需要对方。这个时候的你是那么需要对方,你怎么忍心再责怪自己不够好呢?
关系中的情绪和失控行为都是在提醒你:你很在乎这段关系,你很需要这段关系。以至于当对方没有按你的需求来表现的时候,你会受到很大的冲击。那么此刻,你最应该好奇的应该是:我内心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呢?以至于让我对此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对自己好奇,愿意看见自己背后的需要,就是真正关注自己的开始。
心疼你自己
一旦意识到自己有需要,很多人会陷入自责里,觉得有需要是无能的、不好的,甚至觉得羞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竭力摆脱自己需要对方的状态,仿佛“自己需要对方”这件事是多么糟糕一样。
其实当你发现你在关系里有需要没有被满足,你要去心疼你自己。这么说不代表需要是不合理的,有需要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你当然可以有需要,而且应该有需要。
有需求不是错误,而是悲伤。
因为你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让对方满足你的需要,然而对方还是没有满足你的需要。你又是讨好,又是指责,又是愤怒,又是委屈,然而还是没有用,你依然没有被满足。即使如此,你纠结了又纠结,还是无法离开,也无法放下。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也是一件很让人心疼的事。
当你在关系中有矛盾的时候,你最需要做的是心疼自己,而非责怪自己。你最需要想的是我该如何安抚自己,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非执着地去指责谁的错。
就好像一个人开车撞了你后逃逸了,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先报警呢,还是先指责对方呢,还是先看看自己哪里受伤了、严不严重?第二步又是做什么呢?哪个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呢?
需要有很多种被满足的方式,你要去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执着地用某一种方式、执着地从某一个人那里获得。而有这些的前提,都是先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爱自己,就是先从关注自己开始。
这也是处理需要的第二步,心疼你自己。
识别自己的五种需要
处理需要的第三步是识别自己的需要。你自己得先去承认,自己在关系里是有需要的,不然你也不会傻傻地留在关系里。那么你还得去想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呢?你自己得有答案。
那么,需要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正面讨论过人内心的需要有哪些。需要金钱地位,需要优秀,需要早回家,需要勤劳上进,这些都是外层的需要。人内心的需要,有五种。
——安全感
——自由
——价值感
——意义感
——亲密
其中,亲密包括被关注、接纳、重视、尊重、陪伴、支持等。其他的需要,都可以归到这五种需求的缺失中。
识别需要,就是去一步步地领悟到,自己是缺失了这五种中的哪种心理需求。至于具体怎么识别,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讲解,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其他的需要,都是围绕着这五种需要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这五种需求,你就是在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在二次养育自己。能够满足他人的这五种需求,就是在给他人提供爱,做他人的理想父母,二次养育他人,从而达到与他人建立和经营关系的目的。
照顾自己的需要
当你发现自己的需要后,你要理性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需要。你的方式按照优先级的排列顺序,可以有三种:
第一,选择用有效的方式改变他,让他继续满足你的需要。
第二,放下对他的需要,换个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三,自己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三种方法里,无论你选哪个都可以让你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不必产生矛盾。然而如果你执着于眼前这个人、执着于自己惯性的方法,你的需要就会持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矛盾。
三种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方法是换一种方式改变对方。
矛盾其实不是因为对方不满足你,而是因为你执着于用一种无效的方式来改变对方,比如说指责、冷战、讲道理等,这些常常是无效的。当你的方法无效的时候,你要思考:我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他满足我呢?
可能有用的方式举例如下,毕竟,没人知道哪些方式是一定有用的:
一致性表达 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对方应该做的是什么。比如说,我希望你可以陪我,怎么陪。在一致性表达里,你可能需要保持低姿态,因为表达需求看起来就跟低头求人是一模一样的。
交换 如果你愿意满足我哪个需要,为我做什么,那么我愿意为你做的有这些那些。如果你不愿意满足我的哪个需要,那么我想收回来的付出包括哪些。你可以让对方权衡利弊,选择是否要满足你的某个需要。
示范 我希望你满足我的需要是哪些,我知道你并不会,因为没有人教过你,不过没有关系,现在我可以教你,你看看我是怎么满足你的,同时我也希望你能为我也这么做。
第二种方法是换个人满足你的需要。
包括离开这个人找个新的人,或者不离开这个人,只是在某个需求上找别人来满足。如果这个人就是无法满足你的需要,那你要思考的是:有谁是可以满足我的这个需求呢?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人呢?
比如,一位同学曾经说:“老公从来不曾认可我,还经常否定打击我,这让我感觉到自己很没价值。”那么她价值感的需要就没有在老公身上得到满足。
假如老公就是没有能力和意愿认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价值感呢?你可不可以在朋友和领导身上获得呢?你可不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发展更多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他人等途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价值感呢?
没有什么需要是不可以被他人替代的。如果你感觉某个需要非这个人不可,无法被替代,那是因为你还有更深的需要卡在这里,你需要进一步深入地去识别。
第三种方法是自己满足自己。
自己满足自己,就是为自己做一些事,让自己好受一点。你可以去思考的是: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呢?
关系并不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唯一方式,自己满足自己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个人,如果从关系中得到的满足多一些,他就可以为自己做得少一些。如果他为自己做得多一些,那么他对关系的需要就少一些。
看到对方的需要
如果你想跟对方拥有一段更和谐的关系,或者对方想要离开你,而你想要挽留他,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思考他的需要是什么。在他的内心,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你可以为他的需要做些什么呢?他可以在你这里获得什么呢?
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你就离高情商关系大师不远了。
曾经有位姑娘跟我哭诉自己的自卑,嫌弃自己特别内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价值感是缺失的。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我知道这样夸她是没有用的,因为她自己也知道这个事实,只不过她不以为然,她是因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非因为成绩。
于是我就夸她说:“我觉得你很文静啊,女孩子不一定非要叽叽喳喳的,我觉得文静的姑娘也很好的,让人感觉很舒服。”那一刻,她就被我的话治愈了。
实际上,我并没有对她施加什么魔法,我就是在那一刻发现了她内心的需要,并且去尝试满足了她的需要而已。所以,当你想要与他人建立或维持关系时,你只有先知道对方的需要,才能对症下药。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需要爱,都想要被温暖和关怀,都渴望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因为每个生命对圆满和丰盛都存在着本能的向往。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本能的、固有的情感需要,我们渴望被喂养,就像是生命的最初,婴儿渴望被妈妈全方位地照顾。
只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妈妈,养育者在照顾我们的时候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漏。并且,因为养育者自身状态与能力的不同,他们在为我们提供养育的同时也必然会附带一些伤害。在我们长大后,那些没有得到滋养的渴望和需求会一直跟随着我们,压抑、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并默默期待着重新得到浇灌后发芽,让真正的自我重新得到蓬勃生长的机会。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硬撑,硬撑是很孤独的,是一出假装强大的独角戏。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是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要,而非依赖于别人照顾。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自己能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圆满,让自己可以坦然、轻松、开心地面对这个世界。
当你对他人的依赖减少到可被自己接受的范围时,或者你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你的依赖时,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很自然地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