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排档的炒粉

说起80年代的广州,大排档是第一位的,街头巷尾都是。

我家虽然没什么钱,但也是工薪阶层,50元工资还是有的。5元的炒粉还是吃的起的,就是一星期估计可以吃一次。咱有钱,谁怕谁。

每次都是我带着我妈,哦,不,是我拽着我妈,大步走进大排档。老板,来个牛肉炒粉。这气派,这豪迈,引得隔壁农村人都羡慕。

虽然人家吃的是10元的煲仔饭,但我数学不好,我看着那炒粉的火苗蹭蹭往上冒,那就一爽。

爷有钱,哈哈,城里人,跑到你们乡下就是来炫耀的,城里那馆子都吃腻了。啥不认字,我是小学生,人家城里的馆子虽然我没进过,但我经过,天天经过,那味,我都熟,哈哈。

爷就是来摆谱的,炒粉来一盘,大块牛肉只管放,别看我穿凉鞋,将来我是要穿皮鞋的,当然我进入社会才知道那个年代的皮鞋是纸做的,哈哈。

妈妈看着我吃粉,可开心了,总是摸着我的头,叫我慢点。我就说,热着吃香,哈哈,看咱这排头,吃粉都不咬舌头。所谓瘦咬舌头胖咬腮,咱就是苗条。看你们这些人胖的,那不叫美,哈哈。

吃完粉,妈妈用五羊自行车带着我回宫,就是气派,哈哈

注:大排档流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香港电视义不容情的主人公就是开大排档的,现在叫夜市,那个年代做餐饮首选大排档,临时搭个棚子,就是竹竿和塑料布搞的,然后露天伙房,大家就是吃个便宜。酒店去不起,又要改善生活,就有了物美价廉的大排档,很多那个时代的人晚上都是去大排档。

香港电影很多都有大排档的身影,那是一种文化,市井小民,三五知己来到大排档,吃个炒粉,吃个煲仔饭,一瓶珠江啤酒,人的胃口大开。虽然不健康,但是时代就是那样,人人都要吃饭,都要谋生,存在就是合理,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有了需求就会有供给,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小民得到了实惠,谈对象也有了去处,物质文化不丰富的时候,人也会变通。人人都想追求美好生活,但它不是张手就来的,要时间沉淀,慢慢来,慢慢变。

开始也是因为扰民和卫生问题被多次整改,现在就少了,都是有照经营,没有了走鬼档。卫生条件也好了,时代的洪流无法阻挡。当然倒退也是可以的,经济就是这样,有了需求就有人去满足,现在饮食点都在换代,倒闭的,连锁的,用民间的话讲,叫换血。条件好了都愿意省时间,吃点快餐,方便实惠,历来如此。这就给了人很多机会,搞生产的,搞餐饮的,搞小卖部的,解决大量就业,社会就少了很多游民,安全了,人人有饭吃,不用没出路,去偷去抢,人人都是理性人,过的下去不会去刀尖上舔血,生命比钱重要,哈哈,仅代表本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