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智能供应链发展趋势

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供应链越来越需要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和物联网等虚拟/实体网络,进行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制造流和服务流向融合了现代销售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物流网络、人员网络、制造网络和服务网络等多重功能的网络平台转变,进而形成面向客户需求的全过程高效协同供应链网链结构。

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持下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传统供应链升级成具有高度智能化、可视化和服务化的智能供应链,不仅可以将设计、采购、生产、仓储、分拣配送、包装、销售、运输直到交付客户及售后服务等企业内外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高效高质协同,还可以在生产、销售和物流等不同行业中形成深度供应链融合和产业生态链,从而提高为终端客户“解难”的能力。

由此,智能供应链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

1.智能供应链日趋上升为产业乃至国家战略层面

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的安全,最高层次是供应链,供应链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国家供应链战略是指一国对本国供应链发展重大、全局性的总体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在供应链领域的具体化。国家供应链是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体现出来的现在供应链服务能力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总和,是一国供应链组织与管理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对市场的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

如前文所述,智能供应链战略由于其涉及高度、广度和深度的不一样,可以分为国家供应链、城市、产业供应链、企业供应链。国家智能供应链战略及其路径决定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介入成员国家、轨道交通和两航产品、电力技术、通信产品、远程控制、信息技术、结算机制以及相关的文化与情感等要素,从而指导该战略中的关键要素按部就班的实现;城市智能化供应链战略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和技术要求(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机场港口车站布局运作要求、道路规划、交运管理体系与物流管理、流量监控技术、企业生产状况、大型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等)互联互通导向以及相关的落地过程;产业智能供应链战略决定了产业导向、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与实体、农业、制造业、流通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协同发展,达到合理的平衡;智能供应链战略决定了从企业战略资源、金融资源、制造资源、销售渠道资源、客户资源和服务能力以及品牌提升的全产业链和价值链。

美国是最早把供应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早在2012年,美国就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其目标一是促进商品的高效和安全流通,二是培养一个有弹性的智能型的全球供应链。

我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和全球第二大制造国,也是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第二多的国家,更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但在全球供应链市场上却处于收益洼地和竞争洼地。

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适逢其时,既可以利用我国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引力,重构全球供应链布局,又可以利用全球供应链优势企业拉动国内重点行业相关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又有利于通过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协同成本和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2.智能供应链逻辑逐渐转化为从需求端定义

未来已经不是以制造为导向的时代,而是以消费为导向的时代,即使是“中国制造2025”其前提也是定义为“服务型制造”或者生产性服务,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制造,于是,智能供应链不再是“核心企业”为中心,那么智能供应链的发展也不再是由核心企业作为主要影响力。

智能供应链的基本逻辑变化为:从推动模式转化为拉动模式。传统模式是商家生产产品,通过营销、广告等手段将产品推给消费者;依靠智能供应链平台和数据的模式则是拉式的,即先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再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让生产与开发过程紧密连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费者最喜欢的东西提供给他们。

传统供应链是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围绕“将产品或服务送达最终用户”这一过程的上下游企业形成的网链结构,归根到底离不开其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强调企业核心业务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和作用,为使这些资源运转通畅,核心企业也会强调:以顾客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凸显核心能力、双盈策略;强调信息系统优化运作效率;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对工作、实物、信息和资金流程进行合理设计、执行、检讨和改进;减少环节之间的成本。但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分工模式,容易使伙伴之间由于企业各自背景与发展状况、价值导向和利益要求不一样,并且信息不共享,导致关系恶劣,最终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供应链更加敏捷、更加具有柔性。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商和快时尚的出现使得产品供应链运营的形态出现很大的差别。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日益成为主流趋势,使得大批量生产比重逐渐减少,驱使制造商生产的款式越来越多,每一个产品品类之下货品数量变少,需求碎片化使生产也变得碎片化,这就要求必须提高供应链灵活程度。以需求端作为拉动模式可以快速研发、生产、补货并及时配送,可以随需而动,批量可大可小,根据需求自由切换。智能供应链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大大地缩短从研发到制造、交付的周期,大大提高库存周转率、资金周转率的运营效率,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由于供应链逻辑主要不再是由提供产品的“核心企业”来定义的,而是从消费端开始定义,管理思维和相关的KPI指标也就不同。传统供应链更多地强调降低成本(尤其是库存成本),提高效率;智能供应链需要强调的战略意识更多、消费者参与定义产品、技术层面更多的是服务于战略导向,由于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库存也就不再是其关键运营压力和指标,成本控制也逐渐由控制变为更多的关心投入产出效益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供应链围绕“实现客户价值、有效运营平台、竞争保证发展”的价值导向,需要将产品、服务、品牌围绕消费者做出最佳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利用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提升热销产品的研发能力、全供应链过程的库存周转率、成本与效率运营的能力、工业大数据和消费大数据的获得和挖掘分析能力、在物联网生态圈的品牌影响力,最终获得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3.供应链竞争的模式有了本质区别

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存的”“固定的”供应链模式,而是不定的模式,是因应消费者要求而实时促进各类供应链资源组合来定义的,所以供应链不是“一条对一条的竞争”,而是随机性、碎片化、个性化占据了主导。而且这种组合充满了变数和不可预知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的存在,使得智能供应链的关注要点不再是库存和计划,而是预测和热销产品的定义,以及消费者行为分析与挖掘。

