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金融:人民币崛起挑战美元霸主地位

“布雷顿”倒下了,然而美元却没有倒下,美国凭借着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向全球金融领域放水,一跌再跌的美元背后,是赤裸裸的“抢劫”。风起云涌的货币政策下,一场货币之战正在悄然开始,人民币迅速崛起,一场“经济战争”无可避免。

1.横扫世界的美元霸主

货币宝座上的霸主

人类贸易从刚开始的物物交换,发展到金银等货币的诞生,后来才有了现在的纸币。今天的纸币早已不再具有实际价值,而只是一个购买力的货币符号而已。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纸币,通常来说,纸币是由国家信用为担保的流通货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该如何进行支付呢?毕竟两国的货币不同,所以就需要一种在国际上通行的流通货币。

出于安全考虑,刚开始国家与国家之间往往采取比较传统的以物换物,后来慢慢发展到采用金银等具有保值价值的贵金属进行支付。但贵金属支付存在一个不足,那就是金银本身很重,在支付时不方便。随着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国际间的支付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渐渐在国际货币领域产生了通用的支付手段。最终,美元登上货币霸主的宝座,成为公认的国际支付方式。

美元霸主地位的形成

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货币,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从1918年到1939年间,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大量资金的支出已经开始使用纸币,但金本位依然统治着世界。这是因为货币只是一个国家的购买力符号,国家发行的数量越多,纸币的购买力就会相对减少,而且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正是由于纸币的这种脆弱性,所以各国政府为了防止纸币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就将黄金与纸币以兑换比例的形式挂钩。

在这种背景下,美元和英镑渐渐成为一定意义上的世界货币。这一时期,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世界各国公认两国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本国货币的信用,从而奠定了美元和英镑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节节败退,而新兴的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实力快速膨胀。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实力开始明显超越英国。到了1945年,美国的经济实力达到高峰,而其他国家经过二战的洗礼后急需重建,所以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富裕的美国。在各国协商之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至此,美元成为货币领域不可动摇的霸主。

藏在美元背后的真相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一时间无与争锋。从经济领域来看,美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一,毫无悬念的经济霸主地位奠定了美元的信用基础,也是美元能够纵横全球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美元国际化也是一种必然,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全球生产力的革新,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统一的国际货币。毕竟如果存在多种世界国币,那么各国之间货币的兑换以及支付就成为一个重大国际贸易难题。而美元货币霸主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发展。

国际格局

货币能不能被世人接受,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货币背后的国家信用,而一个国家的信用则是由其本身的经济实力来决定的。只要美国经济不倒,美元的霸主地位就不会动摇。

2.货币背后看不见的财富转移

财富转移的必然

流动性是财富的天然属性,这表现在国际贸易中就是国际贸易的出超或入超。按照财富的形态来分,财富主要分为物质财富和金融财富,物质财富主要是指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财富,比如房屋、电器等有形物品,而金融财富主要是指黄金、纸币、股票、期货、期权等虚拟财富。人们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就越需要保值增值。在现实情况下,人们一般通过金融的手段保存财富。

而在生活中,现代化分工要求人们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进行物品交换的过程,就伴随着财富转移。从理论上来说,人们进行的物品交换是等值的,不存在财富转移。但在实际情况中,市场上的物品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价格就会偏离物品原本的价值。有时候物品的价格会高于其本身的价值,有时候则会低于本身价值,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在产品交换中获利或受损的情况,与此同时财富也会发生转移。

国际财富大转移

国际市场逐渐扩大,于是便衍生出一个不容忽视的贸易问题,那就是物品交换中随时存在的产品定价问题。实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在三次工业革命当中,美国、英国等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一些非洲国家则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缺乏药物以及机器、技术等,为了提升生产力和改善民生,他们只能向发达国家购买商品。而发达国家则借助自身的经济优势压低原材料价格,抬高机器以及工业成品价格,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国际贸易中,拥有定价权的发达国家凭借剪刀差从不发达国家攫取了大量财富。

这种国际上的财富大转移往往是具有持续性的,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富裕国家越来越富裕,贫穷国家越来越贫穷。但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结成了国家贸易组织,比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这些贸易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剪刀差,避免全球财富不均的迅速扩大。

财富转移的政治因素

除了在国际贸易中的财富转移,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决定着财富的流动方向。1973年二战中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历史从此终结。随之而来的是美元的迅速贬值,当时美元的贬值幅度高达10%,这意味着什么呢?美元贬值,各国所持有的美元购买力缩水,美国的债务降低。虽然没有发生任何贸易,但在无形之中,各国的财富都缩水了,而缩水的这部分则是直接流向了美国。

