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14年夏天,德国皇帝威廉意识到自己严重计算错误了,德国与英国的血腥决战已然不可避免,于是他发誓要发动一场圣战,彻底摧毁英国在东方的力量。他下令:“我们的领事和特工,必须激怒整个伊斯兰世界,来对抗这个可恶的、满嘴谎言且寡廉鲜耻的国家。”如果他必须发动战争,那么现在就是打倒整个大英帝国的机会。他将把奥斯曼帝国、高加索、波斯和阿富汗的人民团结起来,反对英国在遥远地区的帝国利益。他们将一起点燃引向印度的导火索,因为印度是这些地区中最大、最脆弱的。如果能从英国手中把印度夺过来,那么英国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其他地区很快就会崩溃,因为这个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恫吓和虚张声势团结维系着的。德皇威廉的顾问向他保证,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怨怒的火药桶,只要革命的火把轻轻一点,就能引爆它。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那么印度的王冠,连同这个国家的巨额财富,可能都会从威廉厌恶的那个英国表兄乔治五世国王那里转到威廉的手上。

威廉甚至从登上王位时就开始梦想着把德国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让德国的武装部队取代英国的武装部队,成为世界的守护者。他曾希望依靠军事和海军的力量,通过经济优势和外交渗透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不是与他的英国表亲和对手开战。在德国强大的银行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威廉的外交官和实业家们密谋策划,扩大他们国家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和商业利益以及影响力。但是只有在东方,他们才实际集中起了力量。因为他们在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当时的苏丹没有朋友,因为他对待基督教少数群体的野蛮行为激怒了欧洲人。德国将与苏丹交好,并不遗余力地争夺在土耳其阳光下的一席之地。威廉拿定主意,由柏林来控制不堪一击的土耳其,将其变成经济和政治基地,一个扩张的德国将会从土耳其开始,然后把势力和影响力的矛头向东插入亚洲。然而,很不幸,他的这个宏伟计划最终出现了灾难性的错误,反而把欧洲拖进了战争的黑暗深渊,连同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亦不能幸免。

这本书首次讲述这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德国在其盟友土耳其的帮助下,如何在那场战争中,设法利用伊斯兰的武装力量,来实现德国的目标。威廉和他的鹰派顾问发动了一场针对英俄的圣战,他们计划把英国人驱赶出印度,并且把俄国人赶出高加索和中亚地区。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战略,因为现代战争中没有圣战的先例。然而,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Fritz Fischer)指出的,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威廉推行了咄咄逼人的东方政策,而圣战只不过是这个政策“使用其他手段的延续”。普鲁士曾经是一个很小的内陆国家,很多地方都被其他国家的土地分割开来。然而,后来这个国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俾斯麦的天赋。威廉确信,现在就是德国的机会,在东方开拓出一个伟大的新帝国。

这场圣战由柏林策划,但是由君士坦丁堡发动,圣战是延续旧的大博弈的一种更阴险的新形式。在其中,英王、德皇、苏丹和沙皇的情报机构相互斗争,他们的战场从西边的君士坦丁堡延伸到了东边的喀布尔。战场将蔓延到波斯、高加索和俄国的中亚地区。整个英属印度和缅甸将被拖进战争,柏林方面希望借助走私的武器和资金,煽动心怀不满的当地人暴力革命起义,无论他们是穆斯林、锡克教徒还是印度教徒。但是这个阴谋的触角错综复杂,甚至延伸到了亚洲边界以外更远的地方。柏林的宏伟计划包括了美国的军火商、墨西哥太平洋海岸外的一个偏远岛屿会合点,以及位于伦敦繁华的托特纳姆大街上的一个左轮手枪靶场,暗杀行动就是在这个靶场里计划和演练的。计划还将包括那些装有足够的武器来发动第二次印度叛乱的纵帆船,以及一箱箱的革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护封被印成了无害的英国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走私进入了印度。

然而,圣战的主要目标是,从君士坦丁堡向东推进,穿过中立的波斯和阿富汗,最后通过关隘进入印度。因此,柏林的首要目标是赢得波斯沙赫和阿富汗埃米尔的支持。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那么他们那些由德国和土耳其军官统领的军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利品的驱动下可能会转而对抗印度。因此,除了少数精心挑选的军官和军士,这场圣战几乎不需要再花费其他人力物力。它所需要的是战后兑现的承诺以及黄金,而其中大部分的黄金可以从英国在波斯的银行金库中掠得。如果与此同时,能够说服印度数百万持不同政见的人起义,那么英国人就会发现自己同时受到内外部的夹攻。与此同时,土耳其人将设法联合高加索和中亚的穆斯林同胞,一起加入土耳其和德国的圣战。柏林和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家们为他们特工传回的报告深感鼓舞,他们可以想象到,整个亚洲都燃烧着熊熊烈火,而他们的英国和俄国敌人正被燃烧殆尽。

作为一名异教徒,德皇当然没有权力号召穆斯林发动一场圣战。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黄金、武器和战后的承诺。事实上,只有奥斯曼苏丹本人以他的伊斯兰哈里发的身份才有权力下达这样一个令人敬畏的命令。因此,让土耳其不顾其人民的最大利益而与德国结盟,才是这一计划至关重要的一环。威廉战前与土耳其及其不受欢迎的君主交好的做法虽然有些不顾道义却不可谓不深谋远虑,因为这确实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里,土耳其把自己的命运与德国和奥匈帝国连在一起。一周后苏丹号召各地的穆斯林奋起,杀死压迫他们的基督教徒,“无论你们是在哪里找到他们的”。

