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 朱向东 赵林华 黄飞剑
- 1165字
- 2021-12-24 10:56:31
宋柏林序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虽然近代以来其传承和发展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凭借深厚的积淀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历久弥新、一枝独秀。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参加防治,在预防、康复和危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发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中医药能够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守正创新、变革发展、顽强生存是和其实践、传承与发展的独特模式息息相关的。昔有神农亲尝百草而辨药物毒性,岐伯黄帝论医理而传医学之道,中医药之理法初具雏形;后有仲景勤求博采而创六经之辨证,思邈集众家之长而成千金之方,中医从方药密切对接临床。及至金元明清各学派纷呈,民国西学东渐、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历代医家不断创造着中医发展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中央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共同服务健康中国的方针指导下,中医药在新时代正在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承指导、口授相传、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式。中医药承载着两千余年来中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其遣方用药之思路和临床诊疗离不开前人的启迪和点拨。自秦汉伊始,师徒相授模式已经形成,徒者,尊师而不泥古不化,方能大成。古有李东垣以张元素为师,在传承其家学的基础上多有发挥,故而创立“补土派”,开创中医脾胃内伤学说之先河;朱丹溪师从刘完素弟子罗知悌学医,承师之所学继而创新,乃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始创“滋阴派”;叶天士堪称医痴,一生拜师十余人,方留医中豪杰之美誉。可见,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保守传统和故步自封,而是不断继前人所学,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最终创立新说、指导临床。
仝小林院士为我校1977级校友,亦为余之好友,其博学笃志、矢志岐黄、精耕临床、创立新说,为当代中医之杰出人物。仝小林院士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每日和学生、徒弟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难题,探讨医理、体会医道、分享医案、总结经验,从不懈怠。这种师徒之间共同学习、探讨与进步的画面和追求学术真理的执着,令吾十分钦佩。本书作为仝小林院士和学生、弟子讨论中医内容的一部合集,集仝门师徒中医学术讨论之精华,立意深远,颇具临床实用价值。书中对中医基本理论、方药运用和临证治验诸方面皆有涉及,体系层次分明,常有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亦有对疑难病例的抽丝剥茧,余读之朗朗上口,精彩处令人拍案叫绝。仝小林院士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十分注重临床疗效,书中的诸多实战经验,理法方药量的完整呈现,相信会为诸位中医临床一线医生和诸多岐黄学子带来深刻启发,进而拓宽临床实战的思路,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此次应邀为《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作此序,幸甚至哉!
2020年6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