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
- 陈晓辉
- 1024字
- 2021-12-24 11:09:55
〇三、刺人迎动脉体悟
恩师经常说:《黄帝内经》对针工的要求——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
人迎动脉是笔者临床常刺之处,越是临床常用于决定性诊断的脉口,其针刺的效果亦愈佳,如人迎、太渊、太溪、腹主动脉(伏冲之脉)、尺泽(曲泽处桡动脉)、天府、趺阳、太冲、冲门,等等,是临床最常用的脉口。
初次自刺人迎的针感:用0.25mm×40mm的毫针,刺左侧人迎动脉,触及人迎动脉外壁的时候可以感觉非常的致密,很难穿透,刺入动脉壁(尚未刺穿动脉壁)时的气感最强,上传至眼球后方、后脑,下传至心前区,没有刺痛感,主要以压迫性的酸胀感为主;刺穿动脉壁之后则上述气感很弱,在刺激第二层动脉壁时,又出现上述气感,只是下传得更深,约到胃脘部。
左手固定颈动脉,右手持针,针入皮肤后,针需要随颈动脉的搏动缓缓推进,待针尖触及动脉壁时,右手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搏动感,此时不可快速突破,但需右手“持”力——保续一个与颈动脉的搏动相抗衡的力度,不能让针被动脉壁弹回;如此持续保持,极微内推,利用动脉自身的搏动,去撞击针尖,以刺破动脉壁;待针下突然落空时,即刺入动脉内,此时应该根据补泻决定针刺的方向,亦或是否刺破第二层脉管壁。刺破第二层动脉壁的时候,针下的搏动感不强烈。
若泻之,针刺入之后,逆向血流来的方向,刺入,或兼刺破第二层动脉壁。
若补之,刺入第一层动脉壁之后,稍微压平针体,顺着血流的方向刺入动脉内,不可刺穿第二层动脉壁。
若是刺颈动脉经隧以调气,让针刺到动脉壁并黏附在动脉壁的外层气感最佳。
“持”劲的状态非常重要,需要止息凝神,心止于当下,随动脉的跳动,不紧不松地抵住动脉壁,感受力之往来。“持”劲的时间越久,对经隧的调节越好。
以刺人迎为例,刺其他动脉也应如此刺法。
针下细而入微,随其气而用巧;“巧”即巧于一个“持”字,止息守神——针、手、心如一。
刺颈动脉是多年前笔者在自己身上的体会,彼时才知道什么是“手如握虎”,才稍微明白什么是“守神”。相比之下,在患者身上针刺的时候实在太过随意,看上去和“插秧”实在没有什么区别。扪心自问,当针刺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能如此“洒脱随性”吗?
初次自刺人迎动脉和心包的时候,是一种“赴死”的心态,因为没人告诉过我关于刺此处的手感,更不知道刺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当时是在“生死未卜”的心境下,去刺自己的人迎动脉。如果没有“手如握虎”体会的针工,应该在自己身上体会一下。
笔者临床刺人迎动脉的手法与手感,完全得益于自刺时的感受,也许只有在“自刺”的时候才能如此“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