众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组合成为市场要求,掌握了市场要求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从而定义了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服务或者品牌,形成生态圈的影响力,从而拉动企业对于满足市场要求的智能供应链资源计划与协调能力。这种拉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结合的,是需要因应市场要求做的柔性化规划和虚拟仿真后形成的,而这种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是对于市场的先期预见能力。这种预见能力来源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收集、分析与挖掘,从而成为企业定义“何处去”的战略导向能力。如何掌握市场要求,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竞争,不是正面竞争,而是跨界模式、“聚核”模式(集中多种核心能力),竞争对手不可见、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技术不断升级。

4.人工智能在供应链中应用空间广阔速度加快

人工智能在整个供应链领域的每个环节都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利用机器学习,通过分析生产交货时间的历史变化,更好地预测交货日期和物流提供商的表现。

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作业,为供应商提供更好的决策,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人工智能赋能零售行业,智能零售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驱动市场零售新业态,优化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配置与效率。

供应链过程中的风险与变差往往容易导致供应链失效,对于这些变数的预见性管理和算法,是多种可能的行动和供应链政策组合的结果。为了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就市场变化、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网络布局战略、补货方法和运输方式等战略问题做出大量决策。同时还有环境因素,如天气、社交情绪、新闻事件、竞争对手活动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做出最佳决策的难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自我学习型供应链,人工智能供应链系统将能够对供应链战略进行检讨与核查,以确定供应链变差发生的环节和变化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外部组合因素,如忠诚度、库存水平、天气、竞争对手的事件、市场表现、交通或社会经济事件等。系统学习算法将筛选这些数据,并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供应链失效。

供应链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然在探索当中,但是可以相信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在未来将推动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分析上述因素的组合与互动效应,确定哪些事件组合可以预测供应链变化,并积极建立应急策略与模式,帮助组织以最低的成本、以最强的信心为客户提供服务。

达到这种供应链成熟度水平需要依靠合作伙伴的数据生态系统高效收集数据资源,以便为这些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提供实时分析的依据。虽然支持自我学习型供应链所需的技术仍在开发中,但在当前阶段对企业来说掌握数字化供应链的相关技术意义重大。

5.智能供应链人才能力维度发生变化

智能供应链人才将具备六大能力:

(1)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供应链先期规划能力 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商业、技术、客户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供应链时刻处于动态之中,过去一成不变的的供应链策略和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经济、新常态、新技术、新市场的发展需求,产品与服务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由单一化、标准化趋向于丰富化、个性化,由此供应链模式也将处于不断优化和自我修补、自我调节之中。所以,供应链人才更需要具备政治、经济环境适应能力,实时感知供应链战略发展导向,实时判断与规划、修正供应链模型和运营方略,以保证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一致且更加有效、精准、高效。

(2)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与系统协同作业的数据能力 由于智能供应链决策资源主要立足于大数据,所以未来的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以及与系统协同感知数据导向的能力;需要更多的全供应链系统知识(如跨企业的预测能力、深入算法研究、供应链资源计划与规划、采购-制造-物流过程的计划与执行的协同过程、差异管理、可视化管理、数据采集与有效性判断、数据甄别、数据整理与淘汰、KPI指标数据的逻辑梳理等),从智能供应链战略的高度看待数据,去获取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导向,而不仅仅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开会解决问题。

(3)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客户资源的经营能力 由于智能供应链需要实现传递产品和客户价值——从设计理念上传递客户需求和设计者对于产品的创新价值,从实物上通过智慧物流实现产品的交付与结算,从而实现流转价值——协助企业提升其利润水平,所以,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全渠道客户(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客户体验管理、产品初步设计与概念创意、直营管理、经销管理、营销与推广、导购管理、客户需求分析与引导、物流与交付、品牌管理、客户绩效评价等)资源管理与运营能力,以帮助企业实现其核心竞争力,达到战略绩效指标。

(4)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跨界”思维和综合决策能力 当前,供应链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类供应链资源还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很难用单一的战略导向和运营标准来管理各项任务和订单——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农村、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处于不断发展进化中;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正处于“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传统零售与新零售正处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与协同中;不同行业之间由于智能化产品的出现,正日益变得界限模糊,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影院、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在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环境下,成为了一体……在这种环境下,智能供应链人才仅仅依靠过去的单项的学科知识、单一的专业技能、单极的决策依据,来形成供应链的决策,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智能供应链人才更需要具备跨界的视野、全渠道的数据感知、全价值链的管理逻辑,以及综合的决策能力,才能够协同供应链的有效、健康发展。

(5)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未来供应链处于实时的动态中,其客户资源和供应资源都会产生各种变化,并且时空距离相差更大,难免出现过程中的变化与失误(比如不良品、食品变质、低劣产品、延迟交付、交付无效、商业伦理、数据安全等),容易导致商业风险,这就需要供应链人才在透明化的供应链上更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保证供应链战略实施的一致性。

(6)智能供应链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绿色环保意识 由于未来供应链涉及面越来越广,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行业覆盖面,或是运作流程,都将被网络拉得越来越近,但是从物理上却越来越难以现场管理,其间难免出现各类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事件(如化工产品泄漏、能源消耗、制造后期污水排放、烟尘粉尘排放、燃烧废气排放与处理、冷链过程温度监控、不符合能源标准的物流车辆使用等),而对于事件的有效性处理,必然和必须要遵守绿色环保要求,更需要在运营过程中时刻贯彻绿色环保的标准,具备绿色环保意识的供应链人才,将成为环境保护的第一感知者、监控者和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