国际货币的变更,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财富的转移。目前,全球的财富转移主要是建立在各国的金融产品市场上。金融市场越发达,财富的转移也就越频繁。

国际格局

国际间的财富转移是建立在各国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政策直接影响着财富的流向。

3.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什么是金融

金融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报纸、电视以及各种媒介中。然而,至于金融到底是什么,普通大众很难说清楚。实际上,金融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本身是不创造任何财富的。尽管如此,金融由于其本身的流动性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存在市场流通,金融就会如同流水一样运转起来,倘若金融成了一潭死水,那么经济也就无法运转,新的价值也就难以产生了。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频繁,金融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的是,金融全球化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莫斯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国际金融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风险。”金融并不创造财富,所有的金融产物归根结底都是零和游戏,有获利的一方,就必定会有亏损的一面。所以,很难说金融全球化究竟是好还是坏。

金融国际化速度加快

作为全球通用的国际支付货币,美元毫无悬念地统领着全球的金融交易,在美元的影响下,金融的全球化正在一步步加深。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还会随着国际间贸易的频繁和深入,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顺利进入与各行各业,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利用资金的大幅度增加,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的经济振兴。然而金融全球化的道路并不平坦,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要想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就必须建立科学透明有效的金融体系。所以,中国要想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利,就必须尽快健全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

凡事有利必有弊,虽然金融全球化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蔓延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的惶恐不安,就是明证。

一个国家参与金融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在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也正是金融全球化最为严重的弊端。纵观历次经济危机,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经济危机都是从美国滋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会蔓延到其他多个国家,进而影响全球的金融市场呢?

金融国际化就等于放开金融市场,从而将全球各个市场都联结起来。市场的联结会使得全球市场都形成联动,不管从商品还是从金融角度来讲,这种联动一旦形成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就意味着不管哪里出现经济危机,都会迅速蔓延到所有联动市场,这就是金融市场上的“蝴蝶效应”。

国际格局

当经济危机汹汹而来,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显得弱小。所以,政府必须有金融风险意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并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安排和准备。

4.华尔街引爆金融核弹

华尔街危机

直到今天,提到2007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危机最先起源于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也被迫关闭,进而股市产生了剧烈震荡,从而形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不管是华尔街神话级别的金融巨头,还是以出口为生的企业主,甚至是落后国家农贸市场里的菜农,无不紧皱眉头,感叹着世界经济的变化莫测。华尔街危机对于很多国家来讲,无疑是一场带有毁灭性质的灾难,这也正是整个世界为之色变的最根本原因。

危机气势汹汹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也会迅速退去,尽管各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但经济危机所到之处,当地生产与经营活动都陷入一片死寂。众多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倒闭,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呈现出倒闭潮,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企业也是萎靡不振。这直接导致当地失业人数猛增,没有了稳定收入,人们节衣缩食,不敢消费,进而使得整个经济发展体系陷入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惹的祸

众所周知,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很开放,往往热衷于提前消费,所以不管是房子、汽车还是日常用品、电话账单,人们都习惯贷款。在美国,关于房屋的贷款按照偿还能力和信用分为三个等级:优质贷款、次优贷款和次级贷款。在现实情况中,占据贷款份额最重的是次级贷款。

人们在利用次级贷款购买房屋后,由于支付能力不足,无力偿还抵押贷款,从而使得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次贷危机之所以来势汹汹,最关键的原因是,房产商和银行为了赚钱,常常打出无本金贷款购房的营销招牌,于是很多穷人纷纷借助贷款买房。

穷人毕竟是穷人,不可能因为贷款买房就变成富人,这些买了房子的人很有可能根本无力偿还贷款,为了降低自身风险,银行将这些贷款设计成名为CDO的债券产品,这样一来,贷款的风险就由债权人来分担。

作为一种金融产品,CDO债券也是有风险等级的,那些有偿还能力强的人的贷款所设计的债券很快就卖出去了,而那些次级贷款所设计出的债券根本卖不出去。尽管银行和金融巨头们想出了各种招数,但美国房价的下滑使得建立起来的所有金融体系都瞬间坍塌,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天灾还是人祸

金融危机的发生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呢?从成因上来说,用“金融原子弹”爆炸来形容此次危机更加贴切。实际上,我们不能说金融危机就是由那些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直接造成的,不管是CDS还是CDO,所有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分散风险。之所以会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其本质是由于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也就是资本以及金融大鳄们的贪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并非天灾,而是确确实实的人祸。