这些基督教徒首当其冲指的是在印度的英国人,圣战本来就是想针对他们的。英国人在印度统治着迄今为止最大的穆斯林帝国,人数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国王乔治五世的穆斯林臣民数量,远远超过了苏丹哈里发本人的穆斯林臣民,比俄国和法国的穆斯林臣民多很多倍。巧的是,德皇没有一个穆斯林殖民地或穆斯林臣民,他多年来一直宣称自己是世界各地穆斯林的保护人,这让英国人、俄国人和法国人极为恼火。苏丹的号召引起了在印度和其他地区的英国人的极大恐慌,在这些地区居住的协约国臣民们周围都有穆斯林。在近代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针对欧洲强国的圣战,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

但是这场圣战也给德国人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加以解答,以免破坏整个计划。许多穆斯林会问,一个基督教的君主煽动以及资助一场圣战,旨在杀死与他自己同信仰的人,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威廉的顾问们已经为这一问题做好了解答的准备,其中一些顾问是著名的德国东方主义者和学者。整个东方的清真寺和市集里都有传闻,说德国皇帝已经秘密地皈依伊斯兰教了。据说德皇现在自称为“哈吉”·威廉·穆罕默德,他甚至偷偷地去过麦加朝圣。支持这一计划的穆斯林学者在《古兰经》中找到了一些神秘的片段,声称威廉是由真主任命的,他将把信徒从异教徒统治中解放出来。之后,有消息称,所有德国国民都跟随德皇威廉集体皈依了伊斯兰教。最后,有关伟大的土耳其和德国不断取得胜利的虚假报道将会流传开来,在那些虔诚的人看来,能够取得这些胜利当然是因为土耳其和德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德国在普通穆斯林心中的角色合法化。

与此同时,柏林招募了一小群精心挑选的德国军官来执行任务,他们要用圣战这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来点燃东方,一直烧到英国的印度。他们带了充足的黄金、武器和各种各样的煽动性文学作品,将从君士坦丁堡这个新大博弈的总部向东进发,然后小心谨慎地进入中立的波斯。他们在穿过波斯的沙漠和山脉向阿富汗行进时,会向沿途的部落成员和村民散播圣战的消息,并试图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但是他们最关键的任务是在阿富汗的首都,他们要说服强大的埃米尔加入他们的事业,并发动他的部落军队,去进攻印度守卫不严的边境。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在德黑兰对年轻的沙赫施加类似的压力,试图将他和他的穆斯林臣民拖入圣战。在印度境内,他们会试图迫使重要的王公们加入这项土德两国的大业中,这些王公中有些被英国人允许保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德皇威廉的私人信件用皮革奢华地装订着,他在信中向王公们保证,如果他们改变立场,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就走私到印度给他们。

这就是我要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参与者被遗忘已久的回忆录、日记以及当时的秘密情报报告中整理出来的。这个地区的大博弈从未停止过,考虑到现在正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个故事可谓极具争议性。而对一些人来说,对俄国和德国复兴的恐惧,可能会给这个故事增添额外的意味。但最重要的是,无论所属何方,这是那些勇敢且多谋的人们谱写而成的传奇,在其中神秘的事件层出不穷,他们发现自己深陷漩涡。而我则已经尽可能地通过他们的冒险历程以及经历的灾难来讲述这个故事。

约翰·巴肯(John Buchan)正是围绕着这个巨大的阴谋,创作了他那本著名的情报惊悚小说《绿斗篷》(Greenmantle)。《绿斗篷》在那个年代的销量甚至超过了《三十九级台阶》(The Thirty–Nine Steps)。我的上一本书《大博弈》(The Great Game)揭露了吉卜林经典的间谍故事《金》(Kim)的真实世界,而这本书则揭露了同样离奇的事件,这些事件激发了巴肯的战时畅销书的写作灵感。读者将会发现,很容易就能从此书中找到《绿斗篷》中人物的原型。这也许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巴肯当时自己也在密切地参与情报工作,能很方便地接触到有关德国人东方行动的秘密报告。巴肯的朋友T.E.劳伦斯(T. E. Lawrence)在战后说道:“《绿斗篷》有一种超越事实的味道。”

正是这些人勇敢的壮举在这个新的大博弈鲜为人知的篇章中构成了大部分的情节,增添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故事。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在波斯、阿富汗和高加索地区的神秘战场上演的,然而,在跟随他们进入这些战场之前,我们必须先暂时回到这个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因为虽然德皇威廉以近乎救世主般的热情,支持德国的“东进”计划,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计划的人。“东进”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19世纪)中期,在威廉出生之前,在俾斯麦把普鲁士和其他日耳曼国家联合起来建立我们今天所知的统一的德国之前。就在那个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人——主要是军人、政治经济学家和实业家——最先开始在苏丹那个日渐衰落的帝国中那些人口稀少的地区,看到他们祈祷的回应,以及众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东进”对德国人的想象施加了致命的、令人陶醉的魔力——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