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共产党人的数学人生:谷超豪传
- 张剑 段炼 周桂发
- 2886字
- 2021-12-16 17:26:10
小康之家
民国十五年农历四月初四日(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于浙江永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华盖山麓高盈里7号[1]一户殷实的人家。
浙江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古为永嘉郡,隋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唐时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曰:“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2]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不酷热,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明代始设温州府,下辖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5县,雍正年间添设玉环1厅,府治在永嘉。1949年后,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仍为永嘉县。建置和境域几经变革,如今的温州市是浙江省重要的地级市,下辖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3个市辖区,瑞安市、乐清市2个县级市,永嘉县、苍南县、平阳县、泰顺县、文成县、洞头县6个县。
图1-1 浙江省行政区划图
温州偏处东南一隅,位于浙闽交界地带,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千百年来如世外桃源一般远离战火的侵扰和政治的纷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3]自古以来,温州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人文荟萃。雁山云影,瓯海潮踪,孕育了温州特有的区域文化,也铸造了温州人如山一样务实而不张扬的创业精神,和水一样灵动变通且充满生机的智慧。温州诗人辈出,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到唐宋时期的“永嘉四灵”[4],再至一代词宗夏承焘,许多诗人词家在此留下了优美的篇章。近代温州,更成为数学家的摇篮,涌现出了以姜立夫、苏步青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数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南宋时期兴起于温州地区的永嘉学派[5],提倡“事功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6],主张提高商人地位,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这种反对空谈性理的“功利之学”,不仅是温州商人创业精神的思想渊源,也是温籍数学家得以产生的土壤。清末民初,温州地区开风气之先,较早接触到西方现代科学,这是温州能成为中国数学之乡的重要原因。在孙诒让、黄庆澄等一批维新人物的带领下,西方现代数学一传入中国,便迅速在温州生根发芽。1896年,瑞安创办学计馆,是国内最早的数学专门学堂之一。1897年,黄庆澄创办《算学报》,是中国第一份数学普及刊物。自1898年起至民国建立前,温州出洋留学生近150人,是当时留学最热的地区之一。许多温籍留学生出国后选择了研习数学,他们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国家才能富强。为此,孙诒让自豪地说:“迩来吾乡学者多涉西学,而治算者尤甚。”[7]正是这种孕育较早的数学意识,为温州获得“数学之乡”打下了基础。
一百多年来,温州孕育出六十余位数学家,其中已有十位荣膺海内外科学院院士,分别是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姜立夫、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苏步青、柯召、谷超豪、姜伯驹、李邦河,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徐贤修、项黼宸、杨忠道、项武忠;七位大学校长:苏步青(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柯召(四川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李锐夫(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问)、潘廷洸(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校长)、徐贤修(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谷超豪(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温州大学校长)、陆善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另有31位曾任高校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如南开大学算学系创始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姜立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姜伯驹,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厦门大学数学系主任方德植,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主任徐桂芳,台湾大学数学系主任项黼宸,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项武忠,等等。在温州这块弹丸之地,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的数学家群体,难怪被国内教育界、数学界人士视为奇迹,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更是明确指出,这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中一件大事”,因此也被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8]。
图1-2 温州高盈里7号(谷超豪出生于此,现已搬迁至温州白鹿洲公园)
在众多的温州籍数学家当中,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苏步青及其弟子谷超豪是代表性人物。苏步青1902年出生于浙江平阳,谷超豪出生时他正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徜徉在数学王国的苏步青可能没有想到,离他故乡不远呱呱坠地的谷超豪会成为他一生最得意的弟子。谷家是当地一户地主家庭,有土地四百余亩,房产十余幢。谷超豪的父亲谷传声(字伯琴),每年都会亲自下乡收租,全家依靠地租和房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母亲陆仲祯,在家操持家务,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尽管家境较为优裕,但谷家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生活非常简朴。平时吃饭四菜一汤,主要以吃饱饭为主。小孩穿的衬衫,都是用便宜的布自己缝制。想吃水果的话,也是买来切开大家分着吃,算是偶尔解一下馋。抗战期间,谷家曾一度投资于钱庄、布店、商行、酱园等行业。抗战胜利后,钱庄、布店、商行相继倒闭,只留下一间酱园。这样一来,全家的生活就更节俭了,除了吃饱穿暖,并没有其他任何奢侈的开销。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的中国,谷家还是属于比较富裕的阶层。
囿于落后的医药卫生条件,当时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在谷超豪之前,谷伯琴、陆仲祯夫妇已生有两个女儿谷素莲和谷仲莲。此后生下的男孩都未能存活下来,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也不幸夭折[9]。按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谷伯琴又娶了一房太太胡玉香。胡玉香是陆仲祯的表亲[10],因此两人关系很好,彼此和睦相处,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胡玉香进门后,于1921年生下了谷家的长男谷超英(后改名谷力虹)。五年之后即1926年,陆仲祯生下了谷超豪。自谷超豪出生后,谷家再生下的孩子,无论男女,再无夭折。谷超豪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庶母胡玉香相继生下了谷超志、谷超俊两个男孩和谷月卿、谷月婵两个女孩,母亲陆仲祯又生下了最小的妹妹谷月霞,谷家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因此,全家上下都很喜欢谷超豪,认为是他给谷家带来了好运。
图1-3 1937年谷家六兄妹合影(前排左起谷月霞、谷月婵、谷月卿;后排左起谷超俊、谷超志、谷超豪)
谷超豪的叔叔很早就病逝了,婶婶跟谷超豪一家住在一起。为了延续叔叔的香火,谷超豪被过继给了这位婶婶。这样一来,谷超豪名义上就有了三位母亲。亲生母亲陆仲祯自然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庶母胡玉香也把谷超豪视如己出,寡居的婶母更是把这个侄子当作自己的命根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谷超豪。谷超豪天生性格内向,又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在三位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纯真、善良的良好品质。由于婶母长期寡居,平时以念经拜佛消磨时光,情绪上也相当悲观,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对谷超豪影响很大。谷超豪后来回忆说,他从婶母身上接受了一些同情受苦者的思想;同时因种种特殊的照顾,也形成了在这个家庭中特别优越的地位与软弱的性格。在家里,他的吃、穿、住都优于弟妹,许多本应他自己做的事情都由婶婶代劳了。
幼时的谷超豪特别听话,所听到的也只是赞扬,“从来没有挨过打骂,连不如意的事也很少碰到”。后来,大哥谷超英参加革命投奔新四军去了,谷超豪更成了家里最受重视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