纵观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余年,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不断放松。政府方面宽松的监管体制使得经济越来越大,但泡沫终究是泡沫,迟早都是要破灭的。

国际格局

要想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各国政府还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只有做到了有备无患,才能避免饱受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之苦。

5.一跌再跌的美元稀释效应

“跌跌不休”的美元

在各国的贸易当中,都是采用美元来进行结算,美元是无可动摇的全球货币霸主,但这依然无法阻挡经济危机对美元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呈现不断下滑趋势。到了2008年6月,美元跌至史无前例的最低点。虽然后期美元逐渐回暖,但依旧难以掩盖整体上的不断下跌趋势。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尽管美元的地位不断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但其稳固地位的动摇归根结底还在于其内部矛盾。

货币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强,货币的稳定性也就越好,甚至是稳中有升,而不断贬值则意味着经济实力的萎靡甚至是衰退。美元不断贬值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内外交困。

从客观因素来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为了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各国以及全球金融机构纷纷抛售美元,由此一来,美元贬值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从主观方面来说,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所以美联储不得不采取措施,促使美元贬值,从而从美元稀释的效应中获取财富,进而用于刺激国内经济复苏。

奥巴马的救市政策

2007年的次贷危机席卷多个国家和地区,始作俑者的美国自然也不可能幸免于难。一直到2009年,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处于上升状态,截止到2009年年底,更是达到了10.2%,随着奥巴马的上台,一系列救市政策迅速开始实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无法掩盖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的事实。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在次贷危机中,美国以华尔街为首的金融体系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纷纷倒闭的投资银行,受到重创的资本市场,再加上实体经济的严峻局面,都显示出美国经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失业率的高涨使得国内消费不足,据相关部门统计,美国进出口贸易也是雪上加霜,国内经济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强势的美元战略了,所以美元贬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最后不得不加印美元投入市场,通过美元贬值以增加出口,促进消费和投资。

稀释效应

众所周知,发行的货币越多,纸币本身就会越贬值。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为了方便国际贸易结算,很多国家都有美元储备,除此以外,流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美元数量也不可小觑。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元贬值所产生的稀释效应非常广泛。

美国经济危机,全世界都在为它买单,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凡是手中持有美元的人或者国家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都会损失一部分购买力,而这部分财富则毫无悬念地流向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正是拿着全世界人民的钱在振兴经济,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当然,尽管这种货币稀释效应对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并无好处,对此我们只能无奈接受。

国际格局

美元贬值,也就意味着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减少,而持有美元者的财富则会在无形当中从自己的手中流走。

6.货币多元化的响亮号角

美元霸主地位的动摇

凭借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美国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利用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滥发纸币,从而借助美元贬值将别国财富转移到美国,进而降低本国的债务。从本质上来讲,美国在依靠这种霸主地位剥削他国,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美元的地位发起挑战。

在诸多的货币中,欧元以其强大的后盾,成为仅次于美元的货币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欧元已经基本形成了与美元相抗衡的趋势。

从2001年开始,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比重一直呈现出下降态势。与此同时,欧元自从1999年进入市场以来,则呈现出上升趋势。尽管在2010年时,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在外汇储备中一度下降至26.16%,但从整体来说,欧元在外汇储备中一直表现出强劲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货币多元化趋势

众所周知,自从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从两极化朝着一超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货币的格局体系,与政治格局并不完全相同,但所呈现出来的趋势却是一致的。自从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就已经不可逆转了。

随着美元霸主地位的动摇,欧元以及金砖四国也开始迅速崛起。自从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尽管欧盟将自身的精力一直放在内部,而并非扩展欧元的影响力,但这并不影响欧元日渐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新兴的金砖四国,实力也在不断充实,不难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其地位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到美元的霸主地位。此外,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扩大自身货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货币的多元化必定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多极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翘楚,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令世人称道。即便是发达国家美国,面对中国每年8%的发展速度也不得感到惊奇。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中国所取得的进步无法令人小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信用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人民币的良好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国际声誉。到了2009年4月,国务院在上海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由此成为国际贸易间的“硬通货”。

从国内结算货币到国际结算货币,人民币终于成长为可以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的工具。实际上,这样的尝试本身就是在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国际格局

尽管从目前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尝试,并不能对美元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威胁,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必然加速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7.人民币升值等于崛起?

