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现皇家特许的金融梦
——弹丸之地的异军突起

手心过肉,手背流油

如果说,美国霸主地位的建立,有它自身的历史原因和机遇,同时也见证了投行思维在其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那么新加坡,弹丸之地,毫无资源可言,甚至被马来政府所摒弃,其之后的异军突起,唯独能依靠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模式——投行思维。

“新加坡没有腹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腹地。”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如是说。

回首新加坡的一路风雨兼程,我们或多或少能够从中寻得到这句话来源的蛛丝马迹。

王权独立与经济崛起

新加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在当时,新加坡被称为“蒲罗中”,寓意“半岛末端的岛屿”。公元14世纪,“新加坡”的称谓才传播开来。

此时的新加坡无意间卷入了暹罗(泰国旧称)与爪哇满者伯夷王国对马来半岛控制权的战争中。此后,新加坡便一直被视为马六甲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借助马六甲王国的势力循序渐进地发展。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819年。1819年,英国人选择新加坡作为其在马来半岛开设的贸易港口;同年1月29日,英国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协议,将新加坡占为己有。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自此之后,新加坡又开始利用英国的各类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发展经济,并从中获取自身发展的路径。

1941年12月8日凌晨,当新加坡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一场浩劫从天而降,日本飞机从空中向这座城市投射了一枚炸弹。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彻底沦陷,被日本占领。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具有韧性的国家,在沦陷的三年半时间里,尽管要承受日本不断地打压,致使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但其仍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日本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谋出路,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决心依然强烈,所以新加坡能够屡屡“绝地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新加坡再次回到英国的怀抱。1946年,海峡殖民地解散,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安定下来的新加坡,亦步亦趋向前迈进。

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权。

对于新加坡人而言,习惯了颠沛流离,且身处一无所有的困境,国家该如何实现自治?

时任新加坡州长的李光耀,十分迫切想要寻找一个时机,让新加坡能够有所依靠。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建国,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新加坡、北婆罗洲等看准时机申请加入该联邦政府。除文莱因其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被拒绝外,其他国家都顺利通过。

这种状态仅仅维持了不足两年,1965年,新加坡被无情地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

这就是著名的“新马分家”。这个决定对踌躇满志、壮志豪情的李光耀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面对电视机镜头,李光耀眼含泪水地向国人宣布:新加坡独立。但这不是喜极而泣的热泪,而是痛彻心扉的绝望。

此时的新加坡街头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人们发自内心地欢呼着、高喊着,放鞭炮、欢唱,用各种愉悦的方式庆祝新加坡的独立。

李光耀在做什么?他在做最后的“挣扎”,他请求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收回“成命”,让新加坡重新回到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庇佑下。

多么鲜明且诡异的对比!

国家独立,对于一个一直被“驱使”,始终被欺负的国家而言,难道不是苦尽甘来,时来运转的好事吗?李光耀何至于悲痛欲绝!

也许正如李光耀在《风雨独立路》中所说:“新加坡是个小岛,退潮时,面积只有214平方英里,曾是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所以繁荣发展起来。随着新马分家,它变成了一个没有躯体的心脏。”

新加坡是个国家,它的版图却只有半个北京城那么大,历年来一直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庇佑下,兵力空虚,国力也不强,一旦发生战乱,新加坡随时面临灭国的威胁;而且新加坡本身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甚至没有水,它连最基本的基础经济发展也无从下手。

此时的新加坡人也许可以对突如其来的喜悦全盘接纳,作为一个国家的负责人,李光耀却心急如焚。

就像李光耀在《风雨独立路》中写的那样:“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只隔着柔佛海峡,由新柔长堤连接起来。两地向来是由英国当作一个地区统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现在我们分了出来,一切都得靠自己。马来西亚政府正准备教训我们。他们可能不再让我们扮演传统的角色,继续成为他们出入口货物以及为他们提供种种服务的中心。所有新兴国家都在推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主要买客和卖客打交道。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

这个“小国羡慕,大国觊觎”的弹丸小国,将何去何从?

境遇虽然改变了,但一个国家的惯性思维不会随意改变。

一直以来小心翼翼,在别人羽翼下生活的新加坡,培养出的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就是:借力打力的投行思维。它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合理配置,为自己谋福利、谋发展,这样的思维胜过千军万马。

因此,即使在资源严重匮乏,全国人民承受能力面临极限挑战的情况下,新加坡也能够迅速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和经济。在之后的日子里,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整个新加坡在之后的短短数十年里,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如此快速的发展走势,几乎让全世界跌破眼镜。

历史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前一秒你可能还在众人不屑一顾的眼神中艰难前行,后一秒就能强势回归,展示自己不容置疑的地位。这些并非偶然与运气,靠的是思维与努力。

分家后的新加坡,为了扭转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人们生活水平低的局面,几乎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经济转型。

从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到21世纪初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几十年的连续转型仿佛成为新加坡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而新加坡转型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力量,就是其建立在投行思维下的商业模式——手心过肉、手背流油,即对内政府主导,对外招商引资。

政府主导

政府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往往令人吃惊。

新加坡政府非常善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完全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因此,新加坡的发展方向始终不偏离轨道,十分明确最终的目的地。难怪人们会这样形容新加坡的发展战略:促使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不是自由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而是“国家显而易见的手”。

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能够取得成功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它采取的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例如,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政府一般会出台一系列税收、补贴政策,而不会以指令性规定直接干预,如此能更得人心。即使是今天,新加坡的此项政策,仍然让人赞不绝口。

2.新加坡政府明白这样一个重要的道理:为国民建立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政府工作的核心,也是维系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保障。

3.为了鼓励公民努力工作,报效国家,新加坡有一项规定:任何成年人只要踏入社会努力工作,均可以获得一套公家住房。此项政策十分诱人,它能够激励每个新加坡公民,都不遗余力,发愤图强,为国家发展竭尽所能。

4.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所有国家和人民所渴望的。根据2009年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排名表,最廉洁国家中,新加坡排名第三。

引进外资

招商引资是新加坡转型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引进外资就是投行思维中的资源配置。

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大约7000多家,有的甚至还将总部设在了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曾对此做过一项统计,新加坡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有一半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公司会入驻新加坡?这要归功于新加坡最初所做的努力。

新加坡有自己的经济发展局,专门负责向全球推销新加坡,招商引资,利用诱人的条件吸引大量外资公司。比如,新加坡能够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专门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计划,力求引进的外资越多越好。

甚至于,新加坡特意在美欧等世界各地常设招商引资机构,常年派驻市场人员对各国的知名企业进行调研,并派遣口才和管理能力优秀的工作人员到各国去做说客,说服投资者到新加坡投资。

由于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为了保护贸易,许多国家反对外来投资。此时,新加坡利用符合西方资本需要的招商引资政策打开国门,欢迎西方国家投资时,西方国家自然十分乐意落户新加坡。

于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陆续来新加坡投资,由于对新加坡前景一致看好,跨国公司的金融性投资也非常大。

日后,很多人把新加坡招商引资这项政策看作是新加坡重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无论是对内政府干预,还是对外招商引资,新加坡都在走一条不平凡的道路,用与众不同的思维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屡出奇招,也正因为此,新加坡才能够走出困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