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2年6月24日01时08分,著名数学家、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在上海华东医院不幸逝世。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送来挽联:“超然远去留得方程可积曾规范,豪杰仰止尚有桃李芬芳传后世。”挽联首字嵌入了谷超豪的名字,上联揭示了谷超豪在国际数学领域的双曲型方程、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孤立子理论中的Darboux方法、规范场理论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下联指出谷超豪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卓著的教育家,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作为一个著名数学家,一生对数学痴迷,“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他的一生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一生都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他同时也是一个共产党人,14岁就参加中国共产党,一生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主要经历与学术贡献

谷超豪院士(1926—2012),浙江温州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第二代代表人物。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因学业优异毕业后留校任助教。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数学系,1956年晋升副教授。1957年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由于成绩突出,1959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谷超豪师承苏步青、陈建功,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多元混合型和双曲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的数学理论和可积系统理论等多个重要领域获得了富有开创性的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家“973”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1995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2002年2月,荣获上海科技功臣称号。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0年1月11日,被授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院士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温州大学校长等职。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他撰写了十多部专著和教材,曾多次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特别奖”。2008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谷超豪院士青少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49年以后,在科研教学岗位上多次因国家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他的学术生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谷超豪还曾当选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常委。

已有研究成果与本研究资料基础

因谷超豪院士在数学科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已有传记、访谈录和事迹介绍(主要载体为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数量不少,比较重要的传记有郭梅、董玉洁《数学战略家——谷超豪》(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李大潜《谷超豪》(《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5集,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朱光华《谷超豪》(《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9万字的《数学战略家——谷超豪》主要讲述了谷超豪的人生经历、革命生涯、学术成就、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目前唯一一本比较完整的谷超豪人物传记。该书是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大家》栏目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推出的“大家丛书”之一,囿于电视访谈节目的体例和相关史料挖掘的深度,作为通俗科普读物,主要面向青少年读者。后两篇人物传记的作者,分别是谷超豪院士的弟子和曾经的校长办公室主任,从专业角度概括了谷超豪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但作为单篇人物传记,受篇幅所限,不能充分展开,太过简略。至于各类媒体上大量的采访报导,多为素描式的事迹介绍,尚无专门的研究性文章,更无科学史界的学者参与其中。

课题组所掌握的谷超豪院士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学术论著:谷超豪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出版专业著述27种,其中专著6本,译著2本,教材3本,科普读物6本,主编文集10本。这些出版物,为我们研究谷超豪院士学术成长历程及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奠定了雄厚的资料基础。

(2)个人文集: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谷超豪院士八十华诞,出版了一本重要的纪念文集——《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该文集分为“教育篇”(9篇文章)、“科学篇”(10篇文章)、“纪念师友篇”(12篇文章)、“生平记述篇”(18篇文章)和“附录”(收录诗歌42首、数学论著目录和简单的年谱)。这些文章记录了谷超豪院士从小学到2005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程,勾勒了谷超豪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投身革命、与师友的交往、从事科研教育工作等经历,是难得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3)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复旦大学档案馆藏档案;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有关谷超豪博士论文答辩档案;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中学、浙江大学学籍档案;中国科技大学档案馆、温州大学档案馆校史档案;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有关档案资料。这些档案中尤其珍贵的有1957—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期间的档案(主要是博士论文、相关博士论文答辩记录及相关报导)、“文化大革命”期间谷超豪及其团队与杨振宁合作研究档案等。这些珍贵档案的搜集和整理,是课题组最大的收获与发现,也是课题组力求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利用这些档案资料,梳理谷超豪院士的人生道路与学术成长经历是本研究的亮点之一。

(4)遗物整理:谷超豪院士去世后留下了大量遗物,在谷超豪哲嗣谷晓明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采集到谷超豪院士与杨振宁、陈省身、周光召、胡国定等人的书信,大量的手稿,申请华罗庚数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材料等,这些为准确表述谷超豪的学术成就、了解谷超豪的学术交往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大事年表:《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附录部分有谷超豪院士亲自修订的《年谱》,约5800字。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方搜集,详细考证,认真甄别,改正了不少错误,编订了一份超过18000字的大事年表,尽可能地记载了谷超豪院士一生中的大事要事,为本研究和进一步研究夯实了基础。