人民币升值

20世纪90年代,1美元兑5.80元人民币,此后调整到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此后,中国经济每年以8%的高速发展,但人民币再也没有大幅度升值。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人民币币值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其实际购买力了。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声明:人民币会走向自由兑换,但这依然挡不住国外对人民币的升值呼声。

从中国政府以及民众的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人民的财富会上升,与此同时,人民币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增加。对国家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加,是藏富于民的绝妙办法。此外,人民币升值还能减少国家外债,进而促进进口贸易的发展。

不管从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现状来看,还是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道路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人民币崛起的重要标志性动作。

政府的谨慎态度

尽管人民币升值有诸多好处,国外也一直给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中国政府对此依然持谨慎态度。凡事有利必有弊,人民币升值也是如此。那么,人民币升值后究竟会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影响到外向型企业的成本,对产品的出口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一旦强势升值,很有可能会使得这些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形成倒闭潮。一旦大批企业死亡,失业率就会大幅增长,进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次,人民币的升值还会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升值意味着外企成本的上升,这样一来,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就会大大下降。紧接着大批闲置资金就会流向投机活动,给经济秩序等埋下安全隐患。

如何崛起

纵观日元升值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流通纸币的大幅度升值绝对是一场灾难。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的出口狂潮,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日元直接升值30%,引发了日本经济衰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人民币绝对不能走上“日元”升值的老路。那么,对于人民币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安全崛起呢?

国力增强,人民币必然也会随之升值,这是人民币崛起的必经之路,但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地让人民币升值,以免由于升值过快而造成经济衰退的严重后果。

国际格局

尽管全球有不少纸币升值的成功例子可以借鉴,但毕竟中国的国情特殊,对其他国家的政策并不能照搬照抄,所以人民币升值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8.股市为什么这么“熊”

“股指”的神秘面纱

尽管中国的股市还很年轻,但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职业股民,在1亿股民中,散户占据了绝对大多。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年代,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是“靠天吃饭”,而今天的散户股民们又何尝不是“看大盘吃饭”。

整个股市好比是一个大盘子,盘子里是各种上市股票,大盘时刻都在变换当中,或涨或跌,涨跌则代表着股票投资的盈亏状况。许多时候,大家通常用“点数”,也就是“股票指数”来科学描述大盘的走势,这就是神秘的“股指”。

牛顿曾说:“我能将地球赤道的周长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可是我不知道一群疯子到底会把股指拖到哪里去!”这充分说明了股市的变幻莫测。正是由于股指的变化与我们的资产直接关联,所以对股民来说,股指就等同于惊心动魄。

简单来讲,股指就好比是股市的温度计,时刻衡量着股票市场总价格的变化。股指并不神秘,它能够为股民们购买股票提成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股票毕竟是投资行为,在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是高风险,这是谁也无法规避的。

中国股市硬伤

曾经的牛市早已一去不复返,从2007年10月开始,中国股市飞流直下三千尺,仅仅一年时间,大盘股指就从6124点直降到了1644点,其惨淡状况简直惨不忍睹,甚至部分个股直接跌破了998点。

“熊市”来临,中国股民确确实实体会了一把股市“过山车”。即便是美国金融危机之时,其股市动荡也远远没有如此夸张,那么,中国股市究竟为什么这样“熊”呢?具体说来,中国股市主要存在两大硬伤。

(1)股市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所以各类企业为了上市募集资金,不惜各种包装、借壳上市等,于是一大批垃圾股票成群结队地挤进了A股市场。只要能够发行就一定要发行,根本不顾及这些垃圾股是否能够受到股民的认可,如此一来,一旦熊市来临,这些垃圾股必然会拉低股价。

(2)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一旦取得收益,就应该分红回馈广大股东。然而绝大多数上市企业都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即便是赚得盆满钵满,依然捂住钱包。实际上,这与环境不无关系,中国股民投资股市往往只盯着赚差价,而忽视了红利,这也为上市公司的“吝啬”提供了可乘之机。

全球股灾泛滥

实际上,并非只有中国股市一蹶不振,即使是金融大国美国也逃不掉“大熊市”的到来。Capitalist Pig对冲基金管理者霍恩在面对2010年美国股指千点暴跌的惨淡场面时,曾经这样说道:“即使你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公司的陨落、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以及过去15年各种资本市场事件,你都难以想象周四这样的一幕。”

实际上,饱受股灾困扰的又岂止中国和美国呢,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股灾泛滥已经成为现实。在2010年5月6日这一天,不管是亚太股市,还是欧洲股市纷纷暴跌,全球股市用“哀鸿遍野”来形容绝不夸张。全球股市的低迷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股市的回暖,所以尽管政府不断救市,依然是效果甚微。

