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城
太阳渐渐高升,让本就不厚的一场应天府初雪,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
鸡鸣寺门前的道路被晒干了,让卷曲的石板路缝中还藏有那么几分深邃。湿漉漉的寺庙院墙似乎在诉说着,细碎雪花来过的痕迹。
向谁诉说呢?
沿着院墙,一龙袍,一凤袍从鸡鸣寺中缓步而出,也只有几株枝叶经过雪浸润的青松悄悄偷听着他俩的谈话。
“妹子,咱刚刚可是为老二祈福了!”朱棣满脸讨好的看着徐皇后。
也只有在徐皇后身边,他朱棣才是这一副模样。
“看见了。”朱棣的心情最近是真好,连带着都让徐皇后看见了朱棣年轻时那种孩子气,看着他期待的目光又补充道:“你的大氅再有半月也就绣好了!”
“来得及,来得及!咱还真没穿过妹子亲手刺绣的衣服,妹子是皇后,这女红自然也是女子中顶尖的。”
徐皇后听见了这话,只觉脸颊微微发烫,但转念又说起另外一件事儿:“陛下,有件事儿我一直想和你说,你看让宫中上了年纪的女官,奔赴各地主持义学事宜如何?”
朱棣办事儿很快,称得上雷厉风行。
在他的支持下,妙云义学就像是这初雪下软软的绒毛小草一般,静静等着来年的生根发芽。
也就是说,西安、北平、太原、济南、杭州、苏州、福建、广州八地,已经有八所义学拔地而起,准备尤其充分,但这中间,却是缺了最为重要的一环。
八所义学,尚缺上下调度之人,而又因为是女子办学,徐皇后自然觉得这义学山长得尤其精干,最好,再有着官身。
而女官……
自朱元璋着手建立女官制度,设立了六尚局后,这女官制度的目的就是服务后宫、传习礼教。
二十几年间,朱明皇室其实培养了一大批女官人才,她们几乎囊括了后宫所有的事务,导引中宫、出纳文籍、宫闱管钥、礼乐起居、朝见宴会、衣服首饰、羽仪仗卫、司膳传膳、医方药物、帷帐洒扫、园苑种植、灯烛膏火、女红课程、饮食薪炭种种皆由女官负责。
头上顶着从皇宫出来的名头,徐皇后觉得此事便已经成了六成。
“妹子,后宫的事儿你自己决断便就是了,咱的皇后,怎能这点决断都做不了呢?”朱棣毫不在意的摆摆手。
“陛下,不是只有八人!我也略懂兵法,知晓这走一步谋三步的道理,我是想说,若是让此事成为我大明定制,往后的妙云义学皆由宫中女官主持如何?”
还办学?
朱棣从徐皇后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沉思了起来。若是就这八所,他还就由着皇后的性子,但往后要是再办,这部分钱该从何而来?
不能年年查抄一次海商的家吧?
福建在朱棣的默许下开了海禁,可是让京城的一些文官们吵翻了天,锦衣卫上报中,多是这些文官们的牢骚之言。也就是他朱棣的刀快,压着这帮文官,让他们提都不敢提,假若换个皇帝,这些文官们可就要蹬鼻子上脸了。
海禁的事儿,文官不敢提。那这女子办学呢?还不敢提吗?朱棣屏了一口气,悄声问道:“妹子,真的还需要开办义学吗?”
“陛下,大明的天下越来越大了,没有人怎么能行呢?假若我大明人口过万万之数,北元便也就不攻自破了!”
又是这番说辞,朱棣眼看着从路到了尽头,便说道:“妹子,你先回宫,再办学的事儿容咱再考虑考虑,咱再去与少师闲叙两句!”目送着徐皇后上了回宫的銮驾,朱棣又折返了回去。
“陛下!”姚广孝快步从僧房中走出,半步之差,站在了正在看着初雪消融之景的朱棣。
“刚刚皇后要走,朕便陪着走了一段路,你刚刚说你与郑和去信了?”朱棣挑起了刚刚的话头。
“陛下,郑和专门写信于我,问及安南施政,我细细琢磨过郑和的信了,只给他回了五个字儿。”
“什么?”
“依汉王所言!”
“怎么,你觉得老二所留的安南之策没错?”朱棣问道。
“不仅没错,在臣看来,汉王此策,势大力沉,直直打向安南人的心窝!”姚广孝的三角眼中,闪过了一丝赞许。
“来吧,给朕说说!”朱棣作势就要往身边的石凳上坐,也就在他屁股落石凳的刹那,有一垫子正好塞入屁股与冰凉的石头之间。
“陛下,汉王此在安南,所用计谋一环扣着一环,一为驱狼吞虎;二为策虎杀狼。这两策,离不开一个字儿,利!”
“朕却觉得,老二之所为,无道也无德!有损我大明国威啊!”
“臣却觉得,汉王殿下所为,却是让臣有了新的见解!”
“你是想说,我大明获利了?”
“陛下英明!”姚广孝的三角眼此时好似放光,他本以为,助燕王登基之后他就能功成身退,但朱高煦的出现,又好像给他开辟了新的思路。
明太祖曾言: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但朱高煦却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明之外,地有大用。
有朱棣与姚广孝在,大明的顶层反应其实更快,单说如今的君臣二人,早就有了定计:安南人不是大批的奔赴占城国故地了吗,那这些地就留给大明,云南、广西之外,已经有两三个布政使司衙门动员了起来。
这又是一场汉人南迁,而这一次,朱棣打算直接将土地赐予这些没有地的百姓,让他们牢牢扎在安南国。
至于朱高煦的毫无道德,君臣俩仿佛谁都没在乎。
自大琉球三国之后,大明的朝贡-贸易体系本就被朱高煦一下子击溃,一个原本损大明而利海外诸国的体系,在宝船舰队之后,却成了一个利大明而损诸国的体系。
不阻挠,不表态,不支持,不提倡。
只观望,只获利。
四不两只,在朱棣与姚广孝这次君臣详谈中,确定了往后对汉王的基本方针。
至于二者更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