(6)口述访谈:课题立项之际,谷超豪院士因健康原因,基本上已不能口头表达,因此无法对他本人进行第一手的访谈,这是课题组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此,课题组将访谈的重点转移到谷超豪院士身边的亲友和学生,从侧面了解他学习、科研、生活方面的详细情况。我们先后采访了他的学生陈恕行教授,入党介绍人冯增荣老人,妹妹谷月卿、妹夫傅方浩和弟弟谷超俊,还采访了他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时的副校长史济怀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指导的博士生王晓宏教授,以及校办主任孙保明先生,获得访谈音频资料706分钟,视频资料547分钟,访谈整理文字稿7万余字。谷超豪院士病逝后,乘社会各界悼念之际,课题组又相继采访了谷超豪院士生前的工作人员和亲朋好友,以音像视频的形式采访了跟随谷超豪院士11年之久的秘书虞彬;通过书信形式采访了谷超豪院士的同班同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中研院院士周元燊先生,形成了近5000字的文稿。这些口述访谈为我们了解谷超豪院士的人生道路与学术成长提供了详细的细节。

(7)相关文献:课题组还搜集到谷超豪院士的老师苏步青、陈建功、竺可桢等人的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口述访谈材料,以及谷超豪求学与工作过的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中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温州大学的一些校史文献。这些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相当的文献基础,提供了制订采集计划和资料收集的线索,也成为本书撰写的重要基础。

本传记思路及结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环境与时代而独立生存。与中国近代大多数科学家留学欧美直接沐浴西方科学不一样,谷超豪师从留日的苏步青,他的学术成长中有日本因素;与新政权建立后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谷超豪留学苏联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长经历中有苏联数学的基因。“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谷超豪上述求学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独特性。另外,与一般的科学家不一样,谷超豪年少就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也是他学术成长历程中的独特之处。本书展现了谷超豪个人学术成长经历的这种独特性及其与一般科学家在大时代环境背景下的共同性,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对谷超豪学术成长与学术传承经历的梳理,为研究当代中国科学事业提供一份珍贵史料。进一步了解复旦大学数学成就在国内数学学科的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国数学这门纯粹科学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是如何发展与演进的,展现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胡和生等数学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所做的艰苦努力。

谷超豪生逢祖国面临存亡危机、无处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之时。青少年时期他就背弃出生的阶级,14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为党工作,但他的一生毕竟是以著名数学家的角色安身立命的。本书名为《谷超豪:一个共产党人的数学人生》,就是要梳理谷超豪如何从一个富家儿童转变为一革命青少年,如何从一个共产党的党务干部转变为著名数学家的生命历程与心路历程,展现一个时时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的数学家纠缠于学术与政治的一生。探讨他应国家需要而不断转变自己研究方向的原因,及其这种转变对他个人和国家的影响,试图以他为个案剖析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贯穿谷超豪院士一生的“科学”与“革命”两大主题为主线,共分为十二章,外加“导言”和“结语”。第一章叙述了谷超豪的家庭背景,幼年时代接受启蒙教育、投身革命的传奇经历;第二章述说他在中国近代数学重镇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求学历程,师从苏步青、陈建功初露学术才华,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毕业生;第三章叙述了他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再次投身革命,以及新政权建立后从事科技统战工作那段特殊岁月;第四章讲述他因取得数学科研成绩之后,割舍不下数学,最后回归数学的历程;第五章叙述他留学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艰难历程;第六章主要叙述谷超豪回国后在复旦大学开展科研工作,特别是新开辟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新领域的过程,也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活动;第七章描述他走出国门进行学术交流与交游的辛苦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效、主持学术会议及其与中国数学会的关系;第八章叙述了谷超豪担任高校领导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做出的成绩;第九、十章内容为谷超豪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获得的荣誉;第十一、十二章叙述了谷超豪的婚姻家庭、日常生活、诗文创作和社会活动;结语主要分析探讨了谷超豪学术成长的独特性及其成长的社会因素,并以他为个案思考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书后附录有谷超豪院士的大事年表、主要著述目录、参考文献,为谷超豪研究及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