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前景堪忧

  • 红唐
  • 三悔人生
  • 2085字
  • 2022-02-21 13:23:59

在古代,旱灾可能是最好应对的灾害了,因为旱灾多少能够提前预知一些,不像洪灾、地震之类的。

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只要是自然灾害,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是毁灭性的。

从武德九年到今年的这个冬季表现来看,很多人都知道了今年不会很太平,就算是有降雨的到来能够及时缓解旱情,但以现在的情况来说来年夏天的麦子减产是肯定的了。

所以,粮食自隋末乱世之后再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东西。

但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事在人为。

冯智戴的到来告诉了整个天下他们岭南冯氏的态度,而且他还带来了李世民让冯盎收集的第一批粮食,极大地缓解了长安周边粮价攀升的窘境。

虽然知道大概率会发生旱灾,但谁也没有办法确定灾情的大小。

在这之前粮价本是出于缓慢降低的情况,虽然很慢,但还是能看得出来在降低,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应该不出十年,大唐就不会再为粮食发愁了。

但那只是理想的情况下,如果都这么设想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王朝更迭了。

这还未正式展露獠牙的旱灾成了五姓七望和李唐皇室角力的中心,但冯智戴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平衡。

冯智戴到来之后的第一个早朝,姜云志也参加了,因为这算是一件大事儿了。

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玉树临风的大帅哥,早早就出名的冯智戴也不是什么美男子,只是个一般人罢了。

“不知明达的身体可好?”

朝堂上,李世民看似很关心地问着冯智戴他父亲,也就是冯盎的情况。

“劳烦陛下挂念,家父身体尚可,并无病症。”

“近日关中旱情初显,明达让你带着十余万石的粮食进京驰援,此等忠心当真是天地可鉴,我大唐能得明达此等良臣当真是三生有幸啊。”

李世民和冯智戴两人一个夸,一个捧,整出了一副君臣和睦、君明臣贤的景象出来,着实是差点儿把姜云志给看吐了。

去年的时候您可不是这么说的啊,您不是还担心人家以岭南为根据地起兵造反么?怎么到现在就成了千年难得一见的贤臣了?

有些反胃的姜云志也没有再继续听下去,而是低着头想着他最关心的事情。

冯智戴这次进京带了十万多石的粮食,暂且按十万算,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上下,就算是有出入也不会很大,十万石就是一百二十万斤粮食。

这也难怪为什么使者早就返回了,但冯智戴却一直拖到了这个时候才进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一百二十万斤粮食乍一看是挺多的,但这批粮食得用来救灾,到时候近乎整个关中都需要粮食支援,这样一来就没多少了。

按照后世的热量来换算,如果只吃米饭的话一个成年人一天就要吃四斤米饭,这还是在只做轻体力劳动,或者是不劳动的情况下。

灾情之下的百姓几乎只能靠朝廷的赈灾来生存,这样一来每天也就只有主食,换算下来这一百二十万斤的粮食只够三十万人吃一天的。

不过这是在满足人体消耗的情况下,实际的赈灾肯定不能按照标准来,所以到时候一个人的量分给五个人来说算是比较合适的,这样算下来就是一百五十万人。

这会儿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有两百多万户,差不多是一千万人左右,这样看起来似乎顶多有两百万人受灾,但实则并不是这么算的。

唐朝时期人口大多都聚集在北方,南方的开发程度极低,也就开发到了扬州和杭州这一代,这还是有运河和长江这些天然便利在。

因此,说这个时期北方人口占总数的八成一点都不为过,而明后年的蝗灾关中是主要受灾地,而关中还是目前大唐的主要粮仓。

想一想姜云志就觉得头疼。

这特么岂不是得有超过半数的大唐人受灾?这可以说是亡国之相了吧?

想到这里的姜云志对李世民投去了异样的眼光。

他看过的史书并不多,能背下来的就更少了,对于贞观二年的蝗灾他没看到过多少记载,只记得一句“是岁,蝗不为灾。”

想一想后世网上盛行的李世民改史的说法,本来姜云志是不信的,现在看来就算是没改史那些史官也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了。

这特么让我怎么想辙?他连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度过这个窘境的都不知道!

他又不跟别的穿越者似的带着土豆地瓜地来了,他根本就狗屁没有,现在要面对这样的事情,咋玩儿?

思来想去,姜云志还是觉得把这事儿还给李世民得了。

对于这场蝗灾他已经给到李世民预知了,也给出了让岭南的冯盎帮忙运粮的解决办法了,历史上的李世民本就能解决,那自己还担心什么?

历史上李世民没有冯盎的帮助都解决了,现在有了冯盎的帮忙还解决不了了?

别的先不说,就这会儿冯智戴已经带着十万石的粮食来了,一百二十万斤的粮食对于赈灾来说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就这个数目来说已经不少了。

先不说价值多少,单单这个数量就是短时间之内难以凑齐了。

国库里肯定有,但那些不能动;五姓七望也有,但他们肯定不会拿出来。

姜云志盲猜李世民现在估计要感动死了。

一直熬到了退朝,姜云志刚准备离开,但却被冯智戴给拦住了。

姜云志一脸的问号。

咱们好像没什么交集吧?今儿个早朝我也没开过口,更别提为难你了,你没事儿堵我干啥?

“这位就是姜小先生是吧?在下冯智戴,字天锡,在此谢过姜小先生之前给陛下的献策了。”

冯智戴一边说着一边给姜云志行了个礼,很是正式,整的姜云志有点儿不知所措。

“若不是先生给陛下献策,陛下也不会派出使者去岭南,我们冯氏现在怕是还深陷在谋逆的旋涡之中呢。”

“冯兄客气了。”姜云志拱手还了一礼。

“在下做事只看结果,冯氏谋逆的传言虽然早已有之,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他人构陷。”

“冯兄不必谢我,那是你们岭南冯氏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