国际格局

实际上,中国股市自从诞生就是“畸形”的产物,行政机制进入资本市场是中国股市的特色。此外,全球股灾对中国股市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熊市”降临也就不足为奇了。

9.即将到来的后股改时代

股权分置的发行机制

中国股市自从诞生,背后就一直都是行政大手操纵,而股权分置就是这样的特色产物。2005年,中国股市迎来了“股改”,也就是股权分置改革。这次改革使得一大批大小非流入市场,中国股市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且不论此次股改的成功与否,但就股市来说,大批大小非的流入对股市产生了极大冲击。尽管股改的初衷是实现股票发行的全流通,然而中国却仍然实行股权分置时代的发行机制,于是,更多的大小非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几乎每次新股发行,都会在一夜之间创造出许多亿万富豪,这正是大小非问题的最好例证。这是因为大小非原始股成本只有1元左右,不管股价是涨还是跌,只要变现就都是赚的。遗留的大小非问题就好比是股市中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如果任由其继续持续下去,中国股市的不可能走远。

股改=牛市?

从上海证劵交易所成立到今天,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尽管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改革,但今天的股市依然是萎靡不振,于是众多股民纷纷把希望放在了后股改上。然而,“股改”真的能够让牛市重新回归吗?

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一度进入牛市,用“牛气冲天”来形容绝不夸张,A股市盈率从15倍直接提高到了50倍,大盘更是在突破了2000点、3000点后直接冲到了6000多点。那么,此次牛市真的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吗?

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牛市”也并非是由股改一个因素促成的。可以说股改只是牛市的催化剂,如果说股改就等同于牛市,这样的论断未免过于武断。

股改的未来在哪里

2005年的“股改”虽然促使大牛市的到来,然而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后遗症。遗留的“大小非”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放眼股市,2008年“大小非”的问题集中爆发,股市一泻千里,至今仍令股民苦不堪言,那么,中国股市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针对“大小非”的问题,部分专家和学者建议可以征收暴利税,并分离交易平台,以此来减少大小非的持有。然而这些措施毕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一味拖延下去,中国股市是很难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况且针对数量多、成本低的“大小非”,在今天的熊市中,又有多少人愿意接手,成为“替罪羔羊”呢?

无论是征收暴利税,还是“大小非”解禁的时间长短或者解禁后的交易制度,都足以看出中国政府在极力规范股票市场。

国际格局

尽管未来股市改革的措施并不明朗,但其监管必定会越来越规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监管层一定能够拿出具体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0.人民币的国际崛起之路

货币之战

纵观国际货币的变迁,不难发现,谁在国际贸易和支付中占据霸主地位,谁就能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甚至借助货币的霸主地位,毫无声息地攫取他国财富。尽管进入20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皆太平,此起彼伏的货币之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炮火却比真刀真枪的拼杀更加残酷。

从国际金本位制度,再到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展到今天国际储备多元化,实行浮动汇率的牙买加体系,在国际贸易之中,货币之间的战争已经有白热化趋势。随着欧元以及日元的迅速崛起,美元的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威胁。

尽管受到多次世界经济局势动荡的不利影响,但时至今日,美元依然坐在货币霸主的位置,这也意味着,货币之战还将继续下去。

迅速成长日元和欧元

虽然美元在登上“霸主”宝座前夕,一直以坚持“自由主义”的面目示人,然而一站稳脚跟,就开始“奴役”各国货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样的形势下,自然不乏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货币勇敢揭竿而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日元和欧元。

被迫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30%,经济持续低迷,为了推翻美元的奴役,日本扬言要“买下整个美国”,于是大肆购买美国资产,并到美国进行投资。然而霸主毕竟是霸主,美元一贬值,日本购买的美国资本就严重缩水,从此,日本的经济一蹶不振。

把美元从霸主之位上赶下去,这是欧元自诞生那刻起就肩负的使命。虽然志气满满,然而遗憾的是,欧元区的利益各方不能达成妥协,因此内部矛盾使得欧元在短期内根本无法与美元直接抗衡,即便是不甘心,也只能屈居“第二”的位置。

人民币的未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屡次经济危机中,人民币的币值一直保持稳健姿态,所以得到了周边国家的接受和认可。目前,在东南亚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流通货币。并且,中国人民银行还与韩国、马来西亚等15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共计金额13362亿元,此举也大大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此外,在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接近10%,尽管比例还不高,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体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国际格局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不可否认,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中国都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